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古代成都平原治水豐碑(一)——開明治水患

2021-01-10 騰訊網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古代成都平原治水豐碑(一)

開明治水患

早在古蜀時期,成都平原水網遍布,常有水災。每到汛期,暴雨洪水將成都平原充溢成汪洋一片,汛後則遍地沮洳,民眾經常飽受洪澇之災。唐朝詩人岑參《石犀》雲:「江水初蕩滿,蜀人幾為魚。」

憋靈治水 建號開明

古蜀人原居住於今岷江上遊山區,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三代後,杜宇即位。在杜宇帶領下,古蜀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由岷江上遊山區遷徙至成都平原,古蜀人進入農耕時代。由於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區)位於成都扇形衝積平原的中脊線上,地勢較高、水患相對較少,杜宇王朝遂以郫邑為都城。然而,杜宇晚年時期,成都平原卻水患泛濫,堪比中原堯舜時期出現的大洪災,蜀民不得安生。丞相鱉靈因治水有功,杜宇禪位於他,是為叢帝,建號開明。

成都出土的漢畫像磚《放筏》(翻拍於《成都河流故事》)

洩洪導江 逐水而局

相傳,堯舜時期,大禹治水於西蜀,《尚書·禹貢》中有記載:「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大禹開創了蜀地以向東分流而洩洪的治水格局。開明王朝繼承了大禹「疏洩」的治水策略,大規模穿淘毗河,疏鑿金堂峽,以利洪水宣洩。《華陽國志·蜀志》載:「後有王曰杜宇......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蜀王本紀》載曰:望帝「使鱉靈決玉山,民得陸處。」《水經注》載:「江水又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後來,為適應治水需要,古蜀國將都城由郫邑遷至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

開明王朝共歷經十二世,約350年左右。開明九世之前,古蜀國的治水重點在於整治成都平原東南方向洪水排洩。在成都市上遊以「東別為沱」原則,實施向東分洪減災措施;在成都市下遊啟動華陽河谷「導江」工程,實施排洪減災措施。為適應治水需要,古蜀國都城又由新都遷至廣都(今成都市雙流區華陽街道)。

至開明九世,成都平原的水患治理已初見成效,古蜀國都城再一次由廣都遷至成都並從此固定下來,相沿至今。城名未改,城池未動,歷2000餘年,可以說,成都的興起與開明王朝治水歷程不可分割。從地理條件分析,一方面,成都基本上位於以都江堰為頂點,以金堂和新津連線為底邊的三角形重心處,位置適中,便於行政管理;另一方面,成都瀕臨江河,饒有水運之利。

整個開明時期,為適應治水需要,古蜀人逐水而居,都城先由郫邑遷至新都,再遷至廣都,最後定於成都。兩千多年過去,因治水而興起的成都作為西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從未改變。開明王朝治水的成功,有效減輕了洪澇對成都平原的傷害,為農業生產創造了十分良好的條件,改善了民眾的生活狀態;也通過都城的遷移,拓展了疆域版圖,為成都平原成為西南富庶之地打下了基礎;同時,還為千年古堰——都江堰的興建奠定基調,揭開了古蜀文明嶄新的一頁。

(參考:《成都河流故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編著)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九與「5•12」同等的地震易旭東不畏艱險。「五丁開山」,迎難而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交通歷史博物館。改變著成都平原,也創造著豐富的文化遺產。離「五丁橋」不到200米,就是蜀王城。大名鼎鼎。前347年,開明九世召攏繼續沿「藏羌彝走廊」高山谷地,一路延展而下的古羌人,趕著牛羊,與洪水災害中倖存的建城的「古成都人」一起,在武擔山以南,再建蜀王城。城區最高地標。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成都平原少見的寶墩文化三期大型防洪臺地聚落遺址的發現,將古蜀人治水年代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被學界認為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卵石護岸、埋樁護岸等技術的智慧源泉。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的發掘成為古蜀文明研究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果。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易旭東一部古蜀邦交史。一部戰爭史、遷徙史。大禹帶領「治水」的主力部隊「川軍」,在這裡曾有濃墨重彩一筆。《禹貢》中記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漢水又稱沔水,古代人們寄託政治理想、激發生活情趣的河川。關中西部,周秦文化之發祥地。洋洋蕩蕩,一條漢水。「天河注水」。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作出高度評價並向全球推介 2020-04-2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段渝 ‖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
    將巴文化和蜀文化這兩種起源不同、類型有異、族別非一的文化統稱為巴蜀文化,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導源於一種地理單元觀念,即它們在地域上是緊相毗鄰的,商周時期巴國與蜀國在漢中相鄰,而蜀在四川盆地東部包有巴地,當戰國時期巴國進入四川盆地後,西與蜀國緊鄰,二者在頻繁的和與戰中得以在青銅文化、民族文化等各方面達到充分交流、互動以至部分整合。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世界傑出的古天文歷...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2020-11-2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代的百度百科——中國方志的歷史
    常州方志館 資料圖片  古代的方志全面記載了某一地區自然和社會的所有信息:地域範圍、機構設置、古今變遷、人口、自然資源、名勝古蹟、氣候災害、文化教育、歷史名人、宗教風俗等,幾乎無所不包。不錯,這就是古代的百度百科。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靠的就是這種圖書。因為內容包羅萬象,司馬光甚至稱之為「博物之書」。很多方志都附有圖錄,說它等於谷歌地球+百度百科,並不誇張。  方志更是地方和國家的帳本,體現其對自然和歷史資源的掌控。基本上有了國家,有了解國家地理和社會狀況的需要,就有了方志。戰國時期的《周禮》已經出現「方志」一詞,屬於司徒的職掌。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8日電 (嶽依桐)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8日在蓉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 巴蜀文化.神秘的漢中|四川的古老發展史
    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大致範圍包括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即今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及陝南、黔北、昭通、鄂西等地。主要有漢、藏、彝、苗、回等民族。其主體四川盆地素稱"天府之國"。歷史上,巴蜀地區、漢中地區和關中地區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必爭之地 。
  • 詳解都江堰及成都平原的地理結構
    公元263年冬,在鄧艾攻襲江油關之時,諸葛亮之子諸葛贍受命率成都蜀軍前往涪縣禦敵。問題在於,對於防禦者來說,綿陽一帶的河谷平原還是太過開闊了。如果蜀軍能夠及時機動,溯江而上在涪江出龍門山脈之前封鎖峽谷的話,贏面將要大得多。只是諸葛贍並沒有接受這個建議,而是選擇了在綿陽所在的河谷平原迎戰魏軍。歷史終究是不能假設的,諸葛贍最終還是在綿陽敗於鄧艾,不得不向成都平原方向後退。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申福建 ‖ 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原創 申福建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我們要從範長江初心涵養與升華中汲取營養,堅守初心使命,勇於擔當責任,奮發有為工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 【方志四川•散文】黃學清 ‖ 走進南溪古街
    原創 黃學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十月的螢屏,是鋪天蓋地的旅遊新聞,看到各地旅遊景點誘人的熱鬧場面,我的心也泛起了到外面去走一走的想法。有的人喜歡成群結隊到大自然去,看山看水,而我卻喜歡獨自到各地歷史厚重的城市裡,走街串巷,探尋史跡。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張曉雯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1月11日,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有哪些?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報告會現場,9位青年學者代表各項目團隊,對2019年的考古收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講。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陳建國‖蓬安縣相如故城四大城門名字由來與...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城門,見證一座城的歷史,也彰顯了一座城的底蘊。城門之美,美在耐人尋味的名稱,以及名字背後那悠悠往事。 在浩浩嘉陵江畔,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相如故城。故城有四大城門,名字別具一格。翻閱歷史長卷,城門的變遷,是伴隨著故城的發展而變化。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原創 孫學元 瓦西木一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同時,還組織全縣優秀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到縣內各中小學校(園)和西昌學院、樂山師範學院、西南民族大學等高校開展非遺進校園展演活動,組織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參加成都國際非遺節、成都西部文化博覽會、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民族藝術節、亞洲青年藝術節、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涼山分會場演出、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的「我演我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四川昭覺谷克德火把節、西昌市和昭覺縣國際詩歌周活動、上海中國早期的歷史與意義研討會
  • 水文化 |《尚書》中的治水精神與水利文明
    愛祖國 愛水務 愛海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尚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代表著最早的中國歷史。《尚書》通過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重大歷史事件的誥語、誓詞等,記錄了三代歷史更迭、社會經濟結構演變,是記載中國上古史最重要的文獻。《尚書》敘事自堯舜至夏商周,跨越2000餘年,是西周至戰國時期人們追述華夏歷史的珍貴史料彙編,其中《堯典》《皋陶謨》《禹貢》《盤庚》等篇記載距今4000年的大洪水和治水活動,客觀呈現出水利與中華文明起源的淵源,水利對中華文化基因的深刻影響。
  • 成都發掘千年石獸身世成謎 專家推測與李冰有關
    它身上究竟有一段怎樣的歷史?昨日下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在現場舉行了發布會。  籠罩在石獸身上的迷霧逐漸消散的同時,圍繞石獸的身份,四川考古界的專家們也開始了討論。驚喜的是,在發掘現場,考古專家發掘出了戰國、兩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的文物,天府廣場這個成都平原的中心地帶,再次聚焦了大家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