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理論對許多人來說,感到十分的神秘與深奧。實際上,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可以有個基本的認知的。為方便一般只有初中或高中水平、以至小學水平的人,對量子有個初步而基礎的認知,這裡我們儘量用圖畫的簡單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說。由於篇幅所限,這一套量子圖文淺說系列計劃共分六篇短文,以便能對量子概念有一個初步然而比較完整的簡單介紹。
在開始之前,首先,你需要做的是有以下四點:一是把量子力學、量子理論呀這些刺耳的字眼先拋在一邊,不要奢想一下子就可以搞透它們;二是放鬆自己、放鬆再放鬆(不要也沒必要給自己附加任何壓力,又不用考試);三就當作是看圖畫聽故事,認知點新東西;四就是做好耐心看完這個圖文淺說系列六篇文章的思想準備,畢竟,這是一個100多年的跌宕起伏的量子科學史被濃縮的故事。
準備好了?現在我們可以開始了。我們就從光的故事講起。我們每個人整天都在跟光打交道,從自古以來就有的陽光、磷光、到火光、燭光、再到現代生活中的諸如X光、雷射、…… 等等。不知道你是否問過這個問題:光究竟是什麼?如果你沒問過或不了解這個問題,那麼你整天是見到了光,可是本質上又並沒有看到它。
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光的本質。公元前376年我國墨子和他的弟子,實施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針孔成像實驗,提出端子概念,這是光的「粒子說」的雛形。公元前322年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空間中所有點都充滿以太這種物質,光是流體型的以太擾動的結果,提出光的「波動說」的雛形。
一直到19世紀末,關於如何認知光,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粒子說法,一種是波動說法。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光線的運動,但是它們都歸結為這兩種基本類型的解釋——粒子說和波動說。
我們知道,粒子和波是兩個不同的事物。粒子是一粒一粒地離散的,你可以拋擲它,粒子可以跳躍。但是波是連續地傳播的,正如古言道:抽刀斷水水更流,不可能把水切成一段一段的,反會使事態更為嚴重。
有人認為用粒子來解釋光的世界很棒,有人認為用波來解釋光的世界很棒。如果你是在19世紀末,你會站在哪個陣營?是波還是粒?
看起來,光的世界都可以用這種或那種解釋來描述都可以,就好像用兩種不同的語言來描述同一個世界。波動說和粒子說,這兩種不同的語言,在19世紀以前的同一個光的世界裡和平相處、相安無事。
當人們用兩種不同的語言來描述同樣一個事物時,可以通過一個詞典的翻譯將這兩種語言有機地對應聯繫起來。可是,粒子就是粒子而不是波,波就是波而不是粒子,這兩者畢竟是完全不同的。那麼,有個什麼樣的「詞典翻譯」能夠將這兩者有機地對應聯繫起來呢?這個問題終究務必被面對、遲早需要被解決。
一個名叫普朗克的德國物理學家,在其黑體輻射研究中不經意地跟這個問題槓上了。黑體指能夠吸收外來的全部電磁輻射、不會有任何反射與透射的物體。黑體所輻射出來的光線則稱做黑體輻射。在黑體輻射中,隨著溫度不同,光的顏色各不相同。
在不同溫度情況下,黑體發射的電磁輻射率與其頻率相關。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求能夠與實驗結果相匹配的方程式。經歷了極大的努力,普朗克終於找到了這個完美的公式。可是,當他找到了這個方程,就連他也不知道它真正意味著什麼。當他制定方程式時,他並沒有考慮它的更深層意義。他直接關心的是匹配實驗結果。在這點上意義的細微差別並不重要。
普朗克找到的這個匹配實驗結果的公式,使他在物理學界聲名大震。如果不在意公式意義上的細微差別,那不是很好嗎?可是認真的普朗克還是不滿足,它需要搞明白為什麼是這樣。
夜復一夜,普朗克思慮良久,算來算去,最後他得出結論,光能以一個特定數h乘以波的頻率v的整數倍測量。這個特定數h後來即稱為普朗克常數。也就是說,光的能量是跳躍的,是不連續的數量。可是,如果是這樣,就會出現矛盾。 因為光當時普遍認為是波,所以它的能量應該是連續的。
在當時,光被認為是波而不是粒的觀點由于波的幹涉實驗結果佔上風,特別是麥克斯韋的經典電磁波方程猜測光是一種電磁波,以後赫茲的實驗發射並接收到麥克斯韋預言的電磁波,證實麥克斯韋的猜測正確無誤。
波的一個特徵是它們會擴展傳播。因此,如果有東西幹擾並留下兩條縫,則波會穿過這兩條縫,然後以混合模式再次聚集在一起。波是聚合體,是許多不同波的總和。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有一些增強,其它在組合時會互相抵消,會受到幹擾,所以得出結論:光 = 波。
對當時普朗克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粒還是波?如果是波,這實在是太奇怪了,又是什麼樣奇怪的波?如果是粒,除非可以實際顯示光像粒子一樣起作用的實驗。幸運的是,當時有了一個康普頓光電效應。這個效應反映出光不僅僅具有波動性。這一實驗說服了當時很多物理學家相信,光在某種情況下表現出粒子性,光束類似一串粒子流,而該粒子流的能量與光頻率成正比。
比方說,曬太陽皮膚被灼傷就是光子效應的一個例子。 陽光中包含的紫外線頻率很高,意味著能量高,所以易於受到曬傷。所以如果不想被曬傷,就要使用紫外線無法穿透的遮擋物,如太陽傘等保護自己。如果你被高能粒子擊中也會被灼傷。
如果光是粒子,又將會發生什麼?發生了什麼奇怪的事情。難以相信,光有時是粒子,有時候是一個波。這是一個很滑稽的概念。波和粒子是絕對不兼容的。無論它們是什麼樣的程度,都無法兼容在一起。
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假說最初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當時的物理學界看來,將能量與頻率聯繫起來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連普朗克本人對量子化也深感懷疑,他仍然試圖尋找用經典手段解決問題的辦法。
普朗克假定光與物質之間只能以離散數量方式交換能量。他不清楚到底是光還是物質造成了這種離散方式。他稱呼這些離散能量為量子。普朗克萬萬沒有想到,由於他的這一傑出成就,不經意地開啟了量子論的新紀元。
接下來該如何解釋? 是否需要一種新的語言來描述量子?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量子淺說(二)——量子理論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