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科技論文引發對「馬兜鈴酸導致肝癌」的擔憂
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還能吃嗎?
這兩天,「馬兜鈴酸」成了熱詞。很多人其實並不懂得什麼是馬兜鈴酸,但是被一篇在網上傳播甚廣的科技文章嚇到了。10月18日,有專業雜誌發表封面文章,提示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是導致亞洲肝癌高發的重要原因,文章稱臺灣地區近八成肝癌以及中國大陸近五成肝癌與馬兜鈴酸有關。還有雜誌「推波助瀾」,專門刊登了題為「草藥的黑暗面」的封面評論。
很多感冒藥止咳藥裡都有它
記者了解到,不少中草藥都含有馬兜鈴酸,特別是一些感冒藥、止咳藥和除溼鎮痛藥酒。對於馬兜鈴酸的種種解讀,醫生怎麼看?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全軍腎臟病研究所的專家謝院生和陳香美指出,馬兜鈴酸導致肝癌的證據不足,需進一步研究。專家指出,這篇發表在《Sci Transl Med》(美國《科學》雜誌子刊,中文名為《科學-轉化醫學》)的論文題為「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整個亞洲的肝癌廣泛相關」,在網際網路上傳播之後,「轉化」為「亞洲地區肝癌高發可能與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有關」,並進一步「轉化」為「有毒的中草藥千萬別亂吃」。實際上這篇文章並沒有提供馬兜鈴酸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更沒有中藥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研究者只是通過外顯子測序,發現接觸過馬兜鈴酸中藥的患者肝癌組織中有較高頻度的基因突變,推測肝癌的發生可能與馬兜鈴酸有關。需要澄清的是,基因突變不等於癌;「含馬兜鈴酸中藥——馬兜鈴酸——基因突變——肝癌」的內在聯繫如何不清楚,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已被證實有明顯腎毒性
不過,專家也指出,馬兜鈴酸有明顯的腎毒性,急性中毒可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慢性中毒可導致寡細胞性腎間質纖維化,並增加泌尿系統移行細胞癌的發生率。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會導致人的腎盂癌和輸尿管癌,馬兜鈴酸被列為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最高級別的第一類致癌物。長期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如關木通、馬兜鈴、廣防己、天仙藤、青木香和細辛等)或中成藥(如過去的龍膽瀉肝丸、冠心蘇合丸等),即使停藥,在數年後仍可導致慢性腎功能不全甚至腎衰竭,腎盂、輸尿管、膀胱移行細胞癌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因此,在臨床上要嚴格掌握用藥的適應症及劑量與療程,慎用、少用、儘量不用含馬兜鈴酸的藥材。目前,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等被認為含馬兜鈴酸較高的藥物已經被禁用,其餘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則被列為處方藥。
中醫藥非「萬能」也非「萬惡」
馬兜鈴酸再次將中藥引入公眾的視野,也引發了一些人對中藥的攻擊。到底如何看待中醫中藥?專家指出,中醫中藥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萬惡的。沒有哪種藥能夠治療百病,也沒有哪味藥適合大劑量長期服用。長期大劑量使用任何藥物,都可能出現藥物毒副作用,這屬於不當用藥,而並非藥物本身的問題。砒霜是劇毒物,用好了卻可以治療白血病;維生素A是人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物質,但是如果妊娠期過度應用可致胎兒畸形。大家需要做的不是拒絕應用中藥,更不是詆毀中醫中藥,而是應該提高中藥的品質,按病症合理使用中藥或中成藥,以減毒增效。
本報記者 賈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