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古代成都平原治水豐碑(一)
開明治水患
早在古蜀時期,成都平原水網遍布,常有水災。每到汛期,暴雨洪水將成都平原充溢成汪洋一片,汛後則遍地沮洳,民眾經常飽受洪澇之災。唐朝詩人岑參《石犀》雲:「江水初蕩滿,蜀人幾為魚。」
憋靈治水 建號開明
古蜀人原居住於今岷江上遊山區,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三代後,杜宇即位。在杜宇帶領下,古蜀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由岷江上遊山區遷徙至成都平原,古蜀人進入農耕時代。由於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區)位於成都扇形衝積平原的中脊線上,地勢較高、水患相對較少,杜宇王朝遂以郫邑為都城。然而,杜宇晚年時期,成都平原卻水患泛濫,堪比中原堯舜時期出現的大洪災,蜀民不得安生。丞相鱉靈因治水有功,杜宇禪位於他,是為叢帝,建號開明。
成都出土的漢畫像磚《放筏》(翻拍於《成都河流故事》)
洩洪導江 逐水而局
相傳,堯舜時期,大禹治水於西蜀,《尚書·禹貢》中有記載:「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大禹開創了蜀地以向東分流而洩洪的治水格局。開明王朝繼承了大禹「疏洩」的治水策略,大規模穿淘毗河,疏鑿金堂峽,以利洪水宣洩。《華陽國志·蜀志》載:「後有王曰杜宇......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蜀王本紀》載曰:望帝「使鱉靈決玉山,民得陸處。」《水經注》載:「江水又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後來,為適應治水需要,古蜀國將都城由郫邑遷至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
開明王朝共歷經十二世,約350年左右。開明九世之前,古蜀國的治水重點在於整治成都平原東南方向洪水排洩。在成都市上遊以「東別為沱」原則,實施向東分洪減災措施;在成都市下遊啟動華陽河谷「導江」工程,實施排洪減災措施。為適應治水需要,古蜀國都城又由新都遷至廣都(今成都市雙流區華陽街道)。
至開明九世,成都平原的水患治理已初見成效,古蜀國都城再一次由廣都遷至成都並從此固定下來,相沿至今。城名未改,城池未動,歷2000餘年,可以說,成都的興起與開明王朝治水歷程不可分割。從地理條件分析,一方面,成都基本上位於以都江堰為頂點,以金堂和新津連線為底邊的三角形重心處,位置適中,便於行政管理;另一方面,成都瀕臨江河,饒有水運之利。
整個開明時期,為適應治水需要,古蜀人逐水而居,都城先由郫邑遷至新都,再遷至廣都,最後定於成都。兩千多年過去,因治水而興起的成都作為西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從未改變。開明王朝治水的成功,有效減輕了洪澇對成都平原的傷害,為農業生產創造了十分良好的條件,改善了民眾的生活狀態;也通過都城的遷移,拓展了疆域版圖,為成都平原成為西南富庶之地打下了基礎;同時,還為千年古堰——都江堰的興建奠定基調,揭開了古蜀文明嶄新的一頁。
(參考:《成都河流故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編著)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