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申福建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4期
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申福建
範
長江(1909—1970),四川內江人,中國傑出的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家、社會活動家,為我國新聞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新聞巨子」。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歷經艱難曲折,但他矢志不渝,奮勇向前。
孕育「愛國為民」初心
範長江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範仲淹第 31 代孫,其祖父範延馨是個有名望的晚清秀才,經常給範長江講述先祖範仲淹的故事,教育他要努力奮鬥、精忠報國。範長江時常模仿祖父,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吟誦範仲淹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潛移默化,愛國為民的種子播進範長江心田,生根發芽,孕育出「愛國為民」初心。
範長江任人民日報社社長時工作照
賦予「愛國為民」初心以時代內涵
1927 年,範長江考入中法大學重慶分校。該校由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吳玉章創辦,其任務是適應革命形勢發展需要,加強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培養革命骨幹。國家主席楊尚昆、大將羅瑞卿、新中國電影締造者之一陽翰笙等都是該校學生。範長江在這裡接受了反帝反軍閥思想,明白了要國富民強,必須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反動軍閥。他和同學走上街 頭,開展反帝反軍閥宣傳講演。「南京事件」發生後,範長江參加示威遊行。反動軍閥血腥屠殺,製造了「三三一」慘案,集會群眾犧牲 137 人、受傷 1000 多人。範長江身受重傷,從烈士遺體堆中爬了出來,被 反動軍閥全川通緝。他被迫離開重慶,來到武漢,加 入賀龍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20 軍教導團,參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義。這一階段,範長江的初心融入了「反帝反封建」內涵。
1928 年秋,範長江考入中央政治學校,這是國民黨政府培養行政幹部的大學,蔣介石兼任校長。範長江選學了鄉村行政系,打算「將來在窮鄉僻野中 建立一個理想的世界」。在這裡,範長江加入中國國民黨。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民黨政府實行不抵抗主義,使日軍迅速佔領東三省大部分地區。範長江在學校參加抗日演講,慷慨激昂的演講讓聽 眾熱血沸騰、熱淚盈眶。學校不但不支持,反而進行 壓制,這讓範長江十分失望,他決定離開學校,去探 尋抗日救國道路。於是,他宣布脫離國民黨,秘密離 開南京。他把學校發的制服整整齊齊擱在宿舍,意 思是,我既然選擇離開,一根紗也不帶走。在留給學校的信中,範長江公開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合理的教育應當是啟發青年的思想……培養他們服務於人類、國家的能力。」
1951年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期間,毛主席與範長江親切交
1932 年,範長江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這是一個培養思想家的專業。範長江刻苦學習,並時刻關注抗日形勢。他常常想如何用正確的哲學思想 為現實服務?一次上課時,他向教授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全國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麼辦?二是 一個人肚子餓了,自己又沒錢,鋪子裡卻堆滿食物, 能不能拿來吃?教授的回答是:這不是哲學的事,哲學主要是為弄明白各學派情況,不是解決實際問題。教授的答案再次讓範長江對大學教育失去信心,他決定走出書齋,投入到現實的抗戰中去。
兩次進入大學,兩次主動退學,範長江為了什麼?如果僅為個人利益,他不會退學。但他認為在國民政府舉辦的大學裡,看不到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因此,他放棄個人前途,去尋找抗日救國的出路。在這民族危亡之際,範長江的初心融入了「抗日救國」內涵。
「愛國為民」初心的磨礪
為考察抗戰大後方,1935 年 5 月,範長江以《大公報》社旅行記者名義開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
走荒漠、過沼澤、爬雪山、過懸崖,遭遇土匪,多次 在生死邊緣徘徊,可謂九死一生;歷時10 個月,行程6000 餘裡,取得豐碩成果。他沿途寫下大量旅行通訊,真實地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對少數民族地區有關宗教、民族關係等問題也作了深刻表述。
範長江故居
範長江一直在關注紅軍,但多次與紅軍擦肩而過。在四川江油追尋紅四方面軍徐向前部 隊足跡,看到紅軍、國民黨交戰留下的痕跡;看到一塊大石碑上鐫刻的8 個大字:「平分土地」「赤化全川」;看到白石鋪牆上刷著標語「武裝擁護蘇聯!」……通過深入了解,範長江認識到紅軍是人民的軍隊、主張抗日的軍隊,他以寫實筆法公開、客觀地報導紅軍,他是國統區第一個報導紅軍長徵的記者、第一個正式稱中共軍隊為紅軍的記者、第一個對「剿匪」二字加引號的記者。
1936 年 12 月,「西安事變」發生後,範長江毅然決定冒險去西安、延安等地進行採訪,了解「西安事變」真相。當時,西北對外交通完全斷絕,範長江利用私人關係,冒險飛赴蘭州,乘汽車於 1937 年 2 月 3 日輾轉來到西安。可是,進不了西安城,怎麼辦?範長江看到清晨有菜農送菜進城,於是,他把自己的外套和菜農交換,裝扮成菜農闖過重重關卡進到西安城。在採訪國民黨官員後,他採訪了周恩來,對「西安事變」的真相以及中國共產黨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有了深刻了解,寫出通訊《動蕩中之西北大局》,報導「西安事變」真相,傳達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主張,引起轟動。蔣介石看了範長江的文章,內容與自己所作報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將《大公報》社總編輯張季鸞大罵一通,並命令嚴查範長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為什麼敢冒險西北之行?為什麼敢孤身勇闖西安城?為什麼敢「第一個吃螃蟹」——客觀報導紅軍?這是範長江「愛國為民」初心的力量彰顯,這是他在實踐中對初心的不斷磨礪。
「愛國為民」初心升華為共產黨人的初心
1937 年2 月9 日,在周恩來安排下,範長江離開西安,來到他夢寐以求的延安,受到熱烈歡迎。晚上,毛澤東和範長江在窯洞進行徹夜長談。毛澤東詢問了國民黨和社會各界對「西安事變」的反響和對抗戰的看法,就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和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總政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問題作了精闢分析。範長江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心中那盞明燈被點亮了,他馬上意識到,中國的希望不在西安在延安,不在執政的國民黨,而在中國共產黨。他強烈要求留在延安,繼續採訪。毛澤東建議他立即回上海,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範長江第二天就返回上海,連續在《大公報》上刊登他的《暫別了,綏遠》《寧夏進入記》《隴東未走通》等約3 萬多字的長篇通訊。全國人民從這些通訊中,第一次看到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
範長江故居裡的範長江塑像
延安之行,窯洞夜談,範長江的初心得到升華,他迫切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過嚴格考察,1939年5 月,周恩來作入黨介紹人,範長江在重慶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範長江從一個民主主義的愛國主義者,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
巧合的是,他的愛人沈譜也是1939 年5 月入黨,鄧穎超是她在重慶的單線聯繫人。1940 年12 月10 日,範長江與沈譜喜結良緣。但他們互相保密,都不知道對方的共產黨員身份,體現了他們把對黨忠誠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超越兒女私情、小我服從大我的共產黨員本色。
從此,範長江對黨忠貞不渝,不計個人得失,絕 對服從黨的安排,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黨和人民。1941 年,範長江抵達香港,與鄒韜奮共同主辦《華商報》。1942 年,轉入蘇北解放區,任新四軍蘇皖魯新聞學校校長。抗戰勝利後,在南京中共代表團任職。解放戰爭期間,負責新華社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先後擔任新華社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國家科委副主任、全國科協黨組書記等職。1970 年被「四人幫」迫害致死。
範長江始終堅持新聞要「為中華民族之獨立與自由而呼號」,他曾寫道:對於記者來說,首先應該有一個堅定的政治方向,否則就如航海的船沒有了指南針;其次要有操守,既不為金錢、利益、美女誘惑, 又不為誹謗、污衊、威脅嚇倒,要能堅持真理……這是一個紅色記者對初心的堅定不移。
範長江與沈譜結婚照
「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堅持真理勇戰鬥,先生火炬照四方。」這是範長江對魯迅先生的紀念,也是範長江一生的不懈追求。我們要從範長江初心涵養與升華中汲取營養,堅守初心使命,勇於擔當責任,奮發有為工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申福建(中共內江市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申福建 ‖ 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