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梁龍超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楊正江的扶貧故事
梁龍超
楊校長變身村支書
從空中俯瞰,江安縣仁和鄉伏龍村的地形由一條高嶺和三條支脈構成,極像一條臥龍趴伏於納溪、興文和江安三線交界之地。顯然,村名體現了前人豐富的想像力和高水平。
2013年下半年,伏龍村迎來了又一輪村支兩委換屆選舉,作為一個巖區村、經濟落後村和「三個文明」考核連續多年的「後進村」,下一屆班子怎麼配?
經認真調研,鄉上領導創新思維,積極拓寬選人用人視野,把目光聚焦到了剛從佛耳巖學校校長任上「退居二線」的楊正江身上。
楊正江是國家恢復高考後伏龍村飛出的第一隻金鳳凰,畢業後回到家鄉佛耳巖學校任教,從普通教師幹到校長,多次獲市、縣表彰。2007年10月入黨。選這樣一個綜合素質高又深孚眾望的能人到伏龍村當領頭人,或許,真能扭轉局面,讓伏龍村滄海桑田。
仁和鄉產竹,有江安著名的「竹海」(江安縣仁和鄉人民政府 供圖)
鄉領導第一、二次找他,卻遇到婉拒。楊校長說:一方面,自己在2013年上半年得了B肝,正在瀘醫接受治療,身體需要休養;另一方面,自己能力有限,挑不起這麼重的擔子。
領導一聽,自然明白這是「推口話」。
其實,生於斯,長於斯,他心裡想最清楚村上是個什麼狀況——伏龍村整個一個爛攤子,「脫貧攻堅」任務非常重,扯筋角孽時常有,怎麼幹恐怕都是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如果幹不好怎麼面對組織信任與父老鄉親的期盼?當地人有幾句順口溜形容村幹部:「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腿泥,熬更連守夜,挨叨又受氣。」自己也算是小有成就,不愁吃不愁穿,何必再去受那份罪?
因此,有了鄉上主要領導親自出面的「三請」!俗話說,事不過三,劉備請諸葛亮也才三顧茅廬。鄉上領導的誠意打動了楊正江,村上的落後狀況激發了他骨子裡的悲憫之心和勇於擔當的鬥志和血性。這次領導沒費多少唇舌,他便妥協了,他說這叫「寧傷身體勿傷感情」。
毫無懸念,楊正江於2013年12月將組織關係轉到伏龍村並全票當選村支部書記。這在全縣,公職人員跨界到村上任支部書記,是絕無僅有的。
仁和鄉伏龍村,漫山遍野的綠(江安縣仁和鄉人民政府 供圖)
楊書記力爭「省級貧困村」
楊正江是土生土長的伏龍村人,應該說,村裡的旮旯角落他都非常熟悉,家家戶戶都有來往且有感情。但作為支部書記第一次去村上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發現的問題還是讓他震驚、意外:夠得上貧困戶的有50餘戶,土坯房、危房就有30來戶,而享受低保政策的只有18人,導致很多生活困難的人心生怨氣和妒忌,各種矛盾層出不窮。全村除了連通會龍村的一條過境公路,村上沒有一寸公路。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竹林遍布山嶺深溝,年產量約6000噸,由於土紙廠在2009年初全部關停,道路不暢,成片的竹林像棄婦一樣,一度無人問津。
村上的年輕人、壯勞力、思想活絡的人都湧向了城鎮、工廠,全村長期在外的佔一多半,剩下的多是「386199」部隊,整個一個「空殼村」,落後村。
伏龍村的出路何在?這是當時久久困擾楊書記的問題。
很快,伏龍村的機會來了。
2014年,按照上級扶貧部門安排,全縣重新申報、審定省級貧困村。當楊書記在鄉上開會獲知這一消息時,心裡暗暗高興。
但下來一了解,令他心急如焚:按照原來村上上報的貧困發生率等數據,那是夠不上省級貧困村條件的。鄉黨委政府初定的省級貧困村名單中,也沒有伏龍村。
楊正江找到鄉上主要領導匯報說:你們要我去伏龍村兼職,我答應了;我也提一個要求,伏龍村真的太窮了,希望鄉上重新核實伏龍村相關數據,能否列入省級貧困村,讓事實說話,算是支持我的工作。
鄉上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
為申報省級貧困村,楊書記帶領村上一班人不懼泥爛路滑,冒著悽風苦雨,打起火把拍攝危房戶圖片,對照文件標準逐戶確定貧困戶名單……全村貧困發生率達到了17.2%,最終獲得了上級肯定與認可。伏龍村擠進了「省級貧困村」。
「要是沒有楊書記,伏龍哪來貧困村。」貧困戶伍明兵的愛人對筆者說。
伏龍村冷水魚養殖基地(程文帝 攝)
楊書記帶領村民修路
楊書記下村的第二件事,是動員村民集資修路。
2014年、2015年,全村人平集資1000—5000元不等,投工投勞1000多個,修建碎石路22公裡,初步形成「一環三縱」的格局,打通了到組到戶到山林的通道。獲得財政獎補資金60多萬元。
俗話說:勸人出錢,猶如鈍刀割肉。剛開始宣傳動員的時候,阻力也不小。楊書記便一戶一戶上門做工作,掰起指頭和大家算開了帳。
楊書記說,以我們的竹片為例,現在由於路不通,好多戶的竹片賣不了,硬要賣,除去人工費,不值幾個錢;但只要公路修通,車到竹林來拉……我保證,每戶的集資款最多用兩年的竹片收入就賺回來了。
在楊正江的鼓動下,村民紛紛表示:就算不吃過年豬、不添新衣服,也要把公路修通。
2016年開始,村上整合「一事一議」資金,自建路補助資金、整村推進扶貧資金等,實施公路硬化,到2018年底,實施村道和產業路硬化24公裡。
路修通了,年產6000多噸的竹片可實現產值3300餘萬元,僅此一項,人平增收3000多元。
楊書記的「脫貧攻堅」總結
2018年,經上級督查和對標考核驗收,確認伏龍村整村脫貧。
56戶貧困戶通過精準實施「五個一批」工程,整體實現了「六超一有」。其中,胡孝明發展養雞脫貧,伍成志、林雲才養豬脫貧;伍志中、伍明亮等29戶通過異地搬遷脫貧……談起貧困戶脫貧,楊書記格外興奮,倒背如流,有如釋重負般的喜悅。
楊書記告訴筆者,整村推進中也有值得不斷總結反思的,比如集體種植中藥材、梔子,成立專合社養牛等項目,由於缺勞力,缺技術、缺市場經驗等,有的見效慢,有的盈利不多,這是以後必須正視的問題。
楊書記任伏龍村書記後,徹底改變了伏龍村在鄉上「三個文明」考核中倒數的狀況,其中2014、2015、2016年為一等獎。2015年,楊書記本人被縣委表彰為優秀村支部書記。2016年,伏龍村支部被縣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榮譽是次要的,村民脫了貧,得了實惠,村班子特別是年青幹部成長起來了。這是我最欣慰的。」楊正江平靜的說。
他也談到有時為了村上的工作,對妻子、女兒缺少關愛、陪護......
我順便談到在村上採風,村民牽掛他的病,貧困戶更是對他感恩戴德……
楊書記連連擺手,趕忙申辯說:不敢貪天之功以為己有。我只是做了一個支部書記該做的事。伏龍村脫貧攻堅能取得完勝,歸功於村民的全力支持,歸功於「五個一」幫扶力量特別是前後兩任第一書記的傾力幫扶,更應感謝黨的「脫貧攻堅」政策照到了伏龍村的高嶺深溝!
楊書記因病辭職
2020年7月,楊書記被確診患肝癌晚期,隨即向仁和鎮黨委提出辭不再擔任村支書的請求。
楊書記說,現在伏龍村正處於鄉村振興關鍵時期,伏龍的青山綠水和便捷的交通,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外來資本流向這片熱土。2020年,德康生豬等上規模養殖企業陸續落戶伏龍村,流轉土地近千畝,計劃投入資金近3億元,建成後可年出欄生豬30多萬頭,直接解決農民就業300餘人。村民的增收路子更廣了,靠流轉土地有收入,幫企業務工有收入,下一步還可以為企業代養生豬等增加收入。
2020年初,伏龍村經受住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考驗,「五個一」幫扶單位,村、支兩委和小組長等按照統一部署,堅守崗位,取得了抗擊疫情的勝利。
為切實改善村民生活環境,2020年8月,村上已和興文縣一家天然氣供氣公司達成協議,在國慶節前後向村民供氣。村民每戶只出4500元,其餘不足,從爭取的一事一議50萬元項目資金中解決。
楊正江病情確診後,回江安居住養病。他拒絕了村、組幹部、村民來探望的請求,主要是不願給大家添麻煩。
這是八月末的一個上午,秋天的陽光格外燦爛,空氣中流淌著豐收的味道。在我的辦公室,楊書記向我講述了在伏龍村任職的點點滴滴。
楊書記剛從華西醫院治療歸來,精神飽滿,聲音洪亮,除了身形略顯瘦弱,哪裡像個肝癌病人?
同伏龍村民一樣,我唯有在心裡默默祈禱:願楊書記好人平安,藥到病除,早日康復!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梁龍超(四川省江安縣財政局)
微刊題字:藍天果(中國青少年書法協會副會長,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四川藍天書畫院院長,中國文聯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梁龍超 ‖ 楊正江的扶貧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