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2020-11-28 雷鋒網

25 年前,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

由此,這一量子態便成為了量子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25 年後,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中再次創造出 BEC,並在國際空間站中進行試驗研究,首批研究結果已在《Nature》發表,題為「Observation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in an Earth-orbiting research lab」。

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

物質第五態

在日常生活中,物質通常有四種形態——氣態、液態、固態和等離子態;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則是區別於前四種形態的第五種物質狀態。

這是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它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所呈現出的一種氣態的、超流性的物質狀態。

也就是說,當溫度足夠低,原子運動速度足夠慢時,幾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圖源 wikipedia

1995 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沃夫岡·凱特利與科羅拉多大學鮑爾德分校的埃裡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使用氣態的銣原子在 170 nK 的低溫下首次獲得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與其它日常物質形態相比,BEC 非常不穩定,只要脫離實驗室,與外界接觸,就會發生相互作用使它們加熱到超出臨界溫度,從而分解為單一的原子狀態。

基於此,BEC 要在現實中得到應用,還尚需時日。

不過,科學家們對 BEC 的探索從未停止。

BEC 研究,從地面到太空

在 BEC 首次被發現之後,世界各地有近百個實驗室對其展開了研究。

2016 年 5 月,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團隊還首次使用人工智慧製造出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此項實驗中,AI 主要起到調節溫度以及防止原子逃逸的雷射束的作用。

儘管有多個研究在開展,但始終面臨著一個難以避免的阻礙——地球重力。

前面提到,這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形態,但形成這一形態的「超級原子」十分脆弱,地球重力會干擾固定 BEC 觀察位置所需的磁場,容易使 BEC 消失,因此在地球實驗室中很難對其進行深入了解。

為了不讓原子在重力作用下隨著能量而運動,科學家們將目光移至太空領域。

2017 年,德國物理學家在太空中啟動了 MAIUS 1 實驗,將鹼金屬原子冷卻轉化為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的專門裝置搭載於火箭發射至太空,再利用返回地球前的失重狀態對其進行研究。

不過,這一過程僅有幾分鐘的時長,對研究的幫助仍十分有限。於是,科學家們直接將實驗室發送至國際空間站。

2018 年,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物理學家 David Aveline 創建了冷原子實驗室,並將其安置於國際空間站中,以此展開對 BEC 的研究,研究結果已於 6 月 11 日發表至《Nature》。

國際空間站創造出 BEC

雷鋒網註:圖源 Science

在冷原子實驗室中,紅色雷射會將具有相同數量質子和電子的玻色子原子固定在一定位置,將其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

原子被逐漸冷卻後會凝結成越來越緻密的原子云,同時,該實驗裝備利用線圈產生磁場,以此用來捕獲原子,使其陷入「磁陷阱」中,便於觀察。

值得說明的是,雖然在極度低溫的條件下原子不會輕易移動,但一旦原子間產生了排斥作用,就會導致原子云爆炸,BEC 也會在幾秒鐘內被稀釋而無法繼續進行試驗。

因此,為了順利推進研究,就必須削弱原子云的膨脹速率。

研究人員發現,在地球上,要降低原子云的膨脹速率需要加深磁陷阱,以此來對抗重力影響。而在國際空間站中則不需要,由於重力微弱,即便是淺淺的磁陷阱也能夠產生 BEC。

另外,研究指出,基於國際太空站的微重力環境,研究人員對 BEC 的研究也能夠持續更長時間。比如說,在太空中,研究人員有 1.1 秒的時間能夠觀察磁陷阱中釋放的原子;而在地球上的觀測時間僅有 40 毫秒。

開啟 BEC 探索新機遇

無疑,該研究對了解 BEC 這一物質狀態具有正向意義。 

研究人員指出,在軌道上成功創造出 BEC,這不僅為量子氣體研究以及原子幹涉測量帶來新機遇,也為執行更宏大的任務鋪平了道路。

在論文的摘要中,研究人員也指明了任務方向,主要包括對微重力特有的阱拓撲、原子雷射源、少體物理和原子波幹涉測量的尋路技術的長期研究。

對此研究,德國航空航天中心量子技術研究所的莉薩·韋爾納評價道:

能夠在在軌道上研究 BEC 將幫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基礎物理學,也讓新的、更靈敏的量子測量手段更具備可能性。怎麼強調這項實驗對科學界的重要意義都不過分。

除了在研究技術層面帶來的驚喜,物理學家們此前指出,通過對 BEC 的進一步了解,或許還能夠揭開包括暗能量在內的一些神秘現象的重要線索。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653-6#ref-CR1

【2】https://phys.org/news/2020-06-quantum-state-space.html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se%E2%80%93Einstein_condensate

【4】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weird-quantum-state-matter-bose-einstein-condensate-space-station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國際空間站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量子世界探索新路徑
    25 年前,人類首次創造出物質的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 由此,這一量子態便成為了量子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 國際空間站創造出新奇物質第五態:探索量子世界
    ,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獨特的微重力環境下製造了一種新奇的物質狀態,並以此來探索量子世界。這是一種氣態的、超流性(完全缺乏黏性)的物質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幾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由經典物理控制的日常世界與遵循量子力學規則的微觀世界。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一個粒子可以表現得好像它同時朝兩個相反的方向旋轉,或者在兩個或更多的地方同時存在。
  • 空間站創造出奇異「物質第五態」
    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導外媒披露,宇宙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國際空間站上的一臺設備——創造出奇異的物質第五態。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6月11日報導,冷原子實驗室(CAL)於2018年被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用於研究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
  • 太空人首次在國際空間站創造了物質「第五態」
    據報導,近日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創造了一種罕見的物質狀態——一種在地球上不能長時間存在的狀態。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利用一個名為冷原子實驗室(CAL)的小型設備製造了罕見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s),也被稱為物質的第五態。 CAL能夠將真空中的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100億分之一的溫度——比星際空間的溫度還要低。
  • 太空創造出第五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打開量子世界探索新大門
    其實在我們的物理研究中,還有第五種物質的狀態,這就是著名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相信大家對於這種物質狀態並不是非常了解,也不了解,這其中隱含著什麼深層次的意義。近期科學家有了全新的發現,朋友們可以加我關注和粉絲,美女小倩會給大家推出,更多的最新科學文章,希望朋友們能夠多多支持,不明白的可以留言,美女小倩會第一時間回復。第五種物質形態,對於量子研究,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 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創造出物質「第五態」 只需6分鐘失重飛行
    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創造出物質「第五態」 只需6分鐘失重飛行  Winnie Lee • 2018-10-18 18:21:
  • 太空首次觀測到「物質的第五態」,或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難題
    編譯/採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觀測到物質的第五種狀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一些最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相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包含了諸如暗能量等神秘現象的重要線索。
  • 科學家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上創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愛因斯坦再成功
    6月11日,國際空間站的科學家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科學大發現原子在這一點上成為一個具有量子屬性的單一實體,其中每個粒子也作為一個物質波。 外來物質不受地球限制的「控制」 6月11日,美國宇航局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宣布了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BEC實驗的第一個發現,可以不受地球環境的限制進行控制。
  • 首次在太空中觀察到量子「物質的第五態」
    通常所見的物質:氣態、液態、固態、等離子態,而物質的第五態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當某些元素的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時,就形成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BEC),該存在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印度數學家薩蒂揚德拉·納特·玻色預測的。
  • 人類在太空製造出「物質第五態」,科學家:有望揭開暗能量之謎!
    近日,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們首次觀測到太空中物質的第五態,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簡稱:BEC),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的難題——暗能量之謎。
  • 國際空間站上的奇異物質
    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Observation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es in an Earth-orbiting research lab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
  • 國際空間站有個極冷「冰箱」,科學家用它製備第五種物質形態
    我們熟知的物質形態有固態、液態和氣態。1879年,科學家們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共存的等離子態。1924年,愛因斯坦預言當一團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會出現一種奇特的新狀態。這第五種物質形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自1995年被美國科學家製備成功後,就一直成為研究量子力學的重要實驗室工具。
  • NASA創造出超低溫「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原標題:NASA創造出超低溫「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舞者同臺起舞,動作一致時,妙不可言。當溫度低到了極限,原子的運動也變得像同臺起舞者那樣同步,這種奇異的現象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為了研究它,科研人員需要將原子冷凍到僅僅高於「絕對零度」的溫度,原子的能量才能趨近最低,並接近絕對靜止狀態。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在近地軌道出現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圖片來源:《自然》 研究人員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
  •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用「第五種物質形態」製造出新型超導體
    現在,東京大學的工程師們首次成功地從一種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的物質狀態中製造出了超導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有時被稱為第五種物質形態,僅次於人們熟知的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它是將玻色子氣體冷卻到幾乎最冷的溫度時發生的。
  • 本月是科學家們首次製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的25年!
    本月是科學家們首次製造出第五種物質狀態的25年,它具有與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完全不同的特性。這項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改變了物理學。《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建立在這一遺產的基礎上。宇航局的冷原子實驗室成為第一個在地球軌道上產生第五種物質狀態的設施,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BEC)。
  • 量子力學關鍵一步:抵抗地心引力,在宏觀狀態下觀測物質第五態
    6月11日最新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題為《抵抗重力》的封面文章,介紹了人類在量子力學研究領域邁出的關鍵一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大家知道,冷卻和捕獲原子氣體以形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也被成為物質第五態),使得人們可以在宏觀狀態下觀測量子行為。但是,由於受到引力,特別是地心引力的幹擾,人類很難對這些奇特的物質狀態進行精確控制。
  • 意識從能量場中創造粒子,投射出物質世界
    包姆總結出一種方式,說明科學家在次原子世界見到的奇怪行為。包姆認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有形世界,其實是一個幻覺。包姆認為潛藏在我們所稱的現實之下,有更深層的存在,是更龐大也更基本的現實,讓物質世界的所有物體和外觀得以產生。
  • 科學家創造出第五種物質形態:玻色 · 愛因斯坦凝聚態
    在接下來的6分鐘裡,科學家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深入了研究這種宇宙中最奇特、最陌生的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這也是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創造出這種物態。不同於其它物態(固體、液體、氣體和等離子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只有將氣態原子云冷卻至極接近絕對零度時才能形成,與絕對零度僅相差幾十億分之一攝氏度。
  • 量子通信研究首次實現高保真度32維量子糾纏態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團隊中的李傳鋒、柳必恆研究組與奧地利科學院馬庫斯·胡貝爾教授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高保真度的32維量子糾纏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