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踐行者】獅頭扎作傳承之路受困 廣州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

2021-01-10 金羊網

  ■在工廠中,工人對著圖紙紮獅頭的籠。 通訊員供圖

醒獅常見製作過程卻不簡單,白雲區一群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生產

扎撲寫裝,巧手做出醒目獅頭 後生怕苦,傳統手藝傳承堪憂

逢年過節、宗親聚會、新店開張,只要「咚咚咚鏘」鑼鼓聲響起,廣州市民就知道,又有人舞獅了。剛剛結束的波羅誕廟會就曾舉行了3天的非遺文化展演,其中一天集中安排了14個龍獅表演節目,可見舞龍舞獅在廣州的「江湖地位」。看舞獅看得多了,你知道這麼多獅頭是從何而來嗎?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廣州從事醒獅扎作的店鋪越來越少,不過在白雲區,依然有一群手藝人在扎作獅頭。扎、撲、寫、裝,四大工序每一道都不簡單,巧手做出醒目獅頭,深受國內外客戶歡迎。不過,這一項傳統手藝也面臨失傳的危險,因為願意加入這一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文/圖 記者 李應華 通訊員 陳淑嫻 石建華

獅頭製作工廠沒有機器轟鳴聲

走進位於白雲區江高鎮大龍頭村的舞加翼龍獅表演服飾廠(以下簡稱「龍獅廠」),可以看到手藝工人如流水線般分布在各個區域,從一根竹篾開始,用雙手扎、撲、寫、裝,最終扎作成手裡舞動的獅頭。

龍獅廠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出奇地安靜,每一個手藝人都不停手地工作,過道上擺放著各個工序中不成形的獅頭。有25年扎作經驗的師傅李漢標沿路介紹,區別於傳統作坊的個人包辦扎作模式,新型工廠嘗試集中管理培訓扎作師傅,每人負責不同工序,以破解人才匱乏難題,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

記者了解到,雖然龍獅廠對管理方式進行了更新,但仍保留了傳統工藝。「扎獅頭先扎籠,這就好比一座大廈的根基,如果框架不穩,整體就難以成形。」李漢標坦言,要紮好籠並不容易。

圖紙在老師傅面前就是個擺設

手藝人丘國好是有17年經驗的師傅,他的桌子上擺放著圖紙,但他看也不看。只見他有條不紊地選出一根竹篾,裁好,幾隻手指拿起膠紙,在竹籠中以關節為圓心,飛快轉動膠紙進行捆綁。轉了數十圈,一個關節才算完成。丘國好笑笑說,雖然有圖紙,但是整體的造型還是靠空間思維,這麼多年了,什麼規格、什麼樣式,基本上熟記在腦海裡,已經不需要圖紙了。一個籠的關節少則一百多個,多則幾百個,儘管以最快的手速,一天下來也扎不了一個。

作為安排分工的資深師傅,李漢標直言,扎籠講究的是「巧」,手要靈活把握,通過把握竹篾的弧度,譬如額頭要高、要圓,其餘鼻子、口、觸角等位置要凸顯出來,這樣做出來的獅頭看起來有霸氣。由於扎籠這個工序最繁瑣,李漢標把7名工人安排在這道工序,這是所有工序中用工量最多的一個。碰上訂單多時,他通常會親自在這個崗位上幫忙。

四大工序全部不能用機器代替

李漢標介紹,要做出一個完整的獅頭,需要完成扎、撲、寫、裝四大工序, 「每一個工序都不能用機器代替」。

比如,「扎」完成後,工人接下來就要進行撲紙了。一層砂紙、一層蚊帳布、又一層砂紙,滿手漿糊的工人給竹籠撲上3層,有六七年經驗的工人一天也只能撲五六個。李漢標說,這道工序看起來簡單,但是如果撲紙的時候不掌握好幅度,以致該凹下去的沒有凹,該凸起來的沒有凸,那麼這個成品基本賣不到什麼價錢。

等漿糊幹了,砂紙和蚊帳布結合成一體,有了一定的硬度後,再貼上五顏六色的鐳射紙,鐳射紙的作用主要是防水。李漢標稱這道工序可以說最為簡單,熟手工人一天能貼上10個。

接下來就可以直接寫色了。這一道工序的開展普遍有模板可循,往往客人在下訂單時已選定了圖案。日常所見的多是根據三國人物劉關張作為題材而畫的,彩獅是劉備獅,紅獅是關公獅,黑獅是張飛獅。無論什麼樣式,廠裡的「靈魂畫手」都需要將平面圖案映襯在立體的獅頭中。手藝人蔡世培已經寫色六七年了,如今他還負責帶新手。他坦言,這門手藝上手不難,有兩三年繪畫經驗就基本可以寫色,可是要寫好色不容易,比如一些漸變的色彩,新手就難以把握。

等寫色完畢、水彩晾乾,就可以送到最後一步工序——裝。只見工人將黃、紫、黑等各色絨毛粘在獅頭上,再裝上眼睛、皮毛、觸鬚等,一個活靈活現的獅頭就做好了。一個出色的獅頭,凝聚了手藝人的多少心血!

銷路擴大了工廠卻面臨招工難

目前,龍獅廠正在探索規模化生產,擴大銷售。如今,該廠的訂單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來自美國、新加坡等國,但工廠發展卻面臨巨大壓力。

李漢標今年44歲,五六歲就開始接觸獅頭扎作,算是「老司機」了。最令他感慨的是,願意投身這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畢竟是純手工活,現在的年輕人都怕辛苦、坐不住,就算有年輕人來學了,也往往堅持不下來,這樣下去真的有失傳的可能。」李漢標介紹,以前白雲區許多村都有會扎作獅頭的老手藝人,如今他們漸漸老去,會扎作的師傅如同鳳毛麟角,而龍獅廠又面臨招工難,獅頭扎作如何傳承下去成難題。

獅頭扎作的傳承之路在何方?白雲區文遺辦相關負責人冼永成認為,傳承這一手藝首先得重新建立起學習老手藝的價值觀,營造學習老手藝的文化氛圍。此外,政府部門應該給予扶持,通過錄像、拍照等手段建立數位化檔案,再者可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這一老手藝系統地傳承下去。

編輯:宏

相關焦點

  • 探尋醒獅扎作手工藝人:產品遠銷海外 年輕工人難以堅持
    【解說】  傳統手藝日漸消亡,許多老行當都靠著傳統手藝人,堅持傳承下去。目前在廣州從事醒獅扎作的店鋪越來越少,不過仍然有手藝人在堅持,李漢標就是其中一位。  【解說】  6月26日,記者來到廣州白雲區的這家工廠,李漢標18歲開始入行,進入工廠學習扎獅頭,一紮就是20多年,如今,他有近40名員工,大家叫他李廠長。這個龍獅廠裡沒有機器的轟鳴聲,每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儘管李廠長已經按照分工合作,每人負責單一工序的方式來提高效率,但是,工廠的生產,依然是供不應求,他們的獅子頭不僅受歡迎,還遠銷海外,深受歡迎。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2019年12月初,黎偉剛剛協助拍完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的搶救性記錄片,為佛山獅頭扎作技藝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堅守手藝人的虔誠19日,「佛山黎家獅」微信公眾號發出訃告稱,終生致力於佛山獅頭扎作傳承和發展的黎偉先生於18日下午在佛山病逝。得知消息的佛山文化界無不為之扼腕嘆息:「又走了一位大師。」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獅頭說起佛山彩扎獅頭,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彩扎是什麼。彩扎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一種仿真藝術,也是綜合性的 手工藝術品。
  • 【中國夢·踐行者】獅鼓絕技夫妻絕配 詠春白眉重振武林
    【中國夢·踐行者】獅鼓絕技夫妻絕配 詠春白眉重振武林金羊網  作者:  2019-06-19 在永慶坊內綠樹成蔭的中庭花園裡,一所房子門前倚靠著「廣州詠春薈」的牌匾,門前擺放著木人樁,過道牆上貼著詠春歷史海報。2016年底,岑兆偉將「廣州詠春拳」帶回了恩寧路永慶大街作為重要傳承地之一。他與兄弟岑迪斯齊力傳揚父親的廣州詠春。其父岑能是廣州詠春拳宗師,師承佛山詠春名師張保、阮奇山,人稱 「廣州詠春之父」。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他的名號在佛山久負盛名,一代武學宗師黃飛鴻都認準「黎家獅」這個金字招牌,每次去表演都是從這訂購獅頭。黎婉珍是佛山「黎家獅」的第五代傳人。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電影中所用的很多獅頭就是出自她之手。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堅守傳承手工製作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陳海峰 實習生 朱雷通 如今傳統磚雕手藝受到機械化衝擊,但商丘磚雕藝人潘明生仍堅守傳承手工製作,堅持手工刻制四合院,樓臺寺廟等古建築。現在磚雕不像過去,家家蓋房都請磚雕匠來刻制裝點住宅,而現在很多防古建築都是成品定製的了。
  •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圖片來源:戴嘉信  一個獅頭有1300多個扎點,有需要堅守的傳統標準,扎作需要經年的時間,就連佛山獅頭國家非遺傳承人黎偉大師都學了七八年才出徒,鐵軍小學是如何讓小學生們學習並熱愛上這門艱深的技藝的呢?鐵軍小學校長張麗琴用了兩個字回答:「堅守」。
  • 湖南長沙新年推國潮廟會 佛山獅頭傳承人開堂「收徒」
    楊華峰 攝佛山獅頭是廣東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8年,佛山獅頭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黎家獅作為佛山扎作獅頭的翹楚,獅頭威猛、醒目,有著明牙震利、眉精眼大、口闊帶笑的特點,深受中外客商喜愛。徐克導演名作《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的獅頭正是出自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之手。
  • 【中國夢·踐行者】專攻小白鼠的基因改造 廣州這個企業做到全球第...
    【中國夢·踐行者】專攻小白鼠的基因改造 廣州這個企業做到全球第一金羊網  作者:陳澤雲  2019-01-25 實驗用小白鼠 受訪者供圖金羊網記者  陳澤雲近年來,靶向藥、PD-1單抗藥等「救命藥」在中國密集上市,為更多的腫瘤患者帶來了希望。
  • 傳統老手藝——手工扎掃帚,正在遠去的記憶
    現在還有多少孩子見過這種民間手工扎制的掃帚。 或者,有多少人會寫「掃帚」兩個字。 隨著時代的變遷, 手工掃帚已經逐漸 被塑料掃帚、吸塵器所取代, 熟練製作掃帚的老工匠也是越來越少。 民間扎掃帚這個行當, 正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
  • 【中國夢·踐行者】攝影家堅持18年拍攝蝴蝶 用「另類方式」科普...
    【中國夢·踐行者】攝影家堅持18年拍攝蝴蝶 用「另類方式」科普環境保護金羊網  作者:錢瑜 何葉舟  2018-09-13 陳敢清是珠海知名的「蝴蝶迷」,堅持拍攝蝴蝶18年,他笑言:「珠海的蝴蝶種類我全部拍完了。」廣東省昆蟲學會昆蟲攝影協會會長陳敢清曾獲得全國昆蟲攝影比賽特殊貢獻獎、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斯巴魯生態保護獎」等等。2000年底時,因工作需要,陳敢清在珠海市最西南端的荷包島上考察自然環境和旅遊資源時,被島上的蝴蝶所著迷,舉起相機拍了幾隻。
  • 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助力英才「騰飛夢」
    論壇開幕式上,大家圍繞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這一主題作了精彩紛呈的主旨演講,多層次、多角度展現了對「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詮釋。周秉德會長、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原主任張偉星等15位老同志,被聘為「兩彈一星」精神傳承特邀顧問。
  • 【中國夢·踐行者】奮鬥四十年 廣州故事多
    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先生說,他見證了廣州汽車工業的成長,他以廣汽實現「造車夢」的奮鬥歷程,打破「廣州人搞不了汽車」的論斷。曾慶洪說,1999年3月,第一輛雅閣下線。第二年,雅閣的產量突破30000輛。從此,廣汽開始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2017年,廣汽集團產銷已經突破200萬輛。話音剛落,現場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 堅持優秀性標準 確保文化傳承格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做到忠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把握文化的科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