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2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有國外學術雜誌刊載文章稱,馬兜鈴酸與亞洲肝癌廣泛相關,讓含馬兜鈴酸的中藥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回應稱,我國肝癌患者主要由B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與馬兜鈴酸有直接關係,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
什麼是馬兜鈴酸?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可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甚至存在引發腎癌的風險。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馬兜鈴酸列為潛在致癌物質,2012年將其列入Ⅰ類致癌物質,截至目前列入Ⅰ類致癌物質的還有黃麴黴毒素、菸草、酒精飲料等共116種。
在古籍中,就有馬兜鈴科藥材的入藥記錄,有「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的功效。目前,收載於中國藥典、部頒標準和地方藥材標準的馬兜鈴科藥材有24種,含馬兜鈴屬藥材的中成藥口服製劑有47種。
馬兜鈴酸是亞洲地區肝癌高發的元兇?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目為《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亞洲其他地區肝癌相關》的文章,通過對肝癌樣本的測序分析,發現來自中國臺灣的98個樣本中78%具有馬兜鈴酸誘發的突變分子標籤,或者說「指紋」。
此外,越南26個樣本中19%含馬兜鈴酸「指紋」,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9個樣本中56%有馬兜鈴酸「指紋」。
基於對全世界共計1400多個肝癌樣本的分析,研究人員認為馬兜鈴酸與肝癌之間存在「決定性關聯」。
他們指出,含馬兜鈴酸的草藥在亞洲尤其中國臺灣被廣泛使用,但並沒有直接說馬兜鈴酸是當地肝癌高發的原因。
食藥監總局:無數據支撐 已有風險控制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就此事作出回應稱,根據流行病學大樣本、大數據分析,我國肝癌患者主要由B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與馬兜鈴酸有直接關係,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
目前,我國對防範含馬兜鈴酸藥物風險已採取措施。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介紹,不是所有馬兜鈴科植物都含馬兜鈴酸。我國自2003年以來,已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及中成藥採取了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包括:
1、禁止使用馬兜鈴酸含量高的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
2、調整藥材使用部位,將馬兜鈴科植物細辛的藥用部位由全草改為根和根莖,根和根莖幾乎不含馬兜鈴酸;
3、明確安全警示,對含馬兜鈴屬藥材的口服中成藥品種嚴格按處方藥管理;制定《含毒性藥材及其他安全性問題中藥品種的處理原則》。
採取上述措施後,馬兜鈴酸腎損害病例數量大幅下降,未收到直接引發腎癌報告。
下一步,食藥監總局要對上市的含馬兜鈴酸產品進行專項檢查,並組織技術機構和專家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和中成藥進行風險評估。同時,食藥監總局提醒患者,
藥品要嚴格按照醫生處方和醫囑使用,注意含馬兜鈴屬藥品的腎毒性、致癌性的風險。任何藥品都不能大劑量、長時間服用。(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