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一部《獅王爭霸》的電影像一場視覺盛宴,將俊俏的人物,精彩的武打,扣人心弦的比賽呈現在觀眾面前,更將佛山舞獅帶到觀眾視野。全國一時掀起一股舞獅熱潮,很多地方相繼開設舞獅學校,很多青少年投身於舞獅這一行業。
舞獅常用的基本動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戲水、彩青等20多種,在感情上則以喜、怒、哀、樂、貪、疑、忌、慮、飽、餓、睡、醒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馬、子午馬、開合馬、騎龍步等20多種。技藝高超的師傅既能舞出獅子的各種心態,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節從高難的舞獅技巧中表現出來。舞獅以佛山最為有名,因為清末有一位大師黃飛鴻將舞獅發揚光大。
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他的名號在佛山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每次去表演都是從這訂購獅頭。
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電影中所用的很多獅頭就是出自她之手。黎婉珍的獅頭作品繼承了佛山傳統獅頭風格,適合傳統南獅表演特點,紋飾以民族風格的唐草紋、草尾紋、斑紋、豬鼻雲等圖案,配合絨球、鏡片、須、眉毛等裝飾,使獅頭華麗奪目。在參與製作舉世聞名的黃飛鴻獅王爭霸賽獅頭的製作和在龍聲鼓樂廠的實踐中,經她製作的獅頭數百隻,受到德國、義大利的客商的喜愛,不遠萬裡指定要黎婉珍製作的獅頭。她的代表作有創新的鐳射輕莊金獅,獅身小,重量只有4斤(傳統獅重量6—9斤),適合南獅新興的高樁表演和比賽,極受歡迎。
黎婉珍介紹說佛山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樸、寫、裝四大工序。先用竹篾、紗紙為主料扎出獅胚;再用紗紙、紗綢為原料樸獅,一般裡外蓋三層紗紙,中間夾以紗綢把獅胚糊起來;寫即用油彩上色,勾畫花紋;最後組裝時,要用可活動的連接裝置把下巴、睫毛和耳朵裝上,以便這些部位能自由開合。最後獅頭整體必須牢固結實,甚至可以承受人的體重。
黎家獅」有1300多個扎點,跟其他彩扎獅頭相比是最多的,所以才這麼牢固,這點可以從1993年的《獅王爭霸》片中那些威風凜凜、多姿多彩的醒獅,窺見一斑。
製作一個獅頭要經過1300多道工序,最快也得一周時間。「這門手藝對扎獅師傅的定力和耐力要求很高,不能想著掙快錢。」黎婉珍說,這也正是這門技藝傳承所面臨的挑戰。幾年來,儘管有一些年輕人向她拜師學藝,但幾乎都沒有堅持下來。她說:「這幾年政府對民間手工藝,特別是非遺保護越來越重視,我們民間藝人既有喜,也有憂。喜的是有很多好政策來保護它;憂的是傳承人肩上的擔子重,我們都有老的時候,那時我們幹不動了,這門手藝又沒什麼年輕人願意學,要傳下去,真不容易。」她現在最希望有認真想要學扎獅頭的年輕人出現「如果他真心想學,我一定會好好教他。」
2008年,黎婉珍被認定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這讓她越發感到「黎家獅」技藝傳承的急迫性。不久,女兒黎嘉欣辭去了小學老師的工作,專心跟她學習扎獅,如今,黎婉珍一邊和女兒接訂單扎獅頭,一邊與當地政府部門及學校合作,利用假期個空餘時間開展交流和培訓,傳播扎獅文化和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