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

2021-01-10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九

與「5•12」同等的地震

易旭東

不畏艱險。

「五丁開山」,迎難而上。

送他們出城的橋邊,「古成都人」在等他們的英雄回來。

等來的卻是不斷的死訊。

開明十二世親自祭拜亡靈,給英雄塑像,厚待壯士家屬,為了紀念他們,將這橋命名為「五丁橋」,將這路命名為「五丁路」,永遠紀念古蜀國先烈的不畏犧牲、開天闢地的創業精神。

成都五丁橋(圖片來自網絡)

地名,現在還保留著。

正是不願被環境束縛的秦巴山區的秦人、巴人、蜀人與「古成都人」,才更加血脈賁張地想衝破現實的枷鎖,啟發了埋藏於意識深處的智慧潛能,修建了那一道道疏通發展之途的蜀道。

多樣立體的格局,縴夫道、水道、飛鳥道、驛道、棧道。

在懸崖上打洞,工學原理先進。

棧道,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級道路。

可與萬裡長城、都江堰水利工程、大運河媲美。

《史記》:「棧道千裡,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照片為蜀道之石門棧道,又名褒斜棧道)

修建與使用,都堪稱一條綠色環保的高速公路。

智慧結晶。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交通歷史博物館。

改變著成都平原,也創造著豐富的文化遺產。

離「五丁橋」不到200米,就是蜀王城。

大名鼎鼎。前347年,開明九世召攏繼續沿「藏羌彝走廊」高山谷地,一路延展而下的古羌人,趕著牛羊,與洪水災害中倖存的建城的「古成都人」一起,在武擔山以南,再建蜀王城。

城區最高地標。比周圍高出30至50米,長100餘米。

成都城的「龍脊」。城區最高之地,少城的中軸線,由北往南向的長順上街,以武擔山為「靠山」,以紅照壁為「案山」,上連鳳凰山、下接開明王府,將山川風水格局形表於大城內。

「龍脈」在武擔山,延續至今。

成都武擔山(圖片來自網絡)

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華陽國志》說:開明九世頗會享樂,修過珍珠為簾的七寶樓、鸚鵡舟。傳說雍州之域的武都有「山精」,化為年輕女子,美背、側顏,貌美如花,蜀國的美女也難與之相媲美。神往。

遠離成都。武都,在甘肅省成縣以西的邊遠小城。

開明九世把她接到成都,納為妃子。

寵愛有加。寫了一首《東平之歌》取悅。

紅顏薄命。王妃不習水土,哀怨地離世。

臨終,緊依蜀王難捨難分,又非常思念家鄉,要求蜀王以故土、故物陪葬。

傷心欲絕。多情的開明王九世,又作《臾邪歌》《龍歸之曲》悼念,焚香燒燭,禱告上蒼,「還我妃來」。為用王妃家鄉的泥土建墓,派「五丁」到隴南山區,千裡迢迢地挑土回成都。

蜀王妃墓高大如山。以家鄉用過的石鏡一塊置於墓前,又以本地泥土將墓堆,疊成了一座小山,高度不亞於後來的皇陵,超過附近房屋的屋脊。後代稱為武(五)擔山,或「五擔山」。

成都武擔山(圖片來源:漫成都搜狐號)

「唐初四傑」的王勃,在《晚秋遊武擔山寺序》中說:「雞林俊賞,蕭蕭鷲嶺之居……」雞林,指佛寺,盛讚秀麗,說這一帶如佛所居的鷲嶺,竹樹蕭蕭。

武擔山的「石鏡」,古蜀王妃的墓表,圓形光潔,半埋土中。

杜甫喻為「月輪」,薛濤比為「妝鏡」。

古人曾稱「蜀鏡」,後人稱為「史鏡」。

「大石文化」。建城「古成都人」靈魂與石砌建築靈魂的共同載體。

開明九世還修一座西樓,登樓「北望」,隔空遙寄相思。

「開明譜歌醉酒悅美人,王妃撫琴望月思故鄉」。在《成都古今記》中,趙抃記載:「望妃樓亦名西樓,聞明妃墓在武擔山,為此樓以望之。」首次記錄成都「西樓」的出典。

崇州市清獻廣場趙抃石像(圖片來源:濰坊日報)

在北宋名臣中,「琴鶴先生」趙抃,在成都平原總共生活9年,五往四入,與成都關係最為密切,以「法治與德治」雙管齊下,三度治理成都,名副其實的成都「老市長」。

「天府蜀都」形象的樹立,萌櫱於西漢,發展於北宋,時間歷程正與中國國家精英集團的時代精英,從封建集權離心而出,返回自身,徜徉山水,釋放自身詩性精神的歷程相吻合。

愛情平等。率先垂範,古蜀王公開發布情書。

中國最早「西樓意象」起源。最初似為實指,慢慢沉澱為泛指傷心地,成為詩詞創作中的一個「意象」,不再是實在的樓宇。使「西樓」的意象逐漸虛化,形成具有一定虛擬時空的「西樓情結」,被詩人、詞人們反覆應用。把逼仄的傳統「西樓」空間,立體拓展到「意象」空間。

劉備「稱帝於武擔山南一百二十步」。

劉備塑像(成都武侯祠信息中心 供圖)

諸葛亮大興土木,「營南北郊於成都」,在武擔山附近營建蜀漢宮城,「列綺窗而瞰江」,借成都城北牆,為宮城南牆,借成都城北門,為宮城南門,與成都城保持著可分可合的關係。

中國僅有的3個政治中心之一,就在原古蜀國開明王的宮殿區。

武擔山,現位於江漢路西部戰區司令部大院內。

「小富即安」。古蜀國的鼎盛,也意味著危機蔓延。

五彩斑斕。「十二橋文化」,一幅晚期的古蜀文化圖卷,懸空而建的民居、巨大的船形棺、精麗的漆木器,奇峭的蜀式銅兵器,至今難以釋讀的「巴蜀圖語」等,都是文明華表的見證。

年代約為前600年至前300年。春秋晚期。

功能明晰。宮殿區、手工作坊區、倉儲區、祭祀區、墓葬區、生活區等。

創造的「古成都人」似乎已經懂得城市設計和規劃。

井然有序。金沙村為祭祀區(權力中心),黃忠村為宮殿區,十二橋為生活區……

古蜀文明:金沙遺址(圖片來自網絡)

「上風上水」的「水上人家」。

夏日的傍晚,薰風從水面上吹來,貴族們搖著芭蕉扇,穿著絲質的衣服,在迴廊上乘涼;貧民區的婦女們,蹲在自己房屋的旁邊,舉著棒槌似的木棍,錘打和浣洗家人的衣服。

孩子們像蝴蝶似的圍著長廊遊玩嬉戲。

觸景傷懷。只有那傷心的王妃,獨自倚著竹製的門帘後,看見水中金色的鯉魚、青色的鰱魚,在快樂地遊來遊去,享受著河水和水草帶給它們的樂趣。

雖然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心卻是既悽涼,又失落。

層次豐富精彩有序、貴賤貧富皆可共享……

古金牛道基本打通之時,一場滅頂之災,又不期而至。

前300年左右,龍門山區發生了一次與「5•12汶川地震」同等規模的地震。

龍門山(圖片來源:品鑑彭州搜狐號)

記憶猶新。前700年左右,「金沙城」被洪水毀滅。

巧合。周朝也發生變故,西周和東周更替。

《華陽國志》中,記載為「周失計綱」。

川茶第一個成為西周王室的貢品。

東周遷都,貢品川茶自然被送到河南洛陽。

山崩地裂。山崩「雍江」,海子潰決。

地震引起山洪泥石流,岷江兩岸山體滑坡,河道堵塞,河床提高,引起斷流。再一次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潰壩後,「巨浪滔天」,再次衝入成都平原,瘟疫流行……

十二橋。人煙輻輳、房屋密集的溫馨聚落,古蜀人在帶迴廊、鋪設有木地板的建築中,盡情享受著原始粗獷的生活。預料到洪水遲早要來,在房子下面打埋木樁,以抬高房屋的居住面。

席捲整個壯麗建築,又慢慢地退去。

「十二橋」被泥沙湮沒。

當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勢襲來時,任何遠古文明都會顫慄。

大災之後,必有大疫。

洪水之後,成都平原往往發生大瘟疫。

許多異獸怪鳥,瘟疫代名詞。《山海經•南山經》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如旱魃、絜鉤、趾踵等。

「絜鉤」,瘟疫的代詞,長得像鴨子,卻有老鼠一樣的尾巴,擅長攀登樹木,哪裡出現,哪裡就有瘟疫,就有災難。《山海經•東山經》記載:「又南五百裡,曰山,南臨水,東望湖澤,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嗥狗,其名曰峳峳。見則其國多狡客。有鳥焉,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鉤,見則其國多疫。」

「絜鉤」,鼠疫和禽流感,發生在成都平原。

霍亂病。《山海經》還記載,「山上生長著一種怪獸,它的形體同牛很相似,但頭是白色的,長者一隻眼睛,蛇一樣的尾巴,它名叫蜚。這是一種不祥之獸,它從河水與水泊,河和泊就會幹涸,它從草叢中越過,草木就會枯死,只要它一出現,天下就會瘟疫流行。」

青耕御疫。堇理山中有一種鳥,狀如鵲鳥,全身長著青黑色的羽毛,鳥喙為白色,眼睛和尾巴也都是白色的。這種鳥叫做青耕,它可以抵禦瘟疫,經常「青耕、青耕」地鳴叫。

後世演變為「靈鵲報喜」的神話與信仰。

復州山,「山中飛翔著一種鳥,狀像貓頭鷹,卻長著一隻腳,生著豬尾巴,名字叫趾踵,一種不祥之鳥,如果它出現,全國就會出現大瘟疫」,可能是天花病」。

從《山海經》可知,古成都平原多水災、瘟疫。

北宋《輿地廣記》記載:「犀浦縣,屬益州。李冰作石犀以壓水精,穿石犀渠於江南,命之曰犀牛裡。縣取此為名耳,不在其地也」。郫都犀浦鎮大「犀牛裡」,就是古蜀大「犀牛西」。

成都天府廣場出土的「神獸」,很有可能就是都江堰用來鎮水的石犀(圖片來源:天府文化搜狐號)

李冰從「古成都人」那裡學到知識,受到啟發。

「古成都人」屢次面對大規模傳染病,從未失去過信心,不僅根據生產、生活經驗,對疫病的傳播媒介進行合理猜測,也根據社會管理經驗,試圖對疫病的發生與傳播進行管理,進行各種預防、控制嘗試,具體措施包括:順應節氣、巫術的精神控制、注意公共衛生、派遣醫生巡診與無償施藥、處理屍體、病人隔離等。

還初步掌握一些比較有效的防控、治療的方法。

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惡性傳染病,常見的有鼠疫(黑死病)、天花、霍亂、流感、痢疾等,還有大頭瘟、羊毛瘟、疙瘩瘟、吐血瘟等。

《蜀志》記載,三種瘟疫盛行:大頭瘟,沾染的人腦袋腫脹,大到像米鬥,頭髮變成暗紅色;馬眼睛,患者發病後雙眸腫痛,直到眼珠潰爛掉落;馬蹄瘟,發病後患者從膝蓋到腳趾奇癢難忍,直至腫脹成為馬蹄狀。三種病皆為絕症,中者不救。

瘟疫流行,中國各個時期死亡人數驚人。

殷墟甲骨文,已有「蟲」「蠱」「瘧疾」「疾年」等文字記載。

「癘」字,可見於《尚書》《山海經》和《左傳》。

前243年,《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

《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瘟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

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

流行猖獗。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言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許多人逃過了洪水,卻沒躲過洪水後的瘟疫。

霍亂吞噬的生命遠遠大於洪水。

霍亂來勢之兇,只要一出現拉肚子,兩三個小時就沒人了。

病死的人沒人敢觸碰,直到腐朽在床榻之上,也沒人掩埋。

古蜀國銳氣重挫,國運也被洪水瘟疫左右。

災後重建。開明王帶領軍民,一邊在城裡掩埋瘟疫中病死已經腐朽的屍體,一邊在「十二橋」廢墟西北邊的武擔山一帶,修建「北少城」……

系統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成都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經歷過瘟疫的反覆打擊,甚至在洪水瘟疫中「毀城」,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金沙古城消失何以沒有文字記載?

成都金沙遺址(圖片來自網絡)

人死的太多,先死,有人集中埋葬,後死,沒人埋葬,更沒有人記錄。「四塞之國」,道路「難於上青天」,知道者不多。揚雄、常璩也沒有聽說過,沒有記入史冊。

《蜀王本紀》《華陽國志》和《山海經》都沒有。

「古成都人」不注重文字記錄,即「不曉文字,未有禮樂」,「不曉文字」,不知用文字記錄,「未有禮樂」,指輝煌的宗教文化被滅。金沙遺址出土文物完整,沒有燒毀、砸爛痕跡。

古蜀富饒強大,幾乎不可戰勝,只有洪水瘟疫才會使其滅亡。

成都平原在古代經歷多次洪災、多次瘟疫,墓葬有多種類型。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易旭東,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在國內外報刊發表紀實作品400餘萬字,近50篇作品獲各種獎項。

前期回顧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易旭東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九:與「5•12」同等的地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漢中平原類同成都平原易旭東一部古蜀邦交史。一部戰爭史、遷徙史。中國歷史開國一般沒有女人的事,只有亡國必定要扯出個美女。農耕基地,具備養民、屯兵,支援軍事的有利條件。相比於成都平原和關中平原。深居陝南,卻深藏江南特有的嫵媚與靈氣。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古代成都平原治水豐碑(一)——開明治水患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華陽國志·蜀志》載:「後有王曰杜宇......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蜀王本紀》載曰:望帝「使鱉靈決玉山,民得陸處。」《水經注》載:「江水又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後來,為適應治水需要,古蜀國將都城由郫邑遷至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 開明王朝共歷經十二世,約350年左右。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
    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四川歷史名人系列文章之十秦九韶:數學先驅,領先世界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星朱豔林 秦九韶(1208—1268),字道古,祖籍魯郡(今河南省範縣),出生於普州(今資陽市安嶽縣),南宋著名數學家,精研星象、音律、算術、營造之學,所著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作出高度評價並向全球推介 2020-04-2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段渝 ‖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
    >巴蜀文化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與輝煌段 渝人們通常把四川盆地從古到今的文化通稱為「巴蜀文化」。事實上,在戰國時期以前,巴與蜀的文化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整體,而分別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由於這些因素以及其他多種原因,最終在戰國時期巴文化與蜀文化在諸多層面達到了融合狀態,從而形成了大體整合的巴蜀文化。因此,巴蜀文化有廣狹兩種概念,狹義上的巴蜀文化,特指先秦時期的巴蜀文化,其中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廣義上的巴蜀文化,則是指從古至今以四川盆地為中心,以歷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為主體,包括周鄰地區各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多元複合文化的總匯。
  •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2020-11-2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散文】黃學清 ‖ 走進南溪古街
    原創 黃學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不經意間,掀開明代四川總兵、時稱「西南奇捷」南溪老鄉侯良柱總兵府大門,頓感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穿雲破霧。南溪歷史上最高級別的武官侯良柱,報國安邦、慷慨激昂、孝悌忠信的錚錚漢子,終因忠孝不能兩全,戰死沙場,忠骨還鄉。
  • 他姓王,是徐州唯一的開國將軍,也是江蘇最後的開國將軍
    家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實際上就是關於家與國的文化。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與擴展。王姓有多少開國將軍?王姓有王樹聲大將,王 平、 王 震、 王宏坤 、王建安、王新亭5位上將、10位中將和76位少將,開國將軍數量102位,將軍姓氏排名全國第三。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世界傑出的古天文歷...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司馬相如: 從嘉陵江...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口吃之疾讓「犬子」飽受屈辱性格內向,但也讓他更沉默地專注於讀書和練劍。 「犬子」13歲時,司馬家遷往蜀郡成都。13歲,正是如今孩子上初中的年紀,與時下一樣,不少人家都到成都買房陪讀。到成都後,「犬子」眼界大開,孤僻的性格慢慢改變,還結識了日後對他人生帶來重大影響的同齡好友王吉和楊得意。隨著學識增長,「犬子」對自己的名字也不滿意了。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評出十人,看看有你家鄉的嗎?
    經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最終確定這10人入選。 【歷史功績】 先秦古蜀文明曾有輝煌燦爛的成就,但因秦滅巴蜀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斷裂,故《漢書》稱西漢前期「蜀地闢陋有蠻夷風」,蜀地本土文獻《蜀王本紀》亦謂之「不曉文字,未有禮樂」。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申福建 ‖ 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原創 申福建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範長江時常模仿祖父,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吟誦範仲淹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潛移默化,愛國為民的種子播進範長江心田,生根發芽,孕育出「愛國為民」初心。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今天,人們通過考古成果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先秦時期的古代蜀國並非傳說中的『不曉文字,未知禮樂』,先民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它所代表的文明體系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說。  考古,似乎「改變」了成都的過去,不斷以可觸摸、可感知的方式重塑歷史上的天府之國,為今天成都文化名城建設尋覓著豐沛的精神給養。
  • 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太白詩中的蠶叢及魚鳧,是歷史上的古蜀王,經三星堆和金沙遺址考古驗證,確有其人。《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王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蠶叢,又稱蠶叢氏,人如其名,是蜀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他和嫘祖一樣,都被譽為栽桑養蠶的始祖。
  • 古代的百度百科——中國方志的歷史
    因為內容包羅萬象,司馬光甚至稱之為「博物之書」。很多方志都附有圖錄,說它等於谷歌地球+百度百科,並不誇張。  方志更是地方和國家的帳本,體現其對自然和歷史資源的掌控。基本上有了國家,有了解國家地理和社會狀況的需要,就有了方志。戰國時期的《周禮》已經出現「方志」一詞,屬於司徒的職掌。《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
  • 【方志四川•散文】趙成平 ‖ 寒露冷凝時 巴山秋意濃
    原創 趙成平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今天巴中市人民政府更是把九月九日的登高節打造為旅遊文化節,這一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賞大巴山秋景,緬懷歷史名人。>巴山紅葉(中新社記者 王爵 攝)今年,我也撥開俗務,專門回家鄉參加巴中登高旅遊文化節。我和兒時的玩伴,今天同在成都工作的同學一起登高,登王望山。
  • 學術爭鳴 | 方志地圖的歷史考察與當代應用
    本文從歷史的視角,考察了地圖、圖經與方志的關係,地圖和說明文字的結合發展為圖經,隨著圖經的逐漸增多,地圖描繪山水、都市,出現了山水圖和都市圖記,並且有了不同種類的地圖。地圖作為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資料和學術價值,新方志編纂雖然重視地圖的作用,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借鑑修志歷史文化傳統,用新的手段和方法予以改進完善。
  • 四川三星堆挖掘出來的地下文化,為何與中國文化有著巨大差異?
    ,開國何茫然」,能夠澆灌出古巴蜀大地的獨特文化和富饒,先祖們走得太苦,太累。 古蜀先祖蠶叢、魚鳧最早記載寫在漢揚雄撰寫的《蜀王本紀》中:「蜀之先王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 東晉常璩撰寫《華陽國志》補充了一個讓研究古代巴蜀人文歷史的專家非常惱火的特徵,「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什麼是縱目?眼睛凸出來?凸到什麼程度?金魚眼?或者像棍子一樣?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原創 孫學元 瓦西木一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由於長期處在相對封閉的大涼山腹心地帶,外來文化對這裡的彝族傳統文化影響比較微弱,使得這裡成為了彝族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彝族民俗風情保存最濃厚、彝族文化遺產保存最豐富的彝族聚居地之一。長期以來,美姑縣享有「畢摩文化之鄉」「摔跤之鄉」「美女之鄉」「熊貓之鄉」「南紅瑪瑙之鄉」「五鄉」之美譽。美姑縣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彝族文化,成為了了解、認知、研究彝族傳統文化的典型。
  • 【方志四川•人物】王平:蜀漢幹臣、鎮北大將軍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王平:蜀漢幹臣、鎮北大將軍大竹縣地方志辦公室提要:王平,字子均,漢末巴西郡宕渠賨人,有「平安三侯」之美譽。現在應由劉護軍、杜參軍據與勢,我為後拒;若是魏軍分兵進攻黃金城,我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時候涪城的救兵就剛好到來,形成合擊之勢,這才是上策。」將軍們認為風險很大,唯有護軍劉敏贊成主將王平的意見,於是按王平計策行事。涪城諸軍以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被擊退,如同王平當初料想的一樣。王平識見高遠,力保疆土不失,成為蜀漢後期國之幹臣。王平沒上過學,識字不超過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