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顯示馬兜鈴酸具有抗癌作用惹大批網友吐槽

2020-11-26 TechWeb

10月23日消息,有網友發布微博稱,在百度百科搜索馬兜鈴時,顯示的百度百科資料為馬兜鈴酸具有抗癌作用,感慨稱「確實把最強致癌物說成抗癌物,還說古代就用於抗癌。信百度不得善終的概率,確實不低啊。」引來了眾多網友的熱議。

而就在前幾天(2017年10月18日),科學雜誌旗下轉化醫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發布一篇題為『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implicated in liver cancers in Taiwan and throughout Asia』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通過病理標本測序的方法,證明在亞洲(特別是臺灣、中國大陸),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導致的突變密切相關。換句話說,上述的草藥,造成肝癌的風險,值得大家關注。

該論文指出,馬兜鈴酸是在很多傳統藥物中含有的化合物,之前就被證明與腎衰竭和泌尿道惡性腫瘤有關。因為這種已知的毒性,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被限制或禁止使用,但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仍然可在網際網路上獲得,或以替代配方的形式出現。通過分析來自臺灣等地的大量樣品,Alvin W。 T。 Ng等人展示了馬兜鈴酸對一種更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肝細胞性肝癌的影響。作者發現,含馬兜鈴酸藥物在亞洲——尤其是在臺灣——被廣泛應用,這可能增加患有多種不同類型癌症的風險。

在Science子刊證明馬兜鈴酸和肝癌發生相關的情況下,百度百科的資料卻仍顯示為馬兜鈴酸具有抗癌作用,惹來了大批網友的吐槽,對此,百度百科也做出回應稱經查實,詞條中稱馬兜鈴算具有抗癌作用的描述是用戶援引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在線植物志平臺公開權威資料,目前該詞條已加入全新報導「致癌」相關的說法,力求全面呈現目前研究進展。

百度百科回應:

您好,感謝您的反饋。經查實,詞條中「據文獻報導,本屬的一些植物含具有抗癌作用的馬兜鈴酸。。。」的描述是用戶援引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在線植物志平臺公開權威資料:據文獻報導,本屬的一些植物含具有抗癌作用的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此外尚含有土青木香酸(debilic acid)、生物鹼類析木藍花鹼(magnoflorine)和輪環藤鹼(cyclanoline)等,其中有些成分有降血壓作用。http://frps.eflora.cn/frps/%E9%A9%AC%E5%85%9C%E9%93%83%E5%B1%9E 與近期媒體指出:「有新的研究結果顯示:含馬兜鈴酸的有毒草藥是導致亞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矛盾。

作為知識分享平臺,百度提倡內容客觀全面。對於爭議內容,目前此條已加入最新報導「致癌」相關的說法,力求全面呈現目前研究進展。同時百度百科正積極尋找權威專家,有更進一步的研究進展將及時跟進更新,歡迎大家監督。百度百科持續堅持為詞條內容的真實、客觀、全面而努力,如果您發現詞條中內容存在不足或錯誤,歡迎隨時反饋我們。謝謝!(郭禕)

相關焦點

  • 網友吐糟百度百科顯示馬兜鈴酸抗癌引熱議 後者回應已修改
    10月22日晚,一條關於百度百科的微博引起網友熱議,@學經濟家 發布微博稱,在百度百科搜索馬兜鈴酸時顯示具有抗癌作用,感慨「確實把最強致癌物說成抗癌物,還說古代就用於抗癌。信百度不得善終的概率,確實不低啊。」
  • 馬兜鈴酸毒性再引關注:雖然被認識 從來未解決
    :臺灣長庚醫院發現,98名肝癌患者的基因中,八成帶有與馬兜鈴酸有關的突變指紋。除此以外,中國內地 47%、東南亞 56% 的肝癌樣品,都發生過明確的「馬兜鈴酸突變」,而歐美的肝癌中只有不到 5% 和馬兜鈴酸有關。  和以往的中醫藥論戰不同,這回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為反方站臺,它以《一種草藥的陰暗面》為標題,發表了這項研究,指出馬兜鈴酸能誘變肝癌——這已經是馬兜鈴酸第二次上封面了,早在1993年,馬兜鈴酸的腎毒性文章就榮登封面。
  • 含馬兜鈴酸,它們被《藥典》除名!為什麼細辛保留下來了?
    用於經閉癓瘕、乳汁不通、風溼痺痛、中風癱瘓等病症,還有神奇的抗癌作用。201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有66中成藥含有穿山甲成分在市場山銷售,還有數量不明的中藥飲片在定點醫院和藥方出售。藥用價值的背後,是金錢交易。在暴利吸引下,不法分子瘋狂走私穿山甲。食用和藥用的雙重需求,把全球穿山甲逼入瀕危境地。
  • 馬兜鈴酸致癌?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最近幾天,一個關於「馬兜鈴酸致癌」的話題令醫療圈不淡定了。馬兜鈴酸是什麼?馬兜鈴酸真的致癌嗎?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據港媒報導,2017年10月19日,臺灣長庚醫院的一項研究結果問世了,研究人員在分析了98名肝癌患者基因的基礎上,發現有80%和馬兜鈴酸關係密切: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含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
  • 中藥含有的馬兜鈴酸致肝癌 含此成分的藥物千萬別再吃!
    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登上了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封面,該論文顯示,含馬兜鈴酸的有毒草藥,是導致亞洲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馬兜鈴酸Ⅰ是最常見的一種馬兜鈴酸類化合物,它可在幾乎所有馬兜鈴屬植物中發現,並常與馬兜鈴內醯胺(aristolactams)共存。含有以馬兜鈴酸和類似化合物(統稱為AA)形式的腎毒素和誘變劑。AA涉及多種癌症類型,有時具有非常高的突變,特別是在上尿路上皮癌(UTUC)中。AA相關腎功能衰竭和尿路上皮癌在臺灣普遍存在。
  • 馬兜鈴酸被翻案了?
    研究人員通過對包含臺灣、大陸在內的1400個肝癌患者腫瘤樣本進行回顧研究,利用外顯子組測序手段,研發現大陸47%,臺灣78%,東南亞56%的肝癌樣品具有馬兜鈴酸誘發的突變分子 「指紋」,即患者患病與馬兜鈴酸誘導的細胞突變相關。這項實驗結論清晰明了,但論文一經發表,引來網絡口水戰。
  • 馬兜鈴酸,及含馬兜鈴酸的中成藥和中草藥!
    其實,馬兜鈴酸和癌症之間的關係,早已被嚷嚷了很多年,只是之前一直沒有實錘。最早引起人們警惕的,是馬兜鈴酸和泌尿系統癌症的關係——馬兜鈴酸早在2001年,美國藥品食品監督局(FDA)就發出過警告,提醒消費者不要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產品。
  • 這些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不僅僅傷腎
    哪些含有馬兜鈴酸?春雨健康科普 10-20昨日,科學雜誌《Science》子刊中的一篇文章表明,傳統中藥中的常見成分—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可能是導致很多亞洲人患肝癌的原因。其中,針對臺灣地區肝癌患者的基因測序結果顯示,78%的患者,罹患肝癌可能是馬兜鈴酸所致。針對大陸地區的研究數據顯示,48%的患者,肝癌可能歸因於馬兜鈴酸。
  • 馬兜鈴酸肝毒性疑雲待解
    封面論文發表前,科學家們就在努力尋找證據,希望在分子層面證明馬兜鈴酸的毒性。  2013年,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的學者發現,馬兜鈴酸會引發泌尿道上皮癌,每百萬基因可導致150個突變點。而英國和美國的研究數據顯示,抽菸引發肺癌的突變點,僅為每百萬基因8個到10個。通過對患者全基因組/轉錄組的測序,科學家們找到了與馬兜鈴酸相聯繫的突變位點。
  • 馬兜鈴酸致癌?中藥還能吃嗎?
    而含有微量馬兜鈴酸的細辛、木香等中藥在臨床應用中也常常是與甘草配伍應用,因此,甘草對前藥所含的「馬兜鈴酸」正好可以發揮其最擅長的解毒作用!二、辨證用藥,機體所處的病理狀態是評判藥物作用的依據傳統中藥的應用是以「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損之」作為辨證用藥依據的,即使用具有溫熱作用的中藥治療寒性病證,使用具有寒涼、清熱作用的中藥治療熱性病證
  • 快速檢測中草藥馬兜鈴酸方法找到
    馬兜鈴酸來自馬兜鈴科植物,是一種具有腎毒性和致癌性的化學物質。研究顯示由馬兜鈴酸引發的基因突變高於比菸草和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自2001年開始,歐洲、北美、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地區已經陸續禁止銷售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製劑。2003年至2004年,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關於禁止中藥材青木香、廣防己、關木通等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材製劑的通知。
  • 馬兜鈴的功效與作用
    說明馬兜鈴對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咳的自身比較具有明顯鎮咳作用。平喘作用離體豚鼠支氣管肺灌流試驗證明1%浸劑可使其舒張,並能對抗毛果芸香鹼、乙醯膽鹼及組胺所致的支氣管痙攣,但不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痙攣。馬兜鈴去乙醇浸液0.5ml(2g/ml)能顯著抑制0.5ml組胺(10g/ml)致痙的豚鼠離休氣管平滑肌,表明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 腎臟殺手——「馬兜鈴酸」再認識
    而隨著該文章的發布,「馬兜鈴酸」這個不被重視的名字一時間被所有醫學媒體熱烈討論,其毒性作用再一次成為人們的關注點——畢竟,不論是傷肝、致癌、傷腎、傷泌尿系統,都不是鬧著玩的。今天,小編就馬兜鈴酸的腎毒性、機制以及常見藥物進行了整理,供大家參考。什麼是馬兜鈴酸?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還能用嗎?
    最近,國際著名期刊《科學》旗下的《轉化醫學》子刊發表的一篇封面文章,再次將馬兜鈴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同時也引發了業界對含馬兜鈴酸中藥是否致癌的激烈爭論。該文章稱,研究人員通過對全世界共計1400多個肝癌樣本的測序分析,發現中國樣本的馬兜鈴酸暴露印記明顯高於北美和歐洲的樣本,進而得出了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存在相關性的結論。那麼,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究竟還能不能用,如何看待中藥的安全性,迫切需要人們理清問題,走出誤區。何為馬兜鈴酸?危害有多大?
  • 馬兜鈴酸被指致癌冤不冤?
    近日,《科學》雜誌旗下轉化醫學子刊在封面刊發了一篇報導,研究者對包含中國臺灣、內地在內的1400個肝癌患者腫瘤樣本進行回顧性研究,利用外顯子組測序手段,發現亞洲樣本的馬兜鈴酸暴露突變印記明顯高於歐美的樣本,得出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存在相關性的結論。  馬兜鈴酸此前因被發現腎毒性,早已「臭名昭著」。此次被指出又與肝癌有關,更是成了朋友圈中的「過街老鼠」。
  • 食藥監局回應馬兜鈴酸使用情況 哪些中藥中含有馬兜鈴酸?
    有關含馬兜鈴酸藥物需注意的問題,以及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報導中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回答部分內容如下:含馬兜鈴酸的藥材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使用歷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藥性論》中,就有馬兜鈴科藥材的入藥記錄,如馬兜鈴,有「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的功效。
  • 馬兜鈴酸:治病良藥還是癌症元兇
    論文稱,在中成藥裡廣泛存在的馬兜鈴酸成分與肝癌有關。  結論一出,隨即引發輿論對中藥安全性的擔憂。一份含馬兜鈴屬藥材的藥品名單在網絡熱傳,個別自媒體稱「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導致中國人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的文章,也在朋友圈刷屏。  那麼,馬兜鈴酸真的會導致肝癌嗎?含馬兜鈴酸的藥是否都不能吃了?我們的傳統中藥又是否安全?
  • 連花清瘟不含馬兜鈴酸
    魚腥草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鮮或乾燥全草,它首先不是馬兜鈴科植物,它的主要成分為揮髮油、黃酮和少量生物鹼。其中的生物鹼中有一種成分為馬兜鈴內醯胺Ⅱ,它與馬兜鈴酸、馬兜鈴內醯胺Ⅰ都不是一個物質,文字上看似區別不大,物質卻千差萬別,發揮的作用也根本不一樣。基於藥理研究文獻報導,魚腥草中所含的馬兜鈴內醯胺Ⅱ未見致癌性和腎毒性相關報導,也就是說馬兜鈴內醯胺Ⅱ根本沒有毒性。
  • 肝癌,草藥,馬兜鈴酸
    圖片來自網絡馬兜鈴酸是什麼?被稱為馬兜鈴酸的物質其實並不是某一個化合物,這從英文名稱「Aristolochic acids」的複數形式就能看出一二。馬兜鈴酸通常是指來自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中的幾種具有取代菲類結構的有機化合物,其中,罪惡元兇是含有硝基的馬兜鈴酸I和馬兜鈴酸II,這倆貨就長下面這樣。
  • 馬兜鈴酸與肝癌有關嗎
    此次馬兜鈴酸引發熱議,主要是文章將其與肝癌關聯,在科學界也引起了廣泛討論。它究竟與我國肝癌患者的發病有關係嗎?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介紹,根據流行病學大樣本、大數據分析,我國肝癌患者主要由B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與馬兜鈴酸有直接關係,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可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甚至存在引發腎癌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