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著名期刊《科學》旗下的《轉化醫學》子刊發表的一篇封面文章,再次將馬兜鈴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同時也引發了業界對含馬兜鈴酸中藥是否致癌的激烈爭論。該文章稱,研究人員通過對全世界共計1400多個肝癌樣本的測序分析,發現中國樣本的馬兜鈴酸暴露印記明顯高於北美和歐洲的樣本,進而得出了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存在相關性的結論。那麼,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究竟還能不能用,如何看待中藥的安全性,迫切需要人們理清問題,走出誤區。
何為馬兜鈴酸?危害有多大?
馬兜鈴酸也被稱為馬兜鈴總酸、增噬力酸或木通甲素,是一類具有強烈致癌性和腎毒性的硝基菲羧酸,天然存在於馬兜鈴科植物中,而這些植物曾被用作中草藥。
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馬兜鈴屬的中草藥具有利尿、抗感染、消炎和抗蛇毒等功效。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主要有廣防己、青木香、天仙藤、馬兜鈴、尋骨風、硃砂蓮、細辛和關木通等。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曾用於治療風溼、痛風、傷口化膿等多種病症,並廣泛應用在減肥和減輕女性經期症狀上。
不過,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馬兜鈴酸具有明顯的腎毒性。20世紀90年代,比利時研究發現,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減肥藥導致女性腎損害,引起世界廣泛關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馬兜鈴酸列為「一類致癌物」。後來,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先後取消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的藥物標準。《中國藥典》從2005年開始取消了記錄中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
西藥副作用非常明確 中藥副作用存在一定的不可預知性
俗語說「是藥三分毒」,不論是西藥還是中草藥,都可能增加肝臟代謝負擔,甚至引起肝臟毒性。相關統計顯示,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遠低於化學藥品。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按藥品類別統計,化學藥佔81.3%、中藥佔17.3%、生物製藥佔1.4%。
然而,患者對於西藥副作用的包容度似乎遠高於中藥。這主要在於西藥的副作用非常明確,而中藥的副作用存在一定的不可預知性。比如,在西藥上市之前必須通過體外實驗、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確定其毒副作用和療效。毒副作用必須有詳細的實驗數據和分析,並給出安全使用的範圍。但在中藥方面,人們相信中藥經過了千百年的實踐,又來源天然,應該是安全、有效、無毒的,不需檢驗。其實,這個認知也是片面的。
馬兜鈴酸事件說明,中醫藥非「萬能」也非「萬惡」。在這個世界上,千百年沒發現而在近些年才發現的事情有很多,中藥的毒性也是如此。
規範使用中藥
不必因噎廢食
安全、有效是對藥物最基本的要求,當然也是中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必備條件。那麼,如何有效預防藥物性損害呢?原則是「整體權衡用藥的獲益和臨床風險,如果獲益很大,又不是高危人群,那麼可以用藥。如果獲益小於風險,則要謹慎用藥」。
大家需要做的不是拒絕、詆毀中藥,而是提高中藥品質,按病症合理使用中藥,以減毒增效。因此,對於中藥的應用,既不能因噎廢食,因出現不良反應就一棍子打死,也不能自作主張盲目使用,規範用藥是必須遵循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