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能量-頻率-波-意識-粒子

2020-09-03 快樂喜悅愛

1,愛因斯坦的E=mc²,揭示萬物皆是能量,物質=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不同振頻的能量組成,超出感官外的我們稱之為無形(例如意識,思想,情緒),在感官捕捉範圍之內我們稱之為有形,事實上能量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有限的感官主觀地定義了物質和非物質。

能量的表現,通過頻率:振幅、波長來體現,波形都是正弦波。振幅代表能量的強度,波長代表能量的持續性,波形代表能量的表現形態。


2,量子物理學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者,愛因斯坦的老師——普朗克博士的能量公式E=hv(E是能量,h是一個量子常數,v是振動的頻率),即能量=頻率=物質。

他感嘆道: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

物質實質不存在,萬物皆振動。


3,萬物本質是波

萬物是量子組成。量子不是具體的粒子,而是一種不連續變化的粒子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波」。這就是量子的波性!

量子也可以說是粒子!光子、電子、夸克等這些微粒都可以說成是量子,當某些物質的這些微粒剛好就是一個個可以量化的、不能再分割的、攜帶最小能量單位的粒子時,那麼這個量子就是沒有波動狀態的微粒了,因為當有人去觀察它時,它就會由不連續變化的波狀態、坍塌成是沒有變化的物質粒子的確定狀態。這就是量子的粒性!

以上,就是量子的波粒二象性!


萬物是能量,是波,正弦波

光子可能就是量子的最小能量單位。

物質=能量=波=光

4,意識創造物質

偉大的科學家愛丁頓(Eddington)說:「我們總是認為物質是東西,但現在它不是東西了;現在,物質比起東西而言更像是念頭。」

念頭產生了「客觀」,念頭就是測量,客觀世界是一系列複雜念頭造成的。

物質的本質不是物質,而是能量,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的念頭——意識。

維格納認為,意識可以作用於外部世界,使波函數坍縮是不足為奇的。通過波函數坍縮,就是使不確定狀態變成確定的狀態,這樣來影響的。

著名的雙縫實驗,測量的核心是人的意識。

因為萬物本質是波,因為我們的意識參與,我們頭腦有了分別、分辨,才使波變成了粒子,使能量變成了物質。

可以這麼說,意識創造了物質。


結論:意識決定論

所謂的物質世界完全是意識的顯現,也就是意識的世界。視覺所呈現的物質景象完全是我們的意識念頭所致,聽覺、味覺……其它所有感覺也都是如此。

文章文字圖片來自網上,如意識的宇宙的部分文章,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組合排列。

相關焦點

  • 科學證實意識決定身體粒子的能量振動頻率
    精神與人體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物質就是能量。物理學家已證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是由不同振動頻率的旋轉粒子組成的,粒子的振動使物質世界表現成目前的樣子,人體也是如此。科學家★大衛'霍金斯(David R. Hawkins)多年來測量人在不同的體格和精神狀態下身體的振動頻率,結果讓人大開眼界。
  • 神聖幾何的真相:能量、頻率、通道、意識的進化合一!
    與神聖幾何學一起工作是靈魂的鏡子~它是意識進化的基礎,也是生命自身存在的基礎!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包含幾何學,不管是人體,動植物,還是颶風和海岸線,從最小的粒子到肉眼可看到物質,再到行星,星系銀河,都不可避免的蘊含著幾何模式。
  • 意識從能量場中創造粒子,投射出物質世界
    他們最後在這個巨大智能場子中發現這項秩序,在科學界通常稱為零點場(ZeroPointField,後續簡稱能量場)。由於具有無限潛能的能力,而又尚未形成任何東西,所以這個能量場才會存在。當科學家繼續研究能量場,他們發展出一個理論,說明物質世界如何從能量場組合而成。這項理論包括四個要素:一、 能量場。二、 粒子。
  • 宇宙起源之謎之能量粒子形成的波
    能量母體的粒子流在強壓向低壓的彈能釋放中加速形成的波!能量粒子激發出去後,彈能在減壓過程釋放,彈能在釋放時給粒子加速力,這個加速力需要壓差中相對高壓方向的反作用!隨著粒子的加速和彈能的釋放以及壓差的減弱,粒子的加速度降低很快,而且空間的平方式增加使粒子的密度下降非常快!
  • 光子攜帶能量的光粒子,與光波的頻率成正比
    一、性質不同1、光子性質: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一種規範玻色子。2、γ射線性質:原子核能級躍遷退激時釋放出的射線,是波長短於0.01埃的電磁波。二、特性不同1、光子特性:(1)光子是攜帶能量的光粒子。光子的能量與光波的頻率成正比。頻率越高,能量越高。當光子被原子吸收時,電子獲得足夠的能量從內軌道轉移到外軌道,電子轉移的原子從基態轉移到激發態。(2)光子有能量、動量和質量。
  • 電磁波的頻率存在上限嗎?
    頻率越高,粒子性越強;頻率越低,波動性越強。電磁波是橫波,其傳播方向與電場方向和磁場方向三者互相垂直。通常任何溫度在絕對零度(-273.15℃)之上的物質或粒子都能夠向外界輻射出電磁波,只是人眼只能感知到頻率很窄的電磁波,被稱之為可見光。
  • 意識是什麼?是物質、能量還是一種波呢?中國科學家解釋意識理論
    意識到底是什麼?是物質還是能量還是一種波呢?甚至意識到底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面困擾著科學界。有科學家認為界定意識的定義已經到達了神學與科學之間的邊界了,對無論是哲學還是物理學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 意識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到底是物質還是能量?
    即便意識真的有能量,也不是目前我們能夠發掘和掌握的。一些人堅信意識是能夠傳遞能量的,但迄今為止並沒有一例得到嚴謹的科學驗證。這種意識是能量能夠隨意掌控的說法,曾經在特異功能和氣功等領域風靡一時。意識到底是種什麼樣的存在,人類現在還沒有找到頭緒,但至少有幾個問題正在漸漸明晰:1、意識是大腦這架複雜的生物機器的產物,是生命幾十億年進化的結果;2、人體是由我們世界存在的各種元素組成,這些元素的奇妙組合產生了意識,因此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來源於物質;
  • 能質粒子論揭開基本粒子 弦論 擾場 意識 多維宇宙之謎
    我們知道太陽內部時刻在進行著核聚變,核聚變會將相當一部分物質消耗掉,形成能量。這個能量和物質與反物質湮滅後的能量是一種性質的能量,只不過核聚變與湮滅的物能轉換比不一樣罷了。物質轉換出來的能量,以能質粒子射線的形式從恆星內部噴射出來。太陽就是一個能質粒子流發生器,它源源不斷地產生能質粒子流--能射線。
  • 世界上沒有偶然,只有意識頻率的「巧合」
    但是宇宙中沒有偶然,意識頻率會產生性。實際上雙方都有責任,某甲在這之前的負面意識頻率與另一方大腦細小的負面運動頻率產生共時共振,導致雙方發生意外。如果對方碰上的不是一個甲,而是一個正處於意識頻率的乙,頻率不能產生共振,就不會發生意外,或者是對方自己撞到樹上。
  • 人的意識與振動有關?
    振動代表了「運動」,「運動」暗示了能量,宇宙萬物的振動表示萬物皆是宇宙能量「運動」的現象。能量「運動」會以振動的形式體現。比如,電子躍遷釋放能量,能量會以電磁波的形式發射。電磁波就是震蕩的電磁能。小知識:不同頻率的振動為什麼會發生共振現象?不同振動之間存在關聯、相互傳遞(頻率不同代表了能量大小不同,能量之間相互傳遞),最後達到相同的振動頻率(相互之間達到能量均衡、能量不在流動,形成共振頻率)。
  • 意識是物質的特徵,物質和精神是一性
    這些「意識的難題」仍然無法解釋。量子力學認為在沒有測量之前,所有物體都是機率波,測量使得物體的機率波「倒塌」,成為觀測到的現實。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如果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的,那麼從根本上講大腦也只是由原子、電子、質子、中子等微觀粒子組成的機率波,大腦的機率波如何能夠使得被觀察物體的機率波「倒塌」呢?
  • 德布羅意奠定了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的基礎
    從這一課開始也就是第七課到第八課呢,我們談粒子與波。那麼在邏輯上來講啊,我們談到量子力學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個就是海森堡,第二位呢就是薛丁格。他們兩個人提出的新的物理學的基本原則:量子力學和波動力學,在邏輯上看的完全等價,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完全不同,前者的是量子力學,後者呢是波動力學,也就是說能把物質都看成是波,然後呢再寫出它們的物理學規律。
  • 《金字塔能量》第二冊:金字塔能量與基督再臨(二) 什麼是超光速粒子能量?
    為了不讓讀者感到困惑,我們喜歡陳述:速子tachion(塔基翁)能量與粒子能量相似。  粒子能量每天都在被使用,卻不被理解,因為人類不理解精神世界。解釋粒子能量(精神頻率)的使用超過原子能量(電氣或者物理頻率)的使用的一個簡單的方式是在粒子能量頻率(或者振動水平)時物質便沒有了重量。耶穌將謹慎當做一個白光的世界。這就是兄弟會為何將自己稱為白色兄弟會。
  • 上熱門的「反物質」既是粒子又是波,到底是什麼樣?
    反物質不僅由反粒子構成,它還由波構成。現在我們知道,即使在單個反物質粒子的水平上,這也是成立的。物理學家很早就知道,幾乎所有的東西(光和其他形式的能量,還有你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都是以粒子和波的形式存在的,這是一個被稱為粒子波二象性的概念,這在實驗中一再被證明。但是反物質粒子,除了電荷和自旋相反之外,與它們的物質伴侶是相同的,要進行實驗就困難得多。這些物質的孿生體通常在巨大粒子加速器中短暫存在。
  • 東方遠古宇宙學是怎樣認識物質、能量、意識的
    即組成人的整體微觀粒子,與組成宇宙的微觀粒子,是相同的粒子。隨著人們看到更微觀,今天科學把原子放大1000萬倍後,發現其結構現象和宇宙結構現象相同。也就是說,今天科學已經證實到了,東方遠古宇宙學早就認識的:「粒子的結構,在宏觀上與在微觀上是相同的。
  • 科普知識:探索宇宙暗物質與電磁波理論
    宇宙時空起源完美的球形光磁能量體的膨脹,然後通過意識構建起宇宙時空。如上的這一電磁波理論只是有形理論,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那麼暗物質暗能量是否與這一理論一致呢?按道理應該是一致的,只是現在無法觀測到,無法證實。宇宙中有大約三分之一是暗物質。
  • 是波還是粒子?
    惠更斯也認為光是靠以太傳播的縱波,而不是粒子,因為光總是沿著固定方向傳播,而不像粒子那樣會因為相互碰撞而改變方向。但牛頓並不贊同,他指出如果光與聲波一樣是一種波,那應該也會繞開障礙物,而不是在同一介質中堅持走直線。之後,牛頓在他的著作《光學》中,建立起了光的微粒學說,並成為了18世紀的主流光學理論。
  • 能量是宇宙的本質,能量的遲滯幻化出觀察者眼中的物質世界
    我們信奉「眼見為實」,我們眼中的物質世界被認為是客觀存在的。現代科學已認識到物質可以無限可分,但物質分割到原子以下就進入了微觀世界。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微觀粒子具有疊加態可以同時處於不同位置。微觀粒子的行為是不確定的,要用波函數進行描述。 波粒二象性指的是所有的粒子不僅表現出粒子的特性,同時也表現出波的特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
  • 量子力學中的物質波與概率波
    所以薛丁格方程實質上是關於能量的恆等式,或者就是能量守恆的量子力學表達式。由薛丁格方程這樣一個二階微分方程解出的,就是能量的本徵函數。它反映了描述微觀粒子的狀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其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相當於牛頓定律對於經典力學一樣,是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