說起非遺,你會想起什麼呢?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
說起佛山彩扎獅頭,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彩扎是什麼。彩扎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一種仿真藝術,也是綜合性的 手工藝術品。早在唐代,彩扎就開始盛行,匠人們用竹備篾子作骨架,通過藝人巧妙的構思和嫻熟的技藝,可以扎製成各種飛禽走獸、名山古剎和廣為流傳的戲曲故事。到了宋代,彩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2008年,彩扎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紙紮品多用於紅白喜事,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漸發展成為兩種謀生形式,一種是單純為「喪葬文化」服務的傳統「彩扎活兒」;第二種是跟隨時代的發展,為滿足大眾娛樂文化和民俗節令,以及旅遊工藝品的需求而服的「風箏」、「燈彩」、「絹人」、「微型仿真昆蟲」等新的彩扎工藝。我們所說的佛山獅頭屬於第二種,在這裡簡單說一下第一種,做第一種的手工藝人叫扎彩匠。
好了,閒話扯了這麼多,接下來,讓我們步入正題,簡單了解一下佛山獅頭吧!
佛山扎作獅頭源於明代,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豔美觀,製作精巧堅固。佛山獅頭的造型,一般是雙腮、圓唇、明牙、震舌,兩邊嘴角後面還有細腮和9隻細翅。藝人們還別出心裁地設想出一隻獅角,把它做成拳(頭)角、(竹)筍角、(麻)鷹角、鰲魚角,外形十分醒目,故有"佛山醒獅"之稱。。作為民間獅子舞的道具山獅頭,十分講究裝飾效果,獅額、獅角、獅鼻、眼蓋等地方要裝飾上各色絨毛,馬尾鬃毛裝飾在上下睫毛、眉毛、鬍鬚等處,獅額正中裝明鏡一塊,還有許多小金屬片、絨球、小銅鏡等等要粘貼在各處,所以裝配也是一道細緻繁雜的工作。佛山獅頭已於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到佛山獅頭,就不能繞開唯一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佛山獅頭扎作以黎家人為代表。
中國舞獅分為南方獅和北方獅兩大流派,南方獅是從北方獅(又稱為黃獅子)脫胎而來,為區別北獅,南獅不但在頭上扎有一隻角,且動作和音樂都追求振奮、激昂,令人警醒,故又稱為醒獅。由於獅披上可做的文章不多,工藝師們主要是在獅頭上下功夫。北方獅頭以真獅為模,風格寫實,威猛莊嚴;南方獅頭以擬人化臉譜化為特徵,裝飾豐富、豔麗祥瑞。南方獅以佛山獅為代表,而佛山獅則以「黎家獅」為代表。
黎偉家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從未間斷的家族。黎偉爺爺的爺爺輩黎輝振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就開了『黎祥新』的扎獅字號,『黎家獅』就是從那時開始代代相傳的,到黎偉父親黎華是第四代,黎偉是第五代。『黎家獅』扎做精良,廣受歡迎,回頭客很多。滿清時期,『黎家獅』的作品就已經傳到香港、美國等地。
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人傾向於流水線大加工佛山獅頭,以此來獲取高額利潤,沒有人願意學習黎家獅技藝。希望黎家獅能有人傳承下去,也希望佛山獅頭發展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