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量新聞衝擊下選擇逃避,人類的信息處理能力將達臨界點

2020-08-22 放牛班的秘密花園


我們的信息處理能力可能將達到一個臨界極限。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面對海量新聞,我們的閱讀、理解、處理和採取行動的能力受到的壓力明顯增大。

2020年的一些重大事件需要我們投入更多時間,採取更直接的行動,因而也比以往更讓人情緒緊張。其結果就像是一場精神上的DDoS攻擊(黑客術語,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拖垮我們的精神健康,使錯誤信息得以泛濫,甚至使發布新聞變得更加困難。


隨著信息變得越來越容易獲取,新聞周期往往難以長時間集中關注一個話題。一樁周一發生的政治醜聞,在過去幾十年可能會持續數周震動全國,如今到周二可能就會從新聞周期中消失。


結果是新聞讀者往往不知所措。根據路透社新聞研究所2019年的一份報告,35%的英國受訪者和41%的美國受訪者會主動逃避新聞。儘管疫情爆發後新聞閱讀量曾短暫飆升,但該研究所發現,在4月至5月之間,新聞逃避率「顯著上升」,5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至少「有時」會逃避新聞。


在這些調查中,逃避新聞的主要原因是它令讀者感到緊張。薩塞克斯大學心理學教授Graham Davey認為,經常接觸新聞會對觀眾的情緒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他說:「我們的研究表明,負面新聞會將消極情緒傳遞給消費者,令他們感到更焦慮、緊張甚至沮喪,這種消極情緒再融入他們自己的煩惱和憂慮,使人們擔憂的時間更長,往往更具災難性。」


太具壓力感的新聞會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傳遞創傷感的負面新聞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對心理健康產生更大的影響,因為它會引發類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戴維解釋道。「尤其是當這些故事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傳遞暴力和創傷感時。」


他認為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故意不看電視新聞或不看報紙,而社交隔離讓他們更容易逃避新聞。


即使是那些持續閱讀新聞的人,一天中也只有那麼多時間來處理所有的新聞。尋找、閱讀、整理和分享故事是需要時間的,這些時間通常是在工作休息、上廁所或睡覺前偷偷擠出來的。可供閱讀的故事越多,處理它們就越困難。


給人們足夠的時間來處理他們正在閱讀的東西,他們更有可能相信事實,但時間是一件日益稀有的商品。


雖然人們一天可能會閱讀多篇新聞文章,但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在理解新聞上花的時間越少,他們對虛假新聞的懷疑就越少。


麥格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的進一步研究表明,這種效應更能解釋為什麼人們會相信假新聞而不信政治偏見。


換句話說,給某人足夠的時間來處理其所閱讀的內容,他們更有可能相信真相,即使它違背他們的政治信仰。但時間是一種日益稀有的商品,它影響的不僅僅是新聞消費者。


正如布朗大學認知、語言和心理科學教授Steven Sloman博士2018年向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解釋的那樣,「我們只是沒有時間區分事實和錯誤。即使事實核查人員也沒有時間。」


最終,面對海量新聞信息的衝擊,我們會越來越感到疲憊。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新聞消費習慣上進行社會變革,最終必須放棄一些東西。


來源:Medium

編譯:Sunnisky


聲明:著作權所有,轉載需授權,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Come on,給你的靈魂充充電!

相關焦點

  • 海量新聞信息處理中的中文分詞算法研究
    點擊進入人民網獎學金專題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10月30日揭曉,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劉健、於淼同學的作品《海量新聞信息處理中的中文分詞算法研究
  • 重新定義海量存儲: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
    其實,人類最早的存儲器,就是人類的大腦。或許有很多人都想像不到,人類的大腦天然就是最好的存儲器,不但可以存儲海量信息,而且還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因此在其他存儲器誕生之前,大腦就是人類最早的存儲器。不過作為存儲器而言,人類大腦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不大穩定。
  •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程度達臨界點 2020年環保行業發展投資前景分析
    根據《自然》雜誌發布的新研究指出,科學家們回顧了過去40年,超過200個大型冰川的變化,數據顯示出了格陵蘭島的冰蓋融化可能已經達到了「臨界點」,甚至它已經是處於「不可逆轉」,完全消失的道路上。 格陵蘭島冰蓋或已達臨界點。
  • 奧地利學派視角下的人工智慧新聞產品探究
    這也可以看出,人工智慧已經由最初對知識和數據的簡單搜集處理逐漸進化到了能夠進行自主識別、調度甚至是決策的高度。 但是由於目前的人工智慧技術水平仍然比較有限,所以它在新聞媒體領域的開發和表現一方面主要是將相關技術,尤其是大數據技術運用到平臺系統上以便處理來自全世界的海量信息;另一方面就是在特定的報導領域開始使用「機器人記者」進行新聞的採寫、編輯和發布工作。
  • 解放軍某防空旅多舉措提高參謀人員信息甄別能力
    陳徵攝編輯點評■信息技術在提高戰場透明度的同時,也給戰場帶來了新的「迷霧」——收集的情報信息浩如煙海,鋪天蓋地,真假難辨,魚目混珠。■據統計,海灣戰爭多國部隊在42天作戰中,處理作戰信息多達數百萬份,僅美國陸軍後勤部每天就要處理信息(申報表)10.7萬份。■信息獲取的能力越強,受無用和有害信息的幹擾也越大。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這一發現打破了人們普遍認為鐵磁量子臨界點不存在的傳統觀念,並且將奇異金屬行為拓展到鐵磁量子臨界材料中。相關成果3月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袁輝球表示,此項工作不僅為量子相變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並且將銅基高溫超導和反鐵磁重費米子材料中觀察到的奇異金屬行為延伸到了鐵磁體系。
  • 面對海量信息的大地貌學研究
    ——寫在亞洲地貌與構造系列圖著出版之際  □徐建輝 毫無疑問,如今的人們正享受著現代科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面對海量信息,如何更高效地獲取、更恰當地應用,使之成為指導建設發展的堅實基礎,仍是困擾人們的重要問題。
  • 傳媒觀察丨算法新聞,擁抱人工智慧謹防「技術霸權」
    錨定新聞:從海量信息中發現事實線索在尋找新聞線索方面,算法作為一種數據驅動式的直覺雷達,通過一系列實時監測、聚類分析等機器深度學習功能進行數據挖掘,幫助記者在龐雜無章的信息環境中快速鎖定到有價值的信息。算法可以通過對數據的量化分析,穿透表面紛雜將信息深處隱藏的特質或問題呈現出來,幫助導引人類記者將注意力關注到有價值的信息線索上面,從而生產更為有意義的報導。
  • 「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在西方傳統主流媒體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受眾很難以個人能力辨別各種觀點的真假,反而比較容易接受社交媒體圈子中散播的情緒和偏見,從而作出與事實差距較大的主觀判斷。社交媒體海量傳播的「後真相」,助推「黑天鵝」式的事件和人物頻出。
  • 地球溫室效應已達臨界點,再忽視將不可逆轉
    氣候變化將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史無前例的重大影響。這些改變將直接嚴重地影響糧食收益,同時海平面快速上升所造成的災難性洪災也在與日俱增。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可以阻擋相當部分的太陽光反射回太空,使得地球溫度變得適合生物生存,這對人類以及其它物種都至關重要。
  • 生物技術啟發下的信息技術革新
    以仿生方式解決困擾存儲技術多年的問題,讓DNA從記錄生命遺傳信息發展到記錄人類文明信息,將是一項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數據智能處理的需求面對如此海量的數據,人們已經不能滿足計算機機械地執行人類的指令,而是希望計算機能夠像人一樣具有思維,智能地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進而幫助人類從海量的數據中獲取信息和知識。
  • 聯合國:全球氣溫在2030年將達不可逆的臨界點(英語音頻)
    Scientists: Time running short before climate changeeffects are 』irreversible』聯合國:全球氣溫在2030年將達不可逆的臨界點
  • 高分衛星陸續發射 如何挖掘海量影像數據價值?
    這是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信息保障。據統計,全球空間數據量已達到ZB級,影像數據是其主要的數據形式,新興的無人機、三維影像、VR等行業也將帶來多源、更新快速的影像數據,密集而廣泛的應用,將使影像數據呈爆炸式增長。而沒有GIS技術的支持,不提高海量影像數據處理的效率和精度,空間大數據則難以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 高分衛星陸續發射 如何挖掘海量影像數據價值?
    這是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信息保障。 2018年MapGIS 10.3推出了鑲嵌數據集功能,可管理TB級以上的影像,在桌面端快速瀏覽TB級影像,並可基於鑲嵌數據集快速裁剪瓦片,解決了影像瓦片裁剪耗時費力問題。
  • Nature:樹突具有主動信息處理能力
    一、    Nature:樹突具有主動信息處理能力       樹突,這些神經元的樹枝狀突起,
  •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程度達臨界點,全部融化將致海平面上升7米
    格陵蘭島冰蓋或已達臨界點。根據《自然》雜誌發布的新研究指出,科學家們回顧了過去40年,超過200個大型冰川的變化,數據顯示出了格陵蘭島的冰蓋融化可能已經達到了「臨界點」,甚至它已經是處於「不可逆轉」,完全消失的道路上。
  • 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程度達臨界點,全部融化將致海平面上升7米
    格陵蘭島冰蓋或已達臨界點。根據《自然》雜誌發布的新研究指出,科學家們回顧了過去40年,超過200個大型冰川的變化,數據顯示出了格陵蘭島的冰蓋融化可能已經達到了「臨界點」,甚至它已經是處於「不可逆轉」,完全消失的道路上。臨界點是指,物體由一種狀態轉變成另一種狀態的條件,亦借指事情性質發生變化的關節。
  • 15個氣候臨界點已激活9個,我們如何應對?
    澳大利亞著名氣候學家威爾·斯特芬「氣候臨界點」是20年前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的概念。就氣候系統來說,臨界點指的是全球或區域氣候從一種穩定狀態到另外一種穩定狀態的關鍵門檻。臨界點就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關鍵節點,並且臨界點事件是不可逆的。
  • 地球軌道太空垃圾已達臨界點
    晶報訊 美國全國研究委員會1日公布報告稱,地球上空的太空垃圾數量已經達到「臨界點」。該委員會呼籲美國航天局採取措施減緩太空垃圾的影響。報告稱,計算機模型顯示,太空中軌道碎片的數量已多到足以持續碰撞並產生更多太空垃圾,威脅太空飛行器的安全。報告認為,太空垃圾與溫室氣體、核廢料存儲等問題一樣,短期的影響都不大,但如果長期得不到處理,未來將對人類社會影響巨大。
  • 太空垃圾數量已達危險臨界點 可"躲""抗"治理
    美國最新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繞著地球跑的太空垃圾數量現在已經過了臨界點,隨時可能發生撞擊;而一旦互撞,就會製造更多碎片,危及航天員和衛星。太空中近年發生的交通事故1991年12月底,俄羅斯一顆失效衛星「宇宙1934」撞上了本國另一個衛星「宇宙926」釋放出來的大碎片,前者一分為二,後者零碎到無法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