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首次測出物質第六態的黏性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使用雷射控制住一些超冷凍原子,測出了費米氣體(一般被認為是物質的第六種狀態)的黏性。結果表明,費米氣體可以被用做「標度模型」,測量超高溫超導體、中子星內的核物質,甚至大爆炸幾微秒後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等物質的屬性,也有望被用來在實驗室測試弦理論。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美國杜克大學物理學家約翰·託馬斯團隊測量了鋰—6原子超冷的費米氣體的黏性。他們將鋰—6原子捕獲在一個幾毫米大小、由雷射製成的盆內,當被冷卻並置身於尺寸合適的磁場內時,這些原子之間會產生強烈的相互作用。託馬斯表示,相互作用非常強烈的費米氣體展示出「令人驚奇的屬性」,諸如幾乎能毫無摩擦地像液體一樣流動等。

在超冷環境下,費米氣體的性質由一個標度——原子之間的平均間距來決定。根據量子物理學法則,這種間距會決定所有其他的天然標度,諸如能量、溫度和黏性標度等,這就使這種超冷的費米氣體能成為測量其他物質的「標度模型」。託馬斯之前就已經證明,這種氣體能用做標度測量溫度的屬性,但這是科學家首次用其測試黏性。

託馬斯首先在零下459華氏度(約為零下273攝氏度)測量了這種氣體的黏性。關掉限制氣體的收集器,並接著重新將其捕捉使這種費米氣體的半徑開始擺動。擺動持續時間越長,黏性就越低。將溫度升高一點後,託馬斯開始觀察當其被從捕捉器中釋放出來之後,費米氣體從雪茄狀變為薄餅狀的速度有多快。結果顯示,形狀改變越慢,黏性就越高。

美國芝加哥大學理論學家凱西·萊文表示,這一研究結果「對凝聚態物理和高溫超導性等領域都有重要的意義」。她說,科學家也在凝聚態物質世界中,尤其是被用來製造高溫超導體的物質中觀察到了這種「完美的流動性」。新數據,尤其是在更低溫度下的數據「似乎同科學家之前對高溫超導體應該如何流動的預測完全一致」。

杜克大學的科學家伯恩特·密勒認為,費米氣體也可以作為一種「標度模型」來研究目前科學家無法在實驗室中探測到的宇宙的組成部分。科學家可以使用鋰—6原子間距作為標尺,計算中子星上的中子之間的間距,也可以使用對費米氣體所做的測量來確定中子星上所蘊含的能源和其他屬性。另外,還可對宇宙「大爆炸」之後約幾微秒(為百萬分之一秒)出現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進行測算。

託馬斯表示,新的研究結果也可以讓科學家通過實驗更加透徹地理解弦理論(目前最有希望將經典力學同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的數學模型)所做的一些預測。如果弦理論學家能專門為費米氣體創造出新的運算,他們將能夠使用可能比一個桌面大不了多少的實驗設備,對弦理論進行精確測試。

相關焦點

  • 美測出物質第六態黏性 為弦理論實驗室研究提供參照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使用雷射控制住一些超冷凍原子,測出了費米氣體(一般被認為是物質的第六種狀態
  • 科學家製成「第六態」物質
    美國科學家今日表示,他們研製成費米子凝聚態的物質,它屬於「第六態」物質。這種新物質可能導致產生下一代超導體,並用於發電和製造磁懸浮列車等。人們過去已知的物質五種形態分別是氣態、固態、液態、等離子態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研究工作的帶頭人是在美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與科羅拉多大學合作實驗室工作的物理學家金秀蘭。
  • 科學網—探索物質「第六態」
    ■本報見習記者 吳益超 世界物理學歷史或許不會忘記2004年1月29日:這一天,美國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布,他們創造了物質的第六種形態——費米子凝聚態(fermionic condensate)。
  • 物質有固、液、氣三態,那麼光是什麼態?火又是什麼態?
    物質的三態大家都知道,氣、液、固就是隨著溫度的降低逐漸轉換的一個過程,但可能有很多人並不是特別了解的是還有第四態-等離子態和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第六態-費米子凝聚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預言半個多世紀後的1995年6月5日首次實現
  • 反物質有黏性嗎?科學依據是什麼?
    不僅在地球上,而且在我們所看的宇宙中的任何地方,我們發現大大小小宇宙結構都是由物質構成。物質,也就是說,與反物質相反。我們發現的每個星系、恆星、行星、氣體和塵埃的集合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展現出了我們在地球這個物質行星上所熟悉的確切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但是,如果要是傳統的東西都由反物質組成,反物質它具有黏性嗎?答案是肯定的。反物質是黏性的:與通常情況一樣黏性。
  • 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種形態,火是什麼態?光又是什麼態?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物質有固液氣三態,但問題是火和它發出來的光到底是個什麼態?物質的極端形態當然除了物質的第四的等離子態外還有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和第六態費米子凝聚態,因為跟火焰實在相差太遠,下面簡單來介紹下兩種物質狀態。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25 年前,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 由此,這一量子態便成為了量子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 稀有而極端的第六種物質狀態
    但是,除了最常見的三態,以及這種高能的電離等離子體之外,當物質處於極低溫的狀態下,比如接近絕對零度的時候,兩類粒子——玻色子與費米子也能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凝聚,從而創造出第五種和第六種物質狀態,它們分別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和費米凝聚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物質第五態在日常生活中,物質通常有四種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和等離子態;而玻色-
  • 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創造出物質「第五態」 只需6分鐘失重飛行
    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創造出物質「第五態」 只需6分鐘失重飛行  Winnie Lee • 2018-10-18 18:21:
  • 國際空間站創造出新奇物質第五態:探索量子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物質通常呈現為4種狀態,分別是氣態、液態、固態和等離子態。然而,物質還有第5種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s,簡稱BECs)。這是由愛因斯坦與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在1924年預測,並由沃爾夫岡·克特勒、埃裡克·康奈爾及卡爾·威曼所領導的團隊,在1995年首先通過實驗製造出來的物質狀態。
  • 人類首次遠程製作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物質
    Amruta Gadge博士是英國蘇塞克斯大學數學與物理科學學院的物理學家,她製造的是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簡稱BEC)的物質狀態。這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所呈現出的一種氣態的、超流性的物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極低溫的原子聚集在一起,表現得如同一個單一的實體。
  • 人類首次在室溫下造出「液態光」!科學家在物質第五態上再突破
    近日,科學家們首次在室溫下製造出液態光,讓光像水一樣在某個物體周圍流動、彎曲和環繞。圖 | 藝術家對液態光的想像動畫此次突破由義大利CNR納米技術研究所和加拿大蒙特婁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相關論文發表在 6 月 5 日的《自然·物理》上。該研究的成功實施為量子流體力學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也可能為室溫超導的實現方法以及新型電子元件提供靈感。
  • 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
    原標題: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首次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9月9日電 (記者聶翠蓉)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官網8日發布新聞公報稱,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特殊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測出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內兩個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也叫範德華力),大小只有2皮牛頓(10-12牛頓
  • 首次在太空中觀察到量子「物質的第五態」
    通常所見的物質:氣態、液態、固態、等離子態,而物質的第五態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當某些元素的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時,就形成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BEC),該存在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數學家薩蒂揚德拉·納特·玻色預測的。
  • 太空首次觀測到「物質的第五態」,或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難題
    編譯/採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觀測到物質的第五種狀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一些最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相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包含了諸如暗能量等神秘現象的重要線索。
  • 「科技史上的今天」科學家首次測出星際空間反物質流
    1979年10月30日,美國科學家最近利用高空氣球,測出了星際空間的反物質流這是在地球上的實驗室以外第一次發現反物質。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科學研究人員最近把60層樓高的充氦大氣球放到35公裡的高空。氣球上裝載了5000磅重的高靈敏度科學探測器材,其中包括一個300磅重的低溫超導磁體。氣球在高空中飛行了8個小時,它的探測器的磁場測獲了28個反質子。
  • 科學家首次發現物質的第五態,證明了光也可以是液態
    這種形態被稱為物質的第五態,只有在零下273攝氏度才可以實現這種物態。可以看得出來,製造出液態光和使金屬超導具有類似的環境條件要求。人類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在上個世紀預言了物質的新形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這個「凝聚」和日常生活中的不一樣,它指的是不同狀態的原子可以凝聚成同一狀態,也可以形象地將其描述為讓所有的原子都進行「大合唱」。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創造了物質「第五態」
    據報導,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創造了一種罕見的物質狀態——一種在地球上不能長時間存在的狀態。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利用一個名為冷原子實驗室(CAL)的小型設備製造了罕見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s),也被稱為物質的第五態。 CAL能夠將真空中的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100億分之一的溫度——比星際空間的溫度還要低。
  • 德科學家首次測出DNA鹼基對之間作用力
    據來自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官網的消息稱,該校研究人員利用特殊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測出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內兩個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也叫範德華力),大小只有2皮牛頓(10-12牛頓)。直接測出鹼基對之間微弱的堆積力是一個很大的技術挑戰。該校研究人員經過6年努力,終於開發出一種特殊的實驗裝置,能用來測量單個分子間極弱的作用力。該實驗裝置用微型光棒層疊而成,光棒兩端各攜帶一個鹼基對。兩個光棒間通過柔性聚合物連接在一起,另一端的鹼基對分別與微型球配對,當用雷射鑷子移走微型球後,兩個光棒的鹼基對端會相互作用。該裝置不僅能測出兩個鹼基對之間的作用力,還能測出堆積力作用持續的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