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信息處理能力可能將達到一個臨界極限。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面對海量新聞,我們的閱讀、理解、處理和採取行動的能力受到的壓力明顯增大。
2020年的一些重大事件需要我們投入更多時間,採取更直接的行動,因而也比以往更讓人情緒緊張。其結果就像是一場精神上的DDoS攻擊(黑客術語,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拖垮我們的精神健康,使錯誤信息得以泛濫,甚至使發布新聞變得更加困難。
隨著信息變得越來越容易獲取,新聞周期往往難以長時間集中關注一個話題。一樁周一發生的政治醜聞,在過去幾十年可能會持續數周震動全國,如今到周二可能就會從新聞周期中消失。
結果是新聞讀者往往不知所措。根據路透社新聞研究所2019年的一份報告,35%的英國受訪者和41%的美國受訪者會主動逃避新聞。儘管疫情爆發後新聞閱讀量曾短暫飆升,但該研究所發現,在4月至5月之間,新聞逃避率「顯著上升」,5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至少「有時」會逃避新聞。
在這些調查中,逃避新聞的主要原因是它令讀者感到緊張。薩塞克斯大學心理學教授Graham Davey認為,經常接觸新聞會對觀眾的情緒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他說:「我們的研究表明,負面新聞會將消極情緒傳遞給消費者,令他們感到更焦慮、緊張甚至沮喪,這種消極情緒再融入他們自己的煩惱和憂慮,使人們擔憂的時間更長,往往更具災難性。」
太具壓力感的新聞會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傳遞創傷感的負面新聞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更大的影響,因為它會引發類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戴維解釋道。「尤其是當這些故事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傳遞暴力和創傷感時。」
他認為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故意不看電視新聞或不看報紙,而社交隔離讓他們更容易逃避新聞。
即使是那些持續閱讀新聞的人,一天中也只有那麼多時間來處理所有的新聞。尋找、閱讀、整理和分享故事是需要時間的,這些時間通常是在工作休息、上廁所或睡覺前偷偷擠出來的。可供閱讀的故事越多,處理它們就越困難。
給人們足夠的時間來處理他們正在閱讀的東西,他們更有可能相信事實,但時間是一件日益稀有的商品。
雖然人們一天可能會閱讀多篇新聞文章,但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在理解新聞上花的時間越少,他們對虛假新聞的懷疑就越少。
麥格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的進一步研究表明,這種效應更能解釋為什麼人們會相信假新聞而不信政治偏見。
換句話說,給某人足夠的時間來處理其所閱讀的內容,他們更有可能相信真相,即使它違背他們的政治信仰。但時間是一種日益稀有的商品,它影響的不僅僅是新聞消費者。
正如布朗大學認知、語言和心理科學教授Steven Sloman博士2018年向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解釋的那樣,「我們只是沒有時間區分事實和錯誤。即使事實核查人員也沒有時間。」
最終,面對海量新聞信息的衝擊,我們會越來越感到疲憊。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新聞消費習慣上進行社會變革,最終必須放棄一些東西。
來源:Medium
編譯:Sunnisky
聲明:著作權所有,轉載需授權,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Come on,給你的靈魂充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