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孫學元 瓦西木一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問題
孫學元 瓦西木一
文化遺產,指人類歷史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的總稱,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而非遺則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遺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彝族文化,具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方面屬性,包含彝族的哲學思想、社會歷史、教育倫理、天文曆法、文學藝術、風俗禮制、醫藥衛生等內容,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深厚文化底蘊。本文就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問題進行粗淺研究和探討。
一、美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情況
1952年建縣的美姑縣位於大涼山腹心地帶,距州府西昌170公裡,四周分別是馬邊、峨邊兩個彝族自治縣和雷波、昭覺、甘洛、越西5個彝族聚居縣。全縣地域面積2573平方公裡,轄36個鄉鎮292個行政村,總人口27.07萬人,其中彝族人口佔98.6 %以上,是一個典型的彝族聚居縣。由於長期處在相對封閉的大涼山腹心地帶,外來文化對這裡的彝族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微弱,使得這裡成為了彝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彝族民俗風情保存最濃厚、彝族文化遺產保存最豐富的彝族聚居地之一。長期以來,美姑縣享有「畢摩文化之鄉」「摔跤之鄉」「美女之鄉」「熊貓之鄉」「南紅瑪瑙之鄉」「五鄉」之美譽。美姑縣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彝族文化,成為了了解、認知、研究彝族傳統文化的典型。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涼山州非遺中心等有關部門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非遺保護工作要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創意性發展」的要求,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保護和創意性發展;用強烈的家園意識、陣地意識、堅守意識,切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鄉村文化生態;以創新的精神,持續不斷推進非遺走生產性保護之路,開創了美姑縣非遺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工作,並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截至2017年底,全縣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5項(彝族克智、彝族婚俗、尼木措畢祭祀、畢摩繪畫、畢摩音樂),國家級檔案文獻遺產名錄1項(彝族畢摩文獻),省級6項,州級12項,縣級89項,州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另外,還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名,省級傳承人9名,州級傳承人31名,縣級傳承人48名,因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大縣。2014年,四川省命名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時,美姑縣即被命名為四川省彝族克智傳習基地。
二、美姑縣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的政策措施
(一)健全機構,加強領導,制定政策
美姑縣自從本世紀初大規模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認真按照國家、省、州關於非遺保護工作的安排部署,強化領導,健全機制,明確措施,狠抓落實,全面開展非遺搜集、整理、研究、申報和保護利用工作。2005年,美姑縣即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委員會,專門負責全縣非遺普查和申報工作。2012年,美姑縣又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中國彝族譜系研究中心,專門負責全縣非遺搶救與保護、彝族譜系收集整理與研究工作。近年又先後成立美姑縣彝族摔跤協會、縣攝影家協會、縣書畫協會、縣作家協會、縣民間德古協會等協會。全縣先後制定出臺《美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美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美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辦法》,為保護全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和開展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政策支持和地方性法規依據。
(二)強化宣傳發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最近十多年來,美姑縣始終把通過宣傳發動和教育引導,增強全民保護意識作為全縣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文化遺產日、重大節慶特別是彝族節慶宣傳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宣傳活動。到2017年,已連續成功舉辦三屆美姑縣「尼姆•約紗茨」民俗活動和彝歷新年期間民俗活動。還通過舉辦非遺展覽、展演、非遺進校園、電視宣傳、製作專題片等形式進行內外宣傳。美姑縣組織採寫、拍攝製作的9個非遺項目專稿、專題片先後在縣外宣網、縣廣播電視臺和《涼山日報》、涼山州廣播電視臺「非遺之光」欄目刊播,讓社會各界充分了解、認識全縣現有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明白「非遺保護、人人有責」,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
(三)以基礎普查為手段,建立各類非遺保護名錄體系
2005年至2010年,根據省、州提出的「摸清家底、建立名錄、明確重點、搶救一批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而又瀕臨消亡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項目,並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適度開發」目標任務,美姑縣組織大量人力物力,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三次大規模非遺基礎普查。
2007年至2017年,又連續不斷組織人員普查全縣民族民間文化,普查項目涵蓋17個大類100多個小類。其中,民間故事、神話、傳說135個,諺語、方言、笑話1000多條,山歌200多首,婚、喪、嫁、娶等民間習俗20多種(類)。2009年,在全縣開展彝族畢摩普查,普查範圍涉及36個鄉鎮、292個村、1467個村民小組,普查彝族畢摩6000多人次,徵集畢摩文獻3000多卷。2015年至2017年,再次在全縣36個鄉鎮大規模開展彝族克智、彝族婚俗、畢摩音樂三個國家級和彝族民間傳統音樂的普查,此次普查全面完成民間彝族克智能手120名、民間音樂藝人150名和彝族畢摩86名人員的基本資料採集和錄入,錄製彝族克智200餘首和彝族畢摩音樂100餘首音、視頻資料,收集300餘首民間音樂。先後整理翻譯畢摩文獻20卷,整理出版《彝族克智》《彝族咒鬼經》《彝族輓歌》《大涼山美姑民間藝術研究》《涼山畢摩》,創辦《畢摩文化》年刊,編寫出版《美姑縣彝族畢摩人物誌》,編輯出版地情資料叢書《彝族民間故事》《青青美姑河》《彝人家園》《夢幻美姑》等,同時拍攝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文獻遺產圖片10多萬張,製作「非遺」宣傳專題片17部、VCD光碟1000多張,採集和建立全縣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保護名錄體系,進一步明確重點保護對象和保護內容。
畢摩古籍(孫學元 供圖)
(四)紮實開展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
美姑縣在開展非遺保護、傳承過程中,一邊認真開展普查,一邊積極進行申報。2005年,經過深入紮實的工作,「尼木措畢祭祀」首次申報成功,被列為第一批省級非遺名錄,首次成功開啟涼山州非遺申報先河。2007年,「畢摩音樂」「彝族婚俗」「畢摩繪畫」「義諾彝族服飾」「彝族克智」被列為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2008年,彝族「克智」被列為國家第二批非遺名錄。2010年,畢摩文獻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同年,「彝族婚俗」 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遺名錄。2014年,畢摩音樂、畢摩繪畫和尼木措畢祭祀3項名錄,又成功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美姑畢摩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也成功列入州級生態保護實驗區。
在開展非遺保護、傳承過程中,美姑縣還認真開展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和申報工作,確保民間藝術絕技後繼有人、代代相傳。2009年,海來熱幾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曲比勒石、曲比拉合入選四川省第三批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011年,賈巴子則、的日布、曲比阿伍、沈爾阿培4人,入選四川省第四批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012年,曲比拉夥、吉克伍沙入選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015年,組織申報的木果等29位州級傳承人,已成功列入涼山州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其中,傳統文學類3人、傳統技藝類6人、傳統體育類4人、傳統美術類2人、傳統民俗類14人。2016年,刷日拉都和曲比拉機入選四川省第六批代表性傳承人名錄。2017年,美姑縣成功將《彝族博葩》《畢摩剪紙藝術》《畢摩泥塑藝術》《義諾彝族傳統泡水酒製作工藝》《彝族喪葬禮儀》《畢摩草扎藝術》《庫史妞妞夥》7項非遺項目申報為第五批涼山州非遺項目名錄。2017年,美姑縣成功將曲比拉合(畢摩音樂)、吉克伍沙(畢摩繪畫)2位省級非遺傳承人,申報為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畢摩繪畫(孫學元 供圖)
(五)以文化惠民為平臺,舉辦各種非遺展演活動
進入21世紀以來,圍繞非遺保護工作,美姑縣組織舉辦一系列節慶和非遺展演活動。
2003年,美姑縣首次成功舉辦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首屆「中國彝族畢摩文化節」。
2005年,再次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彝族畢摩文化節」和彝族畢摩文化學術年會,著力打造彝族畢摩文化品牌。根據非遺成果申報和打造彝族文化大縣的客觀需要,美姑縣先後在2012年和2015年成功舉辦第一、第二屆中國美姑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
2013年和2017年,美姑縣分別在依果覺鄉古拖村和龍門鄉瓦古覺村成功舉辦彝歷年民俗活動,分別在拖木鄉莫碩、依果覺鄉大風頂、井葉特西鄉井葉碩諾舉辦美姑縣「尼姆•約紗茨」民俗活動。
2012年至今,美姑縣每年都以文化惠民展演為平臺,舉辦一次大型的非遺展演,每月都舉行一次小型的非遺展演,每年都舉辦「彝族克智」辯論大賽。同時,還組織全縣優秀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到縣內各中小學校(園)和西昌學院、樂山師範學院、西南民族大學等高校開展非遺進校園展演活動,組織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參加成都國際非遺節、成都西部文化博覽會、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民族藝術節、亞洲青年藝術節、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涼山分會場演出、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的「我演我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四川昭覺谷克德火把節、西昌市和昭覺縣國際詩歌周活動、上海中國早期的歷史與意義研討會、「上海音樂學院亞歐音樂研究中心」成立交流演出等重大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這些規模宏大、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效果顯著、影響深遠的縣內外非遺展演活動,生動形象地介紹、宣傳、推廣、打造了美姑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進一步增強了宣傳效果,也不斷提高了美姑縣的知名度。
畢摩特技表演(孫學元 供圖)
(六)以免費培訓為平臺,培養非遺後繼人才
在所有資源中,人才資源是第一位的資源。美姑縣牢固樹立人才資源理念,著力抓好非遺人才隊伍建設。自從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姑縣組織縣文化館長期免費開辦彝族月琴、彝族口弦、畢摩繪畫、畢摩音樂等非遺培訓班,由非遺傳承人擔任培訓老師。在開展培訓工作時,美姑縣制定了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紀律和考核辦法,明確傳承人職責和義務,指導傳承人按照培訓要求積極開展非遺傳習活動。目前,參加培訓的有中小學生、社會青年、畢摩文化愛好者、非遺辦工作人員、在職職工和退休職工等,約300人。這些培訓和傳習活動,一方面鍛鍊和提高了非遺傳承人的傳承能力、工作水平和業務素質,另一方面,也發現、培養了一批非遺人才,擴大了全縣非遺傳承人隊伍,為全縣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發展和傳播、開發培養了後繼人才。
畢摩儀式(孫學元 供圖)
(七)多方參與,不斷加強理論研究和田野調查
為不斷加強全縣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理論研究和管理水平,美姑縣每年都要邀請一批全國著名的彝學專家、學者前來舉辦講座和開展業務指導。多年來,涼山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大力支持,特別是州非遺保護中心彝學專家鼎力相助,為美姑縣的非遺工作積極建言獻策和進行業務指導。無論在文本的書寫上,還是在專題片的拍攝、製作和項目申報環節上,都耐心細緻地進行講解和業務指導。美姑縣各位非遺工作人員,克服困難,虛心好學,認真鑽研,在短時間內就提高了非遺工作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同時,還積極與西南民族大學、西昌學院等高校協作,建立專門研究團隊和田野調查小組,深入全縣重點村落,通過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蹲點調查、查閱資料、問卷調查等形式,開展資料收集和調查研究,夯實了全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發展的理論基礎。
畢摩音樂展板宣傳(孫學元 供圖)
三、存在問題與困難
非遺保護、傳承是一項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影響深遠的系統工程,是一項全新的工作,任務艱巨光榮,使命重大深遠。這些年來,美姑縣的非遺工作雖紮實深入,也取得重大成績,但相對於非遺保護工作的緊迫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全縣的工作還只是初步的,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還比較突出。
(一)對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和開發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如前所述,非遺是一個新概念,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無論普通百姓,還是各級領導幹部,對全縣非遺的保護、傳承、發展和開發工作,認識都明顯不足,甚至相當一部分人員不了解、不認識、不重視非遺工作,致使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和開發意識淡薄,忽視管理和珍愛現象普遍存在。一些非遺文物、載體,隨意丟棄或廉價賣掉;一批學有專長、有一定功底和影響的彝族老人相繼去世,他們生前自己沒有認真編寫、撰寫和整理自己的技藝和成果,組織也沒有及時安排人去採寫、編寫和整理,實在非常可惜。
(二)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制約著非遺工作深入開展
非遺的保護、研究、傳承、發展和開發等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經費支持,但美姑縣屬國家級貧困縣,全縣財政收入十分困難,2017年全縣財政收入只有8270萬元,沒有更多資金投入非遺工作,這就嚴重製約全縣非遺搶救、挖掘、整理、研究、保護、發展和開發工作。
(三)保護隊伍力量薄弱,專業性人才缺乏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淵源的見證,也是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內容豐富,含蓋面廣,保護、傳承、研究、發展和開發工作是一門科學,專業性強,需要有較高的專業人才和專門的工作機構來負責。美姑縣雖然比較重視非遺工作,但囿於缺乏專業性人才和機構不完善,全縣非遺搶救、研究、保護、傳承、申報、發展和開發利用工作面臨重重困難。
四、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全面開創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新局面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衡量一個社會和時代發展的人文標杆與精神尺度。實踐證明,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運強。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傳承價值、審美藝術價值、科學認識價值、社會和諧價值等多方面價值。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必須進一步提高對非遺工作的認識,加強領導。
根據目前非遺工作客觀需要,全縣可成立以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政協主席為顧問,以縣政府縣長為組長,以縣委副書記,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和縣政府分管副縣長、縣人大副主任、縣政協副主席為副組長的非遺工作領導小組,縣文化、廣電、體育、檔案、史志、畢摩文化研究中心和各專業協會等部門參加,重點選拔一批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涼山州非遺辦指導下,深入紮實地開展非遺搶救、保護、研究、傳承、發展和開發工作。
(二)多渠道增加投入,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實踐證明,要開展工作,除了要有人特別是要有一批敬業奉獻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外,還必須有經費投入,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根據美姑縣目前財政收入狀況,須打開思路,多渠道籌措經費,解決非遺資金短缺問題。一是把非遺工作經費列入全縣財政預算,並隨財政收入的增加和物價的上漲而不斷增加。二是做強做精項目工作,通過向上級有關部門積極協調,爭取非遺項目能擠進國家和省、州文化項目大盤子,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項目資金。三是可通過深入細緻的宣傳發動,組織社會捐款和動員有關人員為國家自動捐獻珍藏的、整理的、研究的非遺載體和成果,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四是可通過收費的形式舉辦非遺成果展覽、展演,銷售製作和出版的非遺成果光碟、書籍,以彌補工作經費之不足。
(三)創新工作,乘勝前進,再創新業績
一是加強宣傳,不斷增強全民保護意識。繼續有計劃地通過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信息諮詢、發送資料、舉辦展覽和專題展演等形式,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讓社會各界和群眾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認識,從而自覺參與非遺依法保護工作。
二是狠抓隊伍建設。可組織成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加強非遺搶救、保護和傳承工作。同時,更加注重培養一批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研究、保護和傳承等方面具有較高敬業精神、較強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
三是根據美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際情況,結合全縣「五館合一」(共同在一個地方修建檔案館、文化館、圖書館、史志館、畢摩文化藏經館)的精神,分設專門的「非遺」展廳,為全縣非遺工作發展建立一個實實在在的基地。
今後,美姑縣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四川省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意見》以及國家、省其他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法規,結合實際情況,以加強非遺項目宣傳展示為平臺,以制定全縣中長期非遺保護發展規劃為突破口,以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並行的方式,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和開發利用的新途徑、新舉措、新方法,緊緊圍繞展示、傳習、研究三大重點建設,著力構建科學化、社會化、立體化保護格局,不斷推進美姑縣非遺工作向縱深發展。全力打造「彝族畢摩文化」「諾蘇庫什」「尼姆•約紗茨」「阿依莫格」、彝族摔跤等民俗節日品牌,塑造和提高「中華彝都」「畢聖故裡」「古侯•曲涅會盟中心」的文化旅遊品牌形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增強地方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孫學元(左)與瓦西木一(右)研究非遺工作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孫學元(美姑縣黨史與地方志辦公室)
瓦西木一(美姑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問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