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詭異之根源在於「波粒二象性」。
要揭開量子力學之迷,不得不先從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開始。
如果量子力學是一部傳奇的故事,光的「波」「粒」之爭就是它的前傳,我們就從這場跨越三個世紀的「論戰」開始吧......
首先,請閉上眼睛,先回顧一下這場「 迴腸盪氣「」波瀾壯闊」的畫面:
古希臘時代人們就開始思考關於光的本質。根據經驗觀察和元素說的影響,那時人們認為光是一粒一粒的。
17世紀初,笛卡爾第一次提出了光是波的看法,加上惠更斯的支持,整個17世紀人們主要的觀點就是,光是一種波。
18世紀初的1704年,牛頓發表了《光學》,他說光是一種粒子。於是整個18世紀人們幾乎都承認,光是一種粒子。
19世紀初的1803年,託馬斯.楊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叫雙縫幹涉實驗,它證實光是一種波。加上後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證實與支持,於是人們在整個19世紀裡都相信,光還是一種波。
20世紀初的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說明,光也可以是一樣粒子,於是人們都被搞懵了……
真是各領風騷一百年啊!
都爭了300來年,還是別爭了,現在大家都相信光不僅是一種波,也可以是一粒子,還可以同時是一種粒子和波,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只是憑生活的經驗去理解,為何光只能走直線?光遇到了障礙物怎麼不會繞過去呢?光在水中為什麼會發生折射現象?....等等。這些觀察到的現象加上當時元素說的影響,人們認為光應該是一顆顆非常小的「光原子」組成。這種理論我們稱之為光的「微粒說」。當時歐幾裡得的《反射光學》也論述到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和光的反射原理。
光的反射
直到17世紀初,笛卡爾才第一次提出了光是波的看法,在他的《折光學》中最先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光是一種壓力,在媒介裡傳播。他認為既然聲音是一種波,為什麼光就不能夠是一種波呢?
後來義大利的數學教授格裡馬弟做了個實驗,就是用一束光通過兩個小孔投射到屏幕上,這時在屏幕上出現了一些明暗條紋的圖案。這讓他想起了水波的衍射。於是他得出結論,光應該也象水波一樣是一種在介質中傳播的波。衍射也首次成為了光是一種波的有力證據。
雙孔幹涉實驗
光的波動說,後來還得到了當時名氣比較大的胡克的支持,他在1665年出版的《顯微術》中明確支持了光是一種波的說法。他觀察了肥皂泡裡映射出的色彩和通過薄雲母片產生的光輝,斷定光就是一種波。
直到1672年,牛頓出現了,他初試牛刀。牛頓讓光通過三稜鏡看到不同顏色的光,這些不同顏色的光通過透鏡又可以聚焦為白光。這個光的散射實驗,讓牛頓堅信,光是一種微粒,這些不同的顏色就是不同的微粒。他給英國皇家學會秘書奧登伯格寫信介紹了他的理論,當時並沒引起多大的反響。
牛頓在做色散實驗
在惠更斯的有力反擊下。光的波動說還是佔據著很大優勢。牛頓的微粒理論暫時還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波動說認為,如果光是一種粒子,那麼光在交差時,為什麼不因為碰撞而改變方向呢?惠更斯引入「波前」等概念成功的用波的理論證明和推導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這對於「微粒」說方面可說是沉重的打擊。1690年,惠更斯發表了他的著作《光論》標誌著波動說在這個階段到達了一個興盛的頂點。波動說在整個17世紀幾乎都是佔了上風。
但是,惠更斯的波動理論也有他的缺陷。波動說認為,光不是一種物質粒子,而是由於介質的振動而產生的一種波。那麼這種介質是什麼?當時惠更斯用的是「以太」來作為應付,但是以太是否存在,當時也沒有證實。另外,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橫波,這就沒法解釋光的偏振現象。
十八世紀初的1704年,牛頓終於重拳出手了,他的煌煌巨著《光學》一出版,波動說幾乎已是搖搖欲墜。
牛頓問:如果光是一種波,他遇到障礙物時,為什麼沒像聲波一樣繞開呢?牛頓認為在白光中已經存在了各種色,白光可以說是不同色的各種微粒的混合體。在他的色散實驗中,稜鏡把它們各自分開了。
關於折射現象,牛頓的解釋是,根據力學理論,由於玻璃的粒子所發出的力作用在光的粒子上,所以光的方向才會發生改變。
但是牛頓粒子理論也有自已的破綻,他沒法很好的解釋衍射中出現的種種現象,也沒法回答兩束光交差碰撞時,為什麼沒有因碰撞而改變方向。
甚至他發現的牛頓環,還為他擺上了一個烏龍。牛頓環是一種光的幹涉圖樣。1657年,由牛頓首先進行了定量測量。平凸透鏡與玻璃平板組合時,用單色光照射透鏡與玻璃板,可以觀察到一些明暗相關的同心圓環。這個衍射現象是波動說的有力證據。但是當時牛頓卻用微粒說去勉強的解釋。
牛頓環
雖然牛頓的微粒說還有很多不完備之處,但是,那時的牛頓已經是出版了《原理》的牛頓,他已經發明了微積分、還是國會議員、鑄幣局的局長和英國皇家學會主席。
這些光環,讓牛頓的微粒說,成為了整個18世紀的主流理論,波動說幾乎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正當微粒說沉浸於水月靜好,唯我獨尊之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個人就是託馬斯.楊。他做了個著名的實驗,就是楊氏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在2002年,曾被《物理世界》評為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並且排名第一。
託馬斯.楊
當時因為沒有雷射,楊是用蠟燭來做這實驗的。就是在一個遮擋板的中間開兩條縫,讓燭光透過兩個縫隙之後,打在後面的屏幕上,會形成一片非常漂亮的明暗相間的條紋。
雙縫幹涉實驗
這些明暗相關的條紋的形成,我們可以從水波中理解,在平靜的湖面上於不同的地方扔兩個小石塊,形成的兩個水波擴散開來,當這兩個水波相遇時,波峰和波峰重疊,就會形成更大的波峰,當波峰和波谷相遇,就會相互對消。這個現象就是波的「幹涉」。
水波幹涉
那麼光通過兩條縫也能形成這個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證明光是一種波。這個就成為光是一種波的最有力證據。楊於1803年發表了他的論文報告,闡述了如何用光的幹涉效應來解釋牛頓環和衍射的現象,還計算出了波的長度。
楊氏雙縫實驗之後,菲涅爾再次用他的理論解釋了光的衍射現象。支持微粒說的泊松並不相信菲涅爾,他認為按菲涅爾的理論,當光照射在一定大小的圓盤上時,會在後面的光屏上出現環狀的衍射條紋,並且在圓心處出現一個亮斑,這是不可思議的!
菲涅爾
然而,這個實驗真的被阿拉果做了出來,他用單色光照射在寬度小於光源波長的小圓盤上時,真的會出現互為圓心的衍射條紋,並且在圓心處有一個亮斑。
泊松亮斑
事實面前泊松啞口無言,在微粒說方面,牛頓環本來就自擺烏龍,泊松這次又在自已的球門踢進了一球。
波動論方太高興了,為了記下泊松這個大功勞,慷慨的把這個現象稱為「泊松亮斑」。
波動說這個時期似乎吃了靈丹妙藥,支持它們的實驗一個接一個,勢如破竹。
菲涅爾假設光是一種橫波(惠更斯當時認為是縱波),就是象水波那樣,波振動的方向和傳播的方向是垂直的。而縱波就象聲波,波振動的方向與傳播的方向一致。菲涅爾的橫波理論解決了當時波動說中存在的「光的偏振」問題。
傅科通過實驗又證實了光在水中的速度小於真空中的速度。按微粒說理論,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的速度快。傅科的這個發現,簡直是判了粒子說的死刑。
1856年,麥克斯韋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電磁理論,並於1873年出版了他那著名的《電磁通論》一書。從此,波動說幾乎就奠定了它的統治地位了。
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認為,光就是一種電磁波,它是由引起電現象和磁現象的同一介質中的橫波組成的。電和磁(電磁波)可以似波一樣在真空中傳播而不需要任何介質,並且可測算出電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樣。
麥克斯韋
1888年赫茲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波,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理論。光是一種波的理論至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波動說的勝利還是個暫時性的勝利。20世紀初的1905年,愛因斯坦終於出手了!
愛因斯坦是怎麼出手的?下一篇量學力學的誕生我們再說。請關注醬子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