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紅色文化】杜禮茂 ‖ 格勒得沙共和國:中國革命史上...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杜禮茂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揭秘紅軍長徵在四川建立的格勒得沙共和國

格勒得沙共和國

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藏族人民革命政權

杜禮茂

【摘要】

長徵途中,紅軍跨越從南到北十幾個省,經過十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黨中央鼓勵各族人民實現獨立自治和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權,在這種政策的指引下,紅四方面軍在金川嘉絨藏族聚居區發動群眾,建立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革命政權——格勒得沙共和國,為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基礎。

格勒得沙系嘉絨藏語音譯,意為藏族人民。格勒,嘉絨藏族自稱,得沙意為民眾、百姓。因此,格勒得沙共和國在當時又稱「格勒共和國」或「番人共和國」,它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徵途經阿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紅軍幫助下建立的藏族歷史上第一個人民革命政權。本文旨在研究紅軍長徵建立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藏族人民革命政權的史實,探討其政權特點、革命功績、歷史意義和現實作用。

【關鍵詞】

中國革命史;藏族人民;革命政權;研究

1935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瓦窯堡會議)上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哪裡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徵嗎?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是中國革命歷史上最壯烈、最驚心動魄、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頁,也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幅壯麗的畫卷,一部英雄的史詩,堪稱「艱苦卓絕,人間奇蹟」。

80多年前,幾支革命隊伍先後歷經生死考驗,踏遍千山萬水來到阿壩州,爬雪山過草地,將革命的火種在這裡播撒。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少數民族自治政策的實踐,紛紛得到當地民眾支持和擁護。1935年11月18日,紅四方面軍大膽嘗試性建立了格勒得沙共和國,開創性地第一次實行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格勒得沙共和國是藏族歷史上第一個人民革命政權,是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革命政權,也是黨在民族地區成立的第一個民族自治地方政權。

一、紅軍長徵建立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藏族人民革命政權——格勒得沙共和國的史實

「大河之濱,盛產黃金」,金川史稱「促浸」(註:藏名「促浸」或「齊浸」均系音譯,意為大河之濱。亦稱「然旦」,以其古代部落首領房名得名),意為高山河谷農耕地帶。境內有大金川河,因沿河諸山盛產黃金而得名。金川縣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面積5550平方公裡。清代乾隆皇帝自詡的「十大武功」,兩次出兵金川居其二,遂使金川馳名國內外。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第二次金川之戰結束,實行改土歸流,清廷於此設阿爾古總兵一員,派重兵鎮守。大量移民來金川戍墾,出現藏、回、漢等民族的交匯與融合,金川地區封閉的局面被打開。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置綏靖屯和崇化屯,1953年更名大金縣,1960年改為金川縣,全縣有藏、羌、回、漢等19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75%,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以農業為主的高原山區,革命老區。

大金川梨花河谷風光(圖片來自網絡)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1935年6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翻越長徵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進入阿壩。

6月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北進途中與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在懋功達維勝利會師,兩大主力紅軍總兵力達10萬餘人,開始了艱苦卓絕、世聞名的紅軍長徵爬雪山,過草地。會師後,紅四方面軍九軍團3000餘人沿崇德溝而上,翻越海拔4558米的空卡山梁子,抵達縣境卡撒溝。

6月26日,佔領崇化(今金川縣安寧鄉),並建立了崇化縣蘇維埃政府。7月,這支部隊沿大金川北上。

金川縣安寧鄉(圖片來自網絡)

1935年9月中旬,張國燾在阿壩格爾登寺召開「川康省委擴大會議」,不顧朱德、劉伯承等的反對,決定率部南下。

10月初,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集聚於卓克基、松崗、腳木腳、黨壩一帶。

10月7日,張國燾在腳木腳以「中革軍委主席」的名義,發布《綏崇丹懋戰役計劃》。《計劃》提出:「我軍主力採取秘密迅雷的手段,分由觀音橋及黨壩沿大金川兩岸夾河並進,配合奪取綏靖、崇化,賡即分取丹巴、懋功,以作南下出天全、蘆山、邛崍、大邑的策源地」。部隊分編為左右縱隊和左側支隊,右縱隊由九軍二十五師、三十一軍九十三師和五軍共八個團組成,王樹聲任司令員,詹才芳任政委,任務為經觀音橋、周山,攻佔綏靖、丹巴;左縱隊由四軍、三十軍、九軍二十七師、三十二軍共十六個團,由總部指揮,任務為由黨壩沿大金川河東岸與右縱隊相呼應。左側支隊由九軍二十七師七十九團和三十三軍共四個團,羅南輝任司令員,張廣才任政委,控制夢筆山、鷓鴣山及馬塘,主力駐卓克基、馬爾康,以備策應。

10月8日,右縱隊九軍二十五師七十四團在觀音橋麥斯卡強渡時受餘松琳一部及千餘地方武裝的堵擊,未能成功。9日夜,七十四團選擇觀音橋上遊半公裡處乘木筏偷渡,因對岸是懸崖峭壁,敵疏於防守,經麥斯卡強渡,重兵東調,紅軍偷渡一舉成功,敵潰逃深山。此時,紅軍總部作了調整部署,令左縱隊之四軍西渡大金川,沿西岸襲取綏靖、丹巴;三十軍由大金川河東岸進佔崇化,轉攻懋功;七十二師向兩河口、達維推進。黨壩對岸有餘松琳兩個營、綏靖遊擊司令杜鐵樵反動武裝數百人及部分寨兵計二千人防守。紅四軍隱蔽於黨壩茂密的山林之中,造小船7隻,木筏若干,於10月9日晚在距黨壩1.5公裡的大金川河上遊將扎有草人、掛有馬燈的木筏推入河中,咬住敵人主要火力,紅四軍大部乘隙在麻壤乘船偷渡,奪取西岸陣地。敵見上當,且紅軍來勢兇猛,便落荒而逃。

金川縣空卡山(圖片來自網絡)

紅四軍大獲全勝後,繼續向南推進,於12日夜間進佔綏靖縣城。在此稍事整休後,紅五軍、婦女獨立團、後方機關、紅軍醫院等駐留綏靖,開展地方工作。其餘部隊經巴底、巴旺,向丹巴方向猛進。

紅四軍西渡大金川的同時,紅三十軍沿大金川河東岸向南進攻,10月10日,採用迂迴戰術,在得勝梯附近殲敵300餘名,11日在噶爾丹斯經過四次進攻,擊潰敵一個團,佔領噶爾丹斯。12日夜,在梅花山全殲守敵一個連,13日在黃草坪遭受敵張行團及地方反動武裝的阻擊,激戰一天一夜,迂迴部隊到達後,紅三十軍加強火力攻擊,敵軍大部向南逃跑。這次戰鬥殲敵二百餘,俘獲百餘,繳獲近五百支槍。

10月14日,紅三十軍佔領僅有十餘名老弱病殘者在家的空曠縣城崇化縣。紅四軍於10月16日進佔丹巴,紅三十軍於10月20日晚佔領懋功。至此,從10月8日至22日,歷時15天的綏崇丹懋戰役結束。

綏崇丹懋戰役的主戰場主要是在大小金川地區,這裡地形十分複雜,到處是深山絕壁和峽谷急流,易守難攻。但是各部隊以堅忍不拔的毅力,迅速果敢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採取夜摸、奇襲和小部隊大膽迂迴穿插的戰術,奪佔險隘,搶佔要津,強渡急流。在紅軍疾風暴雨般的攻勢面前,敵人常常棄陣而逃,不敢據險頑抗。廣大指戰員在戰鬥中表現出了革命軍隊不怕困難,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

1935年10月,中華蘇維埃西北聯邦政府在綏靖恢復成立,主席邵式平,副主席熊國炳、劉伯承、馬顯文(回族))、蘭卡(藏族)。中華蘇維埃西北聯邦政府下轄格勒得沙共和國(金川流域,1935年11月建立)和波巴依得瓦(康北地區,1936年5月建立,習稱波巴政府)兩個共和國,西北聯邦政府設有財政經濟部、內務部、軍事部、土地部、糧食部、勞動部、裁判部、教育部、少數民族部、保衛局、條例起草委員會和回民委員會。

1935年11月18日,紅軍在綏靖城隍廟召開群眾大會。這次大會有黨、政、軍、民數千人參加,還有來自崇化、丹巴、綽斯甲、黨壩、卓克基、懋功等地的各族人民代表出席。會上宣告成立格勒得沙共和國,並演唱《格勒得沙共和國國歌》。格勒得沙共和國確定以嘉絨語為國語(「格勒得沙」系嘉絨語的音譯,「格勒」是嘉絨語地區藏民的自稱,「得沙」即民眾、百姓的意思。「格勒得沙共和國」當時譯為「番人共和國」,又簡稱「格勒共和國」或「得沙共和國」,「格勒得沙共和國」即是藏族人民自下而上的民主政府),制定了《格勒得沙共和國國歌》,將1935年確定為格勒得沙共和國元年,選舉產生中央政府領導人,主席克基、副主席楊海山、孟興發(均為嘉絨藏族)。格勒得沙共和國下轄財政、內務、糧食、婦女、少共等部,其中內務部部長阿木參,婦女部長李富德。另外,中央政府還設有革命法庭,革命軍團總部。

格勒得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在中共大金省委領導下,根據西北聯邦政府的指示和各項政策,領導藏、羌、回、漢各族人民,開展反對封建剝削制度、推翻國民黨軍閥統治、實行民族自決、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格勒得沙共和國未建立前稱蘇維埃政府,格勒得沙共和國成立後,雖然撤銷了蘇維埃的稱謂,但群眾仍然習慣稱縣、區、鄉政府為蘇維埃政府。格勒得沙共和國下設綏靖、崇化、綽斯甲、懋功、撫邊、丹巴、阿壩、卓克基、金湯、阿壩特區10個縣級蘇維埃政府,各縣下設區鄉蘇維埃政府。格勒得沙政府轄地包括大小金川十八土司區域,東至松、茂、汶,西至雅礱江,南達木坪、康定,北至阿壩、毛爾蓋。所建根據地以綽斯甲、黨壩、綏靖、崇化、丹巴、卓克基、懋功、撫邊為主,基層政權為縣、區、鄉、村四級,其主要負責人由選舉產生或上級委派。格勒得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和各級蘇維埃政府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組織大批工作隊下鄉調查土地佔有情況,登記和沒收地主、官僚的土地財產,分給缺地和無地的農民耕種。此外,格勒得沙共和國還開辦國家商店、藥店、土鹽店、制幣廠、服裝鞋襪廠等。

1935年11月,格勒得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組建了格勒得沙革命軍,總部設於綏靖,除了有一個400多人的直屬警衛營外,總部還指揮各縣格勒得沙革命政府建立一個營的隊伍。格勒得沙革命軍在接受中共金川省委、金川軍區、西北聯邦政府領導和指揮的同時,還接受格勒得沙中央政府領導。

格勒得沙革命軍轄金川獨立師一師(即金川獨立師)和二師(即丹巴獨立師)、格勒得沙革命軍、綏靖回民獨立連、番民獨立騎兵連、金湯獨立營、番民人民自衛軍第一路軍、格勒得沙青年隊。其中金川獨立師轄2個團,最多時兵力逾千人。

格勒得沙革命軍總司令部配備直屬警備營,革命軍總兵力超過二千,總司令卡格爾·江根(藏族)。回民獨立連由回族青年組成,兵力最多時達百人,在照壁山與地方民團戰鬥中,受到國民黨軍隊、地方武裝和土司寨兵的聯合包抄,連長馬善全臨危不懼,沉著指揮,在傷亡過半的情況下,成功突圍。

1936年7月,格勒得沙革命軍所屬部隊整編為番民自衛軍。紅軍北上時,金川省軍區所屬軍隊全部編入右縱。

1935年12月,格勒得沙政府組織藏族中「覺悟最先進、鬥爭最堅決」「能為格勒得沙革命黨的綱領堅決奮鬥,不顧犧牲一切的分子」組成格勒得沙革命黨,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為實現民族解放,實施民族自治而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革命黨。格勒得沙革命黨是國際共運史上唯一的藏族人民革命的先驅,它以反對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統治階級,爭取藏族人民的獨立、解放為奮鬥目標。制定了格勒得沙革命黨《黨章》,提出了沒收軍閥、地主階級的財產分給廣大貧困老百姓,取消苛捐雜稅,施行統一累進稅,信教自由,男女平等。成立格勒得沙革命軍保衛格勒得沙政權,發展格勒文化,辦格勒學堂,各民族一律平等十二大主張。《黨章》確定格勒得沙革命黨的組織系統為: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央黨部――省黨部――縣黨部――支黨部――分支部。中央黨部(部長淨多.孟特爾)設秘書處、黨部顧問(顧問蒲孟德)、組織部(部長羅海青)、宣傳部(部長沙納)、政權委員會、軍事委員會、青年部(部長天寶)、工會委員會、婦女部(部長楊秀英)等。《黨章》規定黨的紀律是鐵的紀律,不徇情,不徇私。黨的組織處分,從警告直至永遠開除黨籍。格勒得沙革命黨黨章實際上已成為格勒得沙共和國團結藏民和其他民族的綱領,對大小金川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對紅軍武裝力量的保存和壯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1936年7月上旬,紅二、四方面軍北上陝甘,格勒得沙共和國革命根據地境內的機關和革命武裝隨主力紅軍撤出,參加長徵北上,格勒得沙共和國的歷史宣告結束。此後十多年,金川各族人民一直堅持各種形式的革命鬥爭,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徹底解放。

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馬爾幫鄉關碉(圖片來自網絡)

二、格勒得沙共和國的政權特點

(一)具有廣泛的民族性。格勒得沙中央革命政府注重培養和提拔少數民族幹部,吸收各族人民的優秀子弟參加紅軍、遊擊隊、兒童團和擔任各級蘇維埃政府的工作。在各級蘇維埃政府中,都有當地少數民族子弟擔任領導職務。格勒得沙中央革命政府主席克基是藏族,格勒得沙革命軍總司令布汝卡爾格·江根是河東屯守備胥仲臣家的娃子,西北聯邦政府副主席馬顯文是當地回族子弟,回民獨立連連長馬善全也是沙耳的回族。

格勒得沙革命黨是國際共運史上唯一的藏族人民革命的先驅,它以反對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統治階級,爭取藏族人民的獨立、解放為奮鬥目標。同時還建立了格勒得沙革命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喇嘛教改進會、番民聯合會、回民支隊和格勒得沙姊妹團。這些組織在爭取群眾、保衛蘇維埃政權、促進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補充紅軍武裝力量、籌集糧食醫藥、護理安置紅軍傷病員等方面作出了極大貢獻。

(二)各級蘇維埃政權制度建設完善,職能發揮充分。一切為了配合紅軍,支持紅軍。縣、區、鄉各級政權充分行使其權力,開展政權所必須進行的各項重要工作,如建立健全政治制度,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民主改革,開展經濟、財政、文化教育等建設。

格勒得沙共和國積極開展土地革命運動,提出「幫助回番民眾謀解放、找生路!」「取消國民黨軍閥、漢官一切捐稅租課!」「分漢官和發財人的土地、牲畜、茶葉、布匹給番人!」的口號。並宣布「土地歸貧苦農民」「由廣大群眾發動鬥爭來分配土地」。這些口號很快得到藏、回、漢各族人民熱烈擁護,土地革命的群眾運動便在革命根據地迅速開展起來。各級蘇維埃政府組織大批工作組下鄉調查土地佔有情況,登記和沒收地主、官僚的土地財產,分給缺地和無地的農民耕種。革命政府開辦國家商店、藥店、土鹽店、制幣廠、軍械廠、服裝鞋襪廠等,積極組織人力恢復發展生產,同時打擊反動武裝的騷擾破壞,穩定社會秩序。糧食生產是關係到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生死存亡的重要條件,格勒得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高度重視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建設,狠抓糧食生產。革命政府發布「加緊生產,供給革命戰爭」「趕快生產玉麥、黃豆、胡豆以及各類蔬菜」「不荒赤區一寸土地」等口號,動員群眾勤生產,多種糧食。為免除反動地方武裝對生產的騷擾和破壞,革命政府實行「武裝保衛春耕」,派出革命軍清剿反動武裝,保護農民耕種安全。

(三)蘇維埃政權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繫。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組成宣傳隊,尊重民族習俗,嚴明紀律,不怕山高路遠,向躲藏的群眾喊話「紅軍是窮苦大眾的隊伍」。紅軍戰士還將散失的牛羊關進圈舍,精心餵養,管理好莊稼地,保護好群眾的財產。1935年底至1936年初,格勒得沙共和國在綏靖和崇化兩縣開展土地革命,依據《土地條例》沒收地主土地和財產,由土地委員會進行分配,在分得的土地上插上牌子,寫明戶主的姓名、畝數和四至界線。

三、格勒得沙共和國的革命功績和歷史意義

紅軍長徵在金川依靠少數民族廣大群眾建立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藏族人民革命政權——格勒得沙共和國,發揚「相信群眾、聯繫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的作風,增強民族團結,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壯大革命隊伍,積極籌備物資,為紅軍養精蓄銳,最終北上,奪取新政權,建立新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儘管紅軍在金川建立的革命政權存在時間短,沒有繼續發展下去,但它所顯示的革命功績和歷史意義十分重大。

格勒德沙共和國中央革命政府舊址(圖片來自網絡)

(一)讓少數民族獲得了民族獨立,思想解放和人身自由。格勒得沙共和國確定以嘉絨語為國語,制定了《格勒得沙共和國國歌》,將1935年確定為格勒得沙共和國元年。藏族人民革命政權的建立喚起了千百年來受苦受難的貧民百姓,他們組織起來,當家做主,昂首挺胸地登上了歷史舞臺。這是廣大藏族人民開始翻身掌權的最初嘗試。苦難深重的人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自己團結起來的力量,從而增添了革命鬥爭的決心和勇氣。

(二)為紅軍長徵提供了大量物質支持。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格勒得沙共和國發動金川人民為紅軍籌糧上千萬斤,提供各類牲畜5萬多頭,使歷經艱難困苦的長徵紅軍得到了較好的休整和充裕的物質補充。美國著名作家索爾茲伯裡也不禁為之驚嘆:「在這個地方光是解決紅軍的糧食問題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金川人民以無私無畏的犧牲奉獻精神,竭盡全力支援紅軍積極投身抗日反蔣鬥爭的業績,這正是毛澤東一再贊喻的中國革命史上特有的「犛牛革命」。

(三)壯大了革命聲勢,增添了革命力量。金川地區參加主力紅軍2100多人,參加遊擊隊3000多人,參加蘇維埃政府工作10000多人,為紅軍補充了新鮮血液,為長徵保存了一支數萬人的革命隊伍,為中國革命取得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四)在少數民族聚集地建立革命組織,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格勒得沙共和國宣傳和執行黨的民族政策,使少數民族人民認識和了解中國共產黨及其政策,並從本質上認識工農紅軍和國民黨軍隊的不同,這些政策和宣傳成為了工農紅軍能否順利通過該地區的關鍵。長徵路上,黨和紅軍長期、廣泛地與當地少數民族接觸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金川是藏、回、漢民族雜居區,大金省委把民族問題作為首要問題,主張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信教自由,保護寺廟,尊重民族風俗。注重培養和提拔少數民族幹部,提倡紅軍戰士學習藏語、跳鍋莊,提倡紅軍幹部與少數民族通婚。中共大金省委書記邵式平與蘇維埃婦女部長、藏族女戰士楊秀英在工作中逐漸相互了解,產生了深厚感情,喜結良緣。宣傳部長李中權等五位領導同志與三郎木初等五位藏族姑娘舉行了集體婚禮。

格勒得沙共和國舊址(圖片來自網絡)

四、格勒得沙共和國的現實作用

(一)弘揚長徵精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紅軍長徵建立格勒德沙共和國期間,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繫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既是長徵精神的核心,也是格勒德沙共和國的根本。紅軍留駐金川期間,為了發動群眾、鼓勵群眾、引導群眾、爭取群眾,發布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文告、決議,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紅軍對指示、文告、決議的堅決貫徹執行,贏得了各族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無論軍事上,還是生產上,群眾都積極參與和支持,金川人民對紅軍的支援,對長徵的勝利貢獻是很大的。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今天,我們要大力弘揚長徵精神,更加堅定地搞好民族團結,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加快推進藏區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

(二)弘揚長徵精神,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千難萬險都不怕,革命理想高於天」,廣大紅軍將士面對圍追堵截、狂轟濫炸、食不果腹,在絕境中保存住了革命的火種,最後發展壯大,靠的就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必勝的信念。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放眼未來的胸襟氣魄既是長徵精神的靈魂,也是格勒德沙共和國的宗旨。有了這個堅定的信念,我們的隊伍才永遠打不垮,面對再強大的敵人也是無堅不摧。「強基固本,補鈣壯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徵道路上,長徵精神同樣讓我們進一步堅定了實現「四個全面」發展戰略的決心,堅定了實現偉大中國夢的信心。

(三)弘揚長徵精神,促進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互助、各民族共同繁榮。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為戰略大轉移而進行了二萬五千裡長徵。在以藏族聚居為主的金川縣,民族問題成為當時黨和紅軍面臨的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紅軍長徵建立格勒德沙共和國期間,積極推行黨的民族政策,廣泛實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取得少數民族的支持和擁護。各族人民為紅軍當嚮導、翻譯、傳送情報、修路架橋、保護和安置傷員;為紅軍籌糧、運糧、提供肉類、蔬菜等食品;各族青年積極踴躍參加紅軍,為紅軍輸送了新生力量。所有這些,使得紅軍在艱難、險惡的徵途中得以生存、發展並繼續前進。堅持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無論是在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都是黨和人民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證。新的歷史時期,各級領導幹部要大力弘揚長徵精神,不忘初心,謀福於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五、結語

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艱苦卓絕的一頁,也是震撼世界的壯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選擇金川加入這場偉大的革命鬥爭,建立格勒德沙共和國又讓金川藏、羌、回、漢各族兒女受到了紅色洗禮,接受了革命教育,認識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金川人民不僅在紅軍長徵中走上爭取民族解放的革命道路,而且在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從不同的地方出發,奔赴前線,為了民族生存義無反顧,浴血奮戰,直到打敗侵略者,迎來新中國的誕生。

【參考文獻】

①張孝忠,《紅軍長徵在金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②《紅軍長徵革命遺址——金川縣城關清真寺》,楊宏淵,《中國穆斯林》,2004.

③李全中,《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1.

④紅色依舊的金川,左手,《今日中國》(中文版),2005.

⑤《金川縣誌》,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杜禮茂(中共金川縣委黨校)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青少年書法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中國文聯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紅色文化】杜禮茂 ‖ 格勒得沙共和國: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藏族人民革命政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紅色記憶】巴山閩水巾幗芳——紀念旺蒼籍老紅軍...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楊魯軍兄妹一行來到中國紅軍城,實地參觀了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部、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等地,仔細瞻仰每一件文物,認真聆聽每一段講解,深情回憶了母親當年在旺蒼戰鬥時的點點滴滴。他們動情地說,旺蒼是革命老區,是英雄母親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能在母親誕辰百年之際重回母親故鄉,重走母親革命路,重溫母親革命史,意義重大!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作出高度評價並向全球推介 2020-04-2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紅色記憶】孟祥林 楊子昂 ‖ 攀鋼:一部中國鋼鐵...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建在金沙江邊的渡口指揮部(圖片來源:小城映像)這些工業遺產,是中國三線鋼鐵工業建設發展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工業文明的重要標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文化價值
  •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2020-11-2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段渝 ‖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
    將巴文化和蜀文化這兩種起源不同、類型有異、族別非一的文化統稱為巴蜀文化,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導源於一種地理單元觀念,即它們在地域上是緊相毗鄰的,商周時期巴國與蜀國在漢中相鄰,而蜀在四川盆地東部包有巴地,當戰國時期巴國進入四川盆地後,西與蜀國緊鄰,二者在頻繁的和與戰中得以在青銅文化、民族文化等各方面達到充分交流、互動以至部分整合。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平武大熊貓往事:最萌「外交官」 迷住...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近日,中宣部學習強國四川學習平臺大熊貓日記專欄推出的《最萌外交官,那些年從平武走出國門的大熊貓》,重新勾起了許多人的記憶。 1973年9月,時任法國總統的喬治·蓬皮杜出訪中國時,忍不住在告別宴會上向中國請求要一隻熊貓。3個月後的12月8日,「燕燕」和另一隻大熊貓「黎黎」一起乘專機前往法國巴黎萬塞訥動物園,開啟了它的「外交生活。」它們剛一到法國,就受到法國舉國上下熱烈歡迎。當時,法國因此掀起了一股熊貓熱。更讓人沒想到的是,由於「燕燕」和「黎黎」的到來,令蓬皮杜總統在國民中的威望倍增。
  • 【方志四川•散文】黃學清 ‖ 走進南溪古街
    原創 黃學清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不經意間,掀開明代四川總兵、時稱「西南奇捷」南溪老鄉侯良柱總兵府大門,頓感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穿雲破霧。南溪歷史上最高級別的武官侯良柱,報國安邦、慷慨激昂、孝悌忠信的錚錚漢子,終因忠孝不能兩全,戰死沙場,忠骨還鄉。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古代成都平原治水豐碑(一)——開明治水患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憋靈治水 建號開明 古蜀人原居住於今岷江上遊山區,經歷了蠶叢、柏灌、魚鳧三代後,杜宇即位。在杜宇帶領下,古蜀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由岷江上遊山區遷徙至成都平原,古蜀人進入農耕時代。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申福建 ‖ 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原創 申福建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4期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申福建 範長江(1909—1970),四川內江人,中國傑出的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家、社會活動家,為我國新聞事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被譽為「新聞巨子」。
  • 【方志四川•中秋特輯】楊奎昌‖今夜無眠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天地間所有的思念都在月光下深情地對語 今夜陌上花開 站在民間的村塬上遙望圓月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世界傑出的古天文歷...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創製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有文字記載的新曆《太初曆》。他改革了不合理的歲首制度,改定為從孟春正月為歲首,從此有了現在的春節,後人尊他為「春節老人」;將24節氣納入中國曆法體系之中;改革置閏方法,使節令、物候與月份安排得更為準確,對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創製的渾天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比較精密完整的觀測儀器。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資陽市志(1998—2015)》《遂寧年鑑...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資陽市志(1998—2015)》《遂寧年鑑(2020)》《阿壩州年鑑(20… 2020-12-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散文】劉強 ‖ 鄉村剃頭匠
    大集體生產那些年,手藝人外出掙錢得給隊上交工分錢,又稱之為口糧錢,年終將錢折算成工分,才能分到糧食。那時的勞動價值低,一個勞動工日只有幾角錢,一個人一年的剃頭錢八角左右。一般一個大隊只有一個剃頭匠,負責所有生產隊近千個男人剃頭剪頭,年終每個隊按人頭結算剃頭費。剃頭師傅除了上交隊上的工分錢外,手中還略有結餘,在那個年代,兜裡有幾個現票子,也算是「富甲一方」了。
  • ...推動方志事業轉型發展——宜賓市南溪區地方志辦在全省地方志...
    三抓三強三實現推動方志事業轉型發展——在全省地方志工作會議上的發言宜賓市南溪區地方志辦公室(2020年1月14日)2020年1月14日,2020年度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 宜賓南溪位於四川南部、成渝經濟區交匯節點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
    在古代中國,「數」學往往是與易學聯繫在一起,上追天文,下察地理,中觀人文。秦九韶也認同此種觀點:「周教六藝,數實成之。……要其歸,數與道非二本也。」 在秦九韶返川求學時期,此時的四川早有所謂「易學在蜀」的說法,正如宋時人語「蜀多方士,得逞於道術」,這就為秦九韶向隱居有識之士學習數學創造了條件。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越南開國之王原來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九與「5•12」同等的地震易旭東不畏艱險。「五丁開山」,迎難而上。「天府蜀都」形象的樹立,萌櫱於西漢,發展於北宋,時間歷程正與中國國家精英集團的時代精英,從封建集權離心而出,返回自身,徜徉山水,釋放自身詩性精神的歷程相吻合。愛情平等。率先垂範,古蜀王公開發布情書。中國最早「西樓意象」起源。最初似為實指,慢慢沉澱為泛指傷心地,成為詩詞創作中的一個「意象」,不再是實在的樓宇。
  • 【方志四川•散文】趙成平 ‖ 寒露冷凝時 巴山秋意濃
    原創 趙成平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男人們牢記著古人的訓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們把褲腿挽得高高的,扶著犁鏵,吆喝著水牛。健碩的水牛奮力地拉著犁鏵前進,牛背上的壓力直往肉裡扣,男人的汗水往土裡淌。女人背著背簍採摘成熟的瓜果,給男人端來熱乎乎的茶水,很大的搪瓷茶盅裡,泡著褐色濃釅的大葉茶。男人用衣服擦著臉上的汗水和泥水,然後端著茶盅貪婪地牛飲一氣,喝完對著女人憨厚地笑著:「今天這土地犁得巴適,小麥一定會長得很好」。
  • 【方志四川•生態】殷後盛 魯妮娜 ‖ 四川旋木雀:中國人獨立...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不過,當中國鳥類學家開始系統研究鳥類的時候,「大發現」的時代已然過去。因此,長久以來在中國鳥類的家譜中,只有1932年在廣西發現的金額雀鶥為中國鳥類學家任國榮先生獨立發現並命名。中國科學家獨立發現並命名鳥類的沉寂於60多年後在雅安被打破,但過程卻充滿了崎嶇。四川旋木雀的發現,還要從20世紀90年代說起。
  • 【方志四川•縣區動態】會東縣舉辦地方志編纂業務培訓會
    【方志四川•縣區動態】會東縣舉辦地方志編纂業務培訓會 2020-06-22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梁龍超 ‖...
    但作為支部書記第一次去村上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發現的問題還是讓他震驚、意外:夠得上貧困戶的有50餘戶,土坯房、危房就有30來戶,而享受低保政策的只有18人,導致很多生活困難的人心生怨氣和妒忌,各種矛盾層出不窮。全村除了連通會龍村的一條過境公路,村上沒有一寸公路。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