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爭鳴 | 方志地圖的歷史考察與當代應用

2021-01-10 澎湃新聞

本文作者:張英聘(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教授)

原文刊於《上海地方志》2020年第三期(責任編輯 張莉)

《上海地方志》雜誌是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主辦的公開出版學術性季刊,旨在加強地方志理論研究、促進地方志學科建設、搭建地方志研究交流平臺,推動地方志事業發展。為擴大社會影響力,從2020年7月30日起,「方志上海」微信公眾號每周推出一篇《上海地方志》已刊發文章,主題涉及志書、年鑑、地方史、方志文獻等方面,其中不乏著名專家和學者傾力之作,供大家借鑑交流。歡迎大家留言提出辦刊建議,期待大家向《上海地方志》投稿,投稿郵箱shdfz@shtong.gov.cn。

本文從歷史的視角,考察了地圖、圖經與方志的關係,地圖和說明文字的結合發展為圖經,隨著圖經的逐漸增多,地圖描繪山水、都市,出現了山水圖和都市圖記,並且有了不同種類的地圖。地圖作為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資料和學術價值,新方志編纂雖然重視地圖的作用,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借鑑修志歷史文化傳統,用新的手段和方法予以改進完善。

我國歷史上刻書印書很重視插圖在書籍中的作用,插圖可以用圖形描繪並詮釋書籍的內容。因此,明人就曾對書籍插圖的作用有深刻的闡述:「夫簡冊有圖,非徒工繪事也。蓋記未備者,可按圖而窮其勝;記所已備者,可因圖而索其精。圖為貢幽闡邃之具也。」清人葉德輝說:「吾謂古人以圖、書並稱,凡有書必有圖。《漢書·藝文志·論語家》有《孔子徒人圖法》二卷,蓋孔子弟子畫像。《武梁祠石刻七十二弟子像》,大抵皆其遺法。而《兵書略》所載各家兵法,均附有圖。《隋書·經籍志》禮類有《周官禮圖》十四卷……晉陶潛詩云『流觀山海圖』,是古書無不繪圖者。」這些插圖遍及各類圖書,也用於地方志中,包括方志中的輿地圖、星象圖、衙署、名勝古蹟圖以及人物的畫像等。方志地圖有狹義和廣義概念,從狹義來講方志地圖主要是境域圖、輿地圖,而廣義上則包括方志各類的圖。關於方志地圖的研究,涉及地圖的起源與發展、地圖的編繪、繪圖者的身份、繪圖的思想、繪圖的方法等,本文借鑑前人的研究成果,擬從歷史的眼光來考察當代方志地圖的應用,並針對新方志地圖的某些問題提出看法。

一、從地圖到方志

關於方志的起源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歷代學者常常將《周官》所述古方國史與古地圖相提並論,南宋馬光祖《景定建康志序》稱:「郡有志,即成周職方氏之所掌,豈徒辨其山林川澤都鄙之名物而已。」元代郭晦在《至元嘉禾志序》中也指出:「圖志之書,古史之筆也,成周職方掌天下之圖,外史掌四方之志,事亦重矣。」明嘉靖《太平縣誌》圖序分析古地圖與方志的關係,說:「《周禮》九州之圖掌於職方氏,此後世圖經之所由作也。志以紀事而先之以圖,義亦如此。」

《景定建康志》卷五 地理圖序

《志元嘉禾志》郭晦序

古代地圖的起源很早,據南宋王應麟《玉海》卷十四《地理圖》記載,最早的圖是「神農地形圖」,該書引《春秋元命苞》「神農世,白阜圖地形、脈道」,又其注云:「白阜為神農圖畫地形,通水道之脈」。又「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圖」,稱為「黃帝九州圖」。舜、禹時又有「舜益地圖」「禹山川圖」「禹九州圖」,說明在遠古三皇五帝時期就有地圖編繪。到了周朝,又有「周山川圖」「周職方圖」。周代「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邦國、都鄙之數」這是引《周禮》的記載。又引《周禮•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周禮•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這是最早關於「方志」一詞的記載,從王應麟所引,以「周地圖」「方志」「九州圖」「天下圖」的順序來看,地圖是在「方志」之前出現。

《玉海》卷十四《地理•地理圖》「祥符州縣圖經」

據此推測,可能在人類發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地圖,因為原始的地圖都是形象化的山川、道路、樹木,用圖畫實物來表示,而象形文字多少帶有符號的性質。古代地圖除寫繪圖形外,往往還有許多文字說明,如現存的《山海經》,原來是有圖的,「經」不過是「圖」的說明或註腳。李宗諤在《祥符州縣圖經序》中對「圖」和「經」的作用作了闡述,認為「圖則作繪之名,經則載言之別」。後來圖說漸眾,可單獨成書,逐漸由圖經發展為方志。當然在方志的起源中,雖然沒有定論,但圖經作為方志發展的一個階段卻得到大家共識,這也說明古代地圖與方志的因承關係。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史家王庸曾指出:「中國古來地誌,多由地圖演變而來,其先以圖為主,說明為附;其後說明日增而圖不加多,或圖亡而僅存說明,遂多變為有說無圖與以圖為附庸之地誌。」指出了方志源於地圖、圖經的說法。

宋代以後,方志形成續修的傳統,實際上也是從古代定期造送圖經制度演變而來。所以,地圖、圖經與方志有著深厚的淵源。王庸在《中國地理學史》中進一步闡述了地圖、圖經與方志的關係:

中國古代地誌,多未必有地圖,而地圖之有文字說明,則幾成通例。《山海經圖》《職貢圖》等姑勿論,彼秦、漢輿圖,以及裴秀等所製圖,殆莫不於地名之外,兼有記注說明,故其圖雖亡,而後世尚有採引其文字之遺蹟可見。惟其說明文字之詳略多寡,自不一致耳!蓋吾國古來輿圖,其繪法至簡,一切政治、經濟及自然地理之狀況,多未能以圖繪表示,故不得不有說明以濟其窮。故實際上吾國之地誌與地圖,多未易為明白之劃分,但在晉、宋以前,方志地記之附圖者絕少,而地圖雖有說明,在名目上亦尚以圖稱,不與地誌相混。及宋、齊以降,各地圖經之作漸多,至周、隋之世,又有總圖志之纂集,於是地圖與輿地誌,遂混合為一體。下迄宋代,各地圖經之作大盛,其內容即等於方志,而後世方志與總地誌之例須冠以地圖者,蓋皆導源於漢、隋之際之圖經也。

由上所述,可知地圖都是有文字說明的,但是東晉、南朝宋以前方志地記附圖的較少,二者常常是分開的。南朝宋、齊以後,各地圖經漸漸增多,至後周和隋代地圖與輿地誌合為一體,至宋代以後總志和各地方志均冠以地圖,此後成為地方志之例。

二、方志地圖的種類

如果說方志源於地圖、圖經,那麼方志必然受到地圖繪製內容的影響。最早見於記載的「方志圖」,是隋代的李播所作,李播是唐代天文學家、數學家、易學家李淳風的父親,隋代任「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圖》、文集十卷」,可惜已亡。其後還有李淳風《渾天方志圖》一卷、唐代地理學家賈耽撰《方志圖》二卷。李淳風是天文學家,該書列在天文類,因不詳其內容,推測應與天體運行有關,後世方志有星野圖,不知是否受其影響,有待以後進一步研究。

《舊唐書》卷七十九,列傳第二十九《李淳風傳》

從方志發展淵源來看,方志處於圖經階段,尤其是印刷術之前,主要是以寫抄本形式存在,其中的地圖自然多是手繪本,內容多是山水畫形式的疆域圖、地形圖和示意形式的城池圖、衙署圖等。儘管魏晉間裴秀創「製圖六體」,卻並未被一般官府繪圖工作者採用。因此方志地圖在科學性、準確性方面較欠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代。王庸在《中國地圖史綱》中指出:「直到清代,一般官繪地圖還是畫著山水畫和注著四至道裡等等,不但沒有什麼改進,亦不畫方,還比裴秀、賈眈等古地圖幼稚而落後了。」除了山水圖,中國古代另有都市圖記,這種都市圖「起初亦是畫城市、宮殿,屬於地理性質。而且凡所畫的城市、宮殿,大概亦是畫著示意的房屋、街道、城池之類,和宋、元、明、清以來的城市、宮殿圖志,以及各地方志上的城市、衙署圖相仿佛。我們現在雖看不到宋以前的都市、宮殿圖,但可以推想,是和宋以後的刻本和繪本地圖差不了多少的」。因此,方志地圖內容繁雜,繪圖技術優劣不宜。關於方志地圖的名稱與種類,並沒有特別規定,一般來講,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疆域圖,包括疆域圖、輿圖、輿地縣圖、地輿圖、總屬圖、地裡圖、四境圖以及全境圖,主要是表示省府州縣的轄區範圍,圖上會有各種重要的山脈、水體、城池、道路、聚落等。

二是小行政區劃圖,是各地轄下較小行政區劃的地圖,簡單地表示該地的山脈、水文、道路、聚落,內容上類似疆域圖,但與疆域圖相比,內容更加簡略。

三是山水圖,類似疆域圖,但是山水圖對該地區山水形勢的描繪更加直觀細緻,如重要的山、嶽、巖等的高下地勢,有地名,類似山水畫。表示水體水文的有江、河、海、湖、池、塘等的延展分布。

四是城池圖,主要表現各省府州縣治所,包括城牆、城門以及城內官署、學宮、寺廟等重要建築,有的地圖用虛線粗略地表示城內外主要街道的分布狀況。

五是衙署圖,又稱府治圖、府署圖、縣治圖、縣署圖以及衙廨圖等,詳細表示各城衙署重要建築物的分布,並強調各個單位的院牆和進出的大門,是大比例尺的地圖。衙署通常位於城池的核心。

六是儒學圖與書院圖,前者亦稱為縣學圖、學圖、學宮圖、學署圖、學廟圖以及廟學,較為清楚第表示府或州縣儒學之各建築物的外觀與分布,儒學圖通常由其所繪有儀門、明倫堂分辨出來,後者表示書院建築的外觀與分布。這兩種圖類似衙署圖,均為大比例尺的圖。

七是八景圖,表示一地的風景名勝,其中「八景」「八景詩」是我國方志常見卻很重要的內容,起源於北宋畫家宋迪的《瀟湘八景圖》,有「瀟湘夜雨」「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雁落」「山市晴嵐」「漁村夕照」「煙寺晚鐘」「江天暮雪」,謂之八景,描繪了古代楚地大約相當於今湖南省在一年中不同季節和物候、一天中不同時段八類自然景觀,其中不乏人文因素,主要是描繪一地重要的風景名勝,通常是該地之「八景」,其風格比山川圖更類似山水畫,在明清方志中佔有重要地位。

八、兵防圖,有衛所圖、邊防圖、海防圖、巡司圖、軍關隘圖等,表示衛所、邊境山川險要等相對位置、配置狀況和整體布局。

除了以上這些圖,還有分野圖、江河圖、漕河圖、湖圖、海洋圖、水道圖、水源圖、河堤圖、海塘圖、閘壩圖等,種類繁多,但以疆域圖、城池圖、儒學圖與書院圖最多。

《康熙松江府志》中的圖經—水利圖

《同治上海縣誌》中的古上海縣全境圖

《同治上海縣誌》中的上海縣內街巷圖

《同治上海縣誌》中的新學宮圖

三、方志地圖的學術價值

方志地圖同樣起到保存資料的作用。就地圖學範疇而言,方志地圖是專門地圖中的一種,它有特定的編圖目的、服務對象、內容和方法,有特定的專門研究領域。因此,它自成體系。就方志地圖內容來講, 歷代修志都要求在內容、資料、時間等方面與正文說明文字的記載保持一致,因此方志地圖成了志書的一部分,是表述志書內容的一種特殊體例。常見的方志地 圖,蘊含了大量自然和人文地理的重要信息,包括疆域、山脈、水文、府州縣界、城鎮、治所、道路、關隘、營寨、倉儲、驛遞、物產等,多在圖內空白處用文字註明各地位置、四至八到裡程等,往往盡圖面所能 , 把各種內容收入一圖 , 顯示了方志地圖的綜合特性。

方志地圖包含的信息很多,可以補充文字記載的缺失,而且與文字緊密結合,反映了文字不易表達清楚或無法表達的內容,直接反映了地理事物在地域上的分布,起到了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對於方志地圖的作用,古人也有深刻的認識,如雍正《完縣誌》「圖考」寫道:「志乃書也,何以列圖於首?古左圖右書,圖乃書之祖也……是知圖者形也,書者文也。形立而後文附之,此圖書先後之次第也」,說明首列地圖的意義。嘉慶《新修江寧府志》也談到:「自古考地者貴有圖,蓋地之四至八到言之可明,而其袤正曲直廣狹長短之形,非圖不能明也。」

嘉慶《新修江寧府志》之"輿圖"

方志地圖首先表示的是各地地理要素,所呈現的是各地地理狀況,如疆域之廣袤,山川河流之所向,這些為研究地方的歷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素材。在舊方志地圖中,衙署就是一座城池的中心,其周邊環境,城牆的形狀、街道布局、重要建築等,往往成為後世進行城市規劃、故城復原、歷史文化建築的修復的重要參考。歷代方志地圖與其內容一樣,所關注的仍然囿於禮制、政治的環境,除了衙署為核心外,學宮、書院、壇廟、驛遞鋪、巡檢司等都是方志地圖所要反映的內容,這些呈現均成為政治史、經濟史、城市史、建築史、社會史、民俗史、交通史、旅遊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資料。另外,透過方志地圖編繪手段與方法的考察,可以反映地圖學的進步,研究製圖學的發展。

四、新方志地圖的應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方志編修活動開始,逐步呈現出普遍修志的局面,但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公開出版的不多,留下來的或為稿本或為部分志稿,雖然也關注地圖的使用,但是還不成熟,一是數量偏少,有的只有一副行政區劃圖;二是在圖的使用上還缺少規範。至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各地開展的首輪修志,新方志地圖的應用和選題就很廣泛,無論是自然要素還是社會經濟等要素,都可以配合文字記載用圖示表達,對比變化,反映各種演變的規律。

新方志地圖篇幅數量很多,內容也極為豐富,概括而言,有位置圖、政區圖、歷史沿革圖、地勢圖、人口與民族圖、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 大地構造圖、地球物理場圖、火山、地震、溫泉、滑坡圖、礦產資源分布圖、地貌圖、冰川、凍土、泥石流圖、水系圖或河流、湖泊分布圖、水文圖、水化學圖、 環境汙染圖、 洪澇災害圖、水利工程圖、氣象圖、氣象災害圖、土壤圖、土壤改良圖、植被圖、森林分布圖、森林採伐圖、野生動物分布圖、自然保護區圖、自然資源圖、土地資源圖、土地利用圖、耕地圖、作物分布圖、牧業圖、水產圖、土特產圖、工業圖、交通圖、客貨流圖、商業圖、文化機關團體分布圖、學校分布圖、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圖、體育事業圖、郵政電信圖、歷史地圖、軍事地圖等。從編繪手段來講,已有航空影像圖、衛星影像圖。

《上海縣誌》中的上海縣政區圖(1984年)

《徐匯區志》中的上徐匯區政區沿革圖

從理論上講應該成為每部志書所應關注的內容,就像舊方志地圖那樣,各地誌書內容雖有不同,但所設地圖的種類卻大體趨同,使修志增強了規範性,也便於研究者進行比較。不少新方志關注到了上述內容,但也存在地圖設置缺少規範的問題,繪圖、製圖的目的不明確,造成製圖、繪圖的混亂。

有的卷首圖僅設行政區劃圖、城區圖,但是又相對比較單一,甚至有的位置圖、歷史沿革圖等均闕如。與舊志必設衙署圖不同,新方志普遍不再表現今天的政府機構的分布,有的以照片取代編繪,但似乎也是零散的,難以反映一個地方最重要的施政機構的變遷軌跡。再如舊志的城池圖都會表示一個核心的區域,不同時代方志的城池圖,就會展現城市規模的發展變化。今天城市的發展比以往大大拓展,很多地方出現了新城,隨著政府辦事機構的搬遷,再逐漸形成新的商業、居住中心,而隨著方志不斷重修、續修,這些內容在方志地圖中應該得以呈現,尤其是可以通過前後方志的比較,看出演變流動的軌跡。可是實際操作中,往往出現很多遺憾,不僅地圖的要素不明確,而且應該設置的地圖常常缺失,這些問題應該值得今天的方志人思考。

總之,通過對歷史上方志地圖的考察,對於方志地圖的價值和應用應該進一步增強認識,對於新方志地圖存在的問題,亦應認真研究,進一步完善提高。「方志上海」公號推文略有修改

如需轉載煩請聯繫作者本人。END

原標題:《學術爭鳴 | 方志地圖的歷史考察與當代應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古代的百度百科——中國方志的歷史
    很多方志都附有圖錄,說它等於谷歌地球+百度百科,並不誇張。  方志更是地方和國家的帳本,體現其對自然和歷史資源的掌控。基本上有了國家,有了解國家地理和社會狀況的需要,就有了方志。戰國時期的《周禮》已經出現「方志」一詞,屬於司徒的職掌。《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終特刊:爭鳴
    回首2018年,「爭鳴」與您一路同行,感受思維交鋒的有力碰撞、另闢蹊徑的豁然開朗、焦點熱議的難分伯仲,觸摸時代脈搏,共鳴學術華章。學界對此已有不同程度地呼應,而與之相伴隨而生的學術論爭亦呈現出百花齊放之景。2018年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趨勢以及相關爭鳴探索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 學術爭鳴應容得下「康德倫理學很爛」
    有人稱其「挑刺式的研究毫無學術價值,本末倒置,有博取名聲之疑」,還有人認為「學報不是網絡論壇,這個詞根本就不該在一個學術論文中出現」,評價以反對聲為主。針對輿論的批評,論文作者華中科技大學哲學院教授韓東屏表示,「很爛」並非髒話,自己靜候有人寫說理性文章反駁。筆者對作者持贊同態度:空口指責不如用理性批駁,人們不妨藉機掀起一次「康德倫理學論辯潮」,用理性卸下道德審判,用辯論呼喚真理。
  • 【河北人物】當代著名地質學家王嘉蔭
    【河北人物】當代著名地質學家王嘉蔭 2019-06-02 1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高端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2019年12月21日,以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陳先達教授的新書《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發布為契機,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高端學術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隆重召開。
  • 方志基礎知識(下)
    專業志是志書的組成部分,是用方志的體例,對某一專業的歷史和現狀作全面、系統、科學的記述。專業志的要求是:專志貴專。專業志是獨立成書的,分志是整個志書的一部分。五十三、概述的作用有哪些?1.概括一志,鳥瞰全貌。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世界傑出的古天文歷...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文翁、司馬相如、陳壽、常璩、陳子昂、薛濤、格薩爾王、張栻、秦九韶、李調元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歷史文化】劉剛 ‖ 《自流井小溪圖》:現存最早的自貢地圖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從歷史走來的珍稀圖這幅地圖載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刻的《富順縣誌·星野志》中,迄今已有148年歷史,是現存最早的自貢地圖。 刊載地圖的同治版《富順縣誌》,是清代富順縣第五部縣誌,由雲南籍知縣羅廷權於同治六年(1867)設局倡修,並聘請縣人呂上珍擔任纂修主筆。
  • 「帝國」概念在西方和中國:歷史淵源和當代爭鳴
    的確,世界歷史上的「帝國」並不存在一種統一的模式,而是各有特點。因此,筆者在此也無意對「帝國」給出一個本質性的定義,而是從學術史的角度,對西方文化中「帝國」概念的歷史淵源做一初步考察,並對當前學術界關於「帝國」概念的討論作一簡要評述。由於當代漢語中的「帝國」概念也是借用自西方,一些學者也將「帝國」概念運用於中國古代史。
  • 《長江歷史圖譜》新書在寧發布!一書在手,盡覽長江的前世今生
    從近兩千種輿地、政書、兵書、地方志等古代文獻中,精心遴選長江河道、長江口、江防與沿江風光等古代輿地圖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數學史上...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編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歷史名人入選。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爭鳴」熱點總結:法學、經濟學、社會學
    2019年12月24日,本版與讀者分享了過去一年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學、歷史學關注的爭鳴熱點。新年伊始,本期推出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三個學科2019年所關注爭鳴話題的概要總結,以饗讀者。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致敬學術,致敬真理,致敬偉大新時代!
  • 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會議現場 本網記者 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2020年12月27—29日,「文脈傳承與地域文化——大型地方歷史文獻編纂與出版學術研討會工程的開展與推進大大增強了南京大學人文社科的學術創新能力,提升了南京大學服務地方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能力。中國近現代的文化意識誕生於中華民族的危機之中,江蘇是中國現代文化學的策源地之一,南京大學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優良的學術傳統,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打造了一支專業團隊。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申福建 ‖ 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原創 申福建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愛國為民」初心的磨礪 為考察抗戰大後方,1935 年 5 月,範長江以《大公報》社旅行記者名義開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 走荒漠、過沼澤、爬雪山、過懸崖,遭遇土匪,多次 在生死邊緣徘徊,可謂九死一生;歷時10 個月,行程6000 餘裡,取得豐碩成果。
  • 【方志四川•散文】劉強 ‖ 鄉村剃頭匠
    【方志四川•散文】劉強 ‖ 鄉村剃頭匠 2020-04-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圓滿閉幕
    培源單元評劇《月下斬貂》劇照倡導爭鳴 推動戲曲文化年輕化本屆戲曲藝術節特別設置了精彩的京劇公益活動,包括對戲·京韻新傳當代藝術展、京劇少兒工作坊、京劇論壇、京劇沙龍等活動,讓觀眾們以多元的方式走近戲曲在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中,開展了三場針對第七屆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劇目以及當代小劇場戲曲發展現狀與前景的學術研討會,從更專業的角度就小劇場戲曲藝術的發展給予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開展了《金蓮》、《鑑證》、《月下斬貂》等三場戲曲沙龍活動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
    《大熊貓圖志》以高質量的圖文形式展現大熊貓繁衍的一生,從科學發現到保護的150年歷史,它是中國獻給世界的一份厚禮,尤其值得向全世界推廣。」2019年8月,方志出版社將其作為參加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宣傳冊封面圖書予以推薦。2019年9月,該書參加在法國國家歷史自然博物館舉辦的「大熊貓走向世界150周年歷史文化展」,並贈送法國國家歷史自然博物館永久收藏。
  • 地貌學與環境認知的當代答卷
    這並非學術界的一般爭鳴,而是要修正前人由於研究手段的局限性而對古冰川問題認識的偏差,回答與人類生存、發展關係密切的第四紀環境究竟是怎樣演變的這樣一個重大問題。 在50多億年的地球發育歷史中,曾經歷多次冰期,而中國第四紀冰期則因此間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新構造運動的異常活躍,以及現代大氣環流的逐步形成造成高原抬升與氣候變冷的耦合效應,特別是人類的出現並正在親身經歷、感受環境變遷的周期性規律,而變得格外引人入勝。 崔之久回憶說,對我國東部環境和古冰川的研究,起源於我國學者對西部現代冰川研究和認識的基礎。
  •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方志四川•特產】石斛的故鄉——四川 2020-11-2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古代成都平原治水豐碑(一)——開明治水患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方志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