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超: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80後「獅頭」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古時又稱為"太平樂"。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舞獅在博白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舞獅愛好者遍布全縣各地,陳宇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醉心於舞獅20多年,在取得個人不俗成就和榮譽的同時,還熱衷於推廣舞獅,傳授舞獅技藝,成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藝的「獅頭」。
陳宇超是一名80後,生長在三灘鎮白中村。在博白,逢年過節,舞獅都少不了。早些年,在農村地區,很多村屯都組建有獅子隊,人們通過舞獅和習武鍛鍊身體,增進凝聚力。從小生長在農村的陳宇超,在耳濡目染之下,對舞獅產生了濃厚興趣,從1998年開始就正式練習舞獅,至今已經22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宇超開始不滿足於逢年過節時的小打小鬧,他有了更高更遠的追求: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龍獅事業。為了向更高水平看齊,陳宇超先後到過瀋陽新奧運武館、藤縣禤州醒獅隊、深圳懷德堂等地學習深造。
陳宇超 ▼
剛接觸的時候就是去瀋陽,去奧運武館,在那裡學了有兩年多吧,然後回來就是去過藤縣、深圳。
在學舞獅期間,陳宇超萌生了製作獅頭的想法。於是,他特地前往佛山一家獅頭生產廠,在裡面打了兩年工,熟練掌握了獅頭製作的全套工藝和流程,並於2013年在老家創辦了宇超獅鼓工藝廠,為自己的龍獅事業開闢了一方新天地。
陳宇超 ▼
教了很多徒弟,他們買這個道具,他一定要找到你帶著他一起去,然後帶著帶著多了,多了之後就自己乾脆就開個檔口賣,然後看見別人做就有想法自己做了。
經過數年的發展,工藝廠目前已小有規模,獅頭年產量超過5000隻。由於產品質量過硬,工藝廠生產的獅頭不僅暢銷兩廣地區,還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工藝廠還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生產旺季的時候,廠裡有二三十人同時開工。
宇超獅鼓工藝廠員工 朱雪萍 ▼
在這裡(幹活)有兩年了,在這裡很好吧,反正離家近,可以回去看一下小孩,在外面沒那麼方便,這裡方便一點,這裡夥食還可以,在外面沒那麼好。每個月有七八千,計件的。
陳宇超先後帶隊到區內多地以及深圳、浙江等地參加比賽,與各地高手同場競技,在展現實力和風採的同時,也向更高水平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技藝水平。此外,陳宇超還積極參加龍獅裁判員學習培訓,在2018年成功考取了國家二級裁判員證書,他也多次被聘請為龍獅比賽裁判員,執裁水平得到了賽事主辦方的高度認可。
龍獅運動在博白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為了促進我縣龍獅運動發展,陳宇超不僅收徒傳藝,還到各鎮教授龍獅技藝,並多方奔走,積極牽頭成立了博白縣龍獅運動協會。
陳宇超 ▼
(記者:去組織成立這個協會,你的想法是什麼樣的?)就是發揚、發展(龍獅運動)。哪裡都有這個協會的,把我們當地的獅子,像我們現在博白這邊哪裡都有獅子,每條村都有,把他們全部結合在一起,然後就發展,把這個文化發展起來。下一步,現在打算就是搞個比賽,不過現在受疫情影響要推遲一點。
當問到是什麼讓他20多年堅持從事龍獅行業不動搖時,陳宇超是這樣說的:
陳宇超 ▼
比較愛好吧,這個行業反正賺錢賺不到什麼錢,只是一心做這個傳承,比較喜歡舞龍舞獅,然後就一直做了。
▌本文來源:博白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劉宇鵬 秦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