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羅意奠定了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的基礎

2020-12-05 走自己想走地路

前兩節課我們談了量子力學和海森堡對量子力學的發現的來龍去脈,以及量子力學背後的重要的原理,也就是不確定性原理。從這一課開始也就是第七課到第八課呢,我們談粒子與波。那麼在邏輯上來講啊,我們談到量子力學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個就是海森堡,第二位呢就是薛丁格。

他們兩個人提出的新的物理學的基本原則:量子力學和波動力學,在邏輯上看的完全等價,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完全不同,前者的是量子力學,後者呢是波動力學,也就是說能把物質都看成是波,然後呢再寫出它們的物理學規律。

這裡我們要強調一下這兩個概念,一個是量子力學,一個是波動力學,前者沒有談到波後者把粒子看成是波,但是這兩個理論是完全等價的。那麼關於薛丁格發現波動力學,以波動力學的內容我們留到第八課講。今天這一課我們談的粒子和波的關係。談到粒子和波關係呢,當然我們要回顧一下什麼是波,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熟悉的波有很多,比如說你現在正在聽喜馬拉雅音頻,你通過什麼樣的波來聽到的?

那是聲波,無論你是用什麼樣的器件來聽,音頻一定是器件通過振動發出一個聲波傳到你的耳朵裡,你的耳膜受到聲波的震動的影響,然後你的耳膜就發生了震動,然後你的大腦把這個信號翻譯成有意義的信息在你的腦子裡面,然後你就翻譯了波。另外呢還有一種波呢我們也很熟悉,就是水波。當你站在一個河的面前,你向河裡面丟石子,你會看到一圈一圈的波放出來,這是水波。

我們之前也談過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基本的波:一種的就是光波,還有一種就是引力波。但是我們前面談到過愛因斯坦,還有另外一個重大的發現,他說光波雖然是一個波,但是光波裡面有大量的基本粒子,就是光裡面存在著當大量的基本粒子,他只是假說單個的光子是存在的,他也講說當大量的原子一起跑出來的時候呢,就形成了光波,就是我們前面談到的光譜的現象。因此呢光子不是我們常識中的粒子,因為光波是由粒子組成的,這個粒子都是光子。我們很難想像大量的石頭放在一起他會發光。這個呢就是愛因斯坦的一個重要發現,他說有的粒子像光子一樣發出大量的光澤,放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個光波,這就非常有意思了。

因為我們會問到光子形成光波的時候為什麼會有波動的現象?也就是說當大量光子放在一起的時候,它們為什麼會繞著一個半面的牆跑過去,如果光子是普通粒子,它會打到牆上,它不會過去。可是光子不是普通的粒子。我們就想到在上節課談的不確定性原理很時髦,說電子是不確定的,換句話說電子並不存在著固定的軌道。誒這個是不是真的有點像光子呢?如果大量光子形成光波,它們就不應當存在固定的軌道,如果存在固定軌道,碰到牆會擋住,它不會繞過去,所以現在我們就想到光子這個性質還真有點像海森堡的量子力學中電子的性質,也就是說它有不確定性,有了不確定性以後你不能根據它的此刻的位置來預言它下一個時刻的位置。

因此通過光子的不確定性原理,我們也能理解光子為什麼會形成光波了。談到這個時候呢,我們就談到德布羅意,德布羅意是一個非常非常傳奇性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呢?他這個人在年輕的時候不是學物理的。受了他大哥的影響他開始喜歡上了物理,同時他聽說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的這個假說,也就是說光是有大量的光子組成的,因此他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呢,他就開始上學重新讀書了。在1923年他連續發表了三篇論文,這三篇論文裡面的內容使他奠定了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這麼一個理論。他推廣了愛因斯坦的假說。

我們複習了一下以前講的一個故事,我們知道光的速度是固定的,光速永遠不變,這是愛因斯坦另外一個偉大的理論。愛因斯坦公式裡面的光子的動量是跟光的波長有關,這個時候就不是一個線性關係,是一個反線性關係,也就是說當波長拉長一倍的時候,光子的動量就變小了,也就是說光的波長越長,光子的動量就越小,我們知道紫外光比紅外光的波長較短,所以動量就要大。

我們知道電子的能量是可以測量的,這樣我們就堅決了測量了電子振動的頻率,同樣我們也知道電子如果是波,它也應該有多長。在這個時候如果電子的波長越長,那麼它的動量就越小,這樣的話呢的博弈就建立了。它的萬事萬物都有頻率和波長的理論,而這個理論用到基本粒子上面呢就預言了基本粒子有波動。

相關焦點

  • 光子既是波又是粒子的雙重特性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萌萌說說說,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光子既是波又是粒子的雙重特性。波粒二象性光到底由粒子還是波構成的爭論困擾了人們數百年。1924年,路易·德布羅意提出了一個簡單卻看似不可能的答案:光既是粒子也是波。
  • 「我們都是波!」——德布羅意的重大發現
    光的電磁本質被揭示出來以後,人們知道了光波就是電磁波,實驗也否定了原來假設的「以太」的存在。20世紀初, 當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理論之後,人們又驚奇地看到了光既是波又是粒子的二象性。在充分理解了普朗克、愛因斯坦和玻爾對量子規律的論述工作後,小德布羅意天才地提出了微觀粒子波二象性粒的假說,它是量子力學的奠基性假說。波粒二象性的由來1923年 9月, 德布羅意在《法國科學院通報》上發表了他的不同凡響的見解。
  • 萬物都有波!通過德布羅意波長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出任何物質的波
    微觀粒子的粒子性很好理解,而且我們在初中學習向分子、原子、電子這類微觀粒子的時候,也是從微觀粒子的粒子性角度進行徹入,所以我們一提到微觀粒子,腦海中展現的就是一個體積很小的球體畫面,但是關於微觀粒子的波動性,我們很少提及,而且從直觀感受上來講,我們也很難理解為何一個球狀的粒子會出現詭異波動性,粒子的波性如何而來,又是如何體現的呢?
  • 量子力學1.3.1 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說
    量子力學的第三個歷史淵源,就是德布羅意的物質波假說。
  • (原創)「高能粒子對撞機」就是用電磁波製造電磁波!
    物理理論處於「瓶頸期」已經100多年了,相對論把「物質」與「電磁波」混淆在一起;事實上物質是能量的載體,電磁波的傳播離不開金屬氫「磁力矩」的共振!「高能粒子對撞機」就是用電磁波製造電磁波;雖然電磁波沒有體積與質量,但是高能粒子對撞機裡存在大量「太陽初級射線」。
  • 「甘永超公式」、「巨光子炮」與「太極粒子波」的貢獻者
    「波也是粒子」不謀而合併企圖「用聲子的起源來揭示光子和電子的起源」。2018年8月19日,甘永超基於「波也是粒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文小剛幾乎同時揭示)」和「π型三重波粒二象性」而在「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上作了《物質世界的基本結構單元——「太極粒子波」》的報告,把現代中國的原子論「太極粒子波」推向了全世界。相關內容早在2012年就已經被寫進大學教科書中流傳後世並得到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科學實踐先後九次驗證,還有文小剛的理論作為旁證!
  • 光到底是不是一種粒子?或它其實就是一種波?
    它是如同原子一樣的粒子還是如同水面漣漪一樣的波?現代科學家花了數百年時間才找到答案。艾薩克·牛頓是最早發現答案的一位。牛頓認為光由一種類似原子的微小粒子組成,並稱之為「微粒」基於這一假設,光的一些屬性得到了解釋例如,折射當一束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時它看上去彎曲了不過,即便是天才科學家也免不了會犯錯。
  • 量子力學中的物質波與概率波
    德布羅意公式雖然基於猜想,但卻是普適的。一個巨大的物體,也會有相應的波長,不過這和個波長接近於零,沒有實際意義。   愛因斯坦給與德布羅意的大膽假設極高的評價:「我相信這是我們揭開物理學最難謎題的第一道曙光。」那麼這個波到底是什麼樣的波,它的運動學方程是什麼樣的呢?薛丁格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他曾經認為德布羅意的論文「純屬垃圾」。
  • 是波還是粒子?
    惠更斯也認為光是靠以太傳播的縱波,而不是粒子,因為光總是沿著固定方向傳播,而不像粒子那樣會因為相互碰撞而改變方向。但牛頓並不贊同,他指出如果光與聲波一樣是一種波,那應該也會繞開障礙物,而不是在同一介質中堅持走直線。之後,牛頓在他的著作《光學》中,建立起了光的微粒學說,並成為了18世紀的主流光學理論。
  • 德布羅意的導航波理論復活了嗎?
    1927年,第五次索爾維國際會議召開,德布羅意提出了一種「導航波」理論,即每一粒子都具有確定性的空間位置或軌跡,由導航波函數描述。會議結束後,德布羅意的導航波理論漸漸地被物理學界遺忘。2005年,巴黎狄德羅大學的流體物理學家伊夫·庫代的「彈跳油滴」實驗以及「雙縫實驗」,使得德布羅意的導航波理論復活,但不久被丹麥技術大學的託馬斯·玻爾推翻。
  • 地球也有波動性,德布羅意提出的物質波早就投入到技術應用中
    光是粒子還是波?對這個問題的爭論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段佳話,三百多年來由此引發了一連串的科學發現,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牛頓時代,光的波動說和粒子說兩派就勢均力敵互不相讓,之後光的幹涉、衍射等現象陸續被觀察到,光的波動說逐步佔了上風。
  • 量子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
    量子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有時它們可能看起來像是如此。當它們糾纏起來、「幽靈般地」瞬間超距離作用的時候,沒有了任何粒子與波的形影,沒有任何粒子與波會有如此神奇的魔力。也許,按愛因斯坦說法,稱之為「幽靈子」更為適合。有人可能會說,量子就是量子,何必對其稱謂咬文嚼字。實際上,對於量子像什麼?實際上不是什麼?其代表的涵義如何?等問題,對於理解量子確實相當重要。
  • 量子力學1.3.2 計算粒子的德布羅意波長
    因為現在我們用到了有確定的能量和動量的粒子,求出了對應的波的頻率和波長,因此我們希望對這二者的關係有進一步的了解。
  • 量子力學的核心部分薛丁格的波函數及其物理意義
    薛丁格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他提出薛丁格方程,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的德布羅意假說表明,每一種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電子也不例外,具有這種性質。電子是一種波動,是電子波。電子的能量與動量分別決定了它的物質波頻率與波數。
  • 物質波的秘密-德布羅意波
    愛因斯坦言歸正傳,德布羅意波動方程正是參考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實驗而提出的,他認為不僅僅是光,其它微觀粒子也具有波動性。注意,這裡是微觀粒子,並不是說的宏觀物質。當然了,現在把德布羅意的波動概念拓展到宏觀物質也行,比如一個運動的汽車,但是這麼計算下來,其波長會遠小於普朗克長度,變得毫無意義。所以,德布羅意波動方程比較適合微觀基本粒子,比如質子、中子、電子等質量很小的粒子,這樣得出的波長是大於普朗克長度的,是有意義的。比如我們通過計算,可以得到200ev電子的波長是0.87埃,即0.087nm,遠遠小於一般晶體的晶格間距。
  • 是粒子,還是波?都是傳說!
    新生事物往往很難為人接受,美國的密裡根為此做了整整十年的實驗,試圖否定光的量子說,然後在1915年他公布的實驗結果卻是證實了光量子的存在,同時也測定出了普朗克常數(這個常數和光子頻率的乘積就是量子化的光子能量)。 如果光具有量子化的粒子性,那麼其他電磁波會如何?1923年,康普頓發現x射線被電子散射後頻率會變小,即x射線也有粒子性。
  • 誤人子弟的物質波概念
    實體就是實體,波就是波,它們的運動形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實體的運動是線性的,即相對不變的實體連續在空間中移動;波的運動是非線性的,即通過連續的媒介周期振動來傳遞能量。這兩種運動能混淆嗎?可在物理學的發展過程中,人們竟然被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概念給迷倒了,把兩者牽強地統一起來,仿佛粒子的運動也是波動,波動也是粒子的運動。德布羅意的物質波概念是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才產生的一種假說,按照這樣假說,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包括電子和質子、中子,都有波粒二象性。
  • 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物質波
    他想到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愛因斯坦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簡言之就是說光既具有波的特性,又具有粒子的特性。它既是波也是粒子。而要證明光的粒子性,那麼就要依靠光電效應實驗了,讓光照射到一塊金屬板上,金屬板上的電子會被光子撞擊而出,這就體現出了光明顯的粒子性,而且實驗效果與光的動量和能量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光的動量越大,那麼粒子性就越明顯。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為人類對光的認知掃清了迷霧,而且憑藉這一理論,愛因斯坦斬獲了他科學生涯之中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物質-能量-頻率-波-意識-粒子
    量子不是具體的粒子,而是一種不連續變化的粒子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稱為「波」。這就是量子的波性!量子也可以說是粒子!光子、電子、夸克等這些微粒都可以說成是量子,當某些物質的這些微粒剛好就是一個個可以量化的、不能再分割的、攜帶最小能量單位的粒子時,那麼這個量子就是沒有波動狀態的微粒了,因為當有人去觀察它時,它就會由不連續變化的波狀態、坍塌成是沒有變化的物質粒子的確定狀態。
  • 詭異波函數坍塌和薛丁格方程
    答案就是我們這次要說的——薛丁格波動函數(波函數)和薛丁格方程說到薛丁格的波函數和方程就必須先說一個人,正是這個人——德布羅意的出現才出現了薛丁格波函數和薛丁格方程。德布羅意來自在法國那是赫赫有名布羅意家族,僅次於皇室的貴族,這個家族歷代都是是公爵,家族中第1代公爵是法國路易14時代當時的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