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谷歌地球+百度百科
如果我們想了解某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今天的第一選擇可能是上網搜索。在沒有百度、谷歌的時代,人們有沒有什麼方法來了解天下四方的概況呢?有,那就是方志。方志就是地方文獻的記載,內容兼含地理與歷史,形式包括圖像和文字。
民間方志收藏者陳佔良收藏的部分方志。資料圖片
常州方志館 資料圖片
古代的方志全面記載了某一地區自然和社會的所有信息:地域範圍、機構設置、古今變遷、人口、自然資源、名勝古蹟、氣候災害、文化教育、歷史名人、宗教風俗等,幾乎無所不包。這些內容條目是否有點熟悉?不錯,這就是古代的百度百科。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靠的就是這種圖書。因為內容包羅萬象,司馬光甚至稱之為「博物之書」。很多方志都附有圖錄,說它等於谷歌地球+百度百科,並不誇張。
方志更是地方和國家的帳本,體現其對自然和歷史資源的掌控。基本上有了國家,有了解國家地理和社會狀況的需要,就有了方志。戰國時期的《周禮》已經出現「方志」一詞,屬於司徒的職掌。《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
方志大略有三大源頭:圖籍、地方史和地理書。唐劉知幾《史通》所論秦漢雜記十流,也是「郡書」「地理書」「都邑簿」三類與方志關係最密切。圖籍就是地圖與戶籍冊書。圖書結合,就能知道地理險隘、人口戶籍。有了這些關鍵性的數據,才能談得上實際統治。真正是一圖在手,天下我有。
荊軻為了能見到秦王,就拿了燕國督亢之地的地圖進獻。可能沒有相關說明性的冊籍,所以荊軻親自為秦王解說,才有後來圖窮匕見的故事。蕭何入關中,也是先取這類圖書,最後協助劉邦攻取天下。到了漢末,張松獻圖,劉備才開始著手奪西川。在交通和信息都相對閉塞的古代,這些圖籍相當重要。
從方志到總志
先秦時期,不僅有孔孟、老莊、韓非等辨析倫理的賢哲,也有將視野投向大地山川、仰望宇宙星辰的「思想者」。《禹貢》記載了大禹勘定天下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還評論了各州土地人民的特點。《山海經》也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山海想像,成為後世很多神話的來源。想像瑰麗的屈原,可能正是此書的忠實讀者。
戰國的鄒衍在哲學上提出「陰陽五行」說;在時間維度上,有「五德終始」的歷史觀;空間上,有大小九州之說,稱天外有天,海外有海,華夏之地僅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以當時的諸侯國疆域和地球表面積計算,還真有些八九不離十。沒有現代測量技術,他是怎麼做到的?難道又穿越了?
一定意義上,地記是疆域開始固定的表徵。迂遠之說終究離現實太遠,人們逐漸將視線從宇宙投向大地。十二星次與九州分野的劃分將天空與大地連為一體,先民們終於可以安心地關注身邊的現實世界了。《隋書·經籍志》記載,光武帝劉秀建國,「始詔南陽撰作風俗」。從東漢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地「耆舊傳」「風俗記」,「水道記」紛出,當時多稱「地記」,可算是早期方志。也有人將《越絕書》《吳越春秋》《華陽國志》看作最早志書。梁啓超就稱反映西南地區概況的《華陽國志》為「方志之祖」。
隋唐以降,全國性的方志修纂漸成常態。編修的方法基本都是先修一地的方志,再匯總為全國性的總志。
唐宋時期的方志多稱圖經或圖志,有圖,也有文字說明。按照《隋書經籍志》的說法,系統修志始於隋煬帝。隋煬帝很忙,但再忙也沒落下對圖書文獻的整理。隋大業年間,詔令全國各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於尚書」。全國性的有《諸郡物產土俗記》《諸州圖經集》等。虞世基等重修的《區宇圖志》內容多達1200卷,可謂詳備。
唐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官士子,都非常重視圖經。德宗規定各州府每3年或5年一造圖經,上報朝廷。當時,還出現了專門以方志名家的丞相賈耽。他纂修的《隴右山南圖》,非常注重比例尺的精確性。為了避免很多地理盲對古今地名傻傻分不清的情況,又用朱墨加以區別。是不是很眼熟?不錯,這種方法我們今天還在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此書是為唐王朝收復被吐蕃佔據的隴右地區準備的,算是與朝廷需求關係密切的重大攻關項目。
唐代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方志集,要數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該書對大唐四十七鎮,每鎮一圖一志,詳載州縣、道裡、戶口、貢賦等,連目光挑剔的四庫館臣都稱讚「體例最善」。可惜南宋時圖亡佚,只好改稱《元和郡縣誌》。
作為和唐宗並稱的宋祖,在修志方面也毫不含糊。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稱:「方志之書,至趙宋而體例始備。」宋太祖國初下詔「遇閏歲造圖以進」(《宋史·職官志》)。真宗時所修《祥符州縣圖經》居然達1500餘卷;神宗時修《元豐九域志》,徽宗為此還專門設置「九域圖志局」。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樂史編《太平寰宇記》,首開方志人物、藝文之例,又增加土產、風俗、人物、姓氏等內容,可算是第一部定型的方志。這一時期的方志文字內容漸多,圖漸居於次要地位。
唐宋時期的圖經方志記載詳細,是為官做宰、居家旅行的必備利器。呈送圖經也是各地接待新到任官員,匯報地方情況的重要方式。張籍送鄭尚書赴廣州,想像他到任之後「海北蠻夷來舞蹈,嶺南封管送圖經」。
唐人還用圖經作導航地圖和旅遊手冊。韓愈路過韶州,提前向地方官借圖經,準備「攻略」。「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願借圖經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手冊上景點太多,忙不過來,有人感嘆「武陵嘉致跡多幽,每見圖經恨白頭」(晚唐齊己《懷武陵因寄幕中韓先輩、何從事》)。想必和逛網店逛到眼花,恨不得照單全收,是一個理。「柴桑分邑載圖經,屈曲山光展畫屏」(王周《湖口縣》),說的是先看圖再親臨遊覽,就有將2D圖經變成3D真人體驗的快感吧。
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朝新志《大元一統志》修成了,這是我國將方志匯集稱為「一統志」的開端。明太祖朱元璋也不甘示弱,洪武年間三次編修全國性的《大明一統志》,明成祖更是第一位親自頒布纂修《凡例》的皇帝,真是為祖國的修志事業操碎了心。
清朝是修志的極盛期。從順治十八年(1661)命賈漢復督修地方志開始,清王朝就投入到轟轟烈烈的修志活動中,僅全國性的《大清一統志》就修了三次。據統計,現存8000多種方志中,70%都是清代編修的。但清代推行的文字獄,使不少涉及違礙文字的明代方志被焚毀刪改。
大數據時代的地理信息與地域文化傳承
古人重視方志,稱之為「國史之羽翼」,可以「資政」「存史」「教化」。英國李約瑟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也認為,中國的地方志是「任何國家的同類文獻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我國的方志早播海外,美國、日本、歐洲等都有分布,有些還是孤本。
但是,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有谷歌地球,有百度百科,還需要方志嗎?大數據給方志文獻帶來的不是消亡,而是永生。方志不僅是當前電子檢索的文獻來源,而且海內外不少研究機構已經整合地理信息系統和歷史人文數據,希望能呈現立體動態的歷史信息。比如哈佛大學包弼德主持的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和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項目,已經開始大量錄入方志資料,並將之應用到歷史人文研究中。隨著項目資料和電子信息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我國兩千多年來地理和人文的相關信息,將以更豐富的內容,更直觀的展示,給人民帶來更深刻的認識。屆時,「觀千載如猶旦暮」「論天下事如指諸掌」也將不再是一種修辭。
宋人有云:「郡之有志,猶國之有史,所以察民風、驗土俗,使前有所稽,後有所鑑,甚重典也。」(宋鄭興裔《廣陵志·序》)雖然顏師古、劉知幾都批評過修志中「矜其鄉賢,美其邦族」「競美所居,談過其實」的現象,但「正、虛、公」還是主流(衛周祚《曲沃縣誌·序》)。從周王朝採問風俗開始,歷代鄉賢耆舊,或口耳相傳,或訴諸筆端,守護地方文化根脈,書寫中華文明姿彩。清代方志修纂就匯集了顧炎武、戴震、錢大昕、段玉裁、全祖望、章學誠等學術大家,未為人知的作者更不知凡幾。「欲滅其國,先滅其史」。在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日趨同質化、人口流動愈加頻繁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回顧地方文化傳統,重新認識「吾土吾民」。
(原題:觀天下如指諸掌——中國方志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