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輝
毫無疑問,如今的人們正享受著現代科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面對海量信息,如何更高效地獲取、更恰當地應用,使之成為指導建設發展的堅實基礎,仍是困擾人們的重要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即將步入「十二五」階段,有關海量信息的獲取和應用的問題再次成為科技界的關注對象。
在地球科學研究的諸多領域,如何將不同渠道的多種信息、資料作為知識基礎,有的放矢地做好綜合性、區域性的研究工作,甚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創新持續性的標誌和宏觀認知能力的指徵。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主持,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參加,並在中俄亞洲項目合作的基礎上堅持多年取得的研究成果——《亞洲與鄰區陸海地貌全圖》、《亞洲與鄰區板塊造貌構造圖》及其說明專著《亞洲地貌圈及其板塊造貌構造綱要》對此作了有力的註解。
據悉,上述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和俄羅斯國家基礎研究委員會的分別資助,年內將以中英文對照系列出版物的形式由測繪出版社出版。
地學界翹首以待的研究成果
「製圖區覆蓋了地球表面約35%的陸海地貌,這需要處理巨大區域內不同地貌類型的海量信息,如果不能從大量繁複的信息中提取基本內容,要製作簡明的圖件是不可能的。」
對此,該項目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志明介紹說,選擇用較小比例尺的專門地圖來表現板塊造貌構造的現代要素,是因為板塊構造單元通常都大於基本地貌單元。將這些宏觀的地貌特徵比較完美地用圖形表現出來,真實地反映地球表面的複雜現象和演化過程,這是我國科學家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與科學組織共同努力跨學科跨國界多年合作的結果。
兩圖研製的過程中注意吸取相關地球科學的多種研究成果。其中,地形學數據來自1∶500萬世界地形圖和中國與前蘇聯等一些國家編制的1∶1000萬或更小比例尺的地形圖,包括美制的海底形態圖。編制中還引用了許多大小範圍不同的小比例尺地貌圖和大陸與海底的地貌形態圖。
此外,還充分引用了各種可能得到的小比例尺亞洲地質圖與亞洲大地構造圖,包括相關科學的許多文獻資料。很多重要的新信息來自衛星影像,它為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質構造和大地貌研究打開了方便之門。
近幾十年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和能夠精確測量地殼橫向運動的全球定位觀測系統(GPS),也為研究者正確判讀各種來自小比例尺地圖和衛星影像的地貌信息開闢了新的科學前景。科學家們對決定殼幔相對運動的驅動力和運動方向有了許多新的認識。這些概念在上述亞洲兩圖中都能見到,在研究構造動力和外力過程對地貌結構的影響中起著重要作用。
格拉西莫夫學派的中國傳人
地貌圖的製圖方法是在20世紀中葉由歐洲大陸研發出來的,其中大比例尺地貌製圖方法與圖例系統也是那個年代從較小的歐洲國家發展而來。但宏觀的、小比例尺地貌製圖圖例系統和以地貌結構作為最高分類級別的方法則在前蘇聯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因為前蘇聯有比歐洲所有國家大得多的領土。
陳志明認為,《亞洲與鄰區陸海地貌全圖》與《亞洲與鄰區板塊造貌構造圖》研究的方法論及其兩圖的精心製作都紮根於造貌構造分析,並以大尺度地貌格局研究為依據。對於小比尺地貌圖而言,宏觀地貌格局主要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而剝蝕與堆積的外動力過程也修飾著地表形態。這些都明顯地反映在兩圖及其圖例中,所以兩圖的表現方法被認為是較佳和易讀的。
《亞洲與鄰區板塊造貌構造圖》是《亞洲與鄰區陸海地貌全圖》研製的延伸,該圖完整描繪了亞洲及其鄰海的板塊造貌構造環境,其內容與圖例力求以板塊構造和大地貌響應及其兩者正反作用的現代狀態為依據。
這些圖件直觀地表現了印度板塊對亞洲的碰撞效應和亞洲內部陸間亞板塊的形成分異。作者通過這種例證闡明近代板塊構造與大地貌形成與變形的互相關係,揭示了地貌標誌對有關研究的有效性。作者還特別強調了巖石圈的近代分層作用,即大地貌變形和GPS測試結果反映的是巖石圈淺層的運動,而海底擴張和全球活動板塊的運動則代表了巖石圈深層的運動。
國內外學界人士給予好評
對這些工作成果,荷蘭地學信息學與地球觀測國際學院(ITC)的地貌學終身教授赫爾曼.Th.沃斯塔本指出:「中國科學院及其下屬所有參加者以這一巨大的製圖工程,為地球科學成果的國際共享作出了重要貢獻。」
沃斯塔本說,陳志明與許多俄羅斯地貌學家與地質學家進行了很好的合作,他博覽了國際知名學者、俄羅斯科學院資深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地理研究所I.P.格拉西莫夫教授所倡導的大地貌研究方法和地貌製圖技術,結合中國巨大的國土製圖的需要,引用並發展了這些方法。在他以往研製的《中國地貌圖》的概念與製圖實踐中,在近年的亞洲與鄰海板塊造貌構造分析中,都表現出重要的創造性。
他還評價說:「有關成果的出版正是地學界所期待的。」「為了這個目的,本計劃主要執行者付出了多年的潛心研究,包括中國科學家與國際同行的合作,因此有關科學成果是值得信賴的。它不僅開拓與深化了地球表殼的動力學研究,而且對全球環境管理與自然災害防治也有巨大的實用價值。」
上世紀80年代曾經在ITC進修、學習過的中國學者,很多都認識這位航片判讀及其地學應用領域的權威學者。在他1984~1988年任國際地理學會地貌調查與製圖專業委員會(IGU)副主席、1988~1992年任IGU第一副主席、1992~1996年任IGU主席期間,曾經幫助過多位在改革開放初期走出國門的中國科學家走向世界地球科學的前沿領域,而陳志明正是他們中的一員。
施雅風是中國地學界深受尊重的老一輩科學家之一。身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冰川學的開創者和國際著名的冰川學家、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地貌研究室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他在對這一成果進行綜述性評論時寫道:現代研究表明,大地貌形成主要受構造控制,同時它對構造也產生反作用,如山地的海拔越高,地貌的靜壓力也越大,因此大山邊緣的重力滑動,包括山崩、山洪、滑坡與泥石流都容易發生。此外,大地貌對氣候變化,特別對冰川與流水作用也有明顯的制約作用。中國水系,特別是青藏高原隆起前後的水系演化,是世界關注的大地貌學問題。因此,中國與亞洲大地貌研究具有廣闊前景。
「我國地貌學的研究不能關門自修,地貌學家首先要學習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包括地球物理學的有關科學知識,還要學習氣象與氣候學課程。」施雅風強調,「我們不是要重複這些學科的研究工作,而是要站在內外動力相互作用的高度上,來研究與解析地貌成因與形成過程。」顯然,他倡導的是一種在多學科知識基礎上的理論綜合,而不是簡單的成果羅列和拼盤。
施雅風始終關心著這項研究的全過程。他說,中、俄兩個地學大國的合作為這一成果的獲得提供了良好條件。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院的兩個主要地理研究所的地貌學家在較為困難的條件下,堅持了近10年的潛心研究,終於取得了重大進展。這充分說明,地學的基礎研究只要「持之以恆與開拓進取」,就一定能夠為發展地球科學及其實際應用作出重要貢獻。他寄希望於更多的年輕研究者投身到這一研究中來。
1984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召開的國際地貌學大會上,蘇聯科學院資深院士格拉西莫夫應邀作主題發言,他的論文題目是《全球地貌學貢獻於地球動力學的潛力巨大》,這是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篇論文。人們至今仍記得他在這篇論文中對地貌學人的勉勵。
同樣在1984年,美國國家宇航局與美國地質學會聯合召開了全球大地貌國際研討會,其論文集中有一篇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貝克。貝克指出:「現在地貌學正處在擴大時空研究領域的新發現和新激發時期。」
面對這樣一個方興未艾、全球性研究項目繼往開來的大地貌研究格局,中國地貌學,特別是大地貌學研究至今仍有許多課題等待深入開展。
《科學時報》 (2010-11-02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