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利用量子態,單原子探針測量超冷氣體的溫度

2020-12-04 孜然實驗室

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和速度

阿圖爾·韋德拉教授。圖片:Koziel/TUK

傳感器能夠收集某些參數,例如的溫度和氣壓。來自凱澤斯勞滕和漢諾瓦的物理學家們首次成功地將單個銫(cesium)原子用作超冷溫度的傳感器。為了確定測量數據,他們使用了量子態 - 原子的自旋狀態或角動量。通過測量自旋狀態,他們測量了超冷氣體的溫度和磁場。該系統具有特別高的靈敏度。這樣的傳感器可以在將來用於例如研究無幹擾的量子系統。這項工作發表在《物理評論X》上。

超冷氣體的單原子量子探測

量子物理學家,凱澤斯勞滕理工大學的阿圖爾·韋德拉(Artur Widera)教授設計的實驗中,對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中的銣(rubidium)氣體中的單個銫原子進行觀測。溫度僅比該絕對零度高出十億分之一度。他們研究了銫原子的自旋狀態是否可用於獲取信息。「自旋一詞是指原子的固有角動量,」韋德拉教授解釋說。「在銫中,這種旋轉有七個不同的方向。」 他們的研究集中在氣體溫度上。

銫元素

一旦將單個銫原子引入銣氣體,原子就會與其碰撞。該研究的首席科學家,第一作者昆汀·布頓(Quentin Bouton)博士解釋說:「這使原子之間可以交換角動量,直到達到自旋平衡為止。」 研究人員測量單個原子的自旋,從而可以確定溫度。將該方法與物理學家獲得相同溫度值的常規測量方法進行比較,可以證實其成功。

該研究的特色是測量的高靈敏度。在典型的測量中,需要使傳感器與冷氣體接觸並直至達到平衡。「事實上,對於量子傳感器來說,平衡時的靈敏度存在根本限制。但是,我們事先包含了銫和銣之間相互作用的信息,因此我們不必等到原子與氣體銣達到平衡時就可以了。」,布頓繼續說道。結果,研究人員的測量系統的靈敏度比基本量子極限所需的靈敏度高約10倍。

銣繼續說:「我們只需要三個自旋交換過程(換句話說,就是三個原子碰撞)就可以得出結果。」 因此,氣體銣的擾動也被限制為三個量子。這是朝著以儘可能少的擾動測量敏感的量子系統邁出的重要一步,這對於量子技術的未來應用很重要。

單原子傳感器獲得的量子自旋狀態分布

韋德拉指出:「這是我們第一次使用單個原子作為傳感器,該傳感器使用量子信息,並且明顯優於傳統傳感器。」 物理學家還利用磁場進行了該實驗,並記錄了磁場狀態。這種新穎且高度靈敏的傳感器適用於幾乎不破壞地檢查脆弱的量子系統。

除了韋德拉教授的工作組之外,漢諾瓦的埃伯哈德·蒂曼(Eberhard Tiemann)教授也參與了這項工作。

相關焦點

  • 「量子」溫度計!比外太空低十億倍的溫度都將可測量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8月20日消息稱,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TCD)的物理學家,日前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效應的溫度計概念,這種溫度計可以精確測量比外太空低十億倍的溫度。這類超冷溫度產生於原子云(費米氣體),它是科學家為了研究極端量子狀態下的物質行為而創造的。什麼是超冷氣體?項目負責人John Goold教授解釋道:「物理學家分析氣體的標準方法源於統計力學理論。這一理論是在19世紀由麥克斯韋和玻爾茲曼等物理學巨擘發明的。
  • 基於量子效應的溫度計 可測量宇宙中的最低溫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8月20日消息稱,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TCD)的物理學家,日前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效應的溫度計概念,這種溫度計可以精確測量比外太空低十億倍的溫度。這類超冷溫度產生於原子云(費米氣體),它是科學家為了研究極端量子狀態下的物質行為而創造的。什麼是超冷氣體?項目負責人John Goold教授解釋道:「物理學家分析氣體的標準方法源於統計力學理論。這一理論是在19世紀由麥克斯韋和玻爾茲曼等物理學巨擘發明的。
  • 一種用於測量宇宙中最冷溫度的量子溫度計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的溫度計,該溫度計可以精確測量比外層空間溫度低十億倍的溫度。這些超冷溫度出現在被稱為費米氣體的原子云中,科學家們創造了這種雲來研究物質在極端量子態下的行為。
  • 測量宇宙溫度的新方法被發現,人類對神秘宇宙的了解更近一步
    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的溫度計,該溫度計可以精確測量比外層空間溫度低十億倍的溫度。這些超冷溫度出現在原子云(稱為費米氣體)中,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雲來研究物質在極端量子態下的行為。
  • 量子溫度計可以測量比宇宙中最冷的地方還要冷十億倍的費米氣體
    溫度計實際上是一種系統,它的物理性質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且這種變化可以預測。例如,我們可以通過體溫計中水銀的膨脹來測量我們的體溫。現在,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的溫度計,這種溫度計可以精確地測量比外太空低十億倍的溫度,它是通過測量與量子氣體糾纏的單個原子的狀態而獲得的。
  • 量子溫度計可以測量比宇宙中最冷的地方還要冷十億倍的費米氣體
    溫度計實際上是一種系統,它的物理性質隨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且這種變化可以預測。例如,我們可以通過體溫計中水銀的膨脹來測量我們的體溫。現在,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的溫度計,這種溫度計可以精確地測量比外太空低十億倍的溫度,它是通過測量與量子氣體糾纏的單個原子的狀態而獲得的。
  • 量子計算的基礎:難以捕捉的單原子
    如果把電子自旋向上定義為「活」的單原子,電子自旋向下定義為「死」的單原子,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在測量之前,永遠無法預測這次測量時原子的狀態是「死」還是「活」,這是一個量子隨機的結果。隨著測量次數的增多,「活」和「死」的原子數目比越來越接近1:1(因為我們製備的單原子疊加態波函數是,這樣探測到原子「活著」和「死了」的概率各一半。
  • 美首次測出物質第六態的黏性
    美國杜克大學物理學家約翰·託馬斯團隊測量了鋰—6原子超冷的費米氣體的黏性。他們將鋰—6原子捕獲在一個幾毫米大小、由雷射製成的盆內,當被冷卻並置身於尺寸合適的磁場內時,這些原子之間會產生強烈的相互作用。託馬斯表示,相互作用非常強烈的費米氣體展示出「令人驚奇的屬性」,諸如幾乎能毫無摩擦地像液體一樣流動等。在超冷環境下,費米氣體的性質由一個標度——原子之間的平均間距來決定。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超冷分子有著比超冷原子更豐富的內部能級,具有廣泛地潛在應用,例如超冷化學、凝聚態體系的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檢驗基本物理學的精確測量、量子信息處理等諸多前沿科學研究。然而,由於分子複雜的能級結構以及分子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實驗上製備和操控單個超冷分子極具挑戰性。
  • 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 我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中科院精密測量院最新Science
    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分子的化學反應完全由量子力學主導,諸如量子散射、量子統計等量子效應,這將顯著改變化學反應的行為。超冷化學的研究為探索化學反應的機理和動力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量子態解析度、能量解析度和可調控性。
  • 中美科研人員合作首次製備單原子間量子糾纏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5日消息,該校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據介紹,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理論上可能的最低溫度!製造出最冷的分子量子氣體!
    這種氣體的產生提高了在設計化學和量子計算等領域取得進展的可能性。在2月22日的《科學》期刊封面上,研究小組製造了一種鉀銣(KRb)分子氣體,其溫度可低至50納米埃爾文(nK)。這是開爾文的50億分之一,或者略高於絕對零度,理論上可能的最低溫度。這些分子處於可能的最低能量狀態,構成了所謂的簡併費米氣體。
  • 葉軍團隊製作超冷分子氣體的電開關—新聞—科學網
    分子「電開關」上篇:製作超冷分子氣體 量子物理學家們都有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將亂動的微觀粒子固定在空間中進行精確的觀測和操縱。 所謂的原子鐘,其實就是利用原子中電子能級躍遷時的共振頻率作為精確的時間標準。因此,讓原子「冷靜」下來是減少誤差的必需條件。
  • 葉軍團隊製作超冷分子氣體的電開關—新聞...
    北京時間12月10日和12月11日,兩份世界頂級科學期刊先後在線發表了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NIST)物理學家葉軍在超冷分子領域的新成果。 葉軍,1967年出生於上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可以說是物理學界最優秀的「鐘錶匠」之一,設計的鍶原子鐘保持著世界最高精度,在比肩宇宙年齡的時間跨度內也誤差不過1秒,有望取代銫原子鐘成為世界新的計時標準。
  • 葉軍團隊製作超冷分子氣體的電開關
    分子「電開關」上篇:製作超冷分子氣體量子物理學家們都有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將亂動的微觀粒子固定在空間中進行精確的觀測和操縱。所謂的原子鐘,其實就是利用原子中電子能級躍遷時的共振頻率作為精確的時間標準。因此,讓原子「冷靜」下來是減少誤差的必需條件。
  •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兩個單原子首次結合為偶極分子 構成新型量子位 有望提高計算效率 2018-04-16 科技日報 劉霞 【字體:大 中 小】
  • 美測出物質第六態黏性 為弦理論實驗室研究提供參照
    結果表明,費米氣體可以被用做「標度模型」,測量超高溫超導體、中子星內的核物質,甚至大爆炸幾微秒後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等物質的屬性,也有望被用來在實驗室測試弦理論。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美國杜克大學物理學家約翰·託馬斯團隊測量了鋰—6原子超冷的費米氣體的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