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前傳:跨越300年的光是波還是粒子之爭,到底爭些啥?

2020-09-06 醬子聊科學

量子力學的詭異之根源在於「波粒二象性」。

要揭開量子力學之迷,不得不先從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開始。

如果量子力學是一部傳奇的故事,光的「波」「粒」之爭就是它的前傳,我們就從這場跨越三個世紀的「論戰」開始吧......

首先,請閉上眼睛,先回顧一下這場「 迴腸盪氣「」波瀾壯闊」的畫面:

古希臘時代人們就開始思考關於光的本質。根據經驗觀察和元素說的影響,那時人們認為光是一粒一粒的。

17世紀初,笛卡爾第一次提出了光是波的看法,加上惠更斯的支持,整個17世紀人們主要的觀點就是,光是一種波。

18世紀初的1704年,牛頓發表了《光學》,他說光是一種粒子。於是整個18世紀人們幾乎都承認,光是一種粒子。

19世紀初的1803年,託馬斯.楊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叫雙縫幹涉實驗,它證實光是一種波。加上後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證實與支持,於是人們在整個19世紀裡都相信,光還是一種波。

20世紀初的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說明,光也可以是一樣粒子,於是人們都被搞懵了……

真是各領風騷一百年啊!

都爭了300來年,還是別爭了,現在大家都相信光不僅是一種波,也可以是一粒子,還可以同時是一種粒子和波,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幾百年來這場爭論是如何展開的?他們都爭了些啥?

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只是憑生活的經驗去理解,為何光只能走直線?光遇到了障礙物怎麼不會繞過去呢?光在水中為什麼會發生折射現象?....等等。這些觀察到的現象加上當時元素說的影響,人們認為光應該是一顆顆非常小的「光原子」組成。這種理論我們稱之為光的「微粒說」。當時歐幾裡得的《反射光學》也論述到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和光的反射原理。

光的反射

直到17世紀初,笛卡爾才第一次提出了光是波的看法,在他的《折光學》中最先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光是一種壓力,在媒介裡傳播。他認為既然聲音是一種波,為什麼光就不能夠是一種波呢?

後來義大利的數學教授格裡馬弟做了個實驗,就是用一束光通過兩個小孔投射到屏幕上,這時在屏幕上出現了一些明暗條紋的圖案。這讓他想起了水波的衍射。於是他得出結論,光應該也象水波一樣是一種在介質中傳播的波。衍射也首次成為了光是一種波的有力證據。

雙孔幹涉實驗

光的波動說,後來還得到了當時名氣比較大的胡克的支持,他在1665年出版的《顯微術》中明確支持了光是一種波的說法。他觀察了肥皂泡裡映射出的色彩和通過薄雲母片產生的光輝,斷定光就是一種波。

直到1672年,牛頓出現了,他初試牛刀。牛頓讓光通過三稜鏡看到不同顏色的光,這些不同顏色的光通過透鏡又可以聚焦為白光。這個光的散射實驗,讓牛頓堅信,光是一種微粒,這些不同的顏色就是不同的微粒。他給英國皇家學會秘書奧登伯格寫信介紹了他的理論,當時並沒引起多大的反響。

牛頓在做色散實驗

在惠更斯的有力反擊下。光的波動說還是佔據著很大優勢。牛頓的微粒理論暫時還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波動說認為,如果光是一種粒子,那麼光在交差時,為什麼不因為碰撞而改變方向呢?惠更斯引入「波前」等概念成功的用波的理論證明和推導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這對於「微粒」說方面可說是沉重的打擊。1690年,惠更斯發表了他的著作《光論》標誌著波動說在這個階段到達了一個興盛的頂點。波動說在整個17世紀幾乎都是佔了上風。

但是,惠更斯的波動理論也有他的缺陷。波動說認為,光不是一種物質粒子,而是由於介質的振動而產生的一種波。那麼這種介質是什麼?當時惠更斯用的是「以太」來作為應付,但是以太是否存在,當時也沒有證實。另外,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橫波,這就沒法解釋光的偏振現象。

十八世紀初的1704年,牛頓終於重拳出手了,他的煌煌巨著《光學》一出版,波動說幾乎已是搖搖欲墜。

牛頓問:如果光是一種波,他遇到障礙物時,為什麼沒像聲波一樣繞開呢?牛頓認為在白光中已經存在了各種色,白光可以說是不同色的各種微粒的混合體。在他的色散實驗中,稜鏡把它們各自分開了。

關於折射現象,牛頓的解釋是,根據力學理論,由於玻璃的粒子所發出的力作用在光的粒子上,所以光的方向才會發生改變。

但是牛頓粒子理論也有自已的破綻,他沒法很好的解釋衍射中出現的種種現象,也沒法回答兩束光交差碰撞時,為什麼沒有因碰撞而改變方向。

甚至他發現的牛頓環,還為他擺上了一個烏龍。牛頓環是一種光的幹涉圖樣。1657年,由牛頓首先進行了定量測量。平凸透鏡與玻璃平板組合時,用單色光照射透鏡與玻璃板,可以觀察到一些明暗相關的同心圓環。這個衍射現象是波動說的有力證據。但是當時牛頓卻用微粒說去勉強的解釋。


牛頓環

雖然牛頓的微粒說還有很多不完備之處,但是,那時的牛頓已經是出版了《原理》的牛頓,他已經發明了微積分、還是國會議員、鑄幣局的局長和英國皇家學會主席。

這些光環,讓牛頓的微粒說,成為了整個18世紀的主流理論,波動說幾乎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正當微粒說沉浸於水月靜好,唯我獨尊之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個人就是託馬斯.楊。他做了個著名的實驗,就是楊氏雙縫幹涉實驗。這個實驗在2002年,曾被《物理世界》評為十大經典物理實驗並且排名第一。

託馬斯.楊

當時因為沒有雷射,楊是用蠟燭來做這實驗的。就是在一個遮擋板的中間開兩條縫,讓燭光透過兩個縫隙之後,打在後面的屏幕上,會形成一片非常漂亮的明暗相間的條紋。

雙縫幹涉實驗

這些明暗相關的條紋的形成,我們可以從水波中理解,在平靜的湖面上於不同的地方扔兩個小石塊,形成的兩個水波擴散開來,當這兩個水波相遇時,波峰和波峰重疊,就會形成更大的波峰,當波峰和波谷相遇,就會相互對消。這個現象就是波的「幹涉」。

水波幹涉

那麼光通過兩條縫也能形成這個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證明光是一種波。這個就成為光是一種波的最有力證據。楊於1803年發表了他的論文報告,闡述了如何用光的幹涉效應來解釋牛頓環和衍射的現象,還計算出了波的長度。

楊氏雙縫實驗之後,菲涅爾再次用他的理論解釋了光的衍射現象。支持微粒說的泊松並不相信菲涅爾,他認為按菲涅爾的理論,當光照射在一定大小的圓盤上時,會在後面的光屏上出現環狀的衍射條紋,並且在圓心處出現一個亮斑,這是不可思議的!

菲涅爾

然而,這個實驗真的被阿拉果做了出來,他用單色光照射在寬度小於光源波長的小圓盤上時,真的會出現互為圓心的衍射條紋,並且在圓心處有一個亮斑。

泊松亮斑

事實面前泊松啞口無言,在微粒說方面,牛頓環本來就自擺烏龍,泊松這次又在自已的球門踢進了一球。

波動論方太高興了,為了記下泊松這個大功勞,慷慨的把這個現象稱為「泊松亮斑」。

波動說這個時期似乎吃了靈丹妙藥,支持它們的實驗一個接一個,勢如破竹。

菲涅爾假設光是一種橫波(惠更斯當時認為是縱波),就是象水波那樣,波振動的方向和傳播的方向是垂直的。而縱波就象聲波,波振動的方向與傳播的方向一致。菲涅爾的橫波理論解決了當時波動說中存在的「光的偏振」問題。

傅科通過實驗又證實了光在水中的速度小於真空中的速度。按微粒說理論,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的速度快。傅科的這個發現,簡直是判了粒子說的死刑。

1856年,麥克斯韋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電磁理論,並於1873年出版了他那著名的《電磁通論》一書。從此,波動說幾乎就奠定了它的統治地位了。

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認為,光就是一種電磁波,它是由引起電現象和磁現象的同一介質中的橫波組成的。電和磁(電磁波)可以似波一樣在真空中傳播而不需要任何介質,並且可測算出電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樣。

麥克斯韋

1888年赫茲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波,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理論。光是一種波的理論至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波動說的勝利還是個暫時性的勝利。20世紀初的1905年,愛因斯坦終於出手了!


愛因斯坦是怎麼出手的?下一篇量學力學的誕生我們再說。請關注醬子聊科學。

相關焦點

  • 光既非粒子亦非波,結束光的波粒二象性世紀之爭
    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爭了幾個世紀也沒有定論,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要從17世紀說起:1655年,格裡馬第發現了光的衍射,這是最早觀察到的光的波動性。1672年,牛頓在解釋光的色散時提出光是一種粒子……從此便開始了光是粒子還是波之爭。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有一幫人老喜歡將量子力學神秘化,這不又有人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量子物理中,沒有這樣的說法。原來是想借量子力學招魂納幡死灰復燃的神鬼玄說,是某些宣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一幫子人咋呼的。他們利用的是量子力學中一些奇異特性,如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波函數坍塌、量子糾纏等與宏觀事物邏輯相悖的特點,把量子力學神秘化,往神學上引。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派之爭。
  • 量子力學裡面的「波函數」到底是幹啥用的?其實用處非常大
    我們都聽說過量子力學裡面有個函數叫「波函數」,這個函數到底是啥,這個函數是用來幹啥的,很多人並不清楚,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解釋下「波函數」,解開這個函數背後的神秘面紗。其實前面早期的文章我都提過波函數,只不過沒有深入講解,今天我就從概念入手給大家詳細剖析下波函數的真實內涵。首先你要明白波函數本身是一個函數,什麼是函數?
  • 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顛覆你認知的雙縫幹涉實驗
    其實,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這個問題爭論了百年之久,最早的討論是在17世紀,惠更斯認為,光其實是一種波 ,而牛頓則認為光是一種粒子 ,這種爭論一直到託馬斯做出了雙縫幹涉實驗,科學界才統一了光其實是波的概念,那時候波動說幾乎是無敵的存在。
  • 量子糾纏還是愛恨糾纏?玻爾和愛因斯坦的世紀之爭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剛剛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發表了《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啟發式觀點》(On a Heuristic Viewpoint about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一文。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對物理學基本定律之一的修正,以解釋光作為粒子和波的行為,他後來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1921年)。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到底什麼是量子力學
    近年來,量子力學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火爆詞彙,「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成為了科普作品評論區幾乎必備的一句話,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一聊量子力學,它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二、量子力學研究什麼我們初中的時候都學過,物理研究的是力、熱、聲、光、電。說到「光」,除了折射和反射,還有許多連科學家也不能理解的現象。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的時候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就是假設能量的發射和吸收是一份一份的,中間並不連續。
  • 光是波還是粒子?量子力學如何闡釋波粒二象性
    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這是一個曾經爭執了上百年的問題,有人認為光是波,有人認為光是粒子。到了20世紀初,這兩種理論已經完全背道越走越遠,並且都各自堅信自己的理論才是唯一正確的。究竟是波還是粒子,大家決定用一個實驗來證明,即雙縫幹涉實驗。
  • 愛因斯坦與哥本哈根派之爭鹿死誰手,薛丁格的貓扮演了什麼角色?
    這是網絡上流傳的愛因斯坦與波爾之爭的精闢語言。其實這都不是原話,但意思差不多。爭論的兩邊都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上帝,他們爭論的「上帝」是指自然規律。網絡上常有聲音認為,愛因斯坦是竭力的反對量子力學,爭論的是經典物理學還是量子力學誰對誰錯的問題,是有我無他有他無我的問題,其實這是嚴重誤解。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甚至扯到爭論的是有沒有上帝,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問題上,這就純屬扯淡了,反智反科學的無知態令人可憐可笑。
  • 量子力學那點事之四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四光電效應——愛因斯坦的狂想說起愛因斯坦,首先想起的肯定是相對論,不過愛因斯坦並不只有相對論,他還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愛因斯坦這篇論文非常重要,要知道量子力學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物質由原子構成,要是沒有原子論,那麼整個量子力學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篇論文還提出了一種計算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方法,還記得當年阿伏伽德羅受到的冷遇嗎?這也是愛因斯坦為他挽回了榮譽。
  • 波動力學與矩陣力學之爭
    這是一個把我們很了解的概念,比如圍繞中心物體旋轉的粒子的概念,轉移到原子上的模型,這樣我們就能「理解」原子的樣子。困難在於,儘管這個模型可能令人滿意,但它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我們採用了我們理解的概念,並將它們轉移到另一種情境中,在這種情境中,它們捕獲了這種情境的某些方面,但在其他方面會導致錯誤的結論。讓我們考慮一下光是波,還是由微小的微粒組成的?
  • 【前沿物理】光是什麼?是粒子,還是波?都是傳說!
    把能量看成不連續的量子化,這在當時絕大部分科學家心目中是不能接受的。 普朗克也因為引入能量量子而心中不安,他甚至內疚地認為不應該對經典的電磁理論提出質疑,因為它是那麼地完美無瑕。只有年輕大膽的愛因斯坦,不僅勇於接受了能量量子的概念,而且成功用於解釋光電效應。新的光的微粒說——光的量子說由此誕生。
  • 光到底是不是一種粒子?或它其實就是一種波?
    它是如同原子一樣的粒子還是如同水面漣漪一樣的波?現代科學家花了數百年時間才找到答案。艾薩克·牛頓是最早發現答案的一位。牛頓認為光由一種類似原子的微小粒子組成,並稱之為「微粒」基於這一假設,光的一些屬性得到了解釋例如,折射當一束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時它看上去彎曲了不過,即便是天才科學家也免不了會犯錯。
  • 光是什麼?波還是粒?
    然而,牛頓並不認為光是波,他認為光是一種粒子。在牛頓之前,法國數學家皮埃爾·加森迪提出物體是由大量硬粒子組成的。牛頓同意他的觀點。根據光的線性傳播和光的偏振定律,他最終到達1675年。假定光是從光源發射的物質粒子,在均勻介質中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粒子理論由此產生。
  • 為什麼量子力學要用概率波描述粒子?「上帝真的擲骰子嗎?」
    當第一次聽到既是波又是粒子的光子,我深深感受到量子力學滿滿的惡意。畢竟這種思維太「邪乎」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慢慢地將這種反常識的思維當做了量子力學的常態。喜歡科普讀物的讀者一定知道《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從字面上看,中心思想指的是微觀世界那「飄忽不定」的粒子運動。
  • 即使做出了量子計算機,量子力學對人類來說仍是巨大的「黑箱」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的時候,提出一個假說:能量的傳輸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普朗克把這一份一份的能量稱為「能量子」,也被人們稱為「量子」。在此之前光作為一種波,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在新的理論面前,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結論落下了帷幕。
  • 量子力學之華山論劍
    方程中,他把電子看成德布羅意波,用希臘字母Ψ(發音為PSai)代表電子的波函數,求解方程中的E(體系總能量),得到一組包含了量子化特徵的不連續的解,這些解能夠精確地與原子光譜、電子能級等實驗觀測相吻合。1926年1到6月,薛丁格連續發表四篇以《量子化是本徵值問題》為題的論文,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力學體系——波動力學。
  • 為什麼量子力學要用概率波描述粒子?上帝真的擲骰子嗎?
    或許你聽過這樣的話「如果初學者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卻沒有感到困惑,那麼他一定是沒搞懂」。這是玻爾的名言,當然原話並不是這樣,但意思完全相同。量子力學中有太多違背常識的地方。在昨天的第二課中,我已經講述了波粒二象性,在我上專業課時,第一次聽到教授講解那既是波又是粒子的光子,我深深感受到量子力學滿滿的惡意。畢竟這種思維太「邪乎」了。
  • 我們能做出量子計算機卻至今摸不透量子力學
    1905年,愛因斯坦在普朗克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光的傳播也是「一份一份」的,並且愛因斯坦給出了極其充分的數學證明,證明存在所謂的「光量子」。在此之前光作為一種波,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在新的理論面前,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結論落下了帷幕。而後人們發現,不單單能量和光存在這種量子性,包括電子等其他微觀粒子,也存在這種「量子性」。
  • 我們能做出量子計算機 卻至今摸不透量子力學
    1905年,愛因斯坦在普朗克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光的傳播也是「一份一份」的,並且愛因斯坦給出了極其充分的數學證明,證明存在所謂的「光量子」。在此之前光作為一種波,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在新的理論面前,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結論落下了帷幕。
  • 光的故事(八)終局之戰,量子力學的出現讓我們的故事塵埃落定
    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物體熱輻射的時候發現,只有假定電磁波的吸收和發射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計算的結果才能與實驗結果相符。1900年12月14日,人們正在準備歡度聖誕節。每一篇都是驚世之作,都能夠去角逐諾貝爾獎。其中一篇叫做《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這篇論文中,愛因斯坦從普朗克的量子假設出發,解釋了光是一群離散的量子,而不是連續性的波,每一個量子擁有的能量等於頻率和普朗克常量的乘積。只有當單個光量子達到一定的能量級別才能夠讓金屬表面的電子逃逸,造成光電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