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2021-01-10 博白縣廣播電視臺

▌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醉心於舞獅20多年,在取得個人不俗成就和榮譽的同時,還熱衷於推廣舞獅,傳授舞獅技藝,成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獅頭」。

陳宇超是一名80後,生長在三灘鎮白中村。在博白,逢年過節,舞獅都少不了。早些年,在農村地區,很多村屯都組建有獅子隊,人們通過舞獅和習武鍛鍊身體,增進凝聚力。從小生長在農村的陳宇超,在耳濡目染之下,對舞獅產生了濃厚興趣,從1998年開始就正式練習舞獅,至今已經22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宇超開始不滿足於逢年過節時的小打小鬧,他有了更高更遠的追求: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龍獅事業。為了向更高水平看齊,陳宇超先後到過瀋陽新奧運武館、藤縣禤州醒獅隊、深圳懷德堂等地學習深造。

陳宇超 ▼

剛接觸的時候就是去瀋陽,去奧運武館,在那裡學了有兩年多吧,然後回來就是去過藤縣、深圳。

在學舞獅期間,陳宇超萌生了製作獅頭的想法。於是,他特地前往佛山一家獅頭生產廠,在裡面打了兩年工,熟練掌握了獅頭製作的全套工藝和流程,並於2013年在老家創辦了宇超獅鼓工藝廠,為自己的龍獅事業開闢了一方新天地。

陳宇超 ▼

教了很多徒弟,他們買這個道具,他一定要找到你帶著他一起去,然後帶著帶著多了,多了之後就自己乾脆就開個檔口賣,然後看見別人做就有想法自己做了。

經過數年的發展,工藝廠目前已小有規模,獅頭年產量超過5000隻。由於產品質量過硬,工藝廠生產的獅頭不僅暢銷兩廣地區,還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工藝廠還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生產旺季的時候,廠裡有二三十人同時開工。

宇超獅鼓工藝廠員工 朱雪萍 ▼

在這裡(幹活)有兩年了,在這裡很好吧,反正離家近,可以回去看一下小孩,在外面沒那麼方便,這裡方便一點,這裡夥食還可以,在外面沒那麼好。每個月有七八千,計件的。

陳宇超先後帶隊到區內多地以及深圳、浙江等地參加比賽,與各地高手同場競技,在展現實力和風採的同時,也向更高水平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技藝水平。此外,陳宇超還積極參加龍獅裁判員學習培訓,在2018年成功考取了國家二級裁判員證書,他也多次被聘請為龍獅比賽裁判員,執裁水平得到了賽事主辦方的高度認可。

龍獅運動在博白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為了促進我縣龍獅運動發展,陳宇超不僅收徒傳藝,還到各鎮教授龍獅技藝,並多方奔走,積極牽頭成立了博白縣龍獅運動協會。

陳宇超 ▼

(記者:去組織成立這個協會,你的想法是什麼樣的?)就是發揚、發展(龍獅運動)。哪裡都有這個協會的,把我們當地的獅子,像我們現在博白這邊哪裡都有獅子,每條村都有,把他們全部結合在一起,然後就發展,把這個文化發展起來。下一步,現在打算就是搞個比賽,不過現在受疫情影響要推遲一點。

當問到是什麼讓他20多年堅持從事龍獅行業不動搖時,陳宇超是這樣說的:

陳宇超 ▼

比較愛好吧,這個行業反正賺錢賺不到什麼錢,只是一心做這個傳承,比較喜歡舞龍舞獅,然後就一直做了。

▌本文來源:博白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劉宇鵬 秦菊苑

相關焦點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獅頭扎作這個項目我們是全國唯一一所學校在做的,我們唱的是『獨角戲』,我們作為獅頭這項國家級非遺所在地的學校,有責任把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下去。」張麗琴說。圖片來源:戴嘉信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課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養」的教學體系,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摘得全國最高榮譽的背後,鐵軍小學已經形成了1400多師生聯動家長,全員學習獅扎文化的良好局面。「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 惠東80後陳志豪舞獅21載 傳承民俗傳統文化
    據了解,蓋仔獅即舞獅表演,長排村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舞蓋仔獅表演方式。日前,在惠州市第四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上,蓋仔獅傳承人陳志豪的表演讓人感受到了其魅力。除了蓋子獅,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陳志豪付出了許多汗水和努力。他希望在舞獅習武的同時,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陳志豪希望蓋仔獅這項傳統民間藝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 30對親子繪製獅頭感受傳統文化
    獅頭製作現場。 佛山是醒獅的發源地,也是佛山獅頭製作的發源地。佛山彩扎獅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獅頭有著驅邪納福的寓意,是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是典型的東方色彩的藝術,更是佛山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一生堅守手藝 佛山獅頭扎作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去世
    12月1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獅頭扎作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黎偉因病離世,享年74歲。黎偉1945年出生於廣東佛山。2006年,他協助佛山市政府將黎家獅「彩扎獅頭技藝」成功申報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2009年,黎偉被授予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佛山獅頭」背後的故事——挑戰中的堅守
    技藝高超的師傅既能舞出獅子的各種心態,又能把一套的故事情節從高難的舞獅技巧中表現出來。舞獅以佛山最為有名,因為清末有一位大師黃飛鴻將舞獅發揚光大。舞獅熱鬧又精彩,然而在好看的背後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獅頭的製作。佛山獅頭以「黎家獅」最為有名。「黎家獅」自清代道光年間開業至今,是佛山唯一的五代扎獅且從未間斷過的家族。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獅頭說起佛山彩扎獅頭,我們首先得了解一下彩扎是什麼。彩扎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的一種仿真藝術,也是綜合性的 手工藝術品。
  • 中國傳統文化——獅頭
    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 於是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四川青神是竹編藝術之鄉,其竹編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藝精湛。近年來更是湧現出一大批竹編工藝大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的傳承人、今年66歲的張德明便是其中之一。同時學習了採用索驥法在細篾條扇子上編織簡單花紋和字。參加工作後,他在教授音樂之餘鑽研編織一些既實用又好看的竹編製品。他虛心向校內外、省內外竹編教師、藝人、專家學習,潛心於竹編藝術的教學與研究。        在日復一日的刻苦鑽研中,張德明逐漸體會到竹編中蘊藏的無限趣味。
  • 【中國夢·踐行者】獅頭扎作傳承之路受困 廣州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
    通訊員供圖醒獅常見製作過程卻不簡單,白雲區一群手藝人仍在堅持手工生產扎撲寫裝,巧手做出醒目獅頭 後生怕苦,傳統手藝傳承堪憂逢年過節、宗親聚會、新店開張,只要「咚咚咚鏘」鑼鼓聲響起,廣州市民就知道,又有人舞獅了。
  • ...蒙古族禮服製作技藝傳承與創新設計人才培養」作品展 在內蒙古...
    ;內蒙古民族服飾協會副主席,呼和浩特朝樂夢服飾製衣有限公司總經理朝樂夢;內蒙古贊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辛琳;內蒙古藝術學院相關職能處室和二級學院負責人、項目培訓班學員、行業同仁、各兄弟院校和我校師生等百餘人參加了開幕儀式。
  •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什麼?有何積極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大地出現了百家(儒、道、法、墨、兵、醫、農、雜、名、陰陽、縱橫家等)爭鳴的局面,如今所說的傳統文化,即是指諸子百家的學說(包括後世補充、完善的部分,如宋明理學就是對儒學的補充)。百家學說各有所表、各有所長,爭相鬥豔。
  • 「非遺技藝,匠心傳承」《新桃花源記》即將開啟國風文化守護之旅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間藝術發展史的見證和民間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
  • 宜蘭市保留舊城傳統文化 紙藝傳承7月起跑
    華夏經緯網6月30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宜蘭市「烏肉糊紙店」是宜蘭縣僅存的糊紙店,第三代傳人蔡奇男雖然精通糊紙藝術,但他坦言傳承不易,宜蘭市鄂王小區將在7、8月舉辦宜蘭舊城傳統紙藝傳承講座、體驗活動,盼能讓民眾一窺早期的傳統與文化。
  • 「80後」藏族鍛銅師:銅佛鍛造技藝的未來不是夢
    中新社拉薩6月10日電 題:「80後」藏族鍛銅師:銅佛鍛造技藝的未來不是夢  中新社記者 楊柳  「3年內出師,5年內報名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10年內招收300名學徒。」眼前這位身著大紅色衛衣,玩著Iphone 4手機,剛滿25歲的藏族時尚小夥普次仁口氣不小。
  •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使者 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徐廷傑
    還有各類有關黃河的書籍和實物幾百件,為廣大觀眾和學生提供了解黃河的平臺,讓我們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好黃河文化。2019年1月,在鄒平市發起來關愛留守兒童讓愛回家公益活動,聯繫愛心企業,聯繫學校,為留守兒童送去各種禮品和證書,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表示長大後學習雷鋒精神為國家做貢獻,回報社會。
  • 視頻|邵陽:傳統文化進校園,傳承中華文化精粹
    ,11月6日下午,邵陽市文明辦聯合市教育局在隆回縣雨山中學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活動現場,極具文化特色的新疆舞、漢服展示和中華武術表演,拉開了本次活動的序幕。在隨後的傳統文化展演中,《寶慶烙畫》因精湛的竹刻技藝贏得了圍觀群眾連連稱讚;古琴彈奏讓大家近距離接觸古琴,欣賞古琴絲絲音韻;太極拳、中國舞等也受到學生熱烈追捧,通過現場交流、學習,切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 湖南長沙新年推國潮廟會 佛山獅頭傳承人開堂「收徒」
    楊華峰 攝佛山獅頭是廣東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8年,佛山獅頭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黎家獅作為佛山扎作獅頭的翹楚,獅頭威猛、醒目,有著明牙震利、眉精眼大、口闊帶笑的特點,深受中外客商喜愛。徐克導演名作《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的獅頭正是出自黎家獅第五代傳承人黎婉珍之手。
  • 以創造創新引領傳統技藝新風_福州要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技藝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福州擁有豐富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以「兩創」方針為基本遵循,振興傳統技藝,倡導技藝新風,推動福州非遺走上了傳承創新之路。
  • 傳承300多年的修復技藝讓古鐘錶再次「活」起來
    這些百年前曾為帝後鍾愛、精美靈動的鐘表,在修復師的手下再次煥發生機。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說,文物鐘錶的修復一直遵循著「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已延續了300多年。參與此次修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室研究館員王津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