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物理】光是什麼?是粒子,還是波?都是傳說!

2021-01-15 環球物理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大地有了一片光明,人間充滿無限歡騰。可是萬能的上帝遺留給人類一個極其困惑的問題——光是什麼?千百年來,無數學者哲人深深陷入這個問題苦苦思索,這個問題的答案幾乎囊括了人類史上最聰明的智慧。不過,它在中國的面目可以簡化為一道高考選擇題,如下:

[選擇題]光是什麼?

 

選項:A. 光是粒子; B.光是波;C.光既是粒子也是波;D.光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E.以上答案均正確;F.樓上都在瞎掰;G.樓主是個傳說;……?

  給出答案分布:70後當年大部分選C,他們認為理解了光,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前途有光;80後當年對前途是光明還是黑暗比較困惑,選C的有一半選D的也有一半,糾結啊;90後呢,每個選項都有人選,並且在選項D後面加上了E項和F項,然後閱卷老師再加了個G項,閱卷領導加了個省略號和問號。標準答案是……,誰知道?!

 

我們還是來看看歷史上的牛人怎麼解答的吧!

 

先看看咱們的墨家軍,中國的墨子和他的弟子們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前就做了光的小孔成像實驗,並解釋了物體和投影的關係原理——光的直線傳播。喜歡討論的問題的古希臘人對光同樣充滿好奇,畢達哥拉斯最早把光解釋為光源向四周發射的一種東西,遇到障礙物即被彈開,彈入人眼即讓人感覺到了最後一個將光彈開的障礙物。而後託勒密在《光學》一書描述了光的折射現象,達文西也描述過光的反射現象等並試圖做出解釋,而後克卜勒及斯涅耳的實驗給出了光的折射定律的數據,只是,他們並沒有發表。直到數學家笛卡爾在《屈光學》提出了光的折射定律的數學幾何形式表達,他同時留下了對光的兩種可能解釋。一是說光是類似於微粒的物質;二是說光是一種以「以太」為媒質的壓力,即可能是波。光究竟是什麼?成了遺留給後人的問題。

 

光可能是波,義大利數學家格裡馬蒂如是說。他讓一束光穿過兩個小孔並投影到暗室屏幕上,結果在發現在投影屏幕上有明暗相間的條紋。這和水波的衍射非常相似,說明了光的波動性。他還認為物體之所以顯現不同顏色是因為有著不同頻率的光。


光應該是波,英國物理學家胡克如是說。因為他用肥皂泡和薄雲母重複了格裡馬蒂的實驗,他認為「光是以太的一種縱向波」,而且光的顏色就和其頻率有關。

 

光怎麼會是波,明明是粒子嘛,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如是說。1666年牛頓在家休假躲避黑死病,沒事玩起了三稜鏡,他發現一束白光可以分成不同顏色的光,而不同的單色光也可以合成還原成白光,為此他成功解釋的光的色散現象。(見[水煮物理](12):好「色」之徒)牛頓的分光實驗讓光學從幾何光學跨入到了物理光學。牛頓認為光應該是由微粒組成,並且走最快速直線路徑,光的分解和合成就是不同顏色的微粒分開和混合的結果。


稜鏡分光與光的顏色


  於是解答這個問題伊始就有了兩大門派——「波動說」和「微粒說」。其實牛頓在開始時並不特別反對波動說,但「微粒說」對胡克等前人的「波動說」發起了挑戰,這讓胡克很不爽,直接結果就是胡克拉著波義耳等一起槍斃了牛頓關於光的顏色的論文,而牛頓也不甘示弱,在以後的論文裡不斷提出對「波動說」的反駁。


這些爭論最終導致了牛頓和胡克的終身私人仇恨,牛人相鬥,兩敗俱傷。胡克說牛頓的一些研究是以他的研究為基礎的,牛頓便冷笑道:「那麼說我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哈!」(好像胡克並不高?)胡克很鬱悶地在牛頓的冷嘲熱諷中度過了下半輩子。還是荷蘭人惠更斯比較懂學術政治,他先是作為院士和領導牛頓在劍橋相會討論光的本質問題,話說兩人是相互久仰、惺惺相惜。可他心裡已經發現許多現象不能用「微粒說」來解釋,並暗暗轉向了「波動說」。


惠更斯一回去便做了一系列實驗並提出了光的波動說的完整理論。他認為光是靠物質載體「以太」來傳播的縱向機械波,並成功解釋了光的反射、折射、雙折射、衍射等現象。1678年,惠更斯出版了《光論》並公開演說反對微粒說。老牛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作為當時全世界最聰明的人,牛頓很快也找到了波動說的脈門,並且用微粒說更美好地解釋了光的現象,他還把物質微粒觀推廣到整個自然界,很合他的質點動力學的胃口。這些理論寫在了他的《光學》一書裡,為了避免再被胡克等人槍斃的危險,這書直到胡克去世兩年後才出版。很不幸的是,惠更斯那時也已不在人世,「波動派」便衰微不振。牛頓利用他在力學上的卓越聲望,輕鬆地把「微粒派」發展壯大一統江湖。雖然不是千秋萬載,卻統治了整個十八世紀,這就是權威的力量。



楊氏雙縫幹涉實驗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的,在新自然哲學思潮下,權威也未必不被人懷疑。1800年-1807年,託馬斯.楊再次扛起了波動說的大旗。作為新一代掌門,楊用物理學最有力的研究方法——理論預言加實驗驗證然後再理論解釋逐漸完善了波動說。


楊首先把光和聲波進行對比,認為光同樣存在疊加後增強或減弱的現象——光的幹涉。他做了著名的楊氏雙縫幹涉實驗:讓一束單色光穿過小孔衍射到另兩個小孔上,在小孔另一側接收屏上觀察到了明暗相間的條紋。這是證明光的波動性的關鍵實驗,可惜最初楊的解釋並不正確,因為他認為光波和聲波一樣都是縱波(傳播方向和振動方向在平行),而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來自於入射波和反射波的疊加。公然和權威對抗總是艱難的,挺牛頓的微粒派弟子立馬抓住波動說的小辮子加以反駁甚至誹謗楊同學。


比如拉普拉斯同學就用微粒說詳細分析了光的雙折射現象,用以駁斥波動說;而馬呂斯和布儒斯特從實驗上發現了光的偏振現象並給出了偏振定律,即光在沿傳播路徑上的振動方向是不對稱的,這是縱波裡不可能出現的情況。楊同學很鬱悶,但並沒有放棄,他仰頭看看惠更斯祖師爺,終於下決心邁出了更加理論上的關鍵一步:光不是縱波,而是橫波(傳播方向與振動方向垂直)。這麼一來就清楚多了,光的偏振也不再神秘,因為振動方向和傳播方向垂直,故完全允許其呈不對稱,偏振正是橫波波動性的力證!這一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擊中微粒說要害,而微粒派再也沒有牛頓這樣的牛人出來說話了。


十年後,法國的土木工程師菲涅爾發揮業餘興趣,從理論上給出了光的幹涉預言,並在了解託馬斯.楊的工作之後進行了實驗驗證,成功建立了光的橫向傳播理論。之後,德國天文學家夫琅和費用光柵做了光的衍射實驗,施維爾德對其結果進行了很好的波動說解釋。波動派終於東山再起,不僅成了江湖主流,而且還不斷發揚光大。19世紀後期,法拉第等人對電磁學的深入研究讓人們初步形成一個概念:光其實就是一種電磁波。1872年,麥克斯韋用四個方程完美地統一解釋了所有電磁學現象,並且由此可以推論出電磁波的存在,且以光速傳播,我們看到的可見光實際上不過是電磁波的一種。1888年德國的赫茲通過一系列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光不僅僅是波,而且是電磁波,除了光之外,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等等都是電磁波,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頻率不同而已。光的波動說至此可謂達到了完美。



可是,再完美的學說也有瑕疵,人們始終為一個問題而困惑:既然光是波,那麼傳播光的載體是什麼?笛卡爾老祖宗說是以太,好吧,那麼以太是什麼?怎麼我們人類看不到?


以太,英文Ether,來自希臘語,原意指的是天上諸神呼吸的空氣,康有為和譚嗣同等認為以太是無色、無味、無聲、無所不在於宇宙間的物質,孔子的「仁」、墨子的「兼愛」、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靈魂」等都是以太的作用所致(以太簡直比孔聖人、佛祖、上帝都還要牛!)。簡而言之,以太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最神秘的物質,尋找以太的過程也充滿著哲學和宗教的意味,以太成了19世紀的物理學家們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


根據已知的光的性質,大家猜測以太是一種傳播橫波的固體介質,它是一個絕對靜止的參照系。但是由此以來,固態的以太則可能影響天體的自由運動,而橫向的振動也很可能引起縱向的振動。關鍵時刻還是需要實驗來說話,英國麥可遜和莫雷在1887年做了所謂的「以太漂移」實驗。這是一個非常精巧的實驗。如果地球是相對於絕對靜止的以太運動,那麼若光線沿此運動方向傳播則是光速和地球運動速度的疊加,而沿著垂直該方向傳播的速度則要小一些。他們將一束光分成平行方向的透射光和垂直方向的反射光,通過測量兩束光的形成的幹涉條紋數目,可以精確地得到兩者的光程差,進一步得到兩束光的速度差別。因此,只要將幹涉儀沿著不同方向測量,就可以判斷地球相對於以太運動的速度方向和大小。


結果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光速沿任何方向幾乎不變,換句話說,以太是不存在的!人們開始惶然不知所措。事實上,在尚未知麥可遜-莫雷實驗結果之前,瑞士某專利局的一名小職員就指出,如果放棄所謂絕對時間之類的概念,那麼絕對靜止的參照系——以太的概念也可以扔掉。人們要接受光速不變原理,那麼就可以得到物體在接近光速情況下高速運動的物理學,在那裡運動的鐘會變慢,運動的尺子會縮短。這個新物理學叫相對論,那位叫愛因斯坦的小職員作為20世紀最為卓越的物理學家開創了現代物理新世界,——此為後話。



麥可遜-莫雷的「以太漂移」實驗(From 百度百科)


  波動說的煩惱還不僅僅在於找不到「以太」這個載體,更可怕的烏雲一朵接一朵地飄來。赫茲的實驗還有另一個現象,當用紫外線照射兩個金屬球時,電火花似乎更易出來,即光對金屬的照射可以產生電子。這就是光電效應的發現,愛因斯坦後來對其做出了解釋,他認為光以粒子形式入射到金屬上,金屬電子將吸收其能量並逃逸出來。光的微粒說再次浮出水面!愛因斯坦把光的微粒叫做「光子」。


光子的概念並不是他的原創,而來自於德國的普朗克對黑體輻射的解釋。之前對於黑體輻射的研究,瑞利和金斯用理論解釋大部分波段的輻射曲線,然而在紫外波段則遇到了災難性的違反實驗結果。最嚴重的問題是,人們用如此完美的電磁學理論卻怎麼也解釋不了一個簡單的黑體輻射譜,光的波動說再次遇到了障礙。普朗克通過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把光的能量分成不連續的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能量的「量子」,通過統計能量量子的分布,就可以得到完全符合實驗譜線的黑體輻射理論公式。把能量看成不連續的量子化,這在當時絕大部分科學家心目中是不能接受的。


普朗克也因為引入能量量子而心中不安,他甚至內疚地認為不應該對經典的電磁理論提出質疑,因為它是那麼地完美無瑕。只有年輕大膽的愛因斯坦,不僅勇於接受了能量量子的概念,而且成功用於解釋光電效應。新的光的微粒說——光的量子說由此誕生。新生事物往往很難為人接受,美國的密裡根為此做了整整十年的實驗,試圖否定光的量子說,然後在1915年他公布的實驗結果卻是證實了光量子的存在,同時也測定出了普朗克常數(這個常數和光子頻率的乘積就是量子化的光子能量)。


如果光具有量子化的粒子性,那麼其他電磁波會如何?1923年,康普頓發現x射線被電子散射後頻率會變小,即x射線也有粒子性。更有趣的問題是,那原先人們認為是粒子的電子等會不會有波動性呢?1927年,傑默爾和湯姆森先後證實了電子束的波動性質,隨後人們還發現氦原子射線、氫原子和氫分子射線均具有波的性質。事實上,如果讓可見光、x射線、電子甚至中子穿過合適的物質都可能發生衍射現象,即波強度在存在增強和減弱的效應,而「合適」的物質,實際就是其間隙和射線的波長相比擬——這正是波發生衍射的條件。這下麻煩更大了,波可以是粒子,粒子也可以是波,那到底是粒子,還是波?既是粒子也是波?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徹底把大伙兒給搞糊塗了。



正是在粒子和波的一片混亂之中,物理學迎來了史上最偉大的一場革命——量子力學誕生了。早在1913年,玻爾就用量子化的能量概念成功解釋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即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的能量也是不連續的,只能在某些固定能量軌道上運動。1924年,法國的德布羅意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不只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幾乎所有微觀粒子或者電磁波都是如此,粒子的能量等於普朗克常數乘以其波動頻率,粒子的動量等於普朗克常數除以其波長。


這麼一來,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兩者是同一物體上的兩種屬性而已。既然所有的微觀粒子都具有波動性,那麼它們應該滿足的動力學定律如何?1925年,德國的海森堡和玻爾一起成功建立起了微觀粒子的矩陣力學,不過那個年代人們對矩陣這個數學工具還很陌生,於是次年奧地利的薛丁格搗騰出了一個方程——薛丁格方程,得出了波動力學,之後英國的狄拉克把兩者統一一起來,後來人們便稱之為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說的是什麼?它把微觀粒子的能量看成量子化的,粒子的運動行為可以用波函數進行描述。波函數是什麼?德國的玻恩給出了波函數的統計解釋,波函數的模方(波函數是個複數)代表粒子在某一時刻某一位置出現的機率,也就是說即使兩個粒子處於完全相同的狀態並對其進行相同的測量,測量的結果也是按照波函數呈一定機率分布的,這就是微觀粒子的粒子性;而作為複數的波函數本身帶有相位,即兩束粒子相互作用還存在相位相干效應,這將導致相互作用後其空間分布機率並非簡單的線性疊加而是某些地方會增強,某些地方會減弱,這就是微觀粒子的波動性,由此很好地解釋了幹涉和衍射等波動現象。現在的先進實驗手段,不僅驗證了波函數的存在,也說明了許多微觀粒子的波動性,如用原子構成「量子圍欄」可以看到中間的駐波。


於是,一切皆是粒子,一切又皆是波。關於光的粒子說和波動說的論戰逐漸變成了遙遠的傳說,只在歷史的長河上,留下了無數智者的身影,照耀著後人的前行。



相關焦點

  • 「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
    那麼,光什麼時候是波?什麼時候是粒子呢?一般而言,當光通過真空時可被認為是波,當它遇到其他物體表面時可被認為是粒子。涉及到雷射時則需要運用光的量子定義,許多物理學家對這種處理方法都深深地不滿。這種處理流行的原因是因為它具有較大的寬容度。一個科學家可以說光更像波,與此同時,另一個科學家可以說光更像粒子。
  • 光的本質是什麼?是粒子還是波呢?
    光到底是什麼東西,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多年來科學家們都一直在苦苦的追尋,雖然科技發展已經到了今天算是比較先進,但是人們仍然不能給出一個定義,到底光是什麼東西?只能給出一個很無奈的結論,我們不討論它到底是什麼,我們說它有什麼特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
  • 物理故事-光是波還是粒子
    最早對光的本質發表科學見解的人是笛卡爾、胡克和惠更斯。他們認為光是一種波動,是以太的彈性振動。惠更斯把這一認識發展成比較系統的科學理論——波動說。用波動說可以解釋光的直線傳播、折射、反射和雙折射等許多光學現象,但不能說明為什麼沒有看到光有幹涉現象發生。幹涉是所有波(例如水波,圖1)的共同特點,為何唯獨光看不到這種現象?
  • 光的本質是什麼?粒子還是波?只要學過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
    光的本質,是十七世紀科學家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當時,有兩種學說,光的粒子說和光的波動說。粒子說認為,光的本質是一種粒子,1638年,法國數學家皮埃爾.伽森狄更提出,光是由大量堅實粒子組成的;之後的幾年中,牛頓對皮埃爾提出的粒子說也進行了研究,通過光的直線傳播規律以及光的偏振現象,1675年牛頓提出了假設,認為光是一種從光源發出的粒子,在均勻介質中以一定的速度傳播。
  • 光是波浪還是粒子?兩者都是
    有時,當波浪恰好匯合在一起時,波峰會與波峰相遇,從而產生雙波。這稱為「建設性幹擾」。但是有時,這些波會相互抵消,您一無所獲-這種相互作用稱為「破壞性幹涉」。波浪可能會轉彎,當它們穿過狹窄的開口時,它們會散開或衍射。波和粒子都是由非常不同的一組數學方程式描述的。因此,如果您想用科學的方式描述事物,首先必須確定它是波浪還是粒子。
  • 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顛覆你認知的雙縫幹涉實驗
    其實,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爭論了百年之久,最早的討論是在17世紀,惠更斯認為,光其實是一種波 ,而牛頓則認為光是一種粒子 ,這種爭論一直到託馬斯做出了雙縫幹涉實驗,科學界才統一了光其實是波的概念,那時候波動說幾乎是無敵的存在。
  • 光是什麼?波還是粒?
    光是什麼?古希臘人認為光是由「光原子」的小顆粒組成的,這包含著一種簡單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中國古代,光是什麼,哲學上,中國古代科學家認為光是由氣產生的,氣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特殊氣體。對於光的系統研究,起源於西方笛卡爾。笛卡爾在《折射》一書中首次提出折射定律的理論證明。他解釋了人們視力障礙的原因,並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鏡片。
  • 是波還是粒子?
    我們能看到一束束陽光照進窗臺,看到燈光將夜晚照亮,但是卻從來看不出光的模樣,更摸不著它,那麼光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可是讓許多科學家迷惑並爭論了幾個世紀。後來,這個觀點得到了英國物理學家胡克的贊同,他在觀察了肥皂泡上的彩色紋理後,認為光是以太的縱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平行的波)。但是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在17世紀70年代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光是從光源發出的許多粒子,這樣就可以合理解釋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等現象。但這卻無法解釋兩束光交叉相遇後為什麼不會阻礙彼此的傳播等現象。
  • 最新前沿物理理論:定義最小質量和能量粒子,光本質新解讀
    來自最新前沿物理的消息,對於自然界的最小粒子和光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和定義,這一理論認為:光是無數的單個光粒子構成的,光的單個粒子在自然界有三種狀態形式:第一種狀態形式:處於光速振動態,叫動態光粒子,它具有光速動能,存在於光源裡,即輻射源。
  • 光是波還是粒子?量子力學如何闡釋波粒二象性
    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這是一個曾經爭執了上百年的問題,有人認為光是波,有人認為光是粒子。到了20世紀初,這兩種理論已經完全背道越走越遠,並且都各自堅信自己的理論才是唯一正確的。究竟是波還是粒子,大家決定用一個實驗來證明,即雙縫幹涉實驗。
  • 光速運動的粒子是光子還是電子——物理學前沿最大是非問題
    光速運動的粒子是光子還是電子——物理學前沿最大是非問題概述:現象學物理學至今沒有認>識到光速運動的粒子和波的真實物理,當然也不可能認識到光速形成及其為什麼不變的物理。關鍵詞:光子 元子光傳輸電磁場 電磁橫波 粒子性 波動性光速,愛因斯坦認為是:「光源發射的光子本能以光速運動。」這本能是什麼物理?這是現象學局限於現象域的視像物理:人們可以看得見:「光從光源射出,太陽光從太陽射出,電燈光從光源射出。
  • 光到底是不是一種粒子?或它其實就是一種波?
    它是如同原子一樣的粒子還是如同水面漣漪一樣的波?現代科學家花了數百年時間才找到答案。艾薩克·牛頓是最早發現答案的一位。牛頓認為光由一種類似原子的微小粒子組成,並稱之為「微粒」基於這一假設,光的一些屬性得到了解釋例如,折射當一束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時它看上去彎曲了不過,即便是天才科學家也免不了會犯錯。
  • 量子力學前傳:跨越300年的光是波還是粒子之爭,到底爭些啥?
    17世紀初,笛卡爾第一次提出了光是波的看法,加上惠更斯的支持,整個17世紀人們主要的觀點就是,光是一種波。18世紀初的1704年,牛頓發表了《光學》,他說光是一種粒子。於是整個18世紀人們幾乎都承認,光是一種粒子。19世紀初的1803年,託馬斯.楊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叫雙縫幹涉實驗,它證實光是一種波。
  • 光是波還是粒子難道是由是否架設攝像機決定的
    從小孔中射出的光穿過兩道狹縫投到屏幕上,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這就是現在眾人皆知的雙縫幹涉條紋。雙縫幹涉實驗證明了光具有波動性,為探究光的本質奠定了基礎。光的幹涉實驗就此告一段落了,後來科學家們也逐步證明光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這也就是註明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
  • 光是粒子又不是粒子
    同時期的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動說,認為光本質上是波。牛頓是當時英國皇家科學院的院長,所以牛頓的粒子說很自然佔據了主導地位。200多年以後,十九世紀,人類有了更加先進的儀器,發現了光有衍射效應。大家都知道,只有波才有衍射效應,所以這個發現一舉推翻了牛頓的粒子說,確立了光的波動說。當時社會一片譁然,說牛頓這麼偉大的物理學家,怎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
  • 前沿理論引入靜態光粒子,否定質能互化,質量和能量分別獨立守恆
    靜態光粒子的概念要從「以太」談起,而否決質能互化,證明質量和能量分別獨立守恆,這是最後的結論,親愛的讀者,需要你細心慢讀哦!第一篇:「以太」從來就沒有離開過物理學什麼是「以太」?要說清楚這個物理名詞,我們得翻翻物理的發展史,因為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物理學家,對其定義和描述是不相同的。
  • 光既非粒子亦非波,結束光的波粒二象性世紀之爭
    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爭了幾個世紀也沒有定論,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要從17世紀說起:1655年,格裡馬第發現了光的衍射,這是最早觀察到的光的波動性。1672年,牛頓在解釋光的色散時提出光是一種粒子……從此便開始了光是粒子還是波之爭。
  • 「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科學家給出答案,它是最神秘的存在
    「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最普通的物質,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光之中。光雖然普通,但是人類至今都沒辦法弄清楚它的本質。牛頓是物理學界最具代表的人物,他提出的許多至今都適用,因此牛頓對光本質的解釋也得到了大家的推崇。牛頓發現光最大的特徵就是沿著直線傳播,因此他認為,光很有可能是由粒子組成,而這種組成光的粒子就被稱為「光子」。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發現,光的本質並沒有那麼的簡單。
  • 德布羅意奠定了粒子就是波,波就是粒子的基礎
    這裡我們要強調一下這兩個概念,一個是量子力學,一個是波動力學,前者沒有談到波後者把粒子看成是波,但是這兩個理論是完全等價的。那麼關於薛丁格發現波動力學,以波動力學的內容我們留到第八課講。今天這一課我們談的粒子和波的關係。談到粒子和波關係呢,當然我們要回顧一下什麼是波,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熟悉的波有很多,比如說你現在正在聽喜馬拉雅音頻,你通過什麼樣的波來聽到的?
  • 物理最前沿的理論是什麼?
           物質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如果不知道,就不是最前沿的物理理論。       電子作為物質,在高能粒子對撞機裡卻難以找到物質產生的原因。這是高能物理的研究方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