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司馬相如
從嘉陵江畔走來的大漢賦聖
彭家河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生於西漢巴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長於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客遊於梁。梁孝王死後,相如歸蜀,得臨邛(今成都邛崍市)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漢武帝讀到其居梁時所作《子虛賦》,大為讚賞,因得召見,任為郎。曾拜中郎將奉使西南,後轉任孝文園令,晚年免官閒居而卒。
2020年元旦前夕,成都市成華區地鐵三號線昭覺寺南路站口外的圍欄拆除後,人們欣喜地發現,鳳凰河道改造一新,街面地刻《大人賦》《長門賦》、柱子浮雕《美人賦》與三枚司馬相如大名和名句的篆字石章奪人眼目。廣場東口八米高的青年司馬相如銅雕氣宇軒昂,他右手執卷置於身後,左手拂袖迎風,衣袂飄飄,超塵脫俗。他靜靜地眺望遠方,目光掠過百米外的駟馬橋、繁華都會和千年煙雲,停留在嘉陵江畔一個叫蓬安的小縣城,那裡有他故鄉的山水和難忘的童年……
過往的行人都知道關於「賦聖」「辭宗」司馬相如的些許故事,他曾寫下史上最華麗的辭賦,經歷人間最浪漫的愛情,開過天下最有名的酒館,彈奏世上最名貴的古琴;他曾因北上長安時在升仙橋送客觀題字「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而傳為千古佳話;他也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不過,他也是一名飽受生活磨礪、被世人誤會曲解、為理想上下求索的追夢人。重溫司馬相如跌宕沉浮的傳奇人生,仍能給當今世人許多深刻的啟迪。
川北「犬子」名相如
距今2225年前的冬天(公元前205年),劉邦被項羽圍困於河南滎陽,形勢十分危急。南充人紀信喬裝劉邦捨身詐降楚軍,劉邦乘機逃生。3年後(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漢,是為漢高祖。劉邦感念紀信「誑楚存漢」之功,在紀信家鄉設安漢縣,屬巴郡。在漢朝建立23年後,巴郡安漢又出生了一位漢朝的標誌性人物——文學家司馬相如。讓世人意想不到,又過了23年,距安漢百餘裡的巴郡閬中再次出生了一位漢朝的標誌性人物——天文學家落下閎。
距今2199年前(公元前179年),司馬相如出生在巴郡安漢縣(今南充市蓬安縣)。司馬相如出生後,父母按川北習俗給兒子取小名叫「犬子」。川北人家在兒子出生後,都要取個如「黑狗」「灰狗」「么狗」等一些很賤的名字,讓孩子少病好養。司馬遷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記載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
川北屬巴地,山大溝深,人們經常爬坡上坎,肩挑背扛,家家勤耕苦讀,個個虎背熊腰。蓬安地處嘉陵江中遊,風光秀麗,山巒延綿,但地勢不平,交通閉塞,一方水土也讓這方百姓養成勤勞樸實的秉性。司馬家雖然家底殷實,但仍有一事讓全家放心不下。「犬子」與鄰家孩子一樣,上錦屏山爬樹尋鳥,下嘉陵江戲水捉魚,聰明活潑,可就是結巴的毛病不見好轉。這讓父母操碎了心,四處尋醫問藥,都沒效果。司馬家仍堅持傳襲家風,讓「犬子」斷文識字,習武健身。口吃之疾讓「犬子」飽受屈辱性格內向,但也讓他更沉默地專注於讀書和練劍。
「犬子」13歲時,司馬家遷往蜀郡成都。13歲,正是如今孩子上初中的年紀,與時下一樣,不少人家都到成都買房陪讀。到成都後,「犬子」眼界大開,孤僻的性格慢慢改變,還結識了日後對他人生帶來重大影響的同齡好友王吉和楊得意。隨著學識增長,「犬子」對自己的名字也不滿意了。「犬子」16歲左右,即現在孩子上高中時,「犬子」被趙國上卿藺相如出身卑微勤奮上進最終建功立業的事跡所打動,改小名「犬子」為相如,字長卿。《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記載「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從此,「相如」這個名字跟隨他沉浮一生,成為漢代以來一個光耀千秋的名字。
蓬安司馬相如城(劉永紅 攝)
武騎常侍愛翰墨
司馬相如的鴻鵠之志也正是其父輩所期待的。公元前159年,司馬相如20歲時「以貲為郎」,北上長安。公元前155年,24歲的司馬相如因勇猛過人,被喜騎馬狩獵的漢景帝劉啟任命為武騎常侍,時常隨漢景帝出入。
漢初文景時期,為了改變開國初期大批官員因軍功入仕的弊端,讓更多擁有豐厚資產且掌握著文化資源的富有階層進入統治階級行列,「貲選」制度便應運而生。擁有資產十萬錢(景帝時改為四萬錢)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備衣馬之飾,可候選為郎。侍郎、郎中、中郎等漢代帝王的侍從官統稱郎官、郎吏,通常簡稱郎官。郎官事實上並非真正的官職,連俸祿都沒有,皇帝對其只是管吃管住,偶爾有所賞賜。郎官制度的主要目的在於選拔人才,是從貴族子弟中挑選機敏好學者到皇帝身邊以備選用。
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南徵北戰,經濟發生了嚴重危機,「貲選」便演變為權錢交易。武帝中後期的「貲選」與司馬相如時期的「貲選」名雖相同,但本質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史記》中「以貲為郎」這個短語只用過兩次,除《司馬相如列傳》外,還有《張釋之列傳》的「以貲為騎郎,事孝文帝」。武帝以後,在敘述賣官鬻爵時從未使用「以貲」,而是選用如「賣爵」「入粟」「輸粟」「入錢」「入物」「入財」「買爵」等明白表示買賣性質的詞彙。可見,司馬相如的「以貲為郎」與武帝後期的賣官鬻爵是不一樣的,司馬相如的郎官並非買得,而是貲選而來。不過,武騎常侍只不過是帝王的弄臣,絕無參與朝政、施展抱負的機會。司馬相如滿腹錦繡文章,漢景帝卻全然不感興趣。作為一名業餘的「文學青年」,司馬相如只有慢慢等待人生的轉機。
梁孝王劉武是漢景帝劉啟的一母同胞兄弟,他門下有一批文人雅士。梁孝王進京看望母親竇太后時曾帶他們同行,景帝侍從司馬相如從而得以與枚乘、莊忌、鄒陽等結識。此後,司馬相如身雖在漢宮,但心卻在梁園。梁孝王回梁國後,司馬相如便稱病辭官。公元前155年冬,24歲的司馬相如投奔梁孝王,成為梁孝王的座上賓,成天與梁孝王及身邊的文人飲酒作賦,如魚得水。司馬相如曾在梁國菟園作《子虛賦》,梁孝王看後讚賞有加,把自己喜愛的綠綺古琴贈送給司馬相如。
公元前144年,梁孝王病逝,司馬相如孤苦無依,只得離開梁王府回蜀。落魄南歸的司馬相如萬萬沒有想到,等待他的將是一場載入史冊的浪漫愛情。
臨邛一曲鳳求凰
離開成都16年後,重回家鄉的司馬相如舉目無親。父母早已離世,家宅已是斷壁殘垣,想起梁園吟風賦月的生活,司馬相如倍感人生無常。
好在他的好友王吉在臨邛(現邛崍)作縣令,得知司馬相如回蜀處境困窘時,主動邀請他先到臨邛安頓後,再商議日後的事。司馬相如雖身無長物,但早已名聲遠播,臨邛不少鄉紳富豪都想結識這位從王侯身邊回鄉的大才子。司馬相如與王吉在臨邛街上散步,路過首富卓王孫家,聽到陣陣幽怨琴聲,打聽才知文君新寡,素愛音樂,又才色過人。同是琴藝高手的司馬相如頓時惺惺相惜,如遇知音,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司馬相如想結識這位牆裡佳人,如何讓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相見呢?王吉動了一番心思。
終於,在邛崍富紳名流的關注下,卓王孫在家隆重宴請司馬相如和縣令王吉。酒過三巡,王吉提議司馬相如彈琴助興。卓文君在閨中飽讀詩書,對司馬相如敬慕有加。當她在閨房聽說司馬相如要借琴演奏,便親自把古琴送到門口藉機目睹「蜀中第一才子」真容。四目相對,驚鴻一瞥,一段千古佳話便開啟序曲。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在琴聲中,司馬相如向卓文君大膽表白,卓文君在閨房聽得真真切切,芳心暗許。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燈熄人去,為情所困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仍被遠隔在世俗和門第之外。「中夜相從知者誰?雙翼俱起翻高飛……」司馬相如把《鳳求凰》抄送給卓文君,把最後幾句圈出,並將隨身佩戴的玉佩作為信物,讓書童悄悄送給卓文君。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蘭心蕙質的卓文君一看就明白了司馬相如的心思,通過媒妁之言、納聘迎娶肯定行不通,只有靠自己努力打破世俗禮教爭取自由和幸福了。卓文君權衡再三,於是收拾細軟,趁著月色奔向司馬相如所等待的都亭,二人相會後連夜奔回蜀郡。這年,卓文君17歲,司馬相如36歲。
如同娜拉出走一樣,是墮落還是回來?浪漫的愛情終究敵不過現實的柴米油鹽。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只得重回臨邛開了一家小酒館,「文君當壚,相如滌器」,開始了又一段進入史詩的風塵歲月。沒有不疼愛女兒的父親,卓王孫終於回心轉意,給女兒送去奴僕百人,錢百萬緡,並將嫁妝全部送去。
如同世上最美的童話,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圖片來自網絡)
平定西南拓疆土
公元前136年,43歲的司馬相如終於迎來了人生的轉機。時年20歲的漢武帝劉徹看到《子虛賦》後,被文章恢宏的氣勢和瑰麗的辭藻所折服,慨嘆道:「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在宮中任狗監的楊得意正是司馬相如的同鄉好友,他趕快稟告武帝說:「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遠在蜀地的司馬相如告別卓文君,再次踏上長安的徵途。
司馬相如應詔面聖,見到少年英武的漢武帝。漢武帝對司馬相如讚揚一番,侍奉過漢景帝和梁孝王並歷經宦海沉浮的司馬相如寵辱不驚,謙虛地說道:「《子虛賦》是早年寫諸侯打獵之事,難登大雅之堂,而今遇到聖上,唯有再寫一篇天子狩獵的文章,整個文章才會完整。」漢武帝大悅,令人筆墨侍候,司馬相如提腕揮毫,一篇書寫皇宮恢宏壯闊、狩獵場景氣勢磅礴、武帝一統天下的威武正氣的曠世華章《上林賦》一氣呵成,漢武帝讀後讚不絕口,當即封司馬相如為郎。《上林賦》被後人稱為《子虛賦》的姊妹篇,成為漢賦中的經典名篇。
建功立業是司馬相如一生的追求,賦只是他的問路石。終於,時勢到來。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命唐蒙開通夜郎(今黔西部和北部)及其西面的僰中(今川南及黔西北一帶)。唐蒙帶領士兵糧草,從巴郡符關(今合江縣南關)入南夷,對夜郎王多同恩威並施,招撫夜郎國,設犍為郡(治所今宜賓)。然而,唐蒙大量徵用巴蜀百姓打通夜郎道,「三年於茲,而功不竟,士卒勞倦,萬民不贍。」漢武帝見打通夜郎受阻,便派司馬相如回蜀責備唐蒙並安撫巴蜀百姓。司馬相如深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於是作《諭巴蜀檄》並廣為發布,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為並非皇上本意,講清打通夜郎道的利弊,文章情理入心,深得人心,於是迅速平息了事端。
司馬相如赤車駟馬圖
邛、筰部族的首領聽說南夷已與漢朝交往並得到很多賞賜,也希望漢朝按南夷的待遇對待他們。漢武帝向司馬相如詢問此事,司馬相如說:「邛(今西昌)、筰(今漢源)、冉駹(今茂縣、汶川等地)等離蜀地很近,道路容易開通。秦朝時就已設置郡縣,到漢朝建國時才廢除。如今的確需要重新開通,設置郡縣,其意義超過南夷。」漢武帝便採納司馬相如的建議,轉向了比較易通的西夷。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封司馬相如為中郎將(級別相當於郡太守,約今省部級),持節出使西南。人生易老,時年司馬相如已49歲。「司馬長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今天全)之君皆請為內臣。除邊關,關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為徼。通零關道,橋孫水(安寧河)以通邛都。還報天子,天子大說。」《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筰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將(當為中郎將)往喻,皆如南夷,為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
在司馬相如的苦心經略下,西夷招撫開局良好。
宦海沉浮魂歸蜀
司馬相如發動巴蜀萬人,開山架橋,廣修驛站,拆除邊境障礙,打通「靈關道」,竭力把大漢王朝的勢力擴展到沫水若水一帶。然而正是此舉讓司馬相如遭受朝廷和民間的強烈反對,成為他仕途的轉折點。
由於漢武帝常年對匈奴作戰,國庫虧空,以公孫弘為首的官僚歷陳開放之弊,認為這是「以為疲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同時,巴蜀當地的富紳對打通「靈關道」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向他們集資深懷不滿。司馬相如一面向下說服巴蜀父老,一面向上歷陳皇上同僚,身心俱疲。他再次以書言志,寫下《難蜀父老》,說「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讓家鄉父親深明大義。在司馬相如苦心勸導下,商賈鄉紳終於看到打通西夷的長遠利益,紛紛捐錢捐物,百姓也踴躍出力,一時修路架橋進展順利,由成都經今邛崍、雅安、蘆山、漢源、西昌至大理的「南絲綢之路」西線終於貫通,商貿往來日漸繁榮。西南邊陲之地成為富裕繁榮的「天府之國」,這正是司馬相如當年所期望的。
漢武帝見司馬相如開拓西南有功,決定下詔重賞。但朝中有人忌恨司馬相如,告發他在出使期間收受賄賂。等待司馬相如的竟是一紙免官詔書。看淡世事的司馬相如也不申辯,淡然回鄉養老。正義或許遲到,但終會到來。大將軍衛青得知司馬相如貶官回鄉,堅信清高簡樸的司馬相如被人陷害,說服漢武帝重新徹查此案。司馬相如終還清白,再次被召回長安復招為郎,此時司馬相如已52歲了。後隨漢武帝至長楊狩獵,其間曾作《諫獵疏》《哀秦二世賦》等賦勸諷漢武帝。
宦海無常,年老體弱的司馬相如患消渴疾(糖尿病)多年,對功名利祿早已看淡,常稱病閒居。漢武帝仍不舍這位清白有才的文人,於是給司馬相如委以文園令的閒職。深居在遠離政治中心的茂陵,司馬相如寫下了人所共知的《長門賦》《大人賦》。
公元前118年,61歲的司馬相如已風燭殘年,他將自己苦心寫下的最後一篇賦文《封禪書》存放好,靜靜地等待著鳳凰涅槃……
琴臺故徑
一代賦聖耀千秋
作為漢賦的奠基者,司馬相如被後世極力推崇。揚雄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班固、劉勰稱他「辭宗」,林文軒、王應麟、王世貞等稱他「賦聖」。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左宗棠也曾撰聯:「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史記》共有130篇列傳,年齡小司馬相如34歲的司馬遷不僅單獨為司馬相如立傳,而且《司馬相如列傳》竟長達11000餘字。司馬相如和司馬遷是漢代文壇上兩顆最輝煌的明星,他倆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新的體裁樣式。賦到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問世,才定型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漢大賦。漢賦的成熟與定型不能不說是司馬相如對中國文學的偉大貢獻。司馬相如的學術尤其是經學對後代的蜀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司馬相如等西漢文人代表人物作品中的諷諫精神正是宋代蜀學代表的蘇軾父子所看重的,針對宋代初年駢儷的文風,蘇軾要求學習西漢文人諷諫精神時說:「吾州之士,通經學古,以西漢文詞為宗師。」正因為司馬相如在蜀中學術上的影響,蜀中歷來就有司馬相如的祠堂,供後世憑弔。
作為西漢邊疆開拓的傑出戰略家與實踐者,司馬相如的功績不遜於漢賦對後世的影響。在司馬相如一生的政治活動中,最能代表其傑出貢獻的就是出使西南夷。司馬相如兩次入蜀,恩威並施成功地說服了巴蜀吏民,夷西南使少數民族與漢廷合作,他以和平而非軍事的手段對西南夷進行有效管理,推動促進了邊疆及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大融合,加強了中央與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的溝通與交流,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完整,有力地維護漢王朝對中國西南地區的統治。
梳理司馬相如的創作及其一生的主要事跡,不難發現,儒家歷來所倡導的「大一統」思想不僅是其創作的主導思想,也是其從政的一貫準則。《子虛賦》和《上林賦》借亡是公之口貶損齊楚,實則是在張揚漢天子的權威,其背後深層的意蘊便是對「大一統」王朝的肯定。在《喻巴蜀檄》和《難蜀父老》中,更是旗幟鮮明地表達了維護漢王朝的「大一統」這個思想。司馬相如不僅從理論上鮮明地提出擁護「大一統」王朝的思想,更是在其參與政治實踐的過程中將其忠實地貫徹施行。結合司馬相如生活的主要時代漢武帝的主要作為乃至當時社會的基本走向,「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已經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而在漢朝這個統一王朝不斷定型的過程中,司馬相如無疑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甚至是引領時代的作用。司馬相如已去世8年後的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泰山封禪,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同時,漢武帝首次明確提出,封禪泰山必須掃平宇內、一統天下;必須天下太平、長治久安。此後,封禪便成為一統天下的天子的必行之事。
嘉陵江水日夜流,巷陌仍聞憶長卿。司馬相如,這一代人傑已化為遙遠的恆星,在中華文明的浩渺天空熠熠生輝……
主要貢獻
司馬相如是漢大賦的奠基者和蜀學的開創者,也是通《爾雅》、著《凡將篇》的訓詁學家,還是一位古蜀歷史學家和博物學家。司馬相如被譽為「辭賦之宗」,歷代備受推崇。其《子虛賦》《上林賦》《喻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等,皆為傳世名篇。作為卓越的政治家,其奉使西南,注意妥善處理朝廷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解決社會治理和經濟貿易等問題,是拓邊功臣,西南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之一。
歷史功績
司馬相如是巴蜀文化的傑出代表。其一生的傳奇經歷和做「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為後輩巴蜀學人的事業進取和人生追求樹立了榜樣,正如《漢書·地理志》所說「司馬相如遊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於世,鄉黨慕循其跡」,「相如為之師」。司馬相如的學養和寫作,具有鮮明的巴蜀文化特徵。他在蜀中學業養成,精通經書、史籍、子學,又能以儒學為本,融匯諸家之學,勉力推進文化學術的發展進步。
在川遺存
成都市今存駟馬橋、琴臺路、文君井等遺址或紀念地。南充市蓬安縣正傾力進行「相如故城」的修復建設,已恢復文明門、紫氣門、蓬州州署、玉環書院等,正加緊重建司馬相如祠堂。
當代價值
司馬相如具有讀書人可貴的淑世情懷,故能仁民愛物。其文章體現了春秋大義、家國情懷。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司馬相如: 從嘉陵江畔走來的大漢賦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