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海量信息的大地貌學研究

2021-01-17 科學網
面對海量信息的大地貌學研究 ——寫在亞洲地貌與構造系列圖著出版之際

 

□徐建輝

 

毫無疑問,如今的人們正享受著現代科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面對海量信息,如何更高效地獲取、更恰當地應用,使之成為指導建設發展的堅實基礎,仍是困擾人們的重要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即將步入「十二五」階段,有關海量信息的獲取和應用的問題再次成為科技界的關注對象。

 

在地球科學研究的諸多領域,如何將不同渠道的多種信息、資料作為知識基礎,有的放矢地做好綜合性、區域性的研究工作,甚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創新持續性的標誌和宏觀認知能力的指徵。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主持,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單位參加,並在中俄亞洲項目合作的基礎上堅持多年取得的研究成果——《亞洲與鄰區陸海地貌全圖》、《亞洲與鄰區板塊造貌構造圖》及其說明專著《亞洲地貌圈及其板塊造貌構造綱要》對此作了有力的註解。

 

據悉,上述成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和俄羅斯國家基礎研究委員會的分別資助,年內將以中英文對照系列出版物的形式由測繪出版社出版。

 

地學界翹首以待的研究成果

 

「製圖區覆蓋了地球表面約35%的陸海地貌,這需要處理巨大區域內不同地貌類型的海量信息,如果不能從大量繁複的信息中提取基本內容,要製作簡明的圖件是不可能的。」

 

對此,該項目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志明介紹說,選擇用較小比例尺的專門地圖來表現板塊造貌構造的現代要素,是因為板塊構造單元通常都大於基本地貌單元。將這些宏觀的地貌特徵比較完美地用圖形表現出來,真實地反映地球表面的複雜現象和演化過程,這是我國科學家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與科學組織共同努力跨學科跨國界多年合作的結果。

 

兩圖研製的過程中注意吸取相關地球科學的多種研究成果。其中,地形學數據來自1∶500萬世界地形圖和中國與前蘇聯等一些國家編制的1∶1000萬或更小比例尺的地形圖,包括美制的海底形態圖。編制中還引用了許多大小範圍不同的小比例尺地貌圖和大陸與海底的地貌形態圖。

 

此外,還充分引用了各種可能得到的小比例尺亞洲地質圖與亞洲大地構造圖,包括相關科學的許多文獻資料。很多重要的新信息來自衛星影像,它為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質構造和大地貌研究打開了方便之門。

 

近幾十年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和能夠精確測量地殼橫向運動的全球定位觀測系統(GPS),也為研究者正確判讀各種來自小比例尺地圖和衛星影像的地貌信息開闢了新的科學前景。科學家們對決定殼幔相對運動的驅動力和運動方向有了許多新的認識。這些概念在上述亞洲兩圖中都能見到,在研究構造動力和外力過程對地貌結構的影響中起著重要作用。

 

格拉西莫夫學派的中國傳人

 

地貌圖的製圖方法是在20世紀中葉由歐洲大陸研發出來的,其中大比例尺地貌製圖方法與圖例系統也是那個年代從較小的歐洲國家發展而來。但宏觀的、小比例尺地貌製圖圖例系統和以地貌結構作為最高分類級別的方法則在前蘇聯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因為前蘇聯有比歐洲所有國家大得多的領土。

 

陳志明認為,《亞洲與鄰區陸海地貌全圖》與《亞洲與鄰區板塊造貌構造圖》研究的方法論及其兩圖的精心製作都紮根於造貌構造分析,並以大尺度地貌格局研究為依據。對於小比尺地貌圖而言,宏觀地貌格局主要是地球內力作用的結果,而剝蝕與堆積的外動力過程也修飾著地表形態。這些都明顯地反映在兩圖及其圖例中,所以兩圖的表現方法被認為是較佳和易讀的。

 

《亞洲與鄰區板塊造貌構造圖》是《亞洲與鄰區陸海地貌全圖》研製的延伸,該圖完整描繪了亞洲及其鄰海的板塊造貌構造環境,其內容與圖例力求以板塊構造和大地貌響應及其兩者正反作用的現代狀態為依據。

 

這些圖件直觀地表現了印度板塊對亞洲的碰撞效應和亞洲內部陸間亞板塊的形成分異。作者通過這種例證闡明近代板塊構造與大地貌形成與變形的互相關係,揭示了地貌標誌對有關研究的有效性。作者還特別強調了巖石圈的近代分層作用,即大地貌變形和GPS測試結果反映的是巖石圈淺層的運動,而海底擴張和全球活動板塊的運動則代表了巖石圈深層的運動。

 

國內外學界人士給予好評

 

對這些工作成果,荷蘭地學信息學與地球觀測國際學院(ITC)的地貌學終身教授赫爾曼.Th.沃斯塔本指出:「中國科學院及其下屬所有參加者以這一巨大的製圖工程,為地球科學成果的國際共享作出了重要貢獻。」

 

沃斯塔本說,陳志明與許多俄羅斯地貌學家與地質學家進行了很好的合作,他博覽了國際知名學者、俄羅斯科學院資深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地理研究所I.P.格拉西莫夫教授所倡導的大地貌研究方法和地貌製圖技術,結合中國巨大的國土製圖的需要,引用並發展了這些方法。在他以往研製的《中國地貌圖》的概念與製圖實踐中,在近年的亞洲與鄰海板塊造貌構造分析中,都表現出重要的創造性。

 

他還評價說:「有關成果的出版正是地學界所期待的。」「為了這個目的,本計劃主要執行者付出了多年的潛心研究,包括中國科學家與國際同行的合作,因此有關科學成果是值得信賴的。它不僅開拓與深化了地球表殼的動力學研究,而且對全球環境管理與自然災害防治也有巨大的實用價值。」

 

上世紀80年代曾經在ITC進修、學習過的中國學者,很多都認識這位航片判讀及其地學應用領域的權威學者。在他1984~1988年任國際地理學會地貌調查與製圖專業委員會(IGU)副主席、1988~1992年任IGU第一副主席、1992~1996年任IGU主席期間,曾經幫助過多位在改革開放初期走出國門的中國科學家走向世界地球科學的前沿領域,而陳志明正是他們中的一員。

 

施雅風是中國地學界深受尊重的老一輩科學家之一。身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冰川學的開創者和國際著名的冰川學家、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地貌研究室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他在對這一成果進行綜述性評論時寫道:現代研究表明,大地貌形成主要受構造控制,同時它對構造也產生反作用,如山地的海拔越高,地貌的靜壓力也越大,因此大山邊緣的重力滑動,包括山崩、山洪、滑坡與泥石流都容易發生。此外,大地貌對氣候變化,特別對冰川與流水作用也有明顯的制約作用。中國水系,特別是青藏高原隆起前後的水系演化,是世界關注的大地貌學問題。因此,中國與亞洲大地貌研究具有廣闊前景。

 

「我國地貌學的研究不能關門自修,地貌學家首先要學習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包括地球物理學的有關科學知識,還要學習氣象與氣候學課程。」施雅風強調,「我們不是要重複這些學科的研究工作,而是要站在內外動力相互作用的高度上,來研究與解析地貌成因與形成過程。」顯然,他倡導的是一種在多學科知識基礎上的理論綜合,而不是簡單的成果羅列和拼盤。

 

施雅風始終關心著這項研究的全過程。他說,中、俄兩個地學大國的合作為這一成果的獲得提供了良好條件。在此基礎上,中國科學院的兩個主要地理研究所的地貌學家在較為困難的條件下,堅持了近10年的潛心研究,終於取得了重大進展。這充分說明,地學的基礎研究只要「持之以恆與開拓進取」,就一定能夠為發展地球科學及其實際應用作出重要貢獻。他寄希望於更多的年輕研究者投身到這一研究中來。

 

1984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召開的國際地貌學大會上,蘇聯科學院資深院士格拉西莫夫應邀作主題發言,他的論文題目是《全球地貌學貢獻於地球動力學的潛力巨大》,這是他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篇論文。人們至今仍記得他在這篇論文中對地貌學人的勉勵。

 

同樣在1984年,美國國家宇航局與美國地質學會聯合召開了全球大地貌國際研討會,其論文集中有一篇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貝克。貝克指出:「現在地貌學正處在擴大時空研究領域的新發現和新激發時期。」

 

面對這樣一個方興未艾、全球性研究項目繼往開來的大地貌研究格局,中國地貌學,特別是大地貌學研究至今仍有許多課題等待深入開展。

 

《科學時報》 (2010-11-02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改造我們的地貌學教學
    作為地質學和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地貌學在其成長、發展中經歷了不平凡的歲月;尤其在全球變化加劇,以及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地貌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狀況令人關注。 在中國地貌學科發源地之一的南京,《科學時報》記者近日採訪了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長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楊達源教授。
  • 地貌學與環境認知的當代答卷
    ……這些都是地貌學要回答的問題。 陽春三月的一天,記者來到位於奧體中心附近的北京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理學系教授崔之久家中。他作為「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究」課題主要完成人之一,榮獲200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海量新聞信息處理中的中文分詞算法研究
    點擊進入人民網獎學金專題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10月30日揭曉,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劉健、於淼同學的作品《海量新聞信息處理中的中文分詞算法研究
  • 重新定義海量存儲: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
    正是自從計算機誕生開始,將信息數位化之後再進行存儲,才成為了信息存儲的主要形式。從1932年在奧地利出現的磁鼓內存算起,存儲器先後經歷了磁鼓存儲器、磁帶、硬碟和軟盤、光碟、全球資訊網、雲等各種介質,每一次的演變升級,都讓人類文明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邁入網際網路尤其是大數據時代之後,人類迎來了史上最密集的信息大爆炸。
  • 在海量新聞衝擊下選擇逃避,人類的信息處理能力將達臨界點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面對海量新聞,我們的閱讀、理解、處理和採取行動的能力受到的壓力明顯增大。​2020年的一些重大事件需要我們投入更多時間,採取更直接的行動,因而也比以往更讓人情緒緊張。其結果就像是一場精神上的DDoS攻擊(黑客術語,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拖垮我們的精神健康,使錯誤信息得以泛濫,甚至使發布新聞變得更加困難。隨著信息變得越來越容易獲取,新聞周期往往難以長時間集中關注一個話題。一樁周一發生的政治醜聞,在過去幾十年可能會持續數周震動全國,如今到周二可能就會從新聞周期中消失。
  • 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在赤水考察 首次發現丹霞喀斯特地貌
    多彩貴州網訊 4月29日,中國丹霞地貌學研究首席專家、學科帶頭人,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及旅遊地貌組長,原廣東中山大學地理系主任黃進教授,在赤水市相關領導的陪同下,深入復興鎮凱旋村張家灣,對丹霞天然轉石和奇石進行科研考察
  • 大數據:法學研究的重要維度
    大數據依託於信息社會的信息採集,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對每一個被採集對象的行為進行合理的預測。在法學研究領域,無論是以法律為分析基礎的教義法學還是以社會為分析基礎的社會法學,其之間的爭論完全可以通過大數據的工具實證分析彌補其缺陷。
  • 朱強博士:人工智慧、大數據能揭示生命信息嗎?
    有些片段含有製造蛋白質的信息,這些片段被稱為基因。它們大約佔全部DNA序列的1%~1.5%,其它98%的DNA序列功能未知,甚至一度被人們認為是無用DNA,隨著現在研究的深入,發現這些所謂無用DNA在生物功能和調控上發揮著巨大作用。面對海量基因組數據,生物學家卻無法了解其生物功能和過程。人類之渺小,造物主之偉大,不勝唏噓!
  • 科學網—科學基金促地貌學研究再上新臺階
    目前,該資料庫共享系統和地貌圖集在促進地貌研究進展,全國土地調查、區域規劃、環境保護和災害監測中正發揮重要作用。 完備的數字地貌分類體系 「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構建了一個完備的數字地貌的分類體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程維明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這是目前國內比較完善的數位化的分類體系。
  •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
    他在地質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與安特生一起從事過「仰韶文化」的考古研究;在甘肅武威最早發現中國的早石炭世地層;在西北最早發現大批爬行動物化石。他是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從事地質教育60多年,培育了幾代地質人才。  袁復禮,河北省徐水縣人,祖輩為官宦人家,父親曾中過秀才。祖母彭氏出身於蘇州名門世家,讀過私塾,為供幾個孫子上學,她先後到天津師範學校和奉天師範學校教書。
  • 高分衛星陸續發射 如何挖掘海量影像數據價值?
    這是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信息保障。而沒有GIS技術的支持,不提高海量影像數據處理的效率和精度,空間大數據則難以發揮其真正的價值。面對海量影像數據的存儲管理與分析發布,國產GIS平臺MapGIS的表現如何呢?
  • 外交部:美國竊取海量數據信息,難道不想做出任何解釋嗎?
    憑藉這種手法,美國和「五眼聯盟」竊取了海量的信息。華春瑩說,美國媒體《華盛頓郵報》也披露過,美國國家安全局跟英國通訊總部合作發起過「強健計劃」,頻繁侵入谷歌和雅虎的雲伺服器,甚至直接將數據引流到本單位資料庫,收集了上億條私人信息。斯諾登曝光的美國「特等艙」項目也顯示,美國在近100多個駐外使領館內安裝了監聽的設備,對駐在國進行竊密。
  • 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深度融合
    相同的研究問題可以從不同學科領域、不同角度以及不同側重點進行分析。在大數據時代,運用信息技術有助於人們更加深入透徹地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新動向,例如,進一步跟蹤和關注以下具體研究問題。這裡的「物」能夠為認識社會經濟現象提供好的研究基礎和平臺。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而言,取之不盡的數據是科學新發現的源泉,物聯網所帶來的研究魅力在於數據的獲取空前方便。物聯網可以獲取海量的實時數據,而這些數據是運用傳統工具和手段所不能獲取的。  還有就是即時可用的計算環境:雲計算。雲計算的概念從2006年的搜尋引擎大會上提出,到現在已經10多年。
  • 「讀懂」中國天眼海量數據,貴州這個重點實驗室厲害了!
    11月18日,記者從貴州省射電天文數據處理重點實驗室獲悉,自2017年成立以來,該實驗室依託「中國天眼」(FAST)開展緻密天體的天文觀測、天文大數據處理與分析、緻密天體的理論研究等工作並取得積極成效。
  • 綠盟科技萬慧星: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新選擇
    C114訊 10月15日消息(嶽明)在日前某公開場合,綠盟科技(300369,股吧)行業技術總監萬慧星在接受C114採訪時表示,傳統的安全防護技術在面對海量終端和實時海量數據所象徵的大數據時代,已經越來越難以實現實時告警。  而真正有效的事件,正是隱藏在大數據裡,所以大數據安全分析成為信息安全趨勢之一。
  • 大數據背景下的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
    隨後催生了長期生態學研究網絡(LTER),標誌著生態學領域進入「大科學、大數據」時代。當前區域/全球尺度的網絡化生態系統長期觀測成為獲取大尺度生態信息的重要平臺,如 LTER、英國環境變化監測網絡(ECN)、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等,使得獲取海量、大尺度、多源異構生態數據成為可能。
  • 對話大咖,行業探討,30億對鹼基基因研究背後的數據「超存」挑戰
    大咖介紹:(從左往右)宋家雨,Dostor存儲在線總編輯謝長生,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曾文君,深圳國家基因庫生物信息資料庫主任孫斌,浪潮存儲產品線副總經理>近日,在DOIT存儲峰會上,浪潮存儲產品線副總經理孫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謝長生、深圳國家基因庫生物信息資料庫主任曾文君,共同就基因研究帶來的數據存儲挑戰接受了媒體採訪。
  • 資訊時代的古史研究:不打開資料庫都無法找課題
    2017年5月19日,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張劍光、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顧宏義、華東師範大學錢幣博物館館長陳江、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範兆飛同中華書局總編輯顧青一起在上海靜安書友匯進行了以「資訊時代:古史研究的新思路」為主題的研討會。
  • 國富投資陳海峰:挖掘海量數據從微觀維度把握大概率機會
    從微觀價量信息中  尋找確定性  「我們的中高頻策略的特點是,持倉時間短,倉位比較靈活,通過微觀結構來捕捉市場特點,更看重市場未來一到兩天內的確定性機會。」談到公司中高頻量化策略時,陳海峰表示,通過分析微觀價量變化,可以發現非常多的市場信息,捕捉到好的投資機會,從而獲取大概率收益。
  • 生物信息學為大數據 「插上翅膀」
    圖為陳潤生院士正在做報告「如今,生物信息學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也是資訊時代帶給生物醫學的巨大推動力。」8月3日,在第十四屆國際生物信息學論壇(IBW 2019)上,哈佛大學教授劉小樂表示,生物醫藥領域產生了海量的數據,如何通過生物信息學與計算科學弄懂這些數據,成為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共同關注的話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