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的科學家發現,馬兜鈴酸可以將基因中的A核酸改寫成T核酸,使基因在複製過程中發生錯誤,並逐漸演變成癌症。這就好比馬兜鈴酸在犯罪現場留下了「指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C肝與中毒性肝病科主任張晶表示,臨床實踐中,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不是最常見的肝毒性藥物。且藥物性肝損傷通常為急性,慢性較少見,能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的則非常少見。
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中成藥並未全面被禁。它們仍被用於治療風溼、泌尿系統疾病等多種病症。
2017年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期刊刊發封面論文《臺灣及更廣亞洲地區的肝癌與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廣泛相關》(下稱「封面論文」)。
文章稱,研究者對亞洲各地共1400例肝癌樣本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47%的中國大陸樣本、78%的中國臺灣樣本、56%的東南亞樣本顯示,肝癌與馬兜鈴酸誘導的細胞突變相關。作者因此得出結論,馬兜鈴酸與亞洲肝癌廣泛相關。
一直以來,中國的肝癌患者數量龐大。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癌症報告2014》指出,2012年中國的新增肝癌病例數、死亡病例數,均佔全球新增病例數、死亡病例數的一半以上。但此前,超過90%的中國肝癌病例被認為有明確原因,例如B肝、C肝、酒精性肝病等。馬兜鈴酸並不在列。
封面論文發表後,國內輿論迅速發酵。許多人認為馬兜鈴酸是中國大陸的幾大肝癌殺手之一。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馬兜鈴酸「指紋」?
馬兜鈴酸是一種生物鹼,天然存在於諸如馬兜鈴屬及細辛屬等馬兜鈴科植物中。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全世界一共600餘種。
中國人熟知的許多藥用植物,如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馬兜鈴、尋骨風、細辛、南木香、管南香等等,均含有馬兜鈴酸。在成百上千年的歷史中,這些植物經過特殊處理後,被廣泛入藥。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批准的藥物中,僅含有細辛藥材的就有176種。
封面論文發表前,科學家們就在努力尋找證據,希望在分子層面證明馬兜鈴酸的毒性。
2013年,新加坡和中國臺灣的學者發現,馬兜鈴酸會引發泌尿道上皮癌,每百萬基因可導致150個突變點。而英國和美國的研究數據顯示,抽菸引發肺癌的突變點,僅為每百萬基因8個到10個。通過對患者全基因組/轉錄組的測序,科學家們找到了與馬兜鈴酸相聯繫的突變位點。他們指出,馬兜鈴酸可以將基因中的A核酸改寫成T核酸,使基因在複製過程中發生錯誤,並逐漸演變成癌症。
這就好比馬兜鈴酸在犯罪現場留下了指紋——如果能在某位患者的基因組上檢測到這種「標籤」,也就能說明他的癌症是馬兜鈴酸導致的。
剛剛發表的封面論文,以同樣方法對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的1400例肝癌樣本進行了檢測,並發現了上述突變。其中,47%的中國大陸樣本、78%的中國臺灣樣本、26%的越南樣本以及56%的其他東南亞國家樣本,顯示出馬兜鈴酸「指紋」。而論文第一作者、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黃偉添曾對媒體表示,這種「指紋」是唯一的,「所有(其他)已知誘變物都不會產生這種標籤。」
不過,這一發現受到了中國中藥界的質疑。封面論文發表後的第10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等人在《中國中醫藥報》發表文章,質疑了論文的論據。他們認為,不僅僅只有馬兜鈴酸會導致上述突變,其他物質也可以。
張伯禮等人以英國權威專業雜誌《癌變》(Carcinogenesis)1994年發表的論文舉例。研究者發現,氯乙烯可以引起人的基因突變,突變類型以A:T→T:A(A核酸改寫成T核酸)為主,並可引起肝血管瘤乃至肝癌。
「除了馬兜鈴酸,其他的致癌物也會造成A:T→ T:A突變,這並不是馬兜鈴酸特有的,怎麼能算是『馬兜鈴酸指紋』呢?」張伯禮等人在文章中寫道,「更何況,還有很多其他致癌物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突變,目前還沒有全部研究清楚。」
更多的中藥專家針對封面論文發表了反駁文章。他們指出,新加坡和中國臺灣學者發現的突變只是一個「特徵」。特徵的準確性如何,作者並未研究,更沒有做特異性、敏感性、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等研究。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副主任張懷瓊認為,封面論文最大的漏洞在於,沒有指出樣本患者服用馬兜鈴酸的劑量和時間。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C肝與中毒性肝病科主任張晶強調,馬兜鈴酸這類致癌性的物質,其在肝癌發生中起到的作用大小、是否與其他病因有協同作用等問題,尚未明確。她還表示,臨床實踐中,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不是最常見的肝毒性藥物。且藥物性肝損傷通常為急性,慢性較少見,能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的則非常少見。
北京地壇醫院肝病中心主任醫師閆傑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這篇論文是對已有的腫瘤樣本和非腫瘤樣本的回顧性的對比分析,關於它們的因果關係、關聯度的強弱,以及馬兜鈴酸是不是單一性的致癌因素,單靠這篇文章不能夠回答的。
1類致癌物
這已不是馬兜鈴酸第一次成為眾矢之的。此前,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馬兜鈴酸具有強烈的腎毒性。
早在1969年,就有人提出馬兜鈴酸可能是巴爾幹半島地方性腎病的病因。因為研究者發現,鐵線蓮狀馬兜鈴屬植物在當地麥田中大量生長。農民收割麥粒時,很可能將混雜其中的馬兜鈴酸種子一併收集。當地人食用的麵粉,可能就此被馬兜鈴酸種子汙染。
1991年,比利時的一名醫生發現,在一家減肥診所使用過馬兜鈴酸的女性中,得急性腎衰竭的患者越來越多。這條新聞曾被國內媒體轉載、報導,並在醫藥界引發轟動。
在中國,同樣不乏類似案例。
1964年,曾有醫生報告了兩例「極型腎衰竭」病例。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生吳寒松在《江蘇中醫》上發表論文《木通所致急性腎功能衰竭二例報告》。據2012年《南都周刊》報導,論文稱,這兩例病人曾服用過草藥關木通煎劑。而關木通中含有大量馬兜鈴酸。不過,他的發現並未引起重視,當時僅被視為個例。
1990年代起,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腎毒性事件時有發生,最著名的要數2003年的「龍膽瀉肝丸事件」。當時,吳淑敏等28名尿毒症患者同時起訴同仁堂,認為其生產的龍膽瀉肝丸是尿毒症致病主因。龍膽瀉肝丸配方中的一味藥材也是關木通,含有馬兜鈴酸。
到了2015年,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副主任醫師周光達提出,間斷的小劑量服用含馬兜鈴酸的藥物,可能在腎損害方面帶來20年至40年潛伏期。因為他接觸過兩個患者,均有間斷小劑量服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史,分別在服用含馬兜鈴酸藥物20年後和服用含馬兜鈴酸的藥物40年後來做透析。
鑑於多種案例,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提出對馬兜鈴酸藥物的藥物警報。當年4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一份消費者安全警報,稱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傳統藥方」、膳食補充劑等植物提取物產品,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該機構提示,使用含馬兜鈴酸的產品可能導致永久性的腎損害,並可能引發腎衰竭。而一旦腎衰竭,則需要通過透析或腎移植方能治療。
緊隨其後的5年間,歐盟及新加坡等地陸續開始禁用含馬兜鈴酸的草藥,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也禁止使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
2008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正式將馬兜鈴酸列為 1類致癌物,將馬兜鈴酸類物質列為2類致癌物。到了2012年,因為其毒性強烈,所有馬兜鈴酸類物質(包括馬兜鈴酸、含有馬兜鈴酸的化合物及植物)均被升級成為1類致癌物。
刪出藥典
「我們的產品嚴格依從中國藥典中的配方。」在吳淑敏等人針對龍膽瀉肝丸的訴訟中,被告同仁堂如此表示。吳淑敏等人最終敗訴。
在北京第二中級法院的民事裁定書中,法庭駁回訴訟的理由為:「不能證實上述疾病系服用龍膽瀉肝丸所致」。
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曄,多年代理醫療訴訟。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歷年來的中醫藥致病訴訟爭議中,這個駁回理由頗具代表性。「一般都是兩個理由,第一是用藥符合規範,第二是後果和用藥沒有因果關係。」
不過,龍膽瀉肝丸事件後,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陸續取消了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的藥物標準。這意味著市場上不能繼續銷售含有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的中藥。
由衛生部成立藥典委員會編纂的《中國藥典》,也對此作出反應。1970年代後,《中國藥典》每5年修訂一次。在2010年的版本中,專門加入了馬兜鈴酸腎臟損害的提醒。2015年,《中國藥典》徹底取消了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
「剛開始都是請的老藥工來作為(編纂藥典)的主要人員。」一名藥典委員會專家向新京報記者透露,老藥工以採購、炮製和銷售等實踐為主,藥理學、藥效學和毒理學等知識並不豐富。「選上了很多效果也不好、用得也不多的藥,還有一些地方草藥。」
上述專家表示,《中國藥典》藥材的刪減一般有兩種原因。一是藥材使用率很低;二是藥材毒性成分過大,會造成器質性損害。藥典是金標準,一種藥材一旦被刪除出藥典,將來再發生訴訟,製藥方就會失去依據。
因此,《中國藥典》對藥材的刪減涉及各地藥廠、藥材商的利益。而要想做出此類調整,需要經過省級、部級、國家級三級標準的檢驗。上述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2003年「龍膽瀉肝丸」事件後,第一次藥典審評時便發現了關木通的毒性作用。他曾提議刪除關木通,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提議最初並未通過。
目前,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三種被禁藥材,都有了替代品。比如,同仁堂將原先藥方中的關木通改為白木通。後者被認為不含有馬兜鈴酸。
此外,馬兜鈴、尋骨風、天仙藤、硃砂蓮四種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用植物被限制使用。患者要想使用含有上述藥材的中藥製劑,必須取得醫生的用藥處方。
馬兜鈴酸類藥物仍在售賣
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被刪除出《中國藥典》,只會讓製藥方在訴訟中陷入不利境地,卻並不能禁止這些中草藥的生產、售賣。因此,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中成藥並未全面被禁。它們仍被用於治療風溼、泌尿系統疾病等多種病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腎病內科主任醫師劉文虎表示,目前市場上依然有部分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在售賣,如複方蛇膽川貝散、胃福顆粒、潤肺化痰丸等。
例如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用植物厚樸,被廣泛應用於許多非處方中成藥。其中,最常見的藿香正氣口服液常被用於治療感冒、提神等。根據米內網資料庫顯示,2015年藿香正氣的市場容量接近億元規模。
大多數人並不清楚自己服用的藥物中含有哪些成分,更無法將中藥服用史與腎病、肝病聯繫在一起。在北京一家三級甲等醫院的肝病臨床科室,新京報記者隨機採訪了16名患者。當在被問及是否聽過馬兜鈴酸時,均表示「不知道」「沒有聽說過」。
對於那些肝、腎功能不好的患者,醫生往往要根據既往用藥史做出判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副主任周福德表示,遇到腎衰原因不明的患者時,他首先要問:「你有沒有吃龍膽瀉肝丸?」如果患者的回答是沒有,他會繼續問:「你有沒有吃止疼藥?」因為芬必得、去痛片等西藥,也會對腎臟造成傷害。
但除了龍膽瀉肝丸、芬必得等種類明確、名稱熟悉的藥物,許多患者難以說清自己的服藥史。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腎臟風溼科副主任醫師殷蕾,主要治療兒童腎病。這些年來,她碰到的因服用中成藥導致腎病的病例不多,最嚴重的是肝腎聯合衰竭。令她感觸的是,就算孩子有中藥服用史,家長往往也講不清楚具體服用了哪些藥。
基於此,判定藥物與肝損傷間的因果關係相當困難。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科醫生許建明曾在論文中提到,藥物性肝損傷沒有特異的臨床徵象或檢測方法。只有採集到病人詳盡的用藥史及其肝損傷反應過程,才能有助於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斷。
2005年,許建明曾在全國16家大型醫院開展急性藥物性肝毒損傷回顧性調查。結果顯示,1200多例藥物性肝損傷病例中,中草藥的致病因素佔到20.6%。
至於藥物肝毒性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國內尚無前瞻性大樣本用藥人群的研究資料。
難以說清的毒副作用
隨著封面論文的發表,國際醫學界對馬兜鈴酸毒性的認識,已從腎毒性延伸到肝毒性。國內醫學界對於是否全面禁用馬兜鈴酸的討論,仍未停止。
反對全面禁用的聲音認為,中藥材有毒不等於中藥有毒,有毒的藥材也可加以利用。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在血液病專家張亭棟的努力下,劇毒的「砒霜」已被研製成APL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一種標準藥物。
炮製減毒、配伍減毒,是中國大陸中醫藥控制毒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含有馬兜鈴的植物入藥前,便要經過炮製減毒。
2012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碩士李琳在畢業論文《利用炮製手段去除青木香中馬兜鈴酸的研究》中表示,試驗證明,經過炮製工藝處理後,青木香藥材中馬兜鈴酸A的去除率達到81%以上。此外,李琳的長期毒性試驗結果也表明,炮製可以降低青木香原藥材對肝臟、腎臟和胃的毒性。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兜鈴酸根本沒有所謂的安全劑量。即使極小量的攝入,它也會在腎內形成長期存在的DNA加合物,無法排出,並對腎臟造成持續的、不可逆的損傷。
無法說清毒副作用的中藥,不止馬兜鈴酸一種。
西藥上市前,普遍經過毒理試驗,並會標示出較明確的毒副作用。中藥則因成分繁多複雜,難以全部進行試驗、做出標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在現行中國藥典的中藥裡,仍有18.3%的藥材沒有詳細說明,更沒有毒副作用說明。
這種情況正在改善。近年來,由科技部立項,中國已建立了三個中藥安全性評價中心、四個規範化中藥臨床試驗中心。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中藥安全評價中心內,與馬兜鈴酸相關的安全性評價項目正在進行。
美國斯隆-凱特林癌症研究所分子診斷服務負責人馬克·拉達尼,多年關注馬兜鈴酸。近日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馬兜鈴酸與肝癌相關這一發現,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回答。比如,接觸多大劑量的馬兜鈴酸可以誘發肝癌;與馬兜鈴酸接觸的患者中,有多大比例會出現肝癌。「現在就暫停使用已知的、含馬兜鈴酸的傳統藥物,並且通過恰當的質量控制程序確保它不汙染傳統藥物,這是謹慎之舉。」拉達尼說,「(馬兜鈴酸的)風險太高了,而益處最多只能說並不清楚。」
「對於馬兜鈴酸或者其他有毒性的物質,都要有一個控制標準。」上述藥典專家解釋,所謂恰當的質量控制程序,就是在上市前,由當地藥監局測定這些有毒物質的含量。一旦超過標準,就不許上市。(記者 吳靖 實習生 周小琪 肖湧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