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距離造物主還有多遠?類似DNA的分子被創造,可存儲傳遞信息

2020-12-06 科學追尋者

Funny趣發現/訊

人類距離造物主還有多遠?類似DNA的分子被創造,可存儲傳遞信息

在NASA資助的一項研究突破中,科學家們成功創造了一種分子系統,可以像DNA一樣存儲和傳遞信息。

眾做周知,DNA是地球絕大部分生命的遺傳信息載體。它是一種複雜的分子,能夠將遺傳信息從父母傳遞給後代,由磷酸、脫氧核糖、4種含氮鹼基組成,雖然看起來組成的單位很少,但通過含氮鹼基不同的排列組合,致使DNA異常複雜,能夠儲存大量信息,這才能成為地球生命的根基。可是,NASA的科學家們一直有一個疑惑——如果存在外星生命,他們的遺傳載體會是DNA嗎?

生命探測一直是NASA行星科學任務的重要目標,類似DNA的分子被創造解決了NASA科學家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一史無前例的壯舉表明,除了我們在地球上所知道的基於DNA的生命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的生命形式——一種與我們迥然不同的生命。

這項研究由由佛羅裡達阿拉庫應用分子進化基金會的Steven Benner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突破,他們成功地構建了一種類似DNA的新型信息分子系統,最令外界吃驚的是:這種新分子有8種信息成分,而不是DNA的4種,這意味著這種分子能存儲更多的信息。

上圖:hachimoji DNA的結構,它使用常規DNA(綠色,紅色,藍色,黃色)的四種信息成分以及四種新的(青色,粉紅色,紫色,橙色)來表示。圖片來源: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

這種分子被命名為hachimoji DNA,即日語中的「8個字母的DNA」,它除了擁有DNA中存在的腺嘌呤、胞嘧啶、鳥嘌呤和胸腺嘧啶外,還有其他四種核苷酸,它們模仿普通DNA中信息成分的結構,構成了一個可以存儲和傳輸信息的雙螺旋結構。

hachimoji DNA能夠儲存遺傳信息、滿足達爾文進化需求、滿足遺傳信息傳遞的能力,並將原本人體內的4種核酸鹼基拓展到了8種核酸鹼基,進一步豐富了生命的遺傳信息,拓展了生命進化方向以及宇宙中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NASA總部負責天體生物學的高級科學家瑪麗·沃耶泰克(Mary Voytek)說:「(這)對我們的儀器設計和任務概念中可能存在的東西有更廣泛的理解,將使我們對地球以外的生命進行更全面、更有效的探索。」

宇宙如此之大,外星生命肯定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它們罷了。想像一下能夠脫水的三體生命,在無數光年外閃爍著光芒的矽基生命,在木星大氣中遨遊的氣態生命。無限大的宇宙中無數的星球上,不同的生命正在探索著不同的進化方向,演繹著生命的精彩。

他們又是如何進行遺傳信息的傳遞的?依舊是使用DNA?還是用的其他物質?hachimoji DNA可能是回答這些問題以及更多問題的關鍵,甚至可能到了某一天,我們也能親手創造生命,成為造物主。

小夥伴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金言!

Funny趣發現/訊,感謝關注!

相關焦點

  • 人類將成造物主?生物工程師利用DNA合成器,從零開始創造有機體
    我們聽過中國古代女媧造人的傳說,也聽過北歐神話中諸神用梣木枝造成男人,用榆樹枝造成女人的傳說,還有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創造人類的傳說,這些傳說中創造人類的偉大角色都被世人所讚頌。普羅米修斯但是沒有人想到的是,我們人類今天也可以扮演這樣的偉大角色——沒錯,我們也可以成為「造物主」,創造新的生命。
  • 記錄遺傳信息的DNA可能成為存儲載體嗎?
    從古人發明的結繩記事到以文字為主導的紙張記錄,從磁帶磁碟到現在的半導體記錄,信息存儲的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的演變和轉換,尤其是在現今這樣一個充滿信息和數據的社會,人類對於計算和存儲的依賴程度要比以往更加強烈。
  • 彎曲雷射束傳遞信息距離創造世界紀錄
    這一行進記錄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幾乎比之前紀錄提高了50倍。這一新突破或能給衛星通訊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光是擁有波峰和波谷的電磁波,組成一束普通雷射的所有光波具有同樣的相位,因此能同步到達波峰或波谷。
  • 科學家創造由8種鹼基組成的DNA,能像天然DNA一樣存儲和轉錄信息
    DNA 是一種複雜的分子,它儲存和傳遞著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體的遺傳信息。複雜的 DNA 其實只有四種鹼基排列組合而成,分別為鳥嘌呤、胞嘧啶、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通常用字母 G、C、A 和 T 表示。四種不同類型鹼基的排列組合,就如同計算機語言中的「0」和「1」一樣,儲存著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遺傳信息。但是現在,研究人員通過將 4 種人工合成的鹼基,與天然存在的四種核苷酸結合,創造出由 8 種鹼基組成的 DNA 分子,命名為「hachimoji」(在日語中 hachi 代表 8,moji 代表符號),並且能夠像天然 DNA 一樣存儲和轉錄信息。
  • 科學家創造出由8種鹼基組成的DNA,能夠像天然DNA一樣存儲和轉錄信息
    DNA 是一種複雜的分子,它儲存和傳遞著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體的遺傳信息
  • 我們距離真全息投影還有多遠?
    本文轉自【中關村在線】;提到全息投影,大家首先會想到演出中的類似場景,最著名的就是日本虛擬偶像初音演唱會。但遺憾的是,這種顯示方式只是一種視覺欺騙,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全息投影還相去甚遠,那我們現在距離真全息投影還有多遠呢?舞臺上的「初音」是真正全息投影麼?
  • 猜想木乃伊之謎,DNA記憶存儲,複製人是否有本體記憶?
    大部分人啊認為大腦是人類記憶的存在,大腦有一個叫海馬區的地方。2016年紐約基因組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套新的編碼系統,可以極大的增加dna分子的數據存儲容量他們將一部電影,一個電腦作業系統,一篇論文,一個電腦病毒,一張電子券進行了「鹼基編碼」,並成功的合成了實體dna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以及ASU生物設計研究所分子設計和仿生中心主任,剛剛宣布創建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它將開闢光電子(包括信息存儲和加密)以及合成生物學領域。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DNA技術的一個裡程碑當然是dna摺紙的發明,其中一個長單鏈dna(Ssdna)在數百條短dna短纖鏈的幫助下被摺疊成指定的形狀,」嚴解釋道。
  • 可植入人體,可存儲DNA
    製作蠶絲硬碟的過程有點像「攤大餅」,利用近紅外納米光刻技術往蠶絲硬碟裡寫入信息則像是在大餅上撒芝麻,整道工藝完成後,「大餅」表面的凹凸痕跡就類似「0」和「1」的數位訊號,通過解碼即可獲知所存儲的信息。存儲容量大,每平方英寸可存儲64GB數據;原位可多次重複擦寫;可同時存儲二進位數字信息以及與生命活動直接相關的生物信息;可以植入生物體長期保存,也可以在預設的時間內可控降解。
  • 比DNA存儲更可怕!你的照片居然可以存儲在胺基酸分子溶液裡
    近日,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受此啟發發現:DNA並不是唯一可以用於數字存儲的分子,含有糖、胺基酸和其他小分子的溶液也可以取代硬碟。意外不意外?  原來,不只DNA能夠存儲數據,小分子溶液也可以。  上周, 了DNA數據存儲的新聞,不僅16G的維基百科能夠存儲到一個DNA分子上,就連存儲全球的數據也只需要1kg DNA。
  • 10噸DNA即可存儲人類所有信息|EmTech現場
    也就是說,通過編碼和解碼,這隻兔子模型實現了其自身數據的 DNA 存儲和傳遞。Yaniv Erlich 表示,這項研究最大的突破在於實證了萬物皆可實現 DNA 存儲的理論,且不受任何形狀限制,從存儲密度來看,10 噸 DNA 即可存儲人類已經創造出的所有信息!
  • 聚焦黑科技 我們距離真全息投影還有多遠?
    提到全息投影,大家首先會想到演出中的類似場景,最著名的就是日本虛擬偶像初音演唱會。但遺憾的是,這種顯示方式只是一種視覺欺騙,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全息投影還相去甚遠,那我們現在距離真全息投影還有多遠呢?全息投影技術的實現分為兩步,首先是利用幹涉原理記錄物體光波信息,也就是拍攝過程。被攝物體在雷射輻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雷射作為參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疊加產生幹涉,把物體光波上各點的位相和振幅轉換成在空間上變化的強度,從而利用幹涉條紋間的反差和間隔將物體光波的全部信息記錄下來。
  • 聚焦黑科技,我們距離真全息投影還有多遠?
    但遺憾的是,這種顯示方式只是一種視覺欺騙,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全息投影還相去甚遠,那我們現在距離真全息投影還有多遠呢?■舞臺上的「初音」是真正全息投影嗎?全息投影技術的實現分為兩步,首先是利用幹涉原理記錄物體光波信息,也就是拍攝過程。被攝物體在雷射輻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雷射作為參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疊加產生幹涉,把物體光波上各點的位相和振幅轉換成在空間上變化的強度,從而利用幹涉條紋間的反差和間隔將物體光波的全部信息記錄下來。
  • 新型人造DNA結構 信息密度可加倍
    新華社華盛頓2月24日電(記者周舟)脫氧核糖核酸(DNA)中存儲著遺傳代碼,它由4種核苷酸組成,以4個不同字母表示。美國研究人員最新合成出一種由8個字母組成的新型DNA結構,信息存儲密度加倍,未來有望應用於合成生物等領域。
  • 我們可能發現恐龍DNA了,距離復活恐龍還有多遠?
    目前人類對完整基因組的發掘成果最多也只有380萬年,其餘的最早只有幾十萬年,距離最後一隻恐龍所生活的6500萬年前還差著十萬八千裡。不過,科學世界總是會出現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今年年初的時候,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後Alida Bailleul和她的同事們宣布,在對來自美國蒙大拿州晚白堊世的一塊斯氏亞冠龍幼體軟骨化石進行研究的時候,他們發現了原始蛋白質和軟骨細胞。
  • DNA存儲,拯救人類數據危機的良方?
    如果想儘可能多、儘可能長久地保存地球的生物,我們只需要把所有物種的DNA序列信息收集打包,在飛船的低溫環境下便可以保存長達數十萬年;而人類文明的信息呢?我們知道這些信息最高效的形式就是數據,而這些數據主要存儲在硬碟和光碟當中的。想想這些硬碟儲存器的重量和數據密度,我們不得不再一次氣餒。更何況,可能飛船還沒逃出太陽系,這些數據就會因為硬碟或光碟的壽終正寢而丟失。
  • 造物主的赫利奧斯和維斯塔:創造造物主之光的基礎——「開始的太陽射線」
    我們是太陽能級的造物主宇宙我們與地球和行星水平密切合作。我們的目的是創造造物主的完整性,以支持神聖男性和神聖女性的出現、融合和統一,創造一個平衡的,創造造物主之光的基礎。許多靈魂來到我們這裡來了解統一的過程,特別是理解與造物主的統一。因此,他們更容易在提升過程中前進,了解他們的目的,他們對造物主的化身,以及如何通過他們的存在來表達造物主的振動和智慧。
  • 人類距離瞬移還有多遠,量子糾纏能否根本解決瞬移問題?
    如果人類能夠以這樣的速度在地球上移動的話,那從上海到紐約,距離12000公裡,也僅僅需要2分鐘時間,幾乎是瞬移了。量子糾纏 1998年,加州理工學院將一個光子的狀態通過一米的距離傳遞給它的糾纏夥伴這是量子傳送裡程碑式的成就, 2017年,中國科學家將一個光子的量子態信息發送到距離地球1400公裡的軌道衛星上,這一信息被檢測到,然後被轉發給光子的糾纏態「伴侶」,後者隨後成為其在地球上「伴侶」的「鏡像拷貝」,這項壯舉是目前量子隱形傳送的最遠距離。
  • 在DNA上存儲信息或即將成為現實
    2016年,人類共計產生了16.1萬億GB的數字信息;到2025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加十倍以上。我們的個人照片、文本和電子郵件只是佔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數據洪流來自於科學家們在其研究活動中所創造的海量信息,比如進行實驗和臨床試驗,深入研究生物的最小組成部分;觀察其他行星,儘可能深入地觀察浩瀚的宇宙。
  • 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造物主?
    他從研究大自然的奧秘開始,最終進入了宗教殿堂,向世人證明了造物主創造的宇宙是何等的奇妙和偉大。這個世界同樣如此有創造它的存在,只能說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數控工具機比有些人聰明,它們不會像一些傻子一樣說「沒有造物主因為我們沒有見過她」。它們知道:如果沒有人(它們的造物主)製造它們,它們還是一些沒有被開發利用的由原子粒子分子質子等組成的某一物質,存在於這個星球上的某一處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