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林小春
最近,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發表論文,基於病理標本測序方法提出馬兜鈴酸與肝癌存在相關性,引起業界熱議和公眾擔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回應稱,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兩者有無直接關係,但承諾將進一步加強監管,開展相關基礎性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
雖然馬兜鈴酸早已被列為一類致癌物,但馬兜鈴酸肝毒性是一個新問題。馬兜鈴酸究竟是不是中國肝癌高發的原因,只有通過大樣本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才能得出確切結論。監管部門的答疑解惑,回應了社會關切,有助於讓公眾更準確地評判和認識目前的各種信息;監管部門將對含馬兜鈴酸產品進行專項檢查,這樣的表態和行動也有助於消除恐慌情緒。
目前,人們廣泛討論的馬兜鈴酸問題主要如下:馬兜鈴酸的利弊各是什麼?馬兜鈴酸有無安全劑量?如果有安全劑量,這個劑量又是多大?已經服用過的人是否將來還會有「後患」?今後中醫師開中藥處方及患者服用含馬兜鈴酸屬藥品時應該注意什麼?能不能制定出安全使用指南,或者有沒有馬兜鈴酸的替代藥材……關於這些問題,目前大部分已發表的文章表達的都屬於「專家意見」,期待接下來能有以科研數據為依據的答案。
事實上,一個頗為尷尬的事實是,馬兜鈴酸的安全性問題,其實是個持續約20年的老問題了。上世紀90年代,比利時就曾出現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減肥藥導致女性腎損害事件,被稱為「中草藥腎病」,引起世界關注。美國中醫藥針灸學會前會長李永明當時就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致作者的信,並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上建議有關部門開展深入研究,所以他把最新事件稱為「醫學界早就虧欠公眾的一筆舊帳」。
但自那以後,馬兜鈴酸中毒事件仍然繼續上演。2003年,中國多家媒體報導龍膽瀉肝丸中的關木通成分含馬兜鈴酸導致腎病,促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及中成藥採取了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馬兜鈴酸含量高的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等。沒想到,10多年後的今天,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再次引發巨大爭議。
「當年的一些疑問,仍然是今天的不解之謎」,李永明感慨地說,「希望這一次,有關科學研究機構能真正重視這些事關大眾生命健康和中醫藥發展大事的問題,儘快立項,由多學科專家參與重複相關實驗,深入開展研究,回答關鍵問題。總應該拿出點『硬數據』來說話了。」
更進一步地看,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反映出中醫藥的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加強。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誠然,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是5000多年文明的結晶,我們不能因為馬兜鈴酸問題而因噎廢食,輕易否定中醫藥;但也要看到,由於古人認識的不足和實驗手段的缺乏,一些中醫藥也確實存在不足和糟粕,必須藉助科學手段去蕪存菁,把馬兜鈴酸事件引發的「危」,轉化為促進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的「機」。
中醫藥和西藥一樣都是藥,「是藥三分毒」,沒病就弄點中藥補補的做法應該堅決反對。借用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勞力行教授的一句話,不主張把中藥作為保健用品,用來「治未病」,中藥治療應該強調「中病即止」,不應長期服用;而應該用更環保、更「綠色」的方法如針刺療法、太極拳、氣功、食療、鍛鍊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等來「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