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因斯坦的E=mc²,揭示萬物皆是能量,物質=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不同振頻的能量組成,超出感官外的我們稱之為無形(例如意識,思想,情緒),在感官捕捉範圍之內我們稱之為有形,事實上能量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有限的感官主觀地定義了物質和非物質。
能量的表現,通過頻率:振幅、波長來體現,波形都是正弦波。振幅代表能量的強度,波長代表能量的持續性,波形代表能量的表現形態。
2,量子物理學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者,愛因斯坦的老師——普朗克博士的能量公式E=hv(E是能量,h是一個量子常數,v是振動的頻率),即能量=頻率=物質。
他感嘆道: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
物質實質不存在,萬物皆振動。
3,萬物本質是波
萬物是量子組成。量子不是具體的粒子,而是一種不連續變化的粒子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波」。這就是量子的波性!
量子也可以說是粒子!光子、電子、夸克等這些微粒都可以說成是量子,當某些物質的這些微粒剛好就是一個個可以量化的、不能再分割的、攜帶最小能量單位的粒子時,那麼這個量子就是沒有波動狀態的微粒了,因為當有人去觀察它時,它就會由不連續變化的波狀態、坍塌成是沒有變化的物質粒子的確定狀態。這就是量子的粒性!
以上,就是量子的波粒二象性!
萬物是能量,是波,正弦波
光子可能就是量子的最小能量單位。
物質=能量=波=光
4,意識創造物質
偉大的科學家愛丁頓(Eddington)說:「我們總是認為物質是東西,但現在它不是東西了;現在,物質比起東西而言更像是念頭。」
念頭產生了「客觀」,念頭就是測量,客觀世界是一系列複雜念頭造成的。
物質的本質不是物質,而是能量,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的念頭——意識。
維格納認為,意識可以作用於外部世界,使波函數坍縮是不足為奇的。通過波函數坍縮,就是使不確定狀態變成確定的狀態,這樣來影響的。
著名的雙縫實驗,測量的核心是人的意識。
因為萬物本質是波,因為我們的意識參與,我們頭腦有了分別、分辨,才使波變成了粒子,使能量變成了物質。
可以這麼說,意識創造了物質。
結論:意識決定論
所謂的物質世界完全是意識的顯現,也就是意識的世界。視覺所呈現的物質景象完全是我們的意識念頭所致,聽覺、味覺……其它所有感覺也都是如此。
文章文字圖片來自網上,如意識的宇宙的部分文章,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組合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