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魚燈匠人的「浪漫情懷」:守藝30餘年竟是為了非遺傳承

2020-12-06 王者新視界

始皇陵下作有「千金買魚燈」,魚燈為何如此珍貴?究竟有著什麼情懷?一位江南魚燈匠人的故事給了我們答案。

「明精石即雲母石,菱湖人善制為燈,工巧獨著。」在「中國淡水漁都」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人們對彩燈有著特別的情感。菱湖鎮的彩燈在江浙滬一帶負有盛名。今年71歲的虞敏兒,做菱湖彩燈已有30餘年。說起彩燈,虞敏兒眼中總是閃著光的。

虞敏兒在十幾歲時,就跟著師傅學做燈籠,從兔子燈、小方燈,到80年代流行的木製方宮燈,他都做過。一有閒暇,虞敏兒就琢磨彩燈製作。魚形彩燈,是水鄉人的浪漫。根據父親對兒時記憶的描述,虞敏兒復原製作了許多魚燈。

從設計構圖,挑選材料,製作骨架,到裝燈、裱糊、上色、點睛……魚燈製作工序有七八道之多,考驗的是藝人在空間架構、色彩搭配、藝術創作等全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構圖,最是考驗設計者的功力。要想把魚燈做得逼真,就要熟悉各種魚類的外形,才能做出活靈活現的魚燈。青菱燈彎角大些,肩聳得高些,紅菱燈角相對要平些……」在虞敏兒家中,設計圖紙疊得老高。

虞敏兒告訴記者,魚燈裱糊時也要講究技巧,魚身不能皺;上色要有耐心,特別是畫魚鱗,不同位置的鱗片大小不一;為了讓魚燈更加美觀、逼真,以前製作用竹子、棉線、紙,現在用鉛絲、膠帶、布料……

青魚燈、鯉魚燈、河蚌燈、紅菱燈活靈活現,家中每一盞魚燈的外形特徵,虞敏兒都如數家珍。在虞敏兒看來,魚形彩燈,就是水鄉文化的結晶。

作為浙江省首批優秀民間文藝人才與南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菱湖宮燈製作技藝傳人,虞敏兒的彩燈頻頻在大型活動中展出,每年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也會有單位邀請他製作。

但虞敏兒卻總是感慨,現在願意做魚燈的人越來越少。他也曾舉辦過多次培訓班,但最終留下來的人沒幾個。

「彩燈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也在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福。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彩燈製作,讓菱湖彩燈能夠傳承下去。」虞敏兒說。

「魚」與「年年有餘」、「富足有餘」的「餘」字諧音,故「魚」便在人們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滿的象徵。在絢麗多姿的民間藝術寶庫中,魚燈是最傳統、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燈舞種類之一。魚燈作為一種富有水鄉特色的扎作工藝,曾是清代大良元宵節、中秋節最為引人注目的景觀。魚燈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傳承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充分表達了人們開放、豁達的個性。

非遺不僅是文化交流的紐帶,也具有凝聚人心的價值。研究魚燈文化,有利於進一步了解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從而對更好地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守藝中華•行走日記 |檳榔谷中瀕臨滅絕的黎族非遺技藝
    2016年,守藝中華之旅正式開啟,我們走到黔東南,去到湘西、潮州、漳州……講述了發生在那裡的民俗風情,記錄了隱藏在山間鄉野裡的非遺技藝。2017年11月,守藝中華·錦繡中國行再度啟程,首站貴州在前方採風團的依依不捨與後方看客們的意猶未盡中圓滿收官。
  • 秘境尋蹤——江南秘境朔自然藝術空間 · 非遺藝術館即將開放!
    江南秘境國際度假區效果圖▲非遺藝術館項目,位於富春江、新安江、蘭江三江交匯之處,建德江南秘境朔自然藝術空間內。嚴州蝦燈、龍獅巡遊、漁民婚俗……於生活中誕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載風流中傳承至今。非遺非遺,莫要遺忘。如今這些古老的非遺文化,化作一場光影藝術裝置展,流淌在江南秘境的「非遺藝術館」中。希冀在觀者的踱步間,從瞬時的身體滲入永恆的記憶中。
  • 弘揚非遺文化 傳承戲曲藝術——「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屯溪江南實驗小學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11月25日下午,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區文化旅遊體育局聯合推廣在屯溪江南實驗小學開展2020年屯溪區「戲曲進校園」活動。
  • 「非遺人」的鬧市與靜巷:因生存而焦慮 因情懷而堅守
    成為兔子王非遺傳承人後,他一直想為這座城市做點什麼,「得先生存才能傳承,但是現在,很無奈也很悲哀。」「但還得做下去!」說完,搬起一個箱子向外走。11年間,雖然店裡一直在做零售,也有著固定的老顧客,但楊峰從不覺得自己是個生意人。偶有上門的顧客喊他老闆,他都會接上一句:「不要喊老闆,還是喊老師兒吧,濟南人都喊老師兒。」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
  • 縣芙蓉學校:「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剪紙」活動
    12月2日下午,安仁縣芙蓉學校邀請了安仁米塑非遺文化傳承人何陸生先生到校開展「傳承非遺文化·體驗米塑藝術」活動。活動中,何陸生首先向我校六年級的學生介紹了安仁米塑的歷史來源,讓同學們詳細了解了安仁米塑的歷史和淵源,激發了孩子們的鄉土情懷和自豪感。
  •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登上學習強國平臺
    非遺傳承從培養「娃娃徒弟」開始登上學習強國平臺 2021-01-14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 ——張掖市舉行「戲曲進校園」暨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活動
    為促進戲曲繁榮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戲曲藝術在年輕一代傳承普及,11月29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張掖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的 「弘揚傳統文化·培育家國情懷」戲曲進校園暨張掖市非遺(傳統戲曲)傳承示範基地授牌儀式在張掖中學隆重舉行。
  • 傳承不變的「江南小切」凍米糖:浸潤年味與情懷
    在江南,有一種特別的甜食,香松酥脆,揉合著歲月,浸潤著鄉愁,那就是凍米糖。數九寒天,又到了凍米糖飄香時節,已經做了23年凍米糖的王誠忠也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候。香松酥脆的凍米糖。金東宣傳部提供王誠忠是浙江金華金東江東鎮上王村人。浙江一帶喜甜,糕點、甜食的品類數不勝數,金東也不例外。這其中,凍米糖承載了大多數金東人兒時的美味。
  • 時代背景下,非遺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非遺說」——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發展論壇旨在打造廣大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夥伴、致力於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的人群交流、互動的平臺。將更多的話語權還給非遺傳承人、社會合作群體,以智慧的碰撞與點燃,讓非遺活態傳承、多路徑融合發展成為可行之行、隨心之行。  時代背景之下,非遺如何生存發展,這一問題的提出對地區乃至全國非遺人具有普遍性。
  • 穿越二次元,百縣千碗帶你一探江南文人與浙菜的不解...
    上線一年以來,《食物語》以「食魂」為載體,賦予中華美食以人格,通過食魂傳承美食背後的文化和所承載的情感。 遊戲主角空桑少主更是被授予「美食守藝人」的稱號,賦予弘揚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的使命。
  • 涿州守藝人 | 兩百多年傳承,七代人守護,成就這舌尖美味
    一座城市的體溫或許是那個城市的人用手焐熱的,就像那些「守藝人」!他們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他們用一雙巧手研磨精湛技藝,用一世追求傳承涿州文化。涿州守藝人,匠心手藝人!他說不管是到第八代、第九代、還是第十代以後,希望給後代留下的就是對這門手藝的傳承和這門手藝文化的精髓。
  • 贛南採茶戲非遺傳承與保護紀實:「鄉土小戲」綻新姿
    它離我們並不遙遠,人們衣食住行中的許多部分,都蘊含著非遺的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又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象徵,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發揚非遺,絕不僅僅是把他們摘出來,寫到小本本上。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關係到文化血脈的傳承、精神家園的維護,關係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國家文化主權的維護。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一座千年古城,編織中國非遺文化新篇章1400年前,遂安縣遷至今遂安地界,稱為獅城;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建壩蓄水,獅城被淹沒,匯集成今天秀美的千島湖;2002年央視「新聞30分」連續報導,在美麗的千島湖湖底,竟沉睡著一座擁有1400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
  • 觸摸失落的文明 書院中國深耕非遺傳承與保護
    近日,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與京東電腦數碼、京東公益、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時尚旅遊、鳳凰領客共同發起的「觸摸失落的文明」公益活動正式上線,助力北京市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非遺傳承人資助項目」。
  • 彌勒60歲「製糖大師」,傳承百年技藝!花樣紅糖賣到多省份
    出身製糖世家的竹園鎮製糖師傅韓紹林卻用40餘年的時間來傳承弘揚這門技藝,只為留住竹園人百年鄉愁。 韓紹林的製糖廠,日產8噸優質原汁紅糖
  • 守藝|定州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提起絲綢,人們想到的往往會是溫婉的江南,很少有人知道,歷史上河北曾是衣被天下的絲織品產地,而緙絲這門冠絕絲紡織業的技藝,就是源自定州這座華北平原上的北方古城。這是一段失落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定州曾經的驕傲。王鵬巍,思本堂的創辦者,一名土生土長的定州女兒。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2021-01-15 16:1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蘇亦瑜 責任編輯:蘇亦瑜
  • 抖音上的非遺剪影大師爆紅 網友:這是被上帝握過的手
    劉期培學習從事剪影30餘年,經他手做過剪影的人超過20萬,其中包括前國家主席華國鋒、前文化部部長王蒙以及國際大體聯主席喬治·基裡安等,人送外號「神剪劉」。2015年10月,剪影被列入深圳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劉期培被認定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