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學與環境認知的當代答卷

2021-01-17 科學網
地貌學與環境認知的當代答卷 ——訪北京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理系教授崔之久

 

與人類生存關係最密切的地球表面形態是什麼時候、以怎樣的方式形成的?它會對人類的未來產生哪些影響?……這些都是地貌學要回答的問題。

 

陽春三月的一天,記者來到位於奧體中心附近的北京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理學系教授崔之久家中。他作為「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究」課題主要完成人之一,榮獲200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談起獲獎感言,他引述自己在作該項目評估報告時的開場白:「凡40年,歷盡艱辛……」始自1964年並於1983年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問題研究,本著「我愛我師,更愛真理」的宗旨立項。該項目直面我國地學前輩李四光先生提出的,我國東部廣泛分布著第四紀冰川的學說。這並非學術界的一般爭鳴,而是要修正前人由於研究手段的局限性而對古冰川問題認識的偏差,回答與人類生存、發展關係密切的第四紀環境究竟是怎樣演變的這樣一個重大問題。

 

在50多億年的地球發育歷史中,曾經歷多次冰期,而中國第四紀冰期則因此間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新構造運動的異常活躍,以及現代大氣環流的逐步形成造成高原抬升與氣候變冷的耦合效應,特別是人類的出現並正在親身經歷、感受環境變遷的周期性規律,而變得格外引人入勝。

 

崔之久回憶說,對我國東部環境和古冰川的研究,起源於我國學者對西部現代冰川研究和認識的基礎。1956年,他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後,到北京大學做王乃樑教授和蘇聯專家烏·列別傑夫的研究生。1957年春他隨全國總工會登山隊攀登川西貢嘎山,為完成研究生論文作準備。

 

動身之前,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竺可楨先生請他到辦公室敘談,並送他一本英國1925年出版的珠穆朗瑪峰研究文集,竺先生在書的扉頁上寫下:「之久同志將去貢嘎山,贈此書以壯其行」的字句,從此,竺老的鼓勵成為崔之久半個世紀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他說:「我們這一代人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1956年,周恩來總理主持制定的國家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提出了向『向科學進軍』的號召,這對我一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野外考察歸來之後,他的論文發表在1958年的《地理學報》上,文中他對貢嘎山的現代冰川作了初步觀察,為1958年參加施雅風先生主持的大規模、有組織的祁連山現代冰川考察打下了基礎。

 

此後,崔之久作為國家登山隊成員,先後攀登了我國西部的慕士塔格峰、貢格爾九別峰等,並因在1959年慕士塔格峰登山考察時凍傷了手腳,被截去了右手的五個手指和右腳大拇趾。傷痛沒有阻止他向科學進軍的步伐,卻促成了他圓滿收穫了愛情的果實,北京大學地理系地貌專業的謝又予在他最困難的時刻走進了他的生活,從此兩人相伴相隨走向金婚。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中科院主持的天山、珠穆朗瑪峰、喀拉崑崙山等一系列綜合性科學考察,鍛鍊了我國的一支年輕的科學研究隊伍;共同的研究對象,成就了我國冰川學研究的幾代人才。劉東生、施雅風是老一輩的代表,從科學考察的領導者到青藏隊的科學顧問,每年的學術年會他們都坐在第一排,認真地聽、認真地記,不時提出問題。接下來的隊長是孫鴻烈、鄭度、姚檀棟,在這支綜合考察隊伍中,來自高校的研究人員始終是勇挑重擔的合作夥伴。

 

通過對西部多座高山的野外考察,科考隊基本摸清了我國現代冰川的分布範圍和資源開發前景,以及第四紀古冰川的分布規律。研究者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普遍的共識:我國西部除了喜馬拉雅山南坡發育海洋性冰川以外,海拔7000米~8000米以上高山均為山地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類型,在第四紀時期並未形成廣泛分布的統一的大冰蓋,這是地球第三極——我國青藏高原有別於南北兩極的顯著特徵。在西部山區,雪線分布的高度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線,反映現代冰川積累和消融的內在規律。在現代冰川的外圍,則廣泛分布著多種類型的冰緣沉積,也是寒冷氣候環境的產物。

 

上世紀80年代初,多年轉戰西部的研究者們將眼光轉向我國東部地區,他們對前人報導的廣泛分布的冰積物產生了質疑。研究證實,我國東部的第四紀冰川主要分布在高於3000米以上的山脈主峰,如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川西螺吉山(海拔4359米)、雲南玉龍山(海拔5596米)、吉林長白山(海拔2749米)以及我國臺灣山脈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雪霸山、南湖大山等。

 

通過對東部地區有冰川沉積報導的多個地點進行野外線路考察和剖面採樣,謝又予等對第四紀沉積物中保留的各種物理、化學指標進行了測定,恢復了環境變化的大致脈絡,並據此提出了現代冰川沉積物和原始溼熱氣候及後期溼熱風化作用下的混雜堆積物的判別方法。

 

據崔之久介紹,在距今2000萬年前後的新近紀上新世時期,地殼曾經歷過一個長期穩定的時期,當時地球表面被普遍夷平,這個夷平面在我國華北稱為唐縣面,因那裡的夷平面發育典型而得名。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等我國主要河流的兩岸山地頂部均有分布。進入第四紀以來,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之前的夷平面被抬升到較高的位置,青藏高原一級夷平面的高度在海拔6200~6300米,地殼的相對差異性運動,在青藏高原周圍形成了雲貴高原、黃土高原、蒙新高原,隨著高度的降低,一級夷平面在三峽、鄂爾多斯等地的高度為海拔1300~1400米,而在黃山、上清山、張家界則為1600~1800米左右。與此同時,東部季風氣候區逐漸形成,季節具有雨熱同時、四季分明的特點。

 

崔之久指出,「從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水平斷距可達5~6米來看,青藏高原應該經歷過成百上千次這樣量級的地震,才得以形成現今的高原風貌。即使每千年震一次,距今80萬年前發生的崑崙—黃河運動以來,青藏高原也可抬升4000多米了。」

 

今年76歲的崔之久退休後還在為學生講授「中國地貌」課程。近幾年,他將地貌學的研究領域擴展到國家地質公園,一改過去專注於地貌學理論研究,崔之久將地貌學的理論和野外調查法應用到旅遊資源開發中,深受旅遊資源開發管理部門的歡迎。

 

他將巖石地貌學分成三大類:砂巖、花崗巖和石灰巖,還有少量的火山巖。這些巖石地貌正在經歷自己青年、中年、老年的發育過程,而它們的分布又受到自然地理分異作用的影響,有明顯的地帶性分布規律。他以黃山的花崗巖地貌為例,說明了花崗巖山地隆起之後遭到溯源侵蝕,圍繞黃山花崗巖體的核心部位形成一個個裂點。他最新的論文先後在《地理學報》、《科學通報》上發表。崔之久說:「這些都是地貌學的鼻祖戴維斯、彭克的理論,現在已不再時髦,但是它們卻能夠解釋現代地貌的成因,以及第四紀沉積物分布所遵循的侵蝕、搬運、堆積的基本規律。」

 

對近年來一些地貌研究單位經歷的調整和改革,崔之久認為,目前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經過良好培訓的地貌學專業人才,無論是產業界還是研究機構,都有許多很好的發展案例。一些單位的縮編是一種局部現象,可能存在某種體制上的原因。而這當中,人才應是一個單位興旺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他坦言,他自己也受制於外語、數學手段的不足,然而大學時代的專業訓練確實使他終生受益。

 

《科學時報》 (2009-4-1 A2 國內)

相關焦點

  • 改造我們的地貌學教學
    作為地質學和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地貌學在其成長、發展中經歷了不平凡的歲月;尤其在全球變化加劇,以及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地貌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狀況令人關注。 在中國地貌學科發源地之一的南京,《科學時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長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楊達源教授。
  • 面對海量信息的大地貌學研究
    在地球科學研究的諸多領域,如何將不同渠道的多種信息、資料作為知識基礎,有的放矢地做好綜合性、區域性的研究工作,甚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創新持續性的標誌和宏觀認知能力的指徵。 《亞洲與鄰區板塊造貌構造圖》是《亞洲與鄰區陸海地貌全圖》研製的延伸,該圖完整描繪了亞洲及其鄰海的板塊造貌構造環境,其內容與圖例力求以板塊構造和大地貌響應及其兩者正反作用的現代狀態為依據。 這些圖件直觀地表現了印度板塊對亞洲的碰撞效應和亞洲內部陸間亞板塊的形成分異。
  • 畢業論文:一份投向戰場的答卷
    經過集中一段時間研練某指揮系統,曹林和戰友們把論文答卷寫在閱兵場。望著裝備米秒不差通過天安門那一刻,他心潮澎湃。同樣是論文答卷,6年前,「和平使命」軍事演習,在黃沙漫捲的朱日和訓練基地,曹林和戰友們跟隨戰車實施機動化保障。演習完成的瞬間,他把目光投向了遠方,那一刻,他若有所思。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答卷,如今都匯聚到曹林的博士畢業論文裡。
  • 無錫濱湖提交生態環境保護答卷 還百姓「藍天、碧水、淨土」
    1月8日上午,無錫市濱湖區召開生態環境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提交近兩年生態環境保護「答卷」。濱湖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宋超在發布會現場介紹稱,生態環境質量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濱湖區舉全區之力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1893—1987)楊光榮  袁復禮,地質學家、地貌第四紀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是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從事地質教育60多年,培育了幾代地質人才。  袁復禮,河北省徐水縣人,祖輩為官宦人家,父親曾中過秀才。祖母彭氏出身於蘇州名門世家,讀過私塾,為供幾個孫子上學,她先後到天津師範學校和奉天師範學校教書。袁復禮1908年到1912年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祖母的教養和期望對他影響很大。1913年考入了清華學堂高等科,1915年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美國深造。
  • 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在赤水考察 首次發現丹霞喀斯特地貌
    多彩貴州網訊 4月29日,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及旅遊地貌組長,原廣東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黃進教授,在赤水市相關領導的陪同下,深入復興鎮凱旋村張家灣,對丹霞天然轉石和奇石進行科研考察
  • 專業認知:地理科學專業是什麼?
    有地球概論(也就是高中的天體啊,太陽時,自轉,行星之類的,不過比較複雜)、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會用到GPS和GIS)、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城市規劃、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RS),地理科學導論,還有特別特別特別難得高數,線代,C語言,不過認真學了以後
  • 認知神經的可塑性:赫布理論的哲學意蘊
    通過分析神經學習理論的思想可知,認知及其神經基礎具有可塑性。在學習活動中,有機體的認知及其認知的物質基礎神經隨著經驗變化而增強或弱化。這彰顯了主體性在認知活動中的主導地位。  關鍵詞:認知/神經/可塑性  亞里斯多德的印蠟說表明,認知具有可塑性。按照亞氏,記憶好比硬物壓在蠟燭上所留下的痕跡;由此,認知猶如蠟燭那樣可以塑造。
  • 當代漆藝造物的五種社會學觀察
    象」兩個層面,繼續拓展歷屆展覽對當代漆藝古今之變的探索和對當代漆藝觀念性感悟與表達的認知。追隨老漆藝家的步伐,梁遠、張溫帙、沈克龍、鐘聲等中生代漆藝家延續了漆藝對抽象性、物性、在場性等當代藝術觀念的探索,他們通過對大漆媒介的創造性運用,在擴充漆藝表現力的同時,也拓展著當代藝術的邊界。   二是以自然物象如山水、樹石、花鳥等為母題的創作。在中國古代漆器的傳世遺珍中,有大量通過對自然的觀察來進行創作的佳構,而當代漆藝家們的此類創作則意在表達回歸精神家園的訴求。
  • 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的源流、演變、趨勢
    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與認知語言學關係緊密雖然廣義上的語言文化研究歷史悠久,但其內涵和研究思路同當代西方作為獨立學科的「文化語言學」(Cultural Linguistics)並不完全一致。當代西方文化語言學的誕生與認知語言學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量子認知的哲學思考:運用量子力學探索人的認知,尋求量子大腦
    在這裡,我們著重介紹關於運用量子力學探索人的大腦及其認知。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們,如薛丁格,到後來的波姆、維格納,到當代著名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馬修·菲舍爾等,一直在尋求看看是否有更好的量子解釋。1989年羅傑-彭羅斯提出,經典物理及其計算模型不可能解釋大腦及其認知,但是量子物理及其計算模型有可能。 為此他提出微管理論。微管是構成神經元支撐結構的蛋白質管。
  • @寧鄉人,這份與你息息相關的答卷與藍圖請收好~
    @寧鄉人,這份與你息息相關的答卷與藍圖請收好~ 2021-01-03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態環境亮紅燈,看中荷生物多樣性保護答卷
    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存在了30多億年,隨著地球環境的演化,許多物種得以產生也曾滅絕,但這種自然繁衍與滅絕的過程是相當緩慢的,而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大規模的社會生產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與汙染大大加快了地球上物種的滅絕速度,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的損害。
  • 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關於認知問題,心理學,特別是認知心理學已經對此進行具體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從話語分析的角度,對認知中有關感知的內容進行討論。1.(《當代認知心理學》,梁寧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話語分析:這裡的人是指在或曾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活生生的個人,不是存在於語篇或幻想中的「人」。人腦也是指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活生生的個人的大腦,不是抽象的「人」的大腦。
  • 全環境育人理念與當代青年發展
    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社會深度融入世界發展,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刻影響了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全環境」在最初始的層級上包括兩個基本部分:一是現實環境,即植根於有形物質世界的現實教育場域;二是虛擬環境,即依託於無形網絡社會的虛擬教育場域。作為傳統的受教育主體,當代青年學生伴隨網際網路一起成長,在網絡教育場域中更加活躍,因此也暴露出「網絡時代」的成長困局。因此,如何從超越教育主體、客體之上並包融兩者的新視角和立場,來思考和解決在網絡時代大學育人的方法和途徑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 別忘點讚|2020中國科技交出的完美答卷
    別忘點讚|2020中國科技交出的完美答卷 企業 來源:財訊網      時間:2021-01-01 10:51:17 2020年,國內全民動員全線抗疫,國外對中國口誅筆伐
  • 廣東白雲學院舉辦首屆微電影節 師生合力交出「光影答卷」
    本次電影節以「發現·尋找·認知·表達」為主題,旨在鼓勵在校同學們通過微電影大賽展現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及對社會、人生的積極思考和探索。同時,以電影節的方式推動傳媒學生實踐教學的全面開展。全程通過「白雲傳媒學院」嗶哩嗶哩客戶端進行了直播,校內外同行共同見證新生代導演的作品誕生。
  • 皮亞傑認知學派的學前教育思想
    皮亞傑認為,在定教育目的時,一方面應服從"社會科學可以分析的規律" ,其次,它更是"心理學的職責"。他提出:"教育的主要目標就在於形成兒童的智力的和道德的推理能力。"    (二)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      1、教育應配合兒童的認知發展順序      要求教育應配合兒童的認知發展順序,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
  • 融創交出「答卷」
    知名房地產企業融創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作為「美好城市共建者」,融創始終以共築城市價值共同體為初心,並給予城市全維度發展動力,助力城市同頻率高質量發展。在與城市同頻發展的過程中,融創從中式建築、當代生活、未來趨勢中不斷理解產品,推動傳承與創新。以美學、品質、引領的產品理念,進一步理解空間、精研細節,用考究的材料,持續賦能社區生活場景,將建築美學轉化為人們認知的生活美學,與最具想像力的城市群共成長。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卡茨為生物藝術所下的定義是:生物藝術是當代藝術的一個新方向,藝術家試圖用它去探索形成生命的全過程。生物藝術具有以下的特徵:改造生物材料,使之改變原先固有的外形和行為;非常規甚至顛覆性地使用生物工具;在常規或非常規環境下,創造或者改造有生命的有機體。雖然簡短,但是其中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生命」,生物藝術是建立在生命上的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