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酸致肝癌?醫療圈「吵」得厲害
長沙很多藥房還有賣,專家稱無需擔心 我國正在籌建中藥毒性資料庫
■記者 李琪 通訊員 陳雙 夏愛民 實習生 湯潔潔 王櫻
「最近好幾個公眾號都說,小兒咳喘顆粒、猴棗散含有馬兜鈴酸,能致不可逆的腎損傷,還能導致肝癌?之前不懂這些,給我家孩子吃過了,該怎麼辦啊?」近日,「馬兜鈴酸」這個名字進入了很多人的眼中。
有專業雜誌發表封面文章,提示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是導致亞洲肝癌高發的重要原因,文章稱臺灣地區近八成肝癌以及中國大陸近五成肝癌與馬兜鈴酸有關。而與它有關係的中藥、中成藥,也紛紛陷入了「困境」。
馬兜鈴酸真的這麼可怕?10月30日,記者走訪了長沙市多家中醫醫院調查了解。
【調查】 「熱議」的藥物藥店仍舊有售
記者了解到,不少中草藥都含有馬兜鈴酸,如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馬兜鈴、尋骨風、細辛、南木香、管南香、三管筒、硃砂蓮、天仙藤、通城虎、藤香、淮通、背蛇生、蝴蝶暗消、逼血雷等。
記者走訪了長沙多家藥房了解到,上述幾種中藥,不少藥房仍有出售。長沙市開福區湘雅路的老百姓大藥房中,就有細辛、天仙藤、逼血雷等四種中藥出售。
據了解,用上述藥材作為原料的中成藥也很多,特別是一些感冒藥、止咳藥和除溼鎮痛藥酒。例如喘息靈膠囊、肺安片、複方蛇膽川貝散、龍膽瀉肝丸、耳聾丸、止咳化痰丸、八正合劑、小兒金丹片、分清五淋丸、猴棗散等等。
記者調查的幾家藥店中,也有部分上述藥物出售。位於華夏路的益豐大藥房中就有龍膽瀉肝丸、猴棗散這兩種中成藥。這家藥店的藥師告訴記者,這些中成藥中,有些是處方藥,有些則是非處方藥,患者很容易在不了解藥物成分的情況下誤食而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需要醫師的專業性指導。
【藥典】 含量較高的藥物已經被禁用
馬兜鈴酸可用於支氣管炎、鼻竇炎、扁桃體炎、腎盂腎炎、腎炎、前列腺炎等感染性疾病以及癤病、痤瘡等,多與抗生素等配合使用以加速痊癒。
「馬兜鈴酸的毒性,主要是腎損傷作用,出現腎功能損害和尿毒症;馬兜鈴科的廣防己等,有致癌、致突變作用。」全國名老中藥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藥師劉紹貴教授表示,世人和國人對此早有認識,我國藥品監督和衛生管理部門早在20多年前即採取了有力措施,在20世紀90年代就將廣防己、關木通、青木香及硃砂蓮、尋骨風從相關法典中剔去,進入《中國藥典》2015年版且來源於馬兜鈴科植物的僅有馬兜鈴、天仙藤和細辛三個藥物。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藥劑科主任吳勁松從業已經27年,他告訴記者,關木通這樣的藥材在配方裡早就不用了,相關的藥材在臨床使用時,也會控制劑量,來避免對肝腎的傷害。因此市民不用再擔心。
【臨床】 儘量避免用含馬兜鈴酸的藥材
「在臨床治療中,我們會盡力避免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藥材,即便使用也是在安全劑量內使用。」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二科主任曾普華表示。
他認為,無論中醫還是西醫,一種藥物的長期超劑量都會損害身體,損傷人的器官機能,應該結合臨床來談「毒副作用」。「關於馬兜鈴酸的文章取向不客觀,不僅起到誤導作用,還缺乏科學性與權威性。」
曾普華坦言,中醫藥療法的特色是「辨證論治」,其臨床宗旨就是「有是證,服是方」,講究量體裁衣的個體化治療,沒有哪一個方藥能夠治療百病,也沒有哪味中藥能夠大劑量地長期服用。
劉紹貴強調,無論中西藥物均有兩重性,既有治療作用,也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不良反應或毒副作用,重要的是用之得當,用量把握準確,且中病即止,不過量、持續使用。
專家認為,對來自馬兜鈴科藥物的應用引起注意,關注和防止馬兜鈴酸的腎損傷及其他毒害作用是必須的,但也無須危言聳聽,更不應拿來作混淆視聽的佐料。
連線
我國正在籌劃建立中藥毒性資料庫
「在湖南省,現在中藥和注射劑的毒性安全已經越來越被重視,審核也不斷嚴格。」吳勁松表示,中藥使用起來只會越來越安全。
記者了解到,我國關於中藥毒性資料庫建立已經正在籌劃。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今年5月發布的《「十三五」中醫藥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明確指出要「突破中藥及其注射劑安全性評價關鍵技術,建立中藥毒性物質和致敏物質等相關資料庫」,並提出要「明確200-300種常用中藥的潛在毒性物質和機制,建立潛在毒性物質相關資料庫」。
針對毒性中藥安全性問題的擔憂,規劃還要求「選擇20-30種毒性中藥,以『量-毒-效』相關性為核心,根據毒與效及其基本要素明晰毒性與藥效的物質基礎,揭示毒性與藥效的作用機制,建立符合有毒中藥特點的質量控制標準,健全中藥安全性評價研究。」
背景
馬兜鈴酸被列為一類致癌物
馬兜鈴酸會損害腎臟的最初報導見諸1964年。上世紀90年代,比利時研究發現,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減肥藥導致女性腎損害,被稱為「中草藥腎病」,引起世界關注。
隨著醫學證據增多,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已於2003年將馬兜鈴酸列為一類致癌物。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