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海量存儲: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

2020-11-23 趣味科技

「人類文明的進化史,也是信息存儲技術的發展史。」

——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

人類文明進化史中的信息存儲發展史

說起存儲,你心目中最早的存儲器是什麼?

結繩記事?

甲骨文?

羊皮紙?

都不對!

其實,人類最早的存儲器,就是人類的大腦。

或許有很多人都想像不到,人類的大腦天然就是最好的存儲器,不但可以存儲海量信息,而且還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因此在其他存儲器誕生之前,大腦就是人類最早的存儲器。

不過作為存儲器而言,人類大腦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那就是不大穩定。不管是身體狀態、年齡、周邊環境還是心情,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人類大腦的存儲或者說是記憶功能。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這一問題的突出體現。

正是因為大腦的這一缺點,人類才開動腦筋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存儲器,來幫助自己更好地開展生活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據歷史考證,早在舊石器時期也就是距今大約250萬年前,世界各地的人們就已經開始利用天然的巖石作為載體,用繪畫等方式記錄下各種有用的信息。

但是在巖石上繪畫也有一大缺點,那就是無法移動,自然也就難以進行傳播。因此出於信息存儲和傳播的需求,人們開始創造和發明新的存儲工具。從兩河流域的泥板和石板,到遠古中國的甲骨文、竹片、木片、縑帛,再到古希臘的羊皮紙,人類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和發明更好用、更便捷的存儲器。

西漢時期,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開始萌芽,並由蔡倫在東漢元興元年加以改進,後續又通過文化交流和貿易傳播到世界各地。紙張的發明,讓信息的存儲與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對世界各國的科技和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讓人類文明實現了歷史性的一大跨越。

數據存儲方式在新時代的演變

計算機的發明,不僅將人類從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也讓信息存儲形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正是自從計算機誕生開始,將信息數位化之後再進行存儲,才成為了信息存儲的主要形式。

從1932年在奧地利出現的磁鼓內存算起,存儲器先後經歷了磁鼓存儲器、磁帶、硬碟和軟盤、光碟、全球資訊網、雲等各種介質,每一次的演變升級,都讓人類文明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邁入網際網路尤其是大數據時代之後,人類迎來了史上最密集的信息大爆炸。當數位化生產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普遍的商業模式,當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的新生產資料,每一天都會有海量的數據信息噴湧而出,以一種宏大的力量重新塑造著世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華為全球產業展望GIV》預測,全球新產生的數據量將從2018年的32.5ZB,快速增長到2025年的180ZB。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現實,那就是面對海量存儲,各行各業的企業都普遍面臨著「數據存不下、流不動、用不好」的數據應用難題。

「在企業數位化轉型中,海量數據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當前只有2%的數據被保存,保存下來的這些數據當中,又只有10%真正得到分析和利用。許多企業都面臨著海量數據存不下、流不動、管不好的問題。」華為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指出,「而各行各業企業需要面對的這些挑戰,正是華為存儲以及相關技術能夠發揮作用的地方。」

海量數據場景的存儲解決方案

正是為了解決「數據存不下、流不動、用不好」的難題,華為OceanStor存儲Pacific系列才應運而生。

2020年5月28日,以「海納數據,釋放平凡數據的不凡潛力」為主題,華為OceanStor存儲面向海量數據場景推出Pacific系列產品,以幫助企業應對數字經濟時代不斷增長的數據存儲挑戰。

為了幫助用戶面對海量數據存儲和應用的挑戰,華為打破了架構、服務和性能的邊界,重新定義了存儲架構,以多協議無損互通、下一代彈性EC算法和系列化硬體,靈活應對AI、HPC、視頻等海量數據場景的多樣化需求及效率、成本和可靠性挑戰,並且採用了全快閃記憶體技術手段大幅提升效率,幫助企業挖掘和釋放海量數據價值。

事實上,自從2009年首次發布第一代文件存儲以來,華為就針對海量數據存儲領域進行了多年的持續投入,並且取得了市場份額連續四年穩居中國區第一的亮眼成績。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有超過150個國家,涵蓋運營商、金融、政府、能源、醫療、製造、交通等多個行業的12000多家客戶,將華為OceanStor存儲作為了數據存儲與處理的優先選擇。

華為海量存儲領域總裁尚海峰表示,此次發布的華為OceanStor存儲Pacific系列,將充分發揮華為在存儲軟、硬體方面的多年積累,在效率、成本、可靠等三個方面實現了創新的突破,成為企業海量數據的安心之選:

一、更高效:打破服務邊界,實現業界首個文件、大數據、對象協議無損互通,解決傳統網關方式的性能和語義損失問題。以自動駕駛研發為例,一套存儲即可支撐多個環節的數據處理,數據無需在多套存儲間遷移,業務處理效率提升25%,空間節省20%;打破性能邊界,新一代文件系統同時支持高帶寬和高OPS應用,適應日益複雜的HPC應用負載。

二、更經濟:打破架構邊界,以獨創vNode高可靠模式和下一代彈性EC技術,在性能和可靠性不降低的前提下,磁碟利用率達到93%,相比業界平均水平領先40%以上;全新高密大容量節點,在5U空間裡支持120塊硬碟,密度達到業界通用存儲型伺服器的2.67倍,空間節省62.5%;熱、溫、冷數據按需自動分級到快閃記憶體、磁碟和藍光介質,數據自由流動無需人工幹預;

三、更可靠:從數據級、設備級、系統級到方案級的四級可靠性保障機制。全面的亞健康檢測與預處理,提前識別故障風險;支持跨集群雙活、三站點多活容災機制,可實現業務跨地域容災,保證票據影像、在線視頻等生產業務7*24小時永遠在線。

華為存儲為解決用戶難題而生

作為專門面向海量數據場景推出的存儲產品,華為OceanStor存儲究竟能夠為企業解決哪些難題和挑戰?從來自各行各業的應用實例中,我們不難窺見一二。

在交通出行領域,每年春運期間,鐵路訂票網站每天都會迎來上千億次的點擊訪問。在如此恐怖的數據訪問量背後,正是華為OceanStor存儲保證了數據的存儲、讀取以及高效處理,才保障了鐵路訂票網站的穩定運行以及數以億計乘客的購票體驗。

在醫療健康領域,對於保健和疾病監控來說,基因檢測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採用華為OceanStor存儲之後,一個人的基因檢測時間可以由原來的14天大幅縮短到僅需7天。

在衛星遙感遙測領域,華為OceanStor存儲正在和自然資源部門展開積極合作,為保護環境、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貢獻力量。

除此以外,在自動駕駛系統、運營商大數據、油氣勘探、金融銀行、高速視頻聯網、在線高清視頻等多個行業領域和應用場景,華為OceanStor存儲都在通過華為18年的存儲技術創新和積累,為用戶提供更高效、更經濟、更可靠的存儲解決方案。

「依託軟硬體的核心實力,我們應該是目前業界唯一一個能夠把分布式場景、非結構化數據、幾種協議數據面融合互通一起的產品,結合當前發布華為OceanStor存儲Pacific系列的硬體,該系列產品會逐步把產品競爭力打造出來,實實在在地幫助客戶解決一些數據孤島融合互通的問題,將數據的利用價值提升到最佳。」華為海量存儲領域總裁尚海峰表示,「自從面世以來,華為OceanStor存儲在各個行業都構築了一些核心的場景案例,並且從2017年開始在分布式場景下做到了國內第一。我們的目標是爭取在兩年之內,把這個產品打造成世界第一。」

相關焦點

  • 一文讀懂人類信息存儲進化史
    隨著時間的發展IT技術也正在茁壯發展如果說紙解決了時間到了1725年Fritz Pfleumer發明了錄音磁帶,實現了模擬信號的存儲而磁帶的誕生,也標示著磁性存儲時代的開始1932年磁鼓存儲問世它是一個大型金屬圓柱體,外表面塗有鐵磁記錄材料在當時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內存和二級存儲
  • 天賦異稟,高存儲密度成為海量數據存儲首選
    飛機變成無數碎片散落在大海中,但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從海水中打撈出了飛機上用於數據存儲的 IBM 磁帶。IBM 科學家將磁帶進行復原,找出了 7位太空人在飛機失事瞬間的生理數據以及太空梭的其他數據,得以還原飛機失事的部分真相。 經過長時間的海水浸泡,數據依然能得到恢復,這樣的數據保護能力,不僅在當時,放到如今也是難以想像與無可替代的。
  • ...出席 2020 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 詮釋雲原生時代存儲「進化論」
    峰會上,QingStor 存儲產品線研發負責人王煜、QingStor 存儲產品線產品經理馮相東分別帶來了以《雲原生架構下的存儲進化》、《企業核心業務資料庫雲化轉型》為題的主題演講,深度詮釋雲原生時代的存儲進化方向,解析企業核心業務雲化轉型與資料庫變革的重要性,幫助企業客戶解決雲原生架構下海量數據(603138)存儲難題,加快落地雲原生,推進數位化轉型。
  • 人腦究竟能夠存儲多少東西?人腦的信息存儲容量有多大?
    這種話題應該是電腦發展到今天,人類本能的提出來的一個疑問吧。大家都一定很好奇,如果參考電腦的存儲能力,人腦究竟能存儲多少東西。其實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這是因為:第一、人類對自己的大腦的研究只能算是剛給起步,對於大腦的精確運轉機制還不能完全掌握,所以也無法拿出一個準確的數值出來,於電腦進行比較。第二、目前人的大腦的功能也遠比電腦多,遠不是電腦所能比擬的。不過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雖然現在還有很大差距,但是二者的差距正在縮小也是一個可以看到的事實。甚至很可能有一天我們需要重新定義生命這個概念。
  • DNA存儲,拯救人類數據危機的良方?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文丨腦極體開一個腦洞:如果地球正在面臨一場馬上到來的毀滅性星際災害,人類又想儘可能地保存地球的生命和文明,在現有條件下,該怎麼辦?像大劉一樣讓地球停止自轉然後逃離太陽系,這恐怕來不及了。而如果像諾亞方舟一樣,一股腦把人類、動植物和人類的知識搬運到飛船上,現有的火箭運載能力,恐怕也裝不下這些物質的億萬分之一。
  • 中科院細胞所存儲進化史:從數據抽屜發展到10PB數據平臺
    將數據中心藏在抽屜裡,顯然存在安全風險,至少應該進行異地備份,而且如此「分散堆放」的存儲介質,也不利於後續在線的研究分析。 從抽屜裡的數據中心開始 這是15年前的「故事」,徐姚晨現任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信息建設與運維部主管,他所在的研究所更是大有來頭。
  • 中科院細胞所存儲進化史:從數據抽屜發展到10PB數據平臺
    將數據中心藏在抽屜裡,顯然存在安全風險,至少應該進行異地備份,而且如此「分散堆放」的存儲介質,也不利於後續在線的研究分析。 從抽屜裡的數據中心開始 這是15年前的「故事」,徐姚晨現任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信息建設與運維部主管,他所在的研究所更是大有來頭。
  • 人類首次實現單原子量子信息存儲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格哈德·瑞普領導的科研小組近日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用單原子存儲量子信息——將單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寫入一個銣原子中,經過180微秒後將其讀出。這項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學家設計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並讓其遠距離聯網構建「量子網絡」。
  • 什麼是雲存儲?
    當下,雲計算已然是新興技術領域和服務領域的「熱詞」之一,從雲計算概念和實踐中延伸出了一種新的存儲模式——雲存儲。雲存儲正在通過各種應用服務走進我們的生活,逐漸改變著我們對傳統存儲方式的認知,也在不斷刷新著文件存儲方式。
  • 人類未來諾亞方舟正在研製,DNA存儲技術將主角,或拯救地球文明
    因此宇宙之中存在無數的危險,人類生活在銀河系的邊緣,躲開了很多的災難,可是地球文明依舊很脆弱,只要一顆隕石,就能夠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毀滅性災難,很可能人類會跟恐龍一樣,消失在地球的歷史上。朋友們喜歡最新科學,希望加我粉絲和關注,一起來探討。那麼宇宙充滿了未知的危機,地球一旦遭遇此類危機的話,應該怎麼樣保存地球文明呢?
  • 軟體定義存儲(SDS)的定義及其分類
    SNIA是Storage Networking Industry Association的簡稱,也即全球網絡存儲工業協會,做為曾經制定過SAN,NAS,對象存儲,雲存儲等標準的第三方協會,我們有理由相信,SNIA對SDS的看法比較權威。其內容也確實有助於大家更深刻地理解SDS。SNIA在SDS的定義中提到,SDS允許異構的或者專有的平臺。
  • 從BT電驢到磁力連結 分布式存儲發展史就是一部網際網路商業恥辱史...
    從瑞典到美國,從英國到德國,從西班牙再到中國,分布式網絡上的犯罪行為不斷遭到打擊,可以這樣說,分布式存儲發展史,就是一部網際網路商業恥辱史。先來梳理一下HTTP超文本存儲協議的誕生歷程與弊端。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ARPA)建立的ARPA網,被認為是網際網路的始祖。
  • 蠶絲蛋白存儲器開啟信息存儲新時代
    本報記者 沈則瑾隨著科技發展與文明進步,人類活動越來越依賴於信息,相應產生的信息量正呈指數級增長,當前半導體存儲技術越來越難滿足日益增長的信息存儲需求。生命科學與半導體技術的融合,為信息存儲帶來了新思路,各種基於生物介質的存儲技術應運而生。然而,這些存儲技術大多通過不同分子結構對外部信息數位化編碼,信息一旦寫入便無法修改。
  • 在DNA上存儲信息或即將成為現實
    據外媒報導,將信息存儲在DNA上的技術有望實現商業化,因為製造成本已經大大降低。我們需要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已經成為數碼囤積者,耗費大量的空間來存儲我們的數據。2016年,人類共計產生了16.1萬億GB的數字信息;到2025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加十倍以上。我們的個人照片、文本和電子郵件只是佔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數據洪流來自於科學家們在其研究活動中所創造的海量信息,比如進行實驗和臨床試驗,深入研究生物的最小組成部分;觀察其他行星,儘可能深入地觀察浩瀚的宇宙。
  • 軟體定義存儲未來,首屆軟體定義存儲峰會(SDSS)將在深圳舉辦!
    ,將有數位來自開源社區的專家、國內外領先服務商的專家以及行業用戶,來分享他們對軟體定義存儲的看法、做法以及實踐體驗。軟體定義存儲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大錢(前)景?軟體定義存儲 (SDS) 直到現在也依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有較為明顯的特徵:它強調發揮軟體的能力,它對硬體不放心,不指望這硬體一直正常運行,因為它用的是平民x86伺服器,而不是又專又貴的高富帥設備。
  • 什麼是雲存儲?它是怎麼工作的?
    當下,雲計算已然是新興技術領域和服務領域的「熱詞」之一,從雲計算概念和實踐中延伸出了一種新的存儲模式——雲存儲。雲存儲正在通過各種應用服務走進我們的生活,逐漸改變著我們對傳統存儲方式的認知,也在不斷刷新著文件存儲方式。
  • 知子先生:人類的「文明進化史」
    如果拋開教科書式的定義,自己給人類的文明進化史做一個本質上的歸納,那麼我的觀點是:源頭的大道文明、支流的天道文明、下流的人道文明以及末流的物道文明。那如何解釋呢?簡而言之:1大道文明:尊道貴德、天人合一、知曉大道、精於天道、無欲無求、物質生活簡單但健康長壽;這是如一個人的嬰兒階段。2天道文明:尚存大道、知曉天道、精於人道、法天則地、以人為本、農業生產開始出現並興盛,人的私慾開始出現;這如人的青年階段。3人道文明:不懂(或不尚)天道、以人為尊、以物為貴、自尊自貴、工業崛起,科技迅猛發展、物質較為豐富,人的私慾隨著膨脹;這如人的壯年階段。
  • 人類距離造物主還有多遠?類似DNA的分子被創造,可存儲傳遞信息
    類似DNA的分子被創造,可存儲傳遞信息在NASA資助的一項研究突破中,科學家們成功創造了一種分子系統,可以像DNA一樣存儲和傳遞信息。眾做周知,DNA是地球絕大部分生命的遺傳信息載體。這項研究由由佛羅裡達阿拉庫應用分子進化基金會的Steven Benner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突破,他們成功地構建了一種類似DNA的新型信息分子系統,最令外界吃驚的是:這種新分子有8種信息成分,而不是DNA的4種,這意味著這種分子能存儲更多的信息。
  • SNIA軟體定義存儲白皮書2015漢化先行版
    Defined Storage,簡稱SDS)是一個很火熱的概念,現階段行業內也沒有確切的定義,國內外各家存儲廠商根據自己的產品也紛紛提出各自的見解,而全球網絡存儲工業協會(Storage Network Industry Association, 簡稱SNIA)也於去年上半年發布過一份關於軟體定義存儲(Software Defined Storage,簡稱SDS)的白皮書草案,國內網媒曾作過零碎介紹
  • 華為發布全新一代OceanStor存儲Pacific系列 釋放海量數據價值
    【TechWeb】5月28日,華為面向全球發布全新一代海量數據存儲OceanStor存儲Pacific系列,通過打破架構、服務和性能的邊界,以多協議無損互通、下一代彈性EC算法和系列化硬體,靈活應對AI、HPC、視頻等海量數據場景的多樣化需求及效率、成本和可靠性挑戰,幫助企業釋放海量數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