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是一種普遍流行於南北各地的傳統民間工藝,它與祭祀、節慶、遊藝等民俗活動密不可分,經過不斷的衍生發展,在民間形成巨大的影響力。
由於各地風俗和物產不同,風格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北方彩扎粗獷豪放,對比強烈;南方彩扎文秀細膩,活潑可愛。
佛山獅頭是流傳於廣東省佛山地區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樣式,相傳起於明代,與民俗活動中的舞獅相伴而生。清代乾隆年間正式在當地興起,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佛山獅頭汲取了廣東石雕獅子的造型特點,以神似為追求,形體和裝飾設計上均採用了誇張而浪漫的表現手法。
其扎作過程大致由竹篾扎廓(造型骨架)、撲紙(成型)和表面裝配(飾)等步驟組成,扎制出的獅頭按造型可分為文獅、武獅、少獅三大類。
文獅以劉備、關羽面相為臉譜,表現獅子溫良馴善的神態;武獅以張飛面相為臉譜,反映獅子勇猛好鬥的性格;少獅是一種獅頭面具,專供兒童玩耍。
佛山獅頭造型既誇張又浪漫,既威武又風趣,生動逼真,活潑可愛。
獅頭的細部刻畫也十分講究,有「雙魚戲珠」獅眉,「雙鳳朝陽」、「二龍搶珠」獅腮,還有鰲魚角、象鼻角、虎頭角、龍角、鷹角等多種有趣的角型設計;裝飾特別注重性格化,如象徵張飛的黑臉獅頭造型,還配上牙刷須,飾以黑色絨球,裝扮得如同張飛般彪悍驍勇;設色以民間喜用的紅、黃、綠等原色為主色調,並配以黑色調和,顯得層次分明而又對比強烈,明快和諧而又鮮豔奪目。
擬人化的造型、富於民族特點的用色、多彩的裝飾和精巧嫻熟的扎作工藝使佛山獅頭帶上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成為南方獅頭藝術的典型代表。
佛山獅頭彩扎融戲劇、繪畫、裝飾等多種藝術元素於一體,造型手法獨特,地域特色濃鬱,人文內涵豐富,多姿多彩,形神兼備,自成一格,深受海外華僑華人喜愛,印尼、新加坡的華僑社團還作為珍品收藏。
2008年,佛山獅頭彩扎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