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酸毒性再引關注:雖然被認識 從來未解決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馬兜鈴酸毒性再引關注:雖然被認識 從來未解決

2017-10-26 15:17:20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歡

2017年10月26日 15:17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參與互動 

  一種毒性:雖然被認識,從來未解決

  文/閆肖鋒

  原本「臭名昭著」的中藥成分馬兜鈴酸再添新罪:臺灣長庚醫院發現,98名肝癌患者的基因中,八成帶有與馬兜鈴酸有關的突變指紋。除此以外,中國內地 47%、東南亞 56% 的肝癌樣品,都發生過明確的「馬兜鈴酸突變」,而歐美的肝癌中只有不到 5% 和馬兜鈴酸有關。

  和以往的中醫藥論戰不同,這回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轉化醫學》為反方站臺,它以《一種草藥的陰暗面》為標題,發表了這項研究,指出馬兜鈴酸能誘變肝癌——這已經是馬兜鈴酸第二次上封面了,早在1993年,馬兜鈴酸的腎毒性文章就榮登封面。

  因為馬兜鈴酸涉及很多常用藥,尤其是兒童用藥,以及雲南特產魚腥草,這下科普圈、民科圈、媽媽圈都炸了窩,因為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

  僅以中藥材厚樸為例,該藥早已在美國和歐盟被禁用,馬兜鈴酸含量約為每克0.001%。但在中國,它廣泛應用於許多非處方的中成藥中,比如藿香正氣口服液。據估算,中國約1億人曾服用過此藥。

  比厚樸更出名的是關木通。2003年,新華社的系列報導引起軒然大波。報導中估算,中國有數十萬患者因為服用龍膽瀉肝丸而導致慢性腎衰竭。事件曝光後,原國家藥監總局風口浪尖之下,用無毒的木通代替了含馬兜鈴酸的「關木通」,2005版的《中國藥典》則不再收載含馬兜鈴酸的「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

  雖然馬兜鈴酸早在1993年就上過權威雜誌封面,雖然2008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利用馬兜鈴屬植物製成的草藥列為1類致癌物,但食藥監局至今對這種中藥成分手下留情。據統計,《中國藥典》中仍有89種中草藥及製劑含有此類物質,@科學未來人的一篇文章列出含有馬兜鈴酸的中成藥多達近100種。

  按理說,有了2003年的前車之鑑,有關部門本應該馬上出來表態,拿出應對措施來,如果報導不是事實,就澄清事實;如果報導是事實,人命關天,當然是要迅速果斷地採取措施了。

  但權威部門並未發聲,中國的網友更是劍走偏鋒,盯上了眾矢之的百度。網友在百度百科搜索馬兜鈴時,百科資料顯示馬兜鈴酸具抗癌作用,這引發了「信百度不得善終」的吐槽。雖然百度百科回應,抗癌是用戶援引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在線植物志平臺資料,目前該詞條已加入「致癌」相關的說法,但與維基百科的差距已經很明顯了。

  當然,也有為馬兜鈴酸喊冤的,除去「是藥三分毒」等無力說法,科學記者魯依在三聯的平臺上發了《肝癌這口鍋,馬兜鈴先不背》一文,指出這是一項初步的小樣本的相關性研究,方法上不是沒有走捷徑的嫌疑。

  即便論文真有過甚其辭的成分,但藥品的前提是有效,底線是安全。現在一系列的中藥材、一大堆的中成藥被指出有重大安全風險。國家食藥監總局下屬的國家藥典委員會,其11項職能中有10項都應該對此研究結論做出反應,但至今仍無權威聲音。

  也許,最壞的結果是:馬兜鈴酸的這個鍋,讓傳統中醫藥給背了。很多中成藥上都寫著「不良反應罕見、不良反應不明」。只有把效果不明、損害卻很大的「毒藥」踢出藥典,讓人們對中藥不再一概而論,才能保住中成藥的聲譽。越是輿論紛擾,越需要用實際行動穩定人心。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由馬兜鈴酸毒性說開去——如何正確認識中藥毒性!
    近日,關於馬兜鈴酸相關報導、各種熱議霸屏醫學界朋友圈。其中,不乏中醫同仁發表各種真知灼見。本來覺得此事不足辯,但作為中醫界的一份子,面對稍稍好轉的中醫氛圍,旋即又卷進巨大的爭議旋渦,又怎能置身事外呢?因此對馬兜鈴酸毒性、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中藥毒性這件事兒,有些不得不說的話。
  • 腎臟殺手——「馬兜鈴酸」再認識
    而隨著該文章的發布,「馬兜鈴酸」這個不被重視的名字一時間被所有醫學媒體熱烈討論,其毒性作用再一次成為人們的關注點——畢竟,不論是傷肝、致癌、傷腎、傷泌尿系統,都不是鬧著玩的。今天,小編就馬兜鈴酸的腎毒性、機制以及常見藥物進行了整理,供大家參考。什麼是馬兜鈴酸?
  • 馬兜鈴酸肝毒性疑雲待解
    2008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正式將馬兜鈴酸列為 1類致癌物,將馬兜鈴酸類物質列為2類致癌物。到了2012年,因為其毒性強烈,所有馬兜鈴酸類物質(包括馬兜鈴酸、含有馬兜鈴酸的化合物及植物)均被升級成為1類致癌物。  刪出藥典  「我們的產品嚴格依從中國藥典中的配方。」在吳淑敏等人針對龍膽瀉肝丸的訴訟中,被告同仁堂如此表示。吳淑敏等人最終敗訴。
  • 醫藥輿情:「馬兜鈴酸致癌」引爭議 華法林鈉漲價再曝廉價藥問題
    媒體曝光心臟病藥華法林鈉片漲價近8倍,廉價藥問題再引爭議,如何平衡公眾和藥企利益成為監管部門的難題。 熱門話題解讀 1.含馬兜鈴酸中藥致癌引熱議 輿論呼籲加強安全性檢查 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刊登的封面論文《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亞洲其他地區肝癌相關》引發輿論關注。
  • 馬兜鈴酸:脫離了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因為含馬兜鈴酸的中藥不算少見,這樣的結論很可能對中藥使用產生巨大的衝擊,所以,相關論文被稱作重磅論文,要求禁止相關藥品的呼聲也此起彼伏。其實,早在2001年就已經有了馬兜鈴酸會致癌的報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都對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出臺了禁令,中國大陸地區也於2005年對馬兜鈴酸含量較高的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等藥品予以禁用。如今舊事重提,倒像是對一個結論的再次強化。  然而,這個觀點即便進一步坐實,更多的細節也需要釐清。
  • 馬兜鈴酸又攤上大事 或是導致肝癌的元兇
    他們現在「99%肯定」是馬兜鈴酸造成突變,而這些突變更準確地說只是致癌風險因素,不同程度的馬兜鈴酸暴露怎樣增加肝癌風險尚需進一步研究。多次引爭議馬兜鈴酸的「黑歷史」馬兜鈴酸天然存在於馬兜鈴、關木通等馬兜鈴科植物中。
  • 馬兜鈴酸被翻案了?
    馬兜鈴酸「指紋」的發現源於論文作者先前的一篇研究,2013年,通過對幾十例與馬兜鈴酸有關的上尿路上皮細胞癌(UTUC)病例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發現馬兜鈴酸導致的突變數量很多,且突變情況特殊,某個特定基因序列的A:T到T:A突變很多,後經實驗驗證,也觀察到大量A到T的突變,於是認為這是一個「指紋特徵」,即馬兜鈴酸「指紋」。
  • 馬兜鈴酸肝毒性疑雲待解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08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正式將馬兜鈴酸列為 1類致癌物,將馬兜鈴酸類物質列為2類致癌物。到了2012年,因為其毒性強烈,所有馬兜鈴酸類物質(包括馬兜鈴酸、含有馬兜鈴酸的化合物及植物)均被升級成為1類致癌物。  刪出藥典  「我們的產品嚴格依從中國藥典中的配方。」
  • 馬兜鈴酸被指致癌冤不冤?
    醫生們關注的是研究本身的科學性,而作為普通市民,李龍(化名)更關注的是家裡藥箱裡的「複方蛇膽川貝散」和剛配的中藥材細辛該不該扔掉。這兩者都被列入了含馬兜鈴酸的「黑名單」中。  更讓他關注的是,多篇文章重複了一個信息:「馬兜鈴酸毫無安全劑量可言」。這是否意味著一旦吃過含馬兜鈴酸的藥物,體內就已經存在不可逆的損傷呢?
  • 馬兜鈴酸:治病良藥還是癌症元兇
    馬兜鈴酸中藥服用者上億如何正確認識馬兜鈴酸毒性?  隨著「馬兜鈴酸可能致癌」風波不斷發酵,一份「含馬兜鈴屬藥材的已上市中成藥品種名單」開始在朋友圈瘋傳,藿香正氣口服液等常用藥赫然在列。  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指出,除調整藥用部位外,我國已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及中成藥採取了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馬兜鈴酸含量高的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以及明確安全警示,對含馬兜鈴屬藥材的口服中成藥品種嚴格按處方藥管理。採取上述措施後,馬兜鈴酸腎損害病例數量大幅下降,未收到直接引發腎癌報告。
  • 馬兜鈴酸致肝癌引爭議 權威專家們這樣回應
    近日,《Science》雜誌旗下轉化醫學子刊以封面故事形式發布了一篇研究論文,研究者對包含臺灣、大陸在內的1400個肝癌患者腫瘤樣本進行回顧研究,利用外顯子組測序手段,發現亞洲樣本的馬兜鈴酸暴露突變印記明顯高於歐美的樣本,進而得出了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存在相關性的結論。
  • 連花清瘟不含馬兜鈴酸
    魚腥草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新鮮或乾燥全草,它首先不是馬兜鈴科植物,它的主要成分為揮髮油、黃酮和少量生物鹼。其中的生物鹼中有一種成分為馬兜鈴內醯胺Ⅱ,它與馬兜鈴酸、馬兜鈴內醯胺Ⅰ都不是一個物質,文字上看似區別不大,物質卻千差萬別,發揮的作用也根本不一樣。基於藥理研究文獻報導,魚腥草中所含的馬兜鈴內醯胺Ⅱ未見致癌性和腎毒性相關報導,也就是說馬兜鈴內醯胺Ⅱ根本沒有毒性。
  • 相關藥物研究獲進展或走出馬兜鈴酸陰影
    2000年以後,澳大利亞藥物管理局、歐洲藥品評估局等相繼出臺禁止使用馬兜鈴屬植物的政策。     2003年,我國多個因服用龍膽瀉肝丸引發腎病的病例引起關注,病因被鎖定為龍膽瀉肝丸中的關木通所含的馬兜鈴酸。2003年3月、6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兩次發文取消了含馬兜鈴酸的關木通的藥用標準。2004年8月、SFDA發文禁止含馬兜鈴酸的廣防己、青木香的藥用標準。
  • 南方日報:馬兜鈴酸被指致癌冤不冤?
    醫生們關注的是研究本身的科學性,而作為普通市民,李龍(化名)更關注的是家裡藥箱裡的「複方蛇膽川貝散」和剛配的中藥材細辛該不該扔掉。這兩者都被列入了含馬兜鈴酸的「黑名單」中。更讓他關注的是,多篇文章重複了一個信息:「馬兜鈴酸毫無安全劑量可言」。這是否意味著一旦吃過含馬兜鈴酸的藥物,體內就已經存在不可逆的損傷呢?
  • 專家澄清:連花清瘟不含馬兜鈴酸
    其中的生物鹼中有一種成分為馬兜鈴內醯胺Ⅱ,它與馬兜鈴酸、馬兜鈴內醯胺Ⅰ都不是一個物質,文字上看似區別不大,物質卻千差萬別,發揮的作用也根本不一樣。基於藥理研究文獻報導,魚腥草中所含的馬兜鈴內醯胺Ⅱ未見致癌性和腎毒性相關報導,也就是說馬兜鈴內醯胺Ⅱ根本沒有毒性。認為魚腥草含有馬兜鈴酸且有毒性是中藥藥理研究的常識性錯誤。
  • 「馬兜鈴酸致癌」風波如何定紛止爭?
    雖然馬兜鈴酸早已被列為一類致癌物,但馬兜鈴酸肝毒性是一個新問題。馬兜鈴酸究竟是不是中國肝癌高發的原因,只有通過大樣本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才能得出確切結論。監管部門的答疑解惑,回應了社會關切,有助於讓公眾更準確地評判和認識目前的各種信息;監管部門將對含馬兜鈴酸產品進行專項檢查,這樣的表態和行動也有助於消除恐慌情緒。
  • 肝癌,草藥,馬兜鈴酸
    馬兜鈴酸通常是指來自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中的幾種具有取代菲類結構的有機化合物,其中,罪惡元兇是含有硝基的馬兜鈴酸I和馬兜鈴酸II,這倆貨就長下面這樣。馬兜鈴酸的硝基在體內被還原成氨基的代謝產物可以和DNA發生加成,引起鹼基錯配。這讓本君想起了中學化學老師掛在嘴邊的那句話「結構決定性質」。索性再給大家擴展下知識點,為什麼馬兜鈴酸的毒性是引起DNA錯配,而不是什麼RNA錯配、蛋白質聚集或降解等?還是那句話,結構決定性質!看過了馬兜鈴酸的結構,我們得看DNA的結構了。這可是獲得諾獎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裡程碑式的發現,當然也是重要考點。
  • 談「馬兜鈴酸」色變 大可不必
    「致癌這個鍋,馬兜鈴酸不背」   文獻記載,馬兜鈴酸是一種植物次生代謝物,存在於幾乎所有的馬兜鈴屬植物中。雖然,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具有一定毒性,但因其具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等功能,是治療肺熱咳喘的一個較常用的藥物。如果合理控制劑量,對毒副作用事先告知且嚴格監控,完全可以解決問題、限制其毒性。
  • 24 種藥材、47 種中成藥含馬兜鈴酸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職責是確保藥品安全有效,我們要根據人們對藥品和疾病的認識,及時調整完善監管措施,確保公眾健康。問:如何看待馬兜鈴酸的毒性?答: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可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甚至存在引發腎癌的風險。
  • 以嶺藥業(002603.SZ)澄清:連花清瘟產品不含馬兜鈴酸 未發生被瑞典...
    格隆匯5月11日丨以嶺藥業(002603.SZ)公布,公司關注到有個別媒體發布了一些關於公司連花清瘟產品的報導,主要情況為:1、有相關媒體報導歐洲某國家禁止進口連花清瘟產品並聲稱其成分「只有薄荷醇」;2、國內相關媒體稱,北美洲某國家拒絕連花清瘟膠囊入境是由於「該藥富含馬兜鈴酸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