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時間就看到這個東西了,但沒有轉發,我個人沒有任何表態,不過心裡認為這篇論文的研究有點混淆視聽。」 上海中醫藥學會肝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醫院肝病科主任祝峻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近日,《Science》雜誌旗下轉化醫學子刊以封面故事形式發布了一篇研究論文,研究者對包含臺灣、大陸在內的1400個肝癌患者腫瘤樣本進行回顧研究,利用外顯子組測序手段,發現亞洲樣本的馬兜鈴酸暴露突變印記明顯高於歐美的樣本,進而得出了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存在相關性的結論。
由於此前就被發現存在腎毒性,馬兜鈴酸此次被指與肝癌相關引起了民眾和媒體廣泛關注,部分媒體將其解讀為「含馬兜鈴酸藥物可致肝癌」,繼而又上升到對中醫藥安全性的質疑。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討論中,中醫群體紛紛發聲,對該項研究及公眾解讀做出回應。
中醫學界大討論
「就是不同的觀點吧,有的人認為這件事情可以拿出來當做一個熱點。」關於馬兜鈴酸事件的發酵,上海中醫藥學會肝病分會主任委員、曙光醫院肝病科主任高月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有關馬兜鈴酸與肝癌的研究文章在網絡上傳播後,中醫圈就展開了一場大討論。
10月2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脾胃病科發文稱:「此次臺灣研究者將中國大陸肝癌發生直指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避重就輕,實為一場譁眾取寵的誹謗。」次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謝院生、陳香美發文表示,馬兜鈴酸導致肝癌證據不足,需進一步研究。
在與全國中醫肝病流派沙龍內10省份中醫肝病權威專家進行討論後,祝峻峰同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篇文章理論上是不夠嚴謹的。「文中基因突變的特徵是不是只有馬兜鈴酸致基因突變才能導致?亞洲和歐美之前存在的差異是不是和人種、飲食結構有關?研究都沒有說明。」祝峻峰認為。
「就像說中國的意外死亡90%都是車禍引起的,但能不能說中國人的意外死亡是因為車?車好好開就不會出事情。」高月求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
事實上,201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牽頭髮布的《中草藥相關肝損傷臨床診療指南》(下稱《指南》)已經指出,中草藥相關肝損傷的影響因素包括中草藥因素、臨床使用不合理、患者機體因素、中西藥聯合應用問題等。
此外,根據回顧性研究和臨床流行病學調查,中國肝癌發病率高的原因在醫學界已經有了比較一致的結論。「中國原發性肝癌的發病原因與病毒性肝炎、黃麴黴素、遺傳因素、人口老齡化都有關係,巨大的B肝病毒攜帶人口基數及自然發展史,為肝癌的發生提供了溫床。」祝峻峰進一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病率是歐美的7倍左右。
基於對文章本身嚴謹性的考慮,以及過往醫學研究結論,祝峻峰、高月求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該文章結論不能說明馬兜鈴酸與亞洲肝癌發病之間的必然聯繫。
事實上,根據此前媒體報導,此次論文研究團隊成員、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史蒂芬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然我們尚不清楚這種物質(馬兜鈴酸)與肝癌之間存在多大的必然性,這還有待繼續研究。」
如何理解中藥副作用?
儘管不能完全證明馬兜鈴酸與肝癌的必然聯繫,此次事件的發酵仍然暴露了中藥安全性問題。
「是藥三分毒」深入人心,然而,患者對於西藥副作用的包容度似乎遠高於中藥。高月求認為,這主要在於西藥的副作用非常明確,而中藥的副作用存在一定的不可預知性。
如何才能充分認識中藥的副作用?
祝峻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需要開展中藥毒理學系統研究。「儘早確定中藥毒性的閾劑量,設定毒性含量限度指標、機體累積暴露量的安全範圍、發現致毒的靶器官。同時,也要研究隨著用藥劑量的改變是否發生了效、毒之間的轉換,以及在不同炮製、配伍、疾病症候特徵等多個層面效、毒發生改變的機制。」
在存在副作用的前提下,衡量和調整毒性與藥效之間的關係,成為安全使用中藥的關鍵。
祝峻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避免中藥不良反應需要規範中藥臨床使用。「中藥不良反應有一些是臨床使用不當造成的,更多的是患者不應該聽信廣告和遊醫或者認為無副反應隨意應用,需要在正規的中醫生運用正確的中醫藥理論指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累積下科學使用。」
另外,藥材質量更是安全使用中藥的前提。由於地道藥材供應不足,種植、炮製方法不當,「中醫毀於中藥」的說法在業內流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此前曾公開表示,中藥市場混亂、質量良莠不齊,確實對保證中藥的療效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也應該不斷完美修訂《中國藥典》的建設,以及加強中藥材的生產、流通、加工、質控等系統工程建設。」祝峻峰補充。
而從患者的角度來說,祝峻峰、高月求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患者必須對中藥的角色有清醒認識。「不建議患者私自買中藥吃,我從來不認為中藥就是補品,吃了沒關係,還是要把中藥當成藥來對待。」高月求告訴第一財經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