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馬兜鈴酸」色變 大可不必

2020-11-30 人民網

原標題:談「馬兜鈴酸」色變 大可不必

  馬兜鈴酸,一個很拗口的中藥名,時隔十幾年後,隨著一篇論文再次走進了公眾的視線。

  近日,權威醫學期刊發布研究成果稱,該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臺灣98名肝癌患者的基因3年,發現其中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帶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由此,研究者推測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或和亞洲人群肝癌發生直接相關。

  圍繞這篇論文,一些相關文章也在網絡朋友圈裡熱傳,有文章提出「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導致中國人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甚至全盤否定中藥;還有雜誌推波助瀾,專門刊登了題為《草藥的黑暗面》的封面評論。那麼,馬兜鈴酸到底是什麼?馬兜鈴酸導致肝癌是推測還是事實?

  「致癌這個鍋,馬兜鈴酸不背」

  文獻記載,馬兜鈴酸是一種植物次生代謝物,存在於幾乎所有的馬兜鈴屬植物中。雖然,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具有一定毒性,但因其具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等功能,是治療肺熱咳喘的一個較常用的藥物。如果合理控制劑量,對毒副作用事先告知且嚴格監控,完全可以解決問題、限制其毒性。

  記者又了解到,因馬兜鈴酸導致不可逆性腎病以及尿道上皮細胞癌,有「腎毒素」之稱。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曾將馬兜鈴酸列為最高級別的第一類致癌物之中。

  此次探討馬兜鈴酸與肝癌關係的論文發布後,眾多中醫乃至西醫專家均強調「致癌這個鍋,馬兜鈴酸不背!」

  「實際上這篇文章並沒有提供馬兜鈴酸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更沒有中藥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國家慢性腎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陳香美教授撰文指出,研究者只是通過外顯子測序,發現接觸過馬兜鈴酸中藥的患者肝癌組織中有較高頻度的基因突變,推測肝癌的發生可能與馬兜鈴酸有關。而且,需要澄清的是基因突變不等於癌,「含馬兜鈴酸中藥—馬兜鈴酸—基因突變—肝癌」的內在聯繫,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上海中醫藥大學肝病研究所所長劉成海也認為,從這篇論文看,馬兜鈴酸與肝癌的關係是一種「相關性推測」,並非直接的因果性。「通常要確認某種因素的毒性,應通過臨床流行病學和動物試驗研究發現明確的因果性。如B肝是導致肝炎的關鍵因素之一,控制B肝能有效延緩和減少肝癌發生。」

  馬兜鈴酸被證實是一級致癌物,這一點沒有爭議。但是否就是引發亞洲和中國人肝癌的罪魁禍首,僅靠本研究的結果還完全無法定論。藥理學專業出身的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植物研究所博士生侯睿,在這篇文章中發現了一些值得拿來討論的邏輯漏洞。比如,多大劑量的馬兜鈴酸攝入多長時間能夠導致這種突變特徵?在肝癌患者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夠不受腎毒性的影響,而攝入足夠劑量的馬兜鈴酸,以至於能夠導致肝癌。「這些問題如果不得到合理解釋,那麼馬兜鈴酸誘導肝癌的說法是否完全正確,還有待商榷。」

  全國名老中藥專家、湖南中醫附一主任藥師劉紹貴教授則強調,關注和防止馬兜鈴酸的腎損傷及其他毒害作用是必須的,但也無須危言聳聽,更不應混淆視聽。「對該研究結果應當客觀對待,不要盲目過度解讀。」

  中藥有「毒」是「雙刃劍」

  藥物原本就是一把「雙刃劍」,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均存在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這是不可迴避的問題。「是藥三分毒,無毒不入藥」,《神農本草經》就將中藥分為上、中、下品。在《中國藥典》2010版收錄常用中藥材和飲片中,包括有毒中藥73種,大毒性10種。

  中藥含有毒性成分,但未必有害,要辨證看待中藥毒性。

  劉紹貴明確表示,中醫歷來強調「辨證論治」,其臨床宗旨就是「有是證,服是方」,沒有哪個藥能夠治療百病,也沒有哪味藥能夠大劑量長期服用。長期大劑量使用任何藥物,都可能出現藥物毒副作用,這屬於不當用藥,而並非藥物本身的問題。砒霜是劇毒物,用好了可以治療白血病;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用多了會引起胃黏膜糜爛、出血及潰瘍等。由此可以看出,過分的誇大中藥的某些特殊效應,而不遵照中醫的用藥標準,才是中藥中毒事件發生的根本。

  應該說,在現代科技條件下,只有正視傳統中醫藥存在的不足與短板,才是清醒的理性表現;相反,漠視世界性的科學爭議與現代化標準的挑戰,才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相關連結

  食藥監總局: 肝癌與馬兜鈴酸有無直接關係尚無有力數據支撐

  據中國醫藥報報導,就《科學—轉化醫學》雜誌發表馬兜鈴酸與肝癌相關性的文章,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回應說,根據流行病學大樣本、大數據分析,我國肝癌患者主要由B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與馬兜鈴酸有直接關係,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

  含馬兜鈴酸的藥材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使用歷史。目前,收載於中國藥典、部頒標準和地方藥材標準的馬兜鈴科藥材有24種,含馬兜鈴屬藥材的中成藥口服製劑有47種,均可在食藥監總局政府網站查詢。不過,提醒患者,藥品要嚴格按照醫生處方和醫囑使用,注意含馬兜鈴屬藥品的腎毒性、致癌性的風險。任何藥品都不能大劑量、長時間服用。

  不是所有馬兜鈴科植物都含馬兜鈴酸。我國自2003年以來,也已對含馬兜鈴酸藥材及中成藥採取了一系列風險控制措施,包括禁止使用馬兜鈴酸含量高的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調整藥材使用部位,將馬兜鈴科植物細辛的藥用部位由全草改為根和根莖,根和根莖幾乎不含馬兜鈴酸;明確安全警示,對含馬兜鈴屬藥材的口服中成藥品種嚴格按處方藥管理;制定《含毒性藥材及其他安全性問題中藥品種的處理原則》。採取上述措施後,馬兜鈴酸腎損害病例數量大幅下降,未收到直接引發腎癌報告。

(責編:張歌、熊旭)

相關焦點

  • 馬兜鈴酸:脫離了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因為含馬兜鈴酸的中藥不算少見,這樣的結論很可能對中藥使用產生巨大的衝擊,所以,相關論文被稱作重磅論文,要求禁止相關藥品的呼聲也此起彼伏。其實,早在2001年就已經有了馬兜鈴酸會致癌的報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都對含馬兜鈴酸的中藥出臺了禁令,中國大陸地區也於2005年對馬兜鈴酸含量較高的青木香、關木通、廣防己等藥品予以禁用。如今舊事重提,倒像是對一個結論的再次強化。  然而,這個觀點即便進一步坐實,更多的細節也需要釐清。
  • 不必談「藍」色變藍藻可防可治
    不必談「藍」色變藍藻可防可治 南方農村報2019-07-01 13:07:23 閱讀(14648)很多養戶因此談到藍藻就色變,實際上藍藻可防可治。  ◎藍藻的預防  在正常的養殖中,每個月份都有相對應的管理方案,定期底改、定期調水等工作做好不易發生藍藻。在預防藍藻方面有兩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  一、物理方法:培藻、培菌  這兩項都是通過競爭的方式來控制藍藻的生長。
  • 馬兜鈴酸真的是中國肝癌元兇?臨床醫生眼中的網紅馬兜鈴
    他說,近年我國疾病譜和肝癌病因構成確實發生較大變化,但大部分患者仍與B肝病毒感染引起有關,其次,C肝病毒感染、酒精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毒素、毒物,如黃麴黴素等,徐教授常把這幾大因素稱之為「B肝和它的四個小兄弟」。 「馬兜鈴酸是否直接與肝癌有關,我目前沒有看到有力的證據。
  • 學姐來了|食品添加劑——不必談之色變
    所以,嚴格按照標準中的規定範圍和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是安全的,大可不必擔憂。在超量或超範圍使用的情況下,食品添加劑才可能會帶來危害。超量大家都能理解,就是超過了規定的最大使用量或殘留量;超範圍使用是指超出了該添加劑允許使用的食品種類,比如把規定只能用於水果乾、乾果漂白的漂白劑,用在了麵粉、饅頭漂白上,這就屬於超範圍使用,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 馬兜鈴酸,及含馬兜鈴酸的中成藥和中草藥!
    其實,馬兜鈴酸和癌症之間的關係,早已被嚷嚷了很多年,只是之前一直沒有實錘。最早引起人們警惕的,是馬兜鈴酸和泌尿系統癌症的關係——馬兜鈴酸早在2001年,美國藥品食品監督局(FDA)就發出過警告,提醒消費者不要服用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產品。
  • 肝癌,草藥,馬兜鈴酸
    在本君的朋友圈中更是看到了,「我家親戚當年因為患某某病服用某某中成藥多年,最後死於肝癌,今天終於明白了原來某某中成藥含有馬兜鈴酸」這樣的評論轉發。還有轉發者引用某些公號文字,「美國、歐洲、日本、香港早已全面禁售含馬兜鈴酸藥材,在我國卻仍可隨意購買這類藥材」。更有轉發者以此為由激烈抨擊中醫藥,甚至冠以「落後」、「偽科學」、「毒害百姓」的惡名。
  • 馬兜鈴酸被指致癌冤不冤?
    近日,《科學》雜誌旗下轉化醫學子刊在封面刊發了一篇報導,研究者對包含中國臺灣、內地在內的1400個肝癌患者腫瘤樣本進行回顧性研究,利用外顯子組測序手段,發現亞洲樣本的馬兜鈴酸暴露突變印記明顯高於歐美的樣本,得出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存在相關性的結論。  馬兜鈴酸此前因被發現腎毒性,早已「臭名昭著」。此次被指出又與肝癌有關,更是成了朋友圈中的「過街老鼠」。
  • 馬兜鈴酸致肝癌證據不足
    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主任、全軍中藥研究所所長肖小河解釋說,馬兜鈴酸是一種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其與機體DNA結合,形成「馬兜鈴酸-DNA加合物」,可導致腎小管功能損害,並有可能發展形成腎功能衰竭,還可導致上尿路移行細胞癌和膀胱癌。目前,馬兜鈴酸引起人體基因突變及泌尿系統癌症,已得到國內外研究證實,但其致肝癌證據不足。
  • 馬兜鈴酸致癌?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最近幾天,一個關於「馬兜鈴酸致癌」的話題令醫療圈不淡定了。馬兜鈴酸是什麼?馬兜鈴酸真的致癌嗎?哪些中藥含馬兜鈴酸?  據港媒報導,2017年10月19日,臺灣長庚醫院的一項研究結果問世了,研究人員在分析了98名肝癌患者基因的基礎上,發現有80%和馬兜鈴酸關係密切: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含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
  • 馬兜鈴酸致癌?醫療圈吵起來了……
    本號昨日轉文這個研究火了,馬兜鈴酸致肝癌?!,引起讀者廣泛熱議。主題內容是,一篇馬兜鈴酸的重磅論文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上,並榮登該雜誌封面——發現它可致肝癌。  儘管此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學及基礎研究證實馬兜鈴酸及衍生物(AA)會誘導比較高比例的基因突變,從而導致疾病及癌症的發生。
  • 馬兜鈴酸被翻案了?
    對此,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屠鵬飛教授對《財經》記者分析,該「指紋」只能說明馬兜鈴酸能夠引起此基因突變,不能說明其他物質或因素不會引起該基因突變。馬兜鈴酸及其代謝產物與DNA的結合是非常牢固的,不會發生代謝,因此,完全可以通過檢測馬兜鈴酸與DNA的結合物,來確證其所為的馬兜鈴酸引起肝癌或腎小管癌是否真的由馬兜鈴酸或其代謝產物引起。但該文沒有進行此項檢測。
  • 食藥監局回應馬兜鈴酸使用情況 哪些中藥中含有馬兜鈴酸?
    有關含馬兜鈴酸藥物需注意的問題,以及馬兜鈴酸安全性問題,報導中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回答部分內容如下:含馬兜鈴酸的藥材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使用歷史。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藥性論》中,就有馬兜鈴科藥材的入藥記錄,如馬兜鈴,有「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不可」的功效。
  • 南方日報:馬兜鈴酸被指致癌冤不冤?
    近日,《科學》雜誌旗下轉化醫學子刊在封面刊發了一篇報導,研究者對包含中國臺灣、內地在內的1400個肝癌患者腫瘤樣本進行回顧性研究,利用外顯子組測序手段,發現亞洲樣本的馬兜鈴酸暴露突變印記明顯高於歐美的樣本,得出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存在相關性的結論。馬兜鈴酸此前因被發現腎毒性,早已「臭名昭著」。此次被指出又與肝癌有關,更是成了朋友圈中的「過街老鼠」。
  • 馬兜鈴酸與肝癌有關嗎
    此次馬兜鈴酸引發熱議,主要是文章將其與肝癌關聯,在科學界也引起了廣泛討論。它究竟與我國肝癌患者的發病有關係嗎?食藥監總局新聞發言人介紹,根據流行病學大樣本、大數據分析,我國肝癌患者主要由B肝病毒感染引起,是否與馬兜鈴酸有直接關係,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可造成腎小管功能受損,甚至存在引發腎癌的風險。
  • 由馬兜鈴酸毒性說開去——如何正確認識中藥毒性!
    近日,關於馬兜鈴酸相關報導、各種熱議霸屏醫學界朋友圈。其中,不乏中醫同仁發表各種真知灼見。本來覺得此事不足辯,但作為中醫界的一份子,面對稍稍好轉的中醫氛圍,旋即又卷進巨大的爭議旋渦,又怎能置身事外呢?因此對馬兜鈴酸毒性、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中藥毒性這件事兒,有些不得不說的話。
  • 馬兜鈴酸有致癌風險嗎?目前只證實馬兜鈴酸有明顯腎毒性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近日就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發表的文章《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臺灣和亞洲其他地區肝癌相關》做出回應。  此次馬兜鈴酸引發熱議,主要是文章將其與肝癌關聯,在科學界也引起了廣泛討論。它究竟與我國肝癌患者的發病有關係嗎?
  • 含馬兜鈴酸的中藥還能用嗎?
    最近,國際著名期刊《科學》旗下的《轉化醫學》子刊發表的一篇封面文章,再次將馬兜鈴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同時也引發了業界對含馬兜鈴酸中藥是否致癌的激烈爭論。該文章稱,研究人員通過對全世界共計1400多個肝癌樣本的測序分析,發現中國樣本的馬兜鈴酸暴露印記明顯高於北美和歐洲的樣本,進而得出了亞洲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存在相關性的結論。那麼,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究竟還能不能用,如何看待中藥的安全性,迫切需要人們理清問題,走出誤區。何為馬兜鈴酸?危害有多大?
  • 馬兜鈴酸又攤上大事 或是導致肝癌的元兇
    一篇關於馬兜鈴酸可能導致肝癌的科研論文連日來引起激烈爭論。馬兜鈴酸是亞洲一些地區肝癌高發的原因嗎?各國對馬兜鈴酸又採取了哪些措施?新華社記者就此採訪了論文作者、第三方專家等。
  • 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這些中藥應注意……
    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也進一步證實——「馬兜鈴酸可直接導致肝癌,應引起重視,被列為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為「預防和診斷和馬兜鈴酸相關癌症,特別是肝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東南亞、中草藥和肝癌馬兜鈴酸是存在馬兜鈴科植物中的一種有機化合物。「馬兜鈴酸(AA)暴露與人類肝癌有統計學相關性,但是缺乏馬兜鈴酸暴露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
  • 拿馬兜鈴酸說事的「中醫黑」陰風再起
    拿馬兜鈴酸說事,2017年就開始了。當年10月18日,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刊發了一篇研究馬兜鈴酸及其衍生物與肝癌相關性的論文。文章認為,馬兜鈴酸廣泛涉及我國及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肝癌發生,提示馬兜鈴酸可能是肝癌發生的重要風險因素。一篇普通的學術文章,卻被別有用心者利用,他們把矛頭直接對準了中藥,諸如「我國肝癌高發與含馬兜鈴酸的中藥相關」「中草藥導致肝損傷」「有毒中藥千萬別吃」等言論不脛而走。事實上,馬兜鈴酸與肝癌發生的相關性尚缺乏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