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酸致肝癌」話題熱了!
本號昨日轉文這個研究火了,馬兜鈴酸致肝癌?!,引起讀者廣泛熱議。主題內容是,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上,並榮登該雜誌封面——發現它可致肝癌。
儘管此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學及基礎研究證實馬兜鈴酸及衍生物(AA)會誘導比較高比例的基因突變,從而導致疾病及癌症的發生。源由是比利時一群健康女性出現了腎衰竭,後來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她們都大量服用了含有廣防己的「減肥中藥秘方」,部分患者後又被發現患膀胱癌和上尿路上皮癌的。後來這個結論也在盛行中醫中藥的臺灣也發現了。
馬兜鈴酸與亞洲的肝癌發生有廣泛相關
來自新加坡和臺灣學者的研究發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通過對東亞地區、北美和歐洲的肝癌標本進行基因檢測,尋找肝癌與AA相關的基因突變特徵聯繫。
結果發現:
中國臺灣98個肝癌標本中有78%顯示AA相關的突變特徵
中國大陸89個肝癌標本中有47%顯示AA相關的突變特徵
韓國231個中有13%
日本477個中有2.7%
越南26個中有19%
其它東南亞國家9個中有56%。
與亞洲相比
在北美209個肝癌標本中只有4.8%顯示AA相關的突變特徵
歐洲230個樣本中只有1.7%。
由此,研究者得出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整個亞洲的肝癌發生有廣泛相關的結論。
其實,國際上早已普遍全面禁止含馬兜鈴酸藥物,2012年馬兜鈴酸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入Ⅰ類致癌物,(與檳榔同一級別的)。目前我國只禁用了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這三種被認為含馬兜鈴酸較高的藥物,其餘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則被列為處方藥管理。
含有馬兜鈴酸成份的草藥包括馬兜鈴屬和細辛屬:如大葉青木香、馬兜鈴、南木香、管南香、三筒管、硃砂蓮、天仙藤、廣防己、通城虎、漢中防己、藤香、管南香、關木通、尋骨風、蝴蝶暗消、白硃砂蓮、白金果欖、細辛等等。
一場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爭論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近日無論是在媒體,還是在普通的朋友圈都掀起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矛頭直指傳統醫學的命脈。甚至有人擔憂,隨著科學進步,不可避免越來越多中藥被發現對身體有毒或致癌,那麼中醫中藥該何去何從?
現代醫學派認為,相信客觀證據和現代科學,不能因為老祖宗的「傳統」,就抱著不放,盲目推崇。呼籲有關部門及早禁止類似馬兜鈴酸的草藥使用。
中醫藥派卻認為,中醫理論講究配伍禁忌、君臣佐使,可以有效減輕草藥相互間的毒性,不能光拿一個藥來說事。再者,古來就將中藥分為有毒無毒,大毒小毒,只不過現代技術發達了,發現部分草藥有毒,很正常的。砒霜是劇毒的,但化身為亞砷酸注射劑,可是白血病患者的天使啊。中醫粉認為,這些中藥經過前人幾千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又不見我們老祖宗出什麼事?
中立派認為,不能因一味藥否定整個中醫。發現馬兜鈴酸的腎毒性和致癌,是科學的進步,而不是壞事。西藥也有大量的毒副作用的,比如鏈黴素的耳毒性被發現,現在被大家熟的,因此現在已挽救了不少兒童的聽力。其實,中藥理論中也有譬如「一劑知,兩劑已,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等警示中藥不能長期大量服用。我們建議想看中醫用中藥,應該到正規的醫院、診所,至少他們知識更新及時,權衡爭議大的藥物;切忌盲目聽從民間的偏方、秘方,抑制形形色色的假藥和劣藥。
其實,大家不必吵,認真聽聽 十 · 九 ·大 怎麼說的,「堅持中西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中醫中藥,我們除了傳承,還需發展的。一方面加強中藥安全性研究,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中醫藥標準;另一方面,加強監管部門管理力度,堅決打擊非法買賣中藥,尤其是有嚴重毒副作用的中藥。
過去的不一定最好的,重要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