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淺說》: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深海淺說》:汪品先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我們研究科學不僅因為科學有用,更因為科學有趣」

  2020年10月到11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潛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展開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以載人深潛為代表的中國海洋研究一步步走進深海。

  深海是地球系統中十分關鍵的部分,深海研究能夠使人類對地球的認知視野在空間和時間上不斷拓展。例如,在深海發現的黑暗食物鏈和深部生物圈,大大擴展了生物圈的概念,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係。在傳統地質學中,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但實際改造地球的原核生物幾乎沒有形態化石可留,只靠生態過程影響化學元素周期表裡幾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億年的地質歷史上默默「耕耘」。直到今天,隨著深海研究的深入,原核生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評價。深海大洋的研究不僅是地球科學,也是生命科學的突破口。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新近出版《深海淺說》。這本關於深海的科普書籍,滿足了讀者對於海洋知識尤其是深海知識的渴求。汪院士長期致力於推進我國深海科技的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同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與人文情懷,在科研工作之餘,筆耕不輟,在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心中播下深海探索的種子。過去,汪院士的科普作品零散見於各大報紙刊物,此次出版的《深海淺說》乃是他對過去數十年科普成果的一次全面梳理,選材科學嚴謹,語言富有張力。

  《深海淺說》名曰「淺說」,實則深入淺出,高屋建瓴,一覽深海科學全貌,堪稱一部全面且精準的海洋科普力作。全書從早期海洋探索、海洋深度探測開始,到近年來的深海資源勘探開發與深海科技進展,精選八大主題,對深海進行全面揭秘。它介紹了目前深海研究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展示了最新的深海探測技術,指出了深海前沿研究面臨的一系列科學挑戰,兼顧科學性與趣味性,既可供一般讀者進行科普閱讀,也可作為海洋科學專業人士的補充讀物。

  《深海淺說》的可讀性堪比小說。每章開頭,汪院士都用小段引語引入本章話題。如在第四章《海底在移動》中,先提到「海誓山盟」「堅如磐石」等讀者熟知的成語,隨後話鋒一轉,展示深海大洋「移山倒海」的真相,勾起讀者好奇心,讓人禁不住再探究竟。又如,在第五章《解讀深海檔案》中,汪院士用類似推理小說的手法,將「小行星撞擊地球」「綠萍漂浮北冰洋」「地中海乾枯之爭」幾個科學問題的研究過程娓娓道來,科學嚴謹,妙筆生花。類似這樣的描寫俯拾皆是,讓人不忍釋卷。本書精選大量圖片作為正文補充,讓讀者可以輕鬆理解書中所述內容,書末還提供參考書目及圖片來源,方便有興趣者深入學習。此外,《深海淺說》不僅著眼於海洋科學本身,更深入透視海洋對文化的影響。

  汪院士說:「我們研究科學不僅因為科學有用,更因為科學有趣。」希望藉由《深海淺說》的出版,讓更多人領略海洋和科學的大美!(周忠和)

來源: 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直到今天,隨著深海研究的深入,原核生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評價。深海大洋的研究不僅是地球科學,也是生命科學的突破口。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新近出版《深海淺說》。這本關於深海的科普書籍,滿足了讀者對於海洋知識尤其是深海知識的渴求。
  • 《深海淺說》解開關於深海的疑問
    深海是什麼樣?深海裡有什麼?當前開發深海的國際競爭,我們應當如何應對?近日,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新著《深海淺說》,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將為讀者解開關於深海的這一系列疑問。深海,是新世紀談論的新題目。
  • 我們為何要研究深海?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徵服深海的?
    為什麼這些年我國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海洋科學頂尖專家、「深海勇士」汪院士這樣回答:「因為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汪品先院士在十餘年深海科普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最新資料創作了《深海淺說》一書,為大眾普及深海知識。
  •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說深海」
    然而,科學探索對深潛器的要求不同於探險,需要有高超的觀測與採樣能力。我國深海科技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2012年,「蛟龍號」載人深潛器下潛至7062米,創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正式投入使用,國產自主率超過95%。此次「奮鬥者號」坐底深度10909米,代表我國邁向國際深潛設施製造前列。
  • 海洋之美 生命之美 唯有在《深海水族館》中才能體現!
    而恰好有這麼一款老遊戲迎來了更新,也為大家帶來了一款,能幫助你緩解舒緩緊張感的遊戲作品——《深海水族館》!《深海水族館》並非是一款簡單的養成類遊戲,玩家們需要通過培養深海中的珊瑚石,在其中創造各種海星、海草、珊瑚等生命,最終讓各式各樣的魚群能夠在這片美麗的「水族館」中得到生存。
  •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人類如何一步步潛入深海
    他被譽為「中國深海研究發起人」「深海勇士」,於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國海首次大洋鑽探,開我國深海科學鑽探之先河;2011至2018年,他主持了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他又以82歲高齡深潛南海,發現深水珊瑚林。
  • 《深海之光》試玩介紹:擺脫深海恐懼症(全文)
    《深海之光(Seashine)》的地圖是隨機生成的,所以有可能開始 10 秒鐘就被深海魚吃掉,但也有可能一路安全的前進,遊戲有著讓人想要一直重複遊玩的魅力。本作目前已經登陸 iOS 和安卓雙平臺,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下載一玩。
  • 叮叮堂深海之藍開房爆!
    昨日《叮叮堂》新資料片「人魚公主」一經開啟,叮友們已經爭先恐後的開房對戰不亦樂乎,打開副本列表一看全是躍入30級新副本《深海之藍》的筒子!那有沒有救出公主挑戰成功章魚哥得到絕世寶藏呢?   《叮叮堂》致力於將更豐富的遊戲世界展現給玩家們,不斷推陳出新~從嘆息到深海,從眾神齊聚到海底大冒險,每一次都能給叮友們不一樣的爽快體驗!而且一連四關Boss也愈來愈可愛,見過海星這麼萌的小怪嗎?可別小巧了它們,不然屆時被秒殺的可就是你!   有叮友說打嘆息都打掉半條命,深海豈不更虐心?!
  • 水下機器人拍攝深海生物之美:螃蟹與鮟鱇魚
    水下機器人拍攝深海生物之美:螃蟹與鮟鱇魚 2016-08-15 13
  • 生活悅讀之《深海》「美」詹姆斯·內斯特
    其實呢,玻意耳定律本身沒有錯,這次預測之所以有偏差只是因為,人們不知道海洋可以對人體產生多種作用,可以讓人比較安全地潛到很深的海水中去,所以說,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不夠了解海洋。有一種說法,是說人們對海洋的了解,還不及對月亮了解的一半。
  • 賞京城秋日之靜美 品俊美園林之百味
    賞京城秋日之靜美 品俊美園林之百味 房天下
  • 科普:「科學」號上的深海「稀客」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新華社「科學」號8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對此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卡羅琳海山進行科學考察。「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本航次已下潛6次,取得了豐富生物樣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見的深海生物。
  • 【新華網】「科學」號上的深海「稀客」
    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對此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卡羅琳海山進行科學考察。「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本航次已下潛6次,取得了豐富生物樣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見的深海生物。
  • 美生物科學家揭開神秘深海魚透明頭部之謎(圖)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月24日報導 美國蒙特裏海灣水族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最近解決了困擾科學家半個世紀之久的謎題:一種神秘深海魚為什麼有著管狀的眼睛和透明的頭部。  這種神秘深海魚也被形象地稱為管眼魚,而其學名是大鰭後肛魚(Macropinna microstoma)。早在1939年就被發現了,並引起了科學家極大的研究興趣。
  • 爭相發聲明,《二郎神之深海蛟龍》到底是什麼?
    作者 / 坦克 雖然《妙先生》臨上映一天緊急撤檔,但是彩條屋動畫出品的下一部電影《姜子牙》毫無疑問還是今年最被觀眾期待的國產動畫沒有之一。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習近平 「這一年我們更拼了!」近日,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資深潛航員李保生和三亞中科遙感研究所所長楊天梁都難掩激動。
  • 探險遊戲《深海之歌》今日發售 海底美輪美奐
    推薦閱讀:>>>《深海之歌》IGN 6.0分 畫面再美也難掩其缺陷 仔細想來其實海底題材的遊戲並不多,令小編印象最深的除了一些釣魚小遊戲之外居然還是幾十年前EA的《孢子》...而《深海之歌》則是一個回歸傳統的水下探險遊戲。 發售宣傳片:         背景劇情:本作劇情則是根據一個愛爾蘭童話改編,講述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前往深淵,去尋找他失蹤的父親。
  • 《深海浩劫》北美口碑獲贊「妙到毫顛」
    電影《深海浩劫》由好萊塢著名導演彼得·博格執導,《變形金剛4》、《偷天換日》和《泰迪熊》男主馬克·沃爾伯格擔任主演與製片人,《移動迷宮》迪倫·奧布萊恩、金球獎最佳女主吉娜·羅德裡格茲、老戲骨庫爾特·拉塞爾和約翰·馬爾科維奇聯袂出演,採用IMAX拍攝極致還原災難現場。
  • 深海所舉辦2020年科學節活動
    10月31日, 深海所舉辦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科學之美:藝術與海洋」活動,三亞市50餘名市民預約參加活動。 本屆科學節以「嗨,科學!」為主題,在中科院統一部署和指導下,深海所分會場舉辦「科學之美:藝術與海洋」科普活動。
  • 院士徐洵:致力求解深海生物之謎
    在中國醫科大學,徐洵敲開了「科學殿堂」之門。1957年,徐洵大學畢業後,擔任中國醫科大學教研室助教,從事酶的活性在代謝調控中所起的作用研究。1978年,徐洵調入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這成為她科研生涯的轉折點。  3年後,徐洵作為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代表到美國10多所著名高校進行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