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
中國古代數學在宋元時期達到繁榮的頂點,湧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數學家。其中秦九韶、李冶、楊輝和朱世傑成就最為突出,被譽為「宋元數學四大家」。 6月5日,經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最終確定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按年代排序)10位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秦九韶是其中唯一一位「理科生」。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教授姚樂野評價秦九韶(公元1208年—1268年):是所在時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秦九韶
《數書九章》 源自《九章算術》
有九九八十一題
秦九韶出生於普州(今資陽市安嶽縣),他少年時代基本都是在四川度過的,後考中進士,他也曾在四川任過地方官。姚樂野教授說:「算起來,秦九韶一生在四川的時間有二十多年之久。」
在四川省社科院圖書館,姚樂野教授翻出了兩本館藏的關於秦九韶的研究書籍,一本是科學出版社出版,查有梁、吳永娣等所著的《傑出數學家秦九韶》,另一本是數學家吳文俊院士主編的《秦九韶與》。
秦九韶的著作為何叫《數書九章》?姚樂野說:「一是源自《九章算術》,二是有九九八十一題。其思想遠超《九章算術》,是對《九章算術》的發揚光大,集大成。」
《數書九章》
姚樂野教授出示館藏圖書
姚樂野認為:與西方理論數學不同的是,中國數學更具應用性,這也是《數書九章》最大的特點。中國從西周開始就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古代的六種技能,數指傳統數學,是其中重要的技能。「《周易》保留了大量的數學思想精華,《數書九章》與秦漢時候的《九章算術》一脈相承,結合我們古代各個方面的應用,九章,九九八十一題,以問答的方式來分別闡釋在天文、曆法、田賦徵收、工程營造、土地測量等方面的數學問題,應用性特別顯著。「
領先世界500多年
全世界數學家都膜拜
秦九韶1247年完成的《數書九章》,後被收入《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中的大衍求一術(一次同餘方程組問題的解法,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中國剩餘定理)、三斜求積術和秦九韶算法(高次方程正根的數值求法)是有世界意義的重要貢獻,表述的一種求解一元高次多項式方程的數值解的算法-正負開方術,即開高次方和解高次方程,領先英國霍納(1819年)572年。
19世紀末,德國著名數學家康託高度評價《大衍求一術》,稱讚發明這一方法的秦九韶是「最幸運的天才」。直到今天,《大衍求一術》仍引起西方數學史家的濃厚研究興趣。
1973年,美國出版了一部數學史專著《十三世紀的中國數學》,其作者力勃雷希(比利時人)在評價秦九韶的貢獻時,重申美國科學史家薩頓在其《科學史引論》(1927-1947年)的觀點。認為:「薩頓稱秦九韶為『他那個民族、他那個時代、並且確實也是所有時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是毫不誇張。 「
數學研究
當官之餘夜以繼日
回顧秦九韶的一生,姚樂野教授認為, 「雖然《數書九章》是秦九韶在浙江寫的書,但都是他少年時代在四川學習的積累。秦九韶小時候,父親在四川任官,使他有機會在基層了解很多民間生活中的事,為他認識一些社會生活問題奠定了基礎。「
《數書九章》插圖
《數書九章》是秦九韶在解官離任在湖州為母丁憂時,把學習生活中長期積累的數學知識和研究所加以編輯整理而成的。「(註:丁憂是一種封建時期的道德禮儀制度,是根據儒家學說得來。凡是在朝官員,如果家裡的父母去世,就必須辭官回鄉,然後替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就叫做丁憂」)
根據《數書九章》的序可以看出,秦九韶對《周易》的興趣愛好,再到對漢代《九章算術》研究,他對數學非常著迷,寫書期間,他每天晚上整夜不睡覺,都在思考數學問題。姚樂野教授認為,秦九韶最重要的是對科學的追求,他有一種科學的精神,對知識執著的追求。「今天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方方面面,既包括古代的哲學思想、文學思想,同樣,古代的科學精神、科學思想,也是今天應該去傳承、發展和弘揚的。讓歷史名人『活』在當代,對傳統文化創造性地轉化、創新性地發展,以此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