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裡的公眾號多得像天上的星,河裡的沙,而今天我們能在這裡相遇,就像久別的親人在此重逢。祈禱終有一天你我相見,在對視的那一剎那,緊緊地連結在一起,永不分離!
任何一種基本量子現象,只在被記錄後才是一種現象,所以「在那裡」到底在哪裡,根本是一個無意義的問題。——約翰·惠勒(JohnAWheeler)
要玩「遊戲」我們必須有進行遊戲的場地。人生遊戲的情況也一樣,我們身處一個體驗的巨大樂園中。那麼問題是:我們正身處其中的樂園(三度空間實境)是如何被創造出來,並順利運作的呢?
在整個歷史中,人們一直設法搞清楚物質世界是如何架構、如何運作、受到哪些法則管理。為了解決這些迷題,科學家一直將物質世界分解為更小的部分,以了解核心要素為何,及這些要素如何互動。
當科學家越深入檢視,他們開始發現越來越小的粒子,從細胞、分子、原子、質子到電子。不過,科學家研究次原子世界時,也注意到似乎不依據物理學法則作用的更小粒子。這些發現引發一連串的突破,現今稱為量子物理學。
物質世界是能量場的投射
大衛·包姆(DavidBohm)這位科學家是量子物理學界率先突破的前鋒。包姆總結出一種方式,說明科學家在次原子世界見到的奇怪行為。包姆認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有形世界,其實是一個幻覺。包姆認為潛藏在我們所稱的現實之下,有更深層的存在,是更龐大也更基本的現實,讓物質世界的所有物體和外觀得以產生。
麥可·泰波(MichaelTalbot)在其著作《全像宇宙投影三部曲》中,對此做出摘要:
有證據顯示,我們的世界和世上萬物——從雪花、楓樹、流星和旋轉電子——都只是幻影,是超越人類世界、其實是超時間和空間的現實層面,所呈現的投射。
受到包姆的啟發,許多科學家繼續尋找包姆在此聲稱更深層的秩序。他們最後在這個巨大智能場子中發現這項秩序,在科學界通常稱為零點場(ZeroPointField,後續簡稱能量場)。
由於具有無限潛能的能力,而又尚未形成任何東西,所以這個能量場才會存在。當科學家繼續研究能量場,他們發展出一個理論,說明物質世界如何從能量場組合而成。這項理論包括四個要素:
一、 能量場。
二、 粒子。
三、 物質世界。
四、 意識。
「意識」就是物理學家說的能量(energy),有人稱為「心智」、「本源」、「梵天」、「上帝」,在人類史和不同文化中有許多其他名稱。意識不是物質,卻是在人類所說「物質界」中萬事萬物背後的創造力量。
現在我們要討論人性遊戲運作模式之目的,所以我在本文中,將意識定義為「真正的你」,把你定義為「無限存有」。換句話說,你就是意識。你所體驗的一切都是由你的意識所創造。
能量場存在於一種無限機率的狀態,即任何事都有可能,從能量場中可以創造任何東西。不過,當意識以特定意圖專注在能量場中創造某樣東西,這個無限機率狀態就會瓦解成由那個意圖取決的單一機率。以量子物理學的用語來說,就是「瓦解波形」。
一旦發生這種瓦解,就創造物質世界的幻覺,物質粒子再現在那個幻覺中,以特定方式加以組合,「打造」出預期物體和生物,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互動——及其所顯現的運作法則。由原先在能量場中專注的意識意圖,將整個過程具體化並指導各個步驟。
芭芭拉·杜威在其著作《意識與量子行為》(ConsciousnessandQuantumBehavior)表示:
這就仿佛上帝說:「如果我打算變成有形體,就必須把讓物質世界動作的所有法則一併帶去。我要先創造一個微小粒子,透過這個設計,先創造宇宙,然後指揮宇宙中像重力、磁力、強大力量等所有行為,因為一切是我所建造出來的。同時為了讓我方便行事,我將發明感覺,讓擁有這些感覺以為自己看到、摸到、聽到真實事物,以為自己看到空間並感受時光流逝。事實上,這一切看似真實之物只是幻覺。」
簡單講,科學家正在考證,除非你的意識以特定意圖專注於能量場中創造感覺,否則你無法看到任何東西(包括錢在內)、聽到任何東西、感覺任何東西、體驗任何東西。
舉例來說,除非你的意識有此意圖要看到本頁內容,所以將各個粒子建構出來,讓你看到本頁內容,否則你是看不到的。這本書本身並非獨立存在或具有任何力量。在整個等式中,只有你具有實質力量,也只有你實際存在。要相信這一點似乎很難嗎?可能吧!然而這是真的嗎?千真萬確。
能量場的因,是意識
深入探討物質世界的任何東西,如果探討得夠深入,最後就接解到能量場。
科學家亞密特·哥斯瓦米博士在電影《我們懂個X!?》(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中,談到這個現象:
我們都有這種習慣,以為我們不必做任何事,周遭的一切就存在了,而且一切並不是依據我們的選擇而存在。你必須摒棄這種想法。
其實,你必須真正領悟到,即使我們周遭的世界看起來很真實,包括:椅子、桌子、房間、地毯、時間,但這一切只是意識的運動。我,時時刻刻在選擇,讓我的實際經驗具體顯現。
這是你唯一要做的激進思想。但是因為這個想法如此激進,因為我們傾向於認為世界已經在那裡,跟我無關。
事實卻不是這樣。量子物理學對此一直很清楚,量子物理學共同發現者韋納·海森堡說過:「原子什麼也不是,只是傾向。」
所以與其思考事物,你必須思考機率,一切都是意識的機率。
觀察者正創造所觀察到的人事物,而且觀察者與所觀察之人事物密不可分,這項機概念就是科學界進行雙盲實驗的原因。為什麼?因為科學家知道,如果他們以某項議程或預期結果進行實驗,就會讓實驗結果產生偏差。他們知道「觀察某件事」,這項動作會因為觀察者而異。
再引述杜威在其著作《意識與量子行為》中所言:
因果法則可用於追溯意識。我們把「因」擺在「果」之前。我們認為結果是依據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得。首先,我們卵子和精子結合為受精卵,接著細胞分裂,最後形成胎兒。我們說的卵子和精子是所有結果的起因,最終讓嬰兒誕生。
不過,以意識的觀點來看恰恰相反,人類的想法是這整個過程的因。中間的步驟是人類的創造及起因想法的「果」。換句話說,意識將因果顛倒了。
傳統科學家的觀點:人體是由原子粒子組成原子,原子組成分子,分子組成細胞,細胞組成器官,器官組成系統,最後由所有系統組成人體。一旦組合後,為了讓身體發揮功能,各個器官和粒子要執行特定且極為複雜的工作。
不過,如果你從意識的角度來看,這一切的真正來源其實是能量場和意識。人體的複雜系統,是意識的因所產生的結果,要做到這這一點,許多粒子必須:
是意識從能量場中創造粒子,「告訴」粒子如何組合、緊貼在一起,並且教導粒子如何執行本身的工作,讓它們在工作時互相溝通。而這一切,都是有著深刻的目的和意義。
真正的你,創造了人間遊戲
「真正的你」是擁有無窮能力和創意能力的無限存有。這與科學家認為能量場是意識和無限潛能的組合,兩者不謀而合。
但是「真正的你」創造這個人性遊戲的場地,其目的和意義何在?
坦白說,人性遊戲就是——探索將你原有的無限能力限制約束「會發生什麼事」。你是否發現那種說法跟將意識專注於能量場中,將無限機率瓦解成單一機率(就是我們說的物質世界——物體和生物),然後讓我們在物質世界裡探索的遊戲,兩者剛好不謀而合?
為什麼要創造我們所處的三維空間?因為要進行人性遊戲,必須創造一個進行遊戲的場所,然後說服自己這個遊戲場是真的。你是否發現這種說法跟「意識創造物質世界」這項理論,搭配得多麼完美?你已經知道人性遊戲的遊戲場,看起來有多麼真實。
很難相信你可以創造你所體驗的一切,是嗎?就拿夜裡夢為例。你躺下閉上眼睛睡著,然後體驗。在那些夢境裡,你的意識創造整個世界——人、場所、事物——而且他們看起來好真實,其實不然。一切都是虛構的,都是你的意識創造出來的。你做白日中運用想像力看見某些經驗時,情況也是這樣。
把這件事想一下。做夢時你似乎看到夢中所見的人,對吧?不過在夢裡,你似乎是旁觀者,看著在夢中的你,對嗎?但是,情況根本不是這樣。這一切景象發生時,你在哪裡呢?你不只是夢中的你,也是夢中的一切事物。在夢裡右眼你互動的所有人、所有事物和所有生物都是你。
薦:
聲明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網際網路,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