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輿情綜述
10月30日至11月5日期間,馬兜鈴酸致癌問題風波再起,「馬兜鈴酸致肝癌」引發網友熱議,導致含有此成分的相關中藥安全性受質疑,同時,此類中藥的生產企業公信力受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總局關於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註冊申請情況的公告(2017年第128號)>》,42種相關藥品的上報企業面臨「大考」,臨床試驗數據真實性和有效性監管再度趨嚴。媒體曝光心臟病藥華法林鈉片漲價近8倍,廉價藥問題再引爭議,如何平衡公眾和藥企利益成為監管部門的難題。
熱門話題解讀
1.含馬兜鈴酸中藥致癌引熱議 輿論呼籲加強安全性檢查
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刊登的封面論文《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亞洲其他地區肝癌相關》引發輿論關注。此次,是繼馬兜鈴酸致腎毒性問題後,再爆出其或致肝癌。馬兜鈴酸中藥材的臨床安全性再起爭端,並引發網友熱議,發酵期較長,此次事件受到監管部門高度重視,國家食藥監總局陸續發文,表明對其安全性進行重新評估。該話題熱度逐漸回落。
輿論觀點: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待查驗
專家學者觀點認為,馬兜鈴酸和肝癌之間因果關係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監管機構則認為,雖然馬兜鈴酸與肝癌的直接相關性尚無直接有力數據支撐,但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我國已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及中成藥採取了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新華媒體電訊指出,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反映出中醫藥的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加強。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誠然,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是5000多年文明的結晶,我們不能因為馬兜鈴酸問題而因噎廢食,輕易否定中醫藥;但也要看到,由於古人認識的不足和實驗手段的缺乏,一些中醫藥也確實存在不足和糟粕,必須藉助科學手段去蕪存菁,把馬兜鈴酸事件引發的「危」,轉化為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的「機」。
「含馬兜鈴酸屬藥材的已上市中成藥品種名單」在朋友圈的瘋傳,造成部分網民的恐慌情緒。馬兜鈴酸安全性話題也再次引發中藥療效的爭議。部分網民認為「為了治療感冒等疾病承擔這麼高的代價,風險和收益完全不對」,應該禁止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另有網民認為,國家食藥監局應該有更多作為,給予公眾安全指導。
輿情點評:中藥安全性研究應加速開展
近年來,「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以及近年來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中藥注射液佔比較高等等與中藥用藥安全有關的話題,均存在爭議。中藥臨床安全性類話題易於演變為熱點話題,引發網友圍觀,一定程度上影響中藥企業的信譽度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關部門普及中藥用藥安全常識,人們對此類話題認識能力提升,期望能夠有更多科學的數據來論證臨床安全性問題。監管部門還需督促把含馬兜鈴酸藥材作為原料生產製劑的企業,進行安全性評價,提供安全性數據,並完善藥品說明書,保障公眾知情權。
2.藥品數據自查再發布 營造嚴監管氛圍
10月3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總局關於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註冊申請情況的公告(2017年第128號)>》。公示10個工作日後該中心將通知現場核查日期,不再接受藥品註冊申請人的撤回申請。此次核查包括42種藥品,涉及阿斯利康的達格列淨片、恆瑞醫藥的馬來酸吡咯替尼片、甘李藥業的甘精胰島素注射、四川科倫的磷酸西格列汀片、齊魯製藥的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等。
輿論觀點:行業人士認為42個藥品面臨「大考」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發布品種均為相關企業重要品種。大部分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監管機構自2015年7月CFDA公布首批藥品臨床試驗數據核查結果以來,近期,總局辦公廳公開徵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徵求意見稿)》,內容提及將對存在資料和數據造假和被吊銷許可證的單位及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十年內行業禁入。媒體分析指出,上述相關舉措,表明總局對數據真實性高度重視。
輿情點評:重視藥品研發環節 提升企業誠信
監管部門發布試驗數據自查公告,表明監管部門日益重視新藥臨床試驗的審評環節,看重試驗資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醫藥環境監管態勢明顯趨嚴。在高壓態勢下,企業需樹立第一責任人意識,主動對相關品種進行自主核查和管理,作好產品安全保障工作,此舉將有助於提升企業誠信,有效提高產品和品牌美譽度。
3.心臟病藥華法林鈉片漲價近8倍 廉價藥問題再引爭議
11月1日,央廣網發布《心臟病藥華法林鈉漲價近8倍 地方衛計委約談藥企》,報導指出,華法林鈉片在南京某醫院的價格從原本一瓶10多元突然漲到了120元,漲價程度驚人,同樣的規格、生產廠家,藥店卻仍然維持原價。目前,江蘇省衛計委表示,對相關企業進行約談。
輿論觀點:企業須按中標價格供應藥品
媒體重點調查了華法林鈉的漲價原因。醫院人士指出,華法林鈉片屬於短缺藥品,加上原料緊張,多重因素導致進貨價格上漲,藥店可能因前期存貨,維持低價在賣,或者進貨渠道有所不同。江蘇省藥品採購中心表示已經關注到華法林鈉片擅自漲價的問題,並多次約談,向藥企指出在新的招標價格未出來之前,企業必須按照原中標價格供應,否則可將其列入不良企業。但也有觀點認為,藥企面臨生產和放棄的兩難抉擇,藥企為了維持廉價藥的生產,選擇一定範圍的漲價也情有可原。
專家分析認為,作為心臟病常用藥,華法林鈉片漲價8倍是一個警示,即監管部門藥品定價不能「一放了之」,市場培育與監管要加快配套,加快形成藥企競爭有序的市場機制。藥品尤其是常用藥品的產銷以及相關的市場機制要健全,防止出現藥品生產與銷售的壟斷。
輿情點評:救命藥價格問題頻發 價格監管機制亟待改革
廉價藥斷供和漲價問題時常刺痛輿論神經,目前尚未得到有效改善。藥企生產廉價藥利潤低是導致斷供的主要原因,價格暴漲又往往容易引發公眾不滿,職能部門在其中的監管和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改善價格監管機制,既保障藥企的利潤,又控制其漲得過高過快,成為監管部門的一大難題。此外,政府部門還需適當對廉價藥生產企業給予資金、稅收等扶持政策傾斜,鼓勵企業承擔起社會責任,保障廉價藥的正常有序供給。
(責編:王曉華、朱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