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實現單原子量子信息存儲

2020-12-04 快科技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格哈德·瑞普領導的科研小組近日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用單原子存儲量子信息——將單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寫入一個銣原子中,經過180微秒後將其讀出。這項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學家設計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並讓其遠距離聯網構建「量子網絡」。

量子計算機因其能同時處理用單個原子和光子等微觀物理系統的量子狀態存儲的很多信息,計算速度更快,但量子計算機進行操作時,其內部不同組件之間必須能進行信息交換,因此科學家希望量子信息能在光子和物質粒子之間交換。

此前,科學家實現了光子和數千個原子集合之間的信息交換。現在首次證明,採用一種可控的方式,量子信息也能在單個原子和光子之間交換。實現光子和單個原子之間信息交換的最大障礙是,光子和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太微弱。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將一個銣原子放在一個光學共振器的兩面鏡子間,接著使用非常微弱的雷射脈衝讓單光子進入該共振器中。共振器的鏡子將光子前後反射了多次,大大增強了光子和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還通過添加一束雷射——控制雷射(在銣原子同光子相互作用時,直接射向銣原子),讓銣原子吸收一個光子,從而讓銣原子進入一種穩定的量子狀態。且原子自旋會產生磁矩,該磁矩的方向將決定用來存儲信息的穩定的量子狀態。

這個狀態可被相反的過程讀出:他們再次使用控制雷射照射銣原子,使其重新釋放出剛開始入射的光子。結果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讀出的量子信息同最初存儲的信息一致,也就是所謂的保真度超過90%。而傳統不基於量子效應獲取的保真度僅為67%。且量子信息在銣原子內的存儲時間約為180微秒,這能與以前基於多個原子方法獲得的量子存儲時間相媲美。

但是量子計算機或量子網絡所要求的存儲時間要比這更長。另外,受到照射的光子中有多少被存儲接著被讀出——所謂的效率,現在還不到10%。科學家正著力進行研究以改進存儲時間和效率。

研究人員霍爾格·斯派克特表示,使用單個原子作為存儲單元有幾大優勢:首先單個原子很小。其次,存儲在原子上的信息能被直接操作,這一點對於量子計算機內邏輯操作的執行來說非常重要。另外,它還可以核查出光子中的量子信息是否在不破壞量子狀態的情況下被成功寫入原子中,一旦發現存儲出錯,就會重複該過程,直到將量子信息寫入原子中。

另一名科學家史蒂芬·裡特表示,單原子量子存儲的前景不可估量。光和單個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讓量子計算機內的更多原子能相網際網路,這會大大增強量子計算機的功能。而且,光子之間的信息交換會使原子在長距離內實現量子糾纏。因此,科學家們正在研發的最新技術有望成為未來「量子網絡」的必備零件。

回想人類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用18000個電子管和800公裡的電線,來存儲和傳輸信息。如今的電腦的基礎還是ENIAC式的結構,只不過零件極度小型化了。量子計算機如果投入實用就會顛覆這一譜系。德國研究者的最新進展讓人們有理由相信,總有一天,單個的原子和光子會替代半導體內存、磁碟和總線。您還能想出更小的計算結構嗎?而它的效率之高也會讓目前的超級計算機顯得像玩具。從1994年量子計算成為熱門領域以來,看似玄奧的量子計算機已經有了好幾種樣機,而單原子存儲將給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本報訊(記者王磊 通訊員楊保國)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
  • 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我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基於拉曼過程的光子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實驗室教授史保森領導的小組利用拉曼存儲協議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偏振糾纏態以及由光子偏振和路徑不同自由度組成的混合糾纏態的量子存儲。該工作對未來實現高速、寬帶量子通信具有重要意義。
  • 中美實現分子、原子之間量子糾纏,繼續拓展量子信息技術應用邊界
    傳統的信息處理器會將信息在不同物理載體中倒騰,這些載體可以是伴隨計算機科學一路走來的各種存儲設備,例如磁碟、光碟以及快閃記憶體等等。同樣的,量子信息技術也涉及信息在不同載體之間的操作。只不過承載量子信息的載體就有些不同了,科學家們通常採用量子系統承載信息,而量子系統的不同量子態就是信息的最終表達方式。
  • 中美科研人員合作首次製備單原子間量子糾纏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5日消息,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據介紹,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構成新型量子位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2018-04-16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中 小】
  • 首次利用量子態,單原子探針測量超冷氣體的溫度
    來自凱澤斯勞滕和漢諾瓦的物理學家們首次成功地將單個銫(cesium)原子用作超冷溫度的傳感器。為了確定測量數據,他們使用了量子態 - 原子的自旋狀態或角動量。通過測量自旋狀態,他們測量了超冷氣體的溫度和磁場。該系統具有特別高的靈敏度。這樣的傳感器可以在將來用於例如研究無幹擾的量子系統。這項工作發表在《物理評論X》上。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基於布裡淵散射聲學聲子的單向光信息存儲
    近日,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董春華研究小組與鄒長鈴博士後首次在介質微腔內實現了基於布裡淵散射聲學聲子的光信息存儲,存儲壽命可達十幾微秒。此成果2015年2月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6, 6193 (2015)]。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量子計算的基礎:難以捕捉的單原子
    但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在六十年前不可想像的實驗,現在不僅在實驗上實現了單個電子、單個離子、單個原子等的囚禁和操控,而且其相關的實驗技術已經在世界各地實驗室得廣泛應用。其中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還授予塞爾日•阿羅什和大衛•維因蘭德,以表彰他們分別獨立發明並拓展了在保持單個粒子量子力學特性的前提下,測量和操縱它們的方法。
  • 首次實現!10量子位自旋寄存器,存儲量子信息長達75秒!
    在未來幾年,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可能能夠解決傳統計算機系統無法完成的任務。例如,它們可以用於模擬複雜的物質或實現從根本上安全的通信。量子信息系統的基本構件被稱為量子比特,為了使量子技術成為有形的現實,研究人員將需要確定策略,以非常高的精確率控制許多量子比特。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兩個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
    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詹明生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異核原子間的量子受控非門和量子糾纏。相關工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共同組成的量子狀態,無論粒子之間相隔多遠,測量其中一個粒子必然會影響其它粒子,也被稱為「量子力學非定域性」。理論推測,不同種類粒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應該廣泛存在於各種量子複合體系之中,然而在實驗上操控兩個粒子並實現不同種類粒子的量子糾纏並不容易,之前只在兩個離子之間做到過。
  • Small:基於原子薄hBN的單原子量子點接觸開關
    成果介紹電阻式開關器件中量化電導的觀察,提出了開發用於邏輯電路和存儲器件的單原子開關的可能性
  • 固體系統中首次實現量子態信息隱形傳輸
    OFweek通信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5日報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科學家首次在一個類似計算機晶片的電子電路中,將信息從其一角「隱形傳輸」到了另一角。研究人員指出,這是首次在一個固體系統中成功實現了量子態信息隱形傳輸,從發送方到接收方不用傳輸信息載體,這種電路是未來構建量子計算機的重要一環。
  • 【中國科學報】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相關研究已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郭光燦等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