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2021-01-10 君君雜談

說起非遺,你會想起什麼呢?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

佛山獅頭

說起佛山彩扎獅頭,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彩扎是什麼。彩扎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一種仿真藝術,也是綜合性的 手工藝術品。早在唐代,彩扎就開始盛行,匠人們用竹備篾子作骨架,通過藝人巧妙的構思和嫻熟的技藝,可以扎製成各種飛禽走獸、名山古剎和廣為流傳的戲曲故事。到了宋代,彩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2008年,彩扎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彩扎

紙紮品多用於紅白喜事,隨著社會的進步,逐漸發展成為兩種謀生形式,一種是單純為「喪葬文化」服務的傳統「彩扎活兒」;第二種是跟隨時代的發展,為滿足大眾娛樂文化和民俗節令,以及旅遊工藝品的需求而服的「風箏」、「燈彩」、「絹人」、「微型仿真昆蟲」等新的彩扎工藝。我們所說的佛山獅頭屬於第二種,在這裡簡單說一下第一種,做第一種的手工藝人叫扎彩匠。

中國詭實錄裡的扎彩匠師傅

好了,閒話扯了這麼多,接下來,讓我們步入正題,簡單了解一下佛山獅頭吧!

佛山扎作獅頭源於明代,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豔美觀,製作精巧堅固。佛山獅頭的造型,一般是雙腮、圓唇、明牙、震舌,兩邊嘴角後面還有細腮和9隻細翅。藝人們還別出心裁地設想出一隻獅角,把它做成拳(頭)角、(竹)筍角、(麻)鷹角、鰲魚角,外形十分醒目,故有"佛山醒獅"之稱。。作為民間獅子舞的道具山獅頭,十分講究裝飾效果,獅額、獅角、獅鼻、眼蓋等地方要裝飾上各色絨毛,馬尾鬃毛裝飾在上下睫毛、眉毛、鬍鬚等處,獅額正中裝明鏡一塊,還有許多小金屬片、絨球、小銅鏡等等要粘貼在各處,所以裝配也是一道細緻繁雜的工作。佛山獅頭已於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到佛山獅頭,就不能繞開唯一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佛山獅頭扎作以黎家人為代表。

黎偉

中國舞獅分為南方獅和北方獅兩大流派,南方獅是從北方獅(又稱為黃獅子)脫胎而來,為區別北獅,南獅不但在頭上扎有一隻角,且動作和音樂都追求振奮、激昂,令人警醒,故又稱為醒獅。由於獅披上可做的文章不多,工藝師們主要是在獅頭上下功夫。北方獅頭以真獅為模,風格寫實,威猛莊嚴;南方獅頭以擬人化臉譜化為特徵,裝飾豐富、豔麗祥瑞。南方獅以佛山獅為代表,而佛山獅則以「黎家獅」為代表。

黎偉家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從未間斷的家族。黎偉爺爺的爺爺輩黎輝振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就開了『黎祥新』的扎獅字號,『黎家獅』就是從那時開始代代相傳的,到黎偉父親黎華是第四代,黎偉是第五代。『黎家獅』扎做精良,廣受歡迎,回頭客很多。滿清時期,『黎家獅』的作品就已經傳到香港、美國等地。

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人傾向於流水線大加工佛山獅頭,以此來獲取高額利潤,沒有人願意學習黎家獅技藝。希望黎家獅能有人傳承下去,也希望佛山獅頭發展得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9年12月初,黎偉剛剛協助拍完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的搶救性記錄片,為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他的名號在佛山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每次去表演都是從這訂購獅頭。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電影中所用的很多獅頭就是出自她之手。
  • 非遺廣東|「誇張浪漫」——佛山獅頭彩扎
    彩扎是一種普遍流行於南北各地的傳統民間工藝,它與祭祀、節慶、遊藝等民俗活動密不可分,經過不斷的衍生發展,在民間形成巨大的影響力。由於各地風俗和物產不同,風格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北方彩扎粗獷豪放,對比強烈;南方彩扎文秀細膩,活潑可愛。
  • 湖南長沙新年推國潮廟會 佛山獅頭傳承人開堂「收徒」
    楊華峰 攝佛山獅頭是廣東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8年,佛山獅頭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黎家獅作為佛山扎作獅頭的翹楚,獅頭威猛、醒目,有著明牙震利、眉精眼大、口闊帶笑的特點,深受中外客商喜愛。徐克導演名作《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的獅頭正是出自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之手。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展覽結合「非遺+現代生活」的理念,圍繞「燈」元素展出各類文藝作品,將傳統非遺項目與市民生活融為一體,讓傳統燈彩重新煥發光彩。展覽展出了由非遺傳承人和新銳設計師親手製作或設計的一百多件燈彩作品,涵蓋大良魚燈、佛山彩燈等多種傳統燈彩。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解鎖節慶新「姿勢」,來這裡賞花燈感受非遺魅力
    節慶賞花燈,自古以來便是雅俗共賞的娛樂消遣活動,而燈彩藝術則是嶺南民間藝術的傑出代表。10月1日,節慶「嘆」非遺中秋國慶系列活動——「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主題燈彩藝術作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樓展廳開展。
  • 【中國夢·踐行者】獅頭扎作傳承之路受困 廣州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
    通訊員供圖醒獅常見製作過程卻不簡單,白雲區一群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生產扎撲寫裝,巧手做出醒目獅頭 後生怕苦,傳統手藝傳承堪憂逢年過節、宗親聚會、新店開張,只要「咚咚咚鏘」鑼鼓聲響起,廣州市民就知道,又有人舞獅了。
  • 節慶「嘆」非遺! 百餘件燈彩作品陪市民過節
    節慶「嘆」非遺!百餘件燈彩作品陪市民過節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李曼霞  2020-10-02 既能漫步展廳,感受燈彩藝術,又能動手體驗傳統非遺項目,領略傳統嶺南民俗文化的獨特韻味。
  • 跨界新梗 你真的知道「獅子頭」是什麼意思嘛?
    近日,某知名博主靈魂發問:「說到獅子頭,你最先想到什麼?」微博截圖NO.1 十足吃貨型 所佔比例:90%本是一個簡單的問答題,大部分網友卻自覺改成了選擇題。關於「獅子頭」是清蒸還是紅燒成為新一輪南北方習俗大PK。評論截圖但不管是何方,能第一時間想到「吃」的,必是吃貨無疑。
  • 今年,值得你看的舞劇在這裡!
    舞劇《醒·獅》中運用了大量非遺符號。創作團隊希望把人們熟悉的東西搬上舞臺,對嶺南文化來一次創造性的發展。 表演中用到的所有獅頭,均由佛山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量身定做。為舞劇量身定做的「白金獅頭」是全劇的核心,製作工藝複雜,需要大大小小1000多道工序。01.
  • 佛山味,全國品!佛山非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1月1日晚21:33,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他們通過解讀一件件佛山年俗工藝品,講述非遺匠人匠心的故事。《探索·發現》是央視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
  • 他們對佛山非遺讚不絕口! | Amazing Foshan
    11月27至28日,「佛山非遺文化體驗交流活動」邀請來自5個國家領事館的官員及其家屬走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順德莨綢保護基地「天意莨園」和大豐唐,了解香雲紗工藝、體驗陶藝製作,感受佛山的傳統與現代。「It’s very beautiful. We like it and enjoy to see.
  • 佛山非遺吸睛又「圈粉」!| Amazing Foshan
    新年伊始,佛山非遺就收穫了一大波「全國流量」。這些古老的工藝不僅點綴著喜慶的日子,還象徵著佛山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元旦當晚,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無獨有偶,近日,48部非遺紀錄片在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非遺展映專區上線,佛山唯一入選的佛山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永才的記錄工作成果列入其中。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他醉心於舞獅20多年,在取得個人不俗成就和榮譽的同時,還熱衷於推廣舞獅,傳授舞獅技藝,成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獅頭」。陳宇超是一名80後,生長在三灘鎮白中村。在博白,逢年過節,舞獅都少不了。早些年,在農村地區,很多村屯都組建有獅子隊,人們通過舞獅和習武鍛鍊身體,增進凝聚力。
  • 探尋醒獅扎作手工藝人:產品遠銷海外 年輕工人難以堅持
    目前在廣州從事醒獅扎作的店鋪越來越少,不過仍然有手藝人在堅持,李漢標就是其中一位。  【同期】李漢標  我老爸以前在農村的時候,農村那時候每個村子都有舞獅頭的,那時候想買一個獅頭很困難的,很貴的所以沒辦法買,就去自己搞一個獅頭這樣舞一下,我就看到這個獅頭是手工藝來的,所以我聽到廣州有,那我就進去那個廠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