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啟事:見《 四川省直機關工委 省扶貧開發局 省地方志辦聯合開展 「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 徵文活動 》
投稿郵箱:tpgjzw@163.com
截稿時間:2020年10月31日
特別提示:徵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權,嚴禁抄襲剽竊,文責自負。同時,請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眾平臺發過的文章。
徵文 將評選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獲獎作品擬結集公開出版。同時擇優在《巴蜀史志》雜誌、四川省情網、四川機關黨建雜誌及網站,「方志四川」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刊發。為擴大傳播影響,此次徵文的優秀作品,將授權喜馬拉雅進行有聲化播講,音頻節目在喜馬拉雅平臺、方志四川電臺及有關廣播電臺播出。
「改姓換名」的駐村第一書記馬嘿依姑
從冕寧縣城出發,翻過瓦屋山,盤山路上汽車行駛了近兩個半小時。磨房溝鎮核桃村處在一片綠意之中,寬闊的水泥路通向大山深處,越往深處行,視野更開闊。
核桃村,坐落在雅礱江畔的半山腰上,轄4個村民小組,有貧困戶102戶420人。2017年5月,陳建草草收拾行李,開始駐村工作。駐村以來,他根據核桃村村情,同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反覆討論脫貧攻堅方案,立志要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用彝名說彝話
駐村伊始,作為漢族幹部的陳建為儘快摸清情況、進入角色,迫不及待地想要摸清村情民意,弄清村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
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語言交流成了陳建面臨的最大障礙。為儘快轉換角色,融入工作環境,他開始悉心鑽研當地民族風俗習慣,練習彝語口語……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我現在已經是地道的彝族人了,不僅能和老百姓用彝語順暢交流,還有了響亮的彝族名字——俄施爾呷。」陳建略顯驕傲地說,只要從群眾中學、靜下心來學,學會彝語並不難。更重要的是,這對自己開展好工作起到了極大作用。
找資金建陣地
剛到核桃村時,村委會辦公場所極其簡陋,幼兒園教室破爛不堪
……
「貧困戶的房子都加固了,村活動室也不加固一下,都要垮了。」當地群眾說。
沒有像樣的村活動室,沒有漂亮的幼兒園,如何能開展好黨組織生活、給村民提供好的活動場所,如何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帶著問題,陳建奔走在縣上相關部門,並得到派出單位和聯繫點單位幫助,對幼教點進行了維修。
問題得到了部分解決,陳建又起了新建一棟集便民服務中心、村衛生室、一村一幼、文化室、民俗文化壩子等在內的新綜合辦公樓的心思,這也是全村群眾的願望。但是,這是一個大項目,需要大量建設資金。村裡沒有產業發展資金,也沒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如何才能籌集到建設綜合樓的資金?陳建一時間不知從何入手。
在向聯繫領導反映並得到支持後,陳建打報告、找部門,終於在村兩委和鄉黨委政府的努力下,籌集到活動室和文化壩子建設資金。陳建說,村裡正在建設的活動室,將成為磨房溝鎮最「牛」的村級活動室。
和村民代表了解產業發展情況
動真情解民憂
核桃村貧困戶蘭文剛,居住地離公路有2公裡多。陳建入戶時發現,蘭文剛家裡連一根像樣的板凳都沒有,全家5口人只有兩張破爛的床,有一張還是用水泥磚搭起來的。廚房更是破舊,裡面只有一個糊滿汙垢的電飯煲,破舊的灶臺上只有幾個破爛不堪的碗。
在詳細了解蘭文剛的家庭狀況和致貧原因後,陳建把蘭文剛家報成新建安全住房戶。由於蘭文剛家離公路太遠,所有建築材料必須二次搬運,需多花費一萬八千元,陳建便一次次向鄉黨委政府、聯繫點單位匯報,推動問題得到解決。2017年底,蘭文剛全家終於住進了寬敞的安全住房。
不僅僅是讓貧困戶住上好房子,還要轉變他們的觀念。「扶貧先扶志,才能真脫貧。」陳建說,駐村第一書記要真正理解「精準」的深刻含義,要針對貧困戶不同致貧情況精準幫扶。
剛剛從江蘇打工回來的蘭文剛笑呵呵地說:「我正準備買一套沙發回來。當時要不是陳書記苦口婆心勸我去打工,生活可能還是一團糟。」
和建卡戶談心,了解生產生活情況
壯產業拓富路
發展產業,是村民奔康致富的基礎性工作。
核桃村先後為建卡貧困戶發放核桃苗、花椒苗1萬餘株;發放雞苗800餘羽;發放仔豬180餘頭;發放羊崽87頭;發放接收機102臺。同時,為激發建卡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在幫扶單位幫助下,為所有建卡戶發放了桌凳、洗衣機、電視機。
目前,核桃村全村種植核桃310畝、青紅花椒480畝。2019年,在鄉、村共同努力下,爭取縣農業農村局魔芋產業扶持資金,由部分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村組幹部和積極性高的貧困戶先試種。試種成功之後,將在全村擴大種植面積,為村裡再添一條「致富路」。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核桃村同樣發力。
為讓村民用上安全、足夠的飲用水,陳建帶領全村幹部群眾自發修建蓄水池,更換破舊水管管道,共修建蓄水池8個,更換管道5000餘米。現在,全村群眾都喝上了安全的飲用水。
「目前,還有一段1.4公裡的通組路讓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為村組幹部和群眾心中的一塊心病。」陳建說,這個心病即將得到解決。在幫扶單位協調下,項目已經立項,今年內就能讓貧困群眾走上水泥路。
駐村的地方離縣城比較遠,有時一次就要在村裡住20天左右。而且,核桃村是非貧困村,沒有駐村工作隊,但插花式貧困戶戶數又相對較多,算收入、填臺帳、找產業、促脫貧,需要經常加班,幾乎沒有了周末和假期。由於經常不回家,無法照顧家裡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讓陳健的家裡人有些埋怨:「你對貧困戶比我們還親,你還管不管我們。」
為建卡戶送生活物資
「我幹的工作是總書記最關心的工作,你們要多多支持。待到村裡貧困戶脫貧之日,軍功章也有你們的一半。」經過陳建悉心開導,時間長了,妻兒和父母也體會到駐村工作的不易,漸漸理解他並開始全力支持。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核桃產業發展作為主打品牌,同時,發展好青椒、紅花椒產業,不斷壯大魔芋種植規模,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保證貧困戶農產品種得出來,賣得出去。」談起今後的工作,陳建信心滿懷。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馬嘿依姑(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