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光什麼時候是波?什麼時候是粒子呢?一般而言,當光通過真空時可被認為是波,當它遇到其他物體表面時可被認為是粒子。

天文學家利用光波的性質決定紅移,從而判定一個恆星或星系離地球有多遠。涉及到雷射時則需要運用光的量子定義,許多物理學家對這種處理方法都深深地不滿。這種處理流行的原因是因為它具有較大的寬容度。一個科學家可以說光更像波,與此同時,另一個科學家可以說光更像粒子。

紅移在物理學和天文學領域,指物體的電磁輻射由於某種原因波長增加的現象,在可見光波段,表現為光譜的譜線朝紅端移動了一段距離,即波長變長、頻率降低。紅移的現象目前多用於天體的移動及規律的預測上。
這依賴於科學家所從事研究的性質,他們都可以是對的。這讓物理學家多少有些不自在,有時他們希望這個問題能立即得到解決,這對於在學校中學習物理的年輕人會很有幫助。否則,可能你在高中學到了光是波,而在大學裡又發現光是粒子。

在20世紀,人們做了關於光的各種各樣的實驗,有些是非常著名的科學家做的,結果表明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實驗的結構可以改變結果,而各種實驗本身都是正確的。這反映了基本的量子悖論。光是波呢,還是粒子? 牛頓沒有解決,愛因斯坦沒有解決,我們能夠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