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兜鈴酸」真會致癌嗎)
10月18日,美國科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刊登的封面文章稱,在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導致的突變密切相關。
據了解,馬兜鈴是一種中藥,常用於呼吸科的病人,一些中成藥中也含有馬兜鈴酸。
而患者廖洪從肝纖維化到肝臟出現腫瘤,雖無直接證據證明是馬兜鈴酸造成,但他覺得多少有關。
但對於馬兜鈴酸的情況,浙江省中醫院腫瘤內科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科相關負責人則認為,馬兜鈴酸確實有毒,但如果給馬兜鈴酸乃至中草藥就這麼扣上導致肝癌的帽子,「就有些冤枉了。」
患者懷疑馬兜鈴酸讓自己得腫瘤
廖洪一直在廣東治病,2007年前後,被醫院診斷出肝臟纖維化,他遵從醫囑,一直服用西藥。期間他還在一些大醫院中開出中藥配合治療。病情大體穩定,直到2016年。
「之前檢查說病情穩定住了。」廖洪說,這年7月,他打聽到某市有名老中醫,在治療肝病上很有口碑,還有祖傳藥劑,於是前往診療。「老中醫80多歲了,總是記不住人,當時給我開了中藥。」廖洪記得,給他開的中藥都是粉末狀,至於具體成分他並不知曉,那名老中醫還要求廖洪停止此前服用的所有藥物。
這些中藥價格並不便宜,每月會花費廖洪三千元左右。今年5月,廖洪感覺越來越不對勁,就停了中藥,「7月16日,在醫院做B超檢查時發現了腫瘤。」
本月19日,廖洪做了腫瘤切除手術,「切下來的腫瘤有7釐米大,還在做切片,不知是否良性。」
廖洪坦言,自己並沒有證據可以表明是因為服用中藥導致後來的腫瘤。但他確認自己曾服用過一些目前表明含有馬兜鈴酸的中成藥。
科學論文指出馬兜鈴酸的致癌性
最近引發人們對馬兜鈴酸的關注,是因為長期以來,肝癌在中國的發病率遠高於歐美地區,大家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由於肝炎病毒。而這次有了新的解釋:亞洲地區肝癌或與傳統中草藥有關。在那篇主題為「一種草藥的黑暗面」的論文中,通過1400多例肝癌標本研究發現,亞洲地區大量的肝癌都和馬兜鈴酸存在「決定性關聯」。
浙江省名中醫、浙江省中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郭勇告訴錢報記者,在中醫圈裡,關於馬兜鈴酸的這篇論文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味中藥之所以被稱為「馬兜鈴」,是因為長得像馬脖子上掛著的鈴鐺,除了馬兜鈴之外,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等也含有馬兜鈴酸。而在中醫當中,馬兜鈴常用於呼吸科的病人,它能起到化痰平喘的作用,現在入秋之後,咳嗽、痰多、氣喘的病人用藥中,就可能用到馬兜鈴。
2003年,馬兜鈴酸被世衛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目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已取消了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這三種含馬兜鈴酸藥材的藥物標準。
專家稱盲目服用民間偏方才真可怕
在和錢報記者的交流中,廖洪確認用過關木通等含有馬兜鈴酸的藥材。實際上,中醫界一直都認為馬兜鈴酸有毒,不過在郭勇看來,論文中提到的馬兜鈴酸和肝癌的密切關係,在臨床實踐中很少見到,「我對這個結論很驚訝。」他認為真要把它扣上「肝癌」的帽子,這說法有些冤枉了。
在郭勇最擅長的腫瘤領域,他還沒見到過因為馬兜鈴酸而導致的肝癌病人,「對中草藥的不合理配比使用、超大劑量使用,是會導致隱性肝炎,對肝臟慢性損害,而慢性肝炎如果不及時治療,有40%就會和肝癌密切相關。」
「藥物對於肝臟功能的影響不僅僅在於中草藥,西藥的影響可能更大。」浙江省醫學會肝病學副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病科副主任黃建榮告訴錢報記者,在浙大一院收治的藥物造成肝損傷病人中,80%是因為西藥造成的肝損傷,20%是中草藥的關係。
對於大多數中國病人們來說,馬兜鈴酸還只是肝損傷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因為中草藥導致肝損傷的,是何首烏、雷公藤、白花蛇舌草。」黃建榮說,尤其民間偏方大劑量、長期應用更易肝損害,部分患者進展到肝硬化或肝昏迷時才被診治。
(原標題:「馬兜鈴酸」真會致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