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2021-01-10 文化苦行者

李連杰一部《獅王爭霸》的電影像一場視覺盛宴,將俊俏的人物,精彩的武打,扣人心弦的比賽呈現在觀眾面前,更將佛山舞獅帶到觀眾視野。全國一時掀起一股舞獅熱潮,很多地方相繼開設舞獅學校,很多青少年投身於舞獅這一行業。

舞獅常用的基本動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戲水、彩青等20多種,在感情上則以喜、怒、哀、樂、貪、疑、忌、慮、飽、餓、睡、醒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馬、子午馬、開合馬、騎龍步等20多種。技藝高超的師傅既能舞出獅子的各種心態,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節從高難的舞獅技巧中表現出來。舞獅以佛山最為有名,因為清末有一位大師黃飛鴻將舞獅發揚光大。

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他的名號在佛山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每次去表演都是從這訂購獅頭。

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電影中所用的很多獅頭就是出自她之手。黎婉珍的獅頭作品繼承了佛山傳統獅頭風格,適合傳統南獅表演特點,紋飾以民族風格的唐草紋、草尾紋、斑紋、豬鼻雲等圖案,配合絨球、鏡片、須、眉毛等裝飾,使獅頭華麗奪目。在參與製作舉世聞名的黃飛鴻獅王爭霸賽獅頭的製作和在龍聲鼓樂廠的實踐中,經她製作的獅頭數百隻,受到德國、義大利的客商的喜愛,不遠萬裡指定要黎婉珍製作的獅頭。她的代表作有創新的鐳射輕莊金獅,獅身小,重量只有4斤(傳統獅重量6—9斤),適合南獅新興的高樁表演和比賽,極受歡迎。

黎婉珍介紹說佛山獅頭的製作,分為扎、樸、寫、裝四大工序。先用竹篾、紗紙為主料扎出獅胚;再用紗紙、紗綢為原料樸獅,一般裡外蓋三層紗紙,中間夾以紗綢把獅胚糊起來;寫即用油彩上色,勾畫花紋;最後組裝時,要用可活動的連接裝置把下巴、睫毛和耳朵裝上,以便這些部位能自由開合。最後獅頭整體必須牢固結實,甚至可以承受人的體重。

黎家獅」有1300多個扎點,跟其他彩扎獅頭相比是最多的,所以才這麼牢固,這點可以從1993年的《獅王爭霸》片中那些威風凜凜、多姿多彩的醒獅,窺見一斑。

製作一個獅頭要經過1300多道工序,最快也得一周時間。「這門手藝對扎獅師傅的定力和耐力要求很高,不能想著掙快錢。」黎婉珍說,這也正是這門技藝傳承所面臨的挑戰。幾年來,儘管有一些年輕人向她拜師學藝,但幾乎都沒有堅持下來。她說:「這幾年政府對民間手工藝,特別是非遺保護越來越重視,我們民間藝人既有喜,也有憂。喜的是有很多好政策來保護它;憂的是傳承人肩上的擔子重,我們都有老的時候,那時我們幹不動了,這門手藝又沒什麼年輕人願意學,要傳下去,真不容易。」她現在最希望有認真想要學扎獅頭的年輕人出現「如果他真心想學,我一定會好好教他。」

2008年,黎婉珍被認定為「佛山獅頭」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這讓她越發感到「黎家獅」技藝傳承的急迫性。不久,女兒黎嘉欣辭去了小學老師的工作,專心跟她學習扎獅,如今,黎婉珍一邊和女兒接訂單扎獅頭,一邊與當地政府部門及學校合作,利用假期個空餘時間開展交流和培訓,傳播扎獅文化和技藝。

相關焦點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堅守手藝人的虔誠19日,「佛山黎家獅」微信公眾號發出訃告稱,終生致力於佛山獅頭扎作傳承和發展的黎偉先生於18日下午在佛山病逝。得知消息的佛山文化界無不為之扼腕嘆息:「又走了一位大師。」佛山非遺中心主任關宏心情非常沉重,她說,「這是佛山非遺傳承極大的損失。」黎偉是帶著一生的手藝離世的。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佛山獅頭說起佛山彩扎獅頭,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彩扎是什麼。彩扎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一種仿真藝術,也是綜合性的 手工藝術品。早在唐代,彩扎就開始盛行,匠人們用竹備篾子作骨架,通過藝人巧妙的構思和嫻熟的技藝,可以扎製成各種飛禽走獸、名山古剎和廣為流傳的戲曲故事。到了宋代,彩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2008年,彩扎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湖南長沙新年推國潮廟會 佛山獅頭傳承人開堂「收徒」
    楊華峰 攝佛山獅頭是廣東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8年,佛山獅頭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黎家獅作為佛山扎作獅頭的翹楚,獅頭威猛、醒目,有著明牙震利、眉精眼大、口闊帶笑的特點,深受中外客商喜愛。徐克導演名作《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的獅頭正是出自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之手。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LPL(英雄聯盟職業聯賽)春季總決賽日前才在廣東佛山落下帷幕,iG戰隊不僅捧得了冠軍獎盃,還捧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廣東省佛山市鐵軍小學老師歐琦輝設計的小獅頭。  這個獅頭是不是很眼熟呢?沒錯,它還曾作為佛山贈送給皇馬的指定禮品。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非遺廣東|「誇張浪漫」——佛山獅頭彩扎
    佛山獅頭是流傳於廣東省佛山地區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樣式,相傳起於明代,與民俗活動中的舞獅相伴而生。清代乾隆年間正式在當地興起,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佛山獅頭汲取了廣東石雕獅子的造型特點,以神似為追求,形體和裝飾設計上均採用了誇張而浪漫的表現手法。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秘境佛山,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銅像觀音到底有多高?
    在觀音像下面,有許多承載著人們願望掛滿祈福紅絲帶的大樹,上到觀音寺的最高點,還需要攀登一段山路,登石階而上,一路都能看見很多雕刻,在石梯上用浮雕的手法雕刻出了傳說中佛教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具有代表性意義的,雕刻手法特別細膩,佛像,菩薩千姿百態的形象都刻畫的栩栩如生,觸摸上面的佛雕,用心去感受佛教文化的厚重。
  • 獅頭種金魚的源流:中國獅頭、荷蘭獅頭、泰獅、知沅獅
    泰獅一、中國獅子頭金魚中的獅子頭,我國原本就是有的,某百科說獅頭出現在十九世紀末,這是不對的。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日本人就從荷蘭的商船上得到了獅子頭(發頭文種)。並在1800年培育出了日本的荷蘭獅子頭金魚。
  • 穿越風雨的佛山答卷
    1月6日,《人民日報》刊文《佛山實體經濟顯後勁》,重點報導了堅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適應消費需求、延伸產業鏈條以及推動產品向高端工業鋁材發展的創新升級之路。文章稱,儘管受到疫情影響,堅美鋁業發展步伐依然較快,預計2020年產值增長超過20%。德爾瑪、堅美的鮮活故事雖是個案,卻可以窺見在疫情之下實現逆襲突圍的佛山力量。
  • 獅頭股份終止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獅頭股份多次重組獅頭股份原本是山西省一家知名的水泥企業,原控股方是太原市國資委。在上一波房地產市場和基建市場的「黃金十年」中,獅頭股份並沒有獲得過多的收益。資料顯示,獅頭股份2005-2016年的財務數據中,12年間淨利潤是-4.59億元,期間淨利潤最高是2006年的872萬元,2011年以後呈現非常明顯的間隔性虧損特徵。屢屢虧損的獅頭股份,考慮通過重組來重鎮旗鼓。獅頭股份在2016年3月7日發布公告,公開徵集受讓方,轉讓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全部股份。原控股股東獅頭集團還是希望能夠給上市公司找到個靠譜的接盤方。
  • 經典金魚十二品之(十一品:菊花獅頭)
    獅頭類金魚俗稱獅子頭,因其頭部生長著發達的頭茸,酷似威武的雄師,因而得名。又因為這些肉瘤近看晶瑩剔透,老北京也把這種金魚叫做「堆玉」。獅頭型金魚顏色豐富:有紅獅頭、白獅頭、紫獅頭、黑獅頭,藍獅頭,雪青獅頭,紫蘭花獅頭,紅白獅頭,紅黑獅頭、紅頂白獅頭,紅頭白獅頭,紅白軟鱗獅頭(櫻花獅頭),黑白獅頭,紫白獅頭,三色獅頭,五花獅頭等
  • 新年首張罰單出爐,雲南前首富敗走「獅頭」
    然而,自從和徐翔合作,將其引入上市公司後,趙興龍的便開始了人生的下坡路,先是從上市公司中退出,兒子接手後,公司的業績卻也每況愈下。如今,人稱「老趙」的趙興龍,起也資本,落也資本......新年首張罰單牽出陳年舊案1月2日,新年上班第一天,證監會便發布了一張處罰通知書。
  • 宏觀經濟研究者:堅守是危機中的自我革新
    為什麼要堅守——十個人的2020年度感受 由《小康》雜誌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並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2020中國綜合小康指數」之「國人年度感受調查」結果顯示,這一年國人最強烈的感受是:堅守!
  • 佛山「嶺南天地」,名門貴族的聚集地,是《極限挑戰》取景地之一
    摘要:我想所有的佛山都聽過,佛山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就很繁榮,同時,這種豐富的「魚米之鄉」一直是嶺南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在佛山境內也有很多古老的建築,例如,今天提到的嶺南天地。嶺南天地位於佛山市禪城區祖廟東華的中心地帶,嶺南天地見證了明末清初的佛山商業的繁榮,其中也有很多建築類型,也有歐洲風格的洋房,另外,還有傳統形式的嶺南住宅,住在其中的人的身份也很高,在清代時代,嶺南天地聚集了很多名家和商人,很多學士搬到這裡後,在這裡的住宅裡建造了新的建築。
  • 致敬戰『疫』勞動者|佛山供電局吳樹鴻二十載如一日 用心用情築牢...
    核心摘要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悄然打響,在這場戰鬥中,佛山各行各業湧現出一批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工作突出、事跡感人的優秀職工典型,他們將個人目標與單位、企業的發展目標交織在一起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佛山日報推出「五一致敬戰『疫』勞動者」系列報導,聚焦戰「疫」下的勞動者恪盡職守、勇挑重擔的動人故事,敬請垂注。■人物檔案吳樹鴻
  • 【中國夢·踐行者】獅頭扎作傳承之路受困 廣州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
    ■在工廠中,工人對著圖紙紮獅頭的籠。 看舞獅看得多了,你知道這麼多獅頭是從何而來嗎?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廣州從事醒獅扎作的店鋪越來越少,不過在白雲區,依然有一群手藝人在扎作獅頭。扎、撲、寫、裝,四大工序每一道都不簡單,巧手做出醒目獅頭,深受國內外客戶歡迎。不過,這一項傳統手藝也面臨失傳的危險,因為願意加入這一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