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陵下作有「千金買魚燈」,魚燈為何如此珍貴?究竟有著什麼情懷?一位江南魚燈匠人的故事給了我們答案。
「明精石即雲母石,菱湖人善制為燈,工巧獨著。」在「中國淡水漁都」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菱湖鎮,人們對彩燈有著特別的情感。菱湖鎮的彩燈在江浙滬一帶負有盛名。今年71歲的虞敏兒,做菱湖彩燈已有30餘年。說起彩燈,虞敏兒眼中總是閃著光的。
虞敏兒在十幾歲時,就跟著師傅學做燈籠,從兔子燈、小方燈,到80年代流行的木製方宮燈,他都做過。一有閒暇,虞敏兒就琢磨彩燈製作。魚形彩燈,是水鄉人的浪漫。根據父親對兒時記憶的描述,虞敏兒復原製作了許多魚燈。
從設計構圖,挑選材料,製作骨架,到裝燈、裱糊、上色、點睛……魚燈製作工序有七八道之多,考驗的是藝人在空間架構、色彩搭配、藝術創作等全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構圖,最是考驗設計者的功力。要想把魚燈做得逼真,就要熟悉各種魚類的外形,才能做出活靈活現的魚燈。青菱燈彎角大些,肩聳得高些,紅菱燈角相對要平些……」在虞敏兒家中,設計圖紙疊得老高。
虞敏兒告訴記者,魚燈裱糊時也要講究技巧,魚身不能皺;上色要有耐心,特別是畫魚鱗,不同位置的鱗片大小不一;為了讓魚燈更加美觀、逼真,以前製作用竹子、棉線、紙,現在用鉛絲、膠帶、布料……
青魚燈、鯉魚燈、河蚌燈、紅菱燈活靈活現,家中每一盞魚燈的外形特徵,虞敏兒都如數家珍。在虞敏兒看來,魚形彩燈,就是水鄉文化的結晶。
作為浙江省首批優秀民間文藝人才與南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菱湖宮燈製作技藝傳人,虞敏兒的彩燈頻頻在大型活動中展出,每年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也會有單位邀請他製作。
但虞敏兒卻總是感慨,現在願意做魚燈的人越來越少。他也曾舉辦過多次培訓班,但最終留下來的人沒幾個。
「彩燈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也在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祝福。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彩燈製作,讓菱湖彩燈能夠傳承下去。」虞敏兒說。
「魚」與「年年有餘」、「富足有餘」的「餘」字諧音,故「魚」便在人們心目中成了幸福美滿的象徵。在絢麗多姿的民間藝術寶庫中,魚燈是最傳統、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燈舞種類之一。魚燈作為一種富有水鄉特色的扎作工藝,曾是清代大良元宵節、中秋節最為引人注目的景觀。魚燈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傳承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充分表達了人們開放、豁達的個性。
非遺不僅是文化交流的紐帶,也具有凝聚人心的價值。研究魚燈文化,有利於進一步了解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從而對更好地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