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科學」號上的深海「稀客」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這是「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卡羅琳海山北側、水深1200米左右的地方採集到的「深海小飛象」(8月21日攝)。它是一種人們了解不多的特殊章魚——菸灰蛸屬章魚。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新華社「科學」號8月22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對此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卡羅琳海山進行科學考察。「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本航次已下潛6次,取得了豐富生物樣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見的深海生物。

  「深海小飛象」:長相憨厚的罕見章魚

  「發現」號21日在卡羅琳海山北側、水深1200米左右的地方採集到一隻憨態可掬的「深海小飛象」,它的兩個鰭如大象的兩個耳朵在水中搖曳,非常萌。

  「深海小飛象」是一種人們了解不多的特殊章魚,是菸灰蛸屬章魚。它們廣泛分布於溫帶、熱帶和寒帶海域的大陸架,生活水深在100米至7000米間。

  章魚被認為是活著的無脊椎動物中最聰明的。作為章魚家族的一員,「深海小飛象」也擁有非同一般的大腦袋,估計它的「智商」同樣是無脊椎動物中的佼佼者。

  這是「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採集到的寄居蟹(8月21日攝)。這隻寄居蟹所寄居物體的外圍是手套狀的海葵。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寄居蟹:海葵「手套」當「房子」

  本航次中,「發現」號還採集到多隻寄居蟹。其中,一隻寄居蟹所寄居物體的外圍是手套狀的海葵,像是在「手套」中間鑽了一個窟窿。科考隊員介紹,這隻寄居蟹先在一個貝殼裡寄生,海葵再附著在貝殼上面,貝殼逐漸被腐蝕,寄居蟹就直接寄居在海葵中了,看上去像是寄居蟹「打洞」鑽進了海葵中。

  寄居蟹又名「白住房」、「幹住屋」,它的腹部較柔軟,不像常見的螃蟹身體上有較硬的殼,因此它們在生長過程中寄居在別的物體中,作為身體的保護。寄居蟹外形介於蝦和蟹之間,多數寄居於螺殼內。

  這是「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採集到的偕老同穴海綿(8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偕老同穴:象徵永恆愛情的海綿

  偕老同穴是什麼?拗口的名字寓意永恆的愛情,其實它是一種海綿。「發現」號在本航次中採集到了多個偕老同穴海綿,它們擁有非常精緻的白色網狀身體,有的表面還有刺,在西方也被稱作「維納斯的花籃」。在一些地方,其標本被作為結婚禮物,祝福新人白頭偕老。

  偕老同穴海綿的名稱和一種稱為「儷蝦」的小蝦有關,這種蝦小而纖弱,它們在很小時,常一雌一雄從海綿小孔中鑽入,生活在裡面既安全又能得到食物,隨著小蝦長大,它們在海綿體內再也出不來,成對相伴直至壽終,因此人們把這種海綿稱為偕老同穴。

  「海綿寶寶」的卡通形象深受小朋友喜愛,其實海綿一般都是固著在海底,不像動畫片中的「海綿寶寶」能到處跑。海綿是最原始的多細胞動物,6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海洋裡,至今已發展到1萬多種,有一個龐大的「家族」。

  這是「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採集到的海蛇尾(8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海蛇尾:「斷腕」求自保

  五條長長的「尾巴」有的前伸,有的拖後,像蠕蟲彎曲蠕動,又像蛇蜿蜒前行,這就是海蛇尾,這五個「尾巴」其實是海蛇尾的腕。

  海蛇尾有2000多種,是棘皮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它有細而脆的腕,在受到攻擊或感到有危險時,很容易將部分腕甚至整個腕斷掉,以此吸引天敵的注意力,然後乘機逃走,而它失去的腕可以再生。

  和海蛇尾有同樣斷腕本領的還有海星,「發現」號本航次中也採集到了多隻海星。

  這是「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採集到的柱星螅,是水螅蟲類的珊瑚(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柱星螅:主要負責「美」

  外形似一把精美的扇子,身體像樹木一樣,有一根主幹,旁生出很多枝杈,枝杈呈現的花紋又好像是能工巧匠的雕刻之作。它的主體是很多女士都喜歡的粉色,頂端則是純潔的白色,像一名優雅的「女士」佇立在卡羅琳海山上。

  這是「發現」號採集到的一個柱星螅,是水螅蟲類的珊瑚,在世界各大洋均有分布,目前已發現260多種。它雖然不是珠寶級的珊瑚,但卻是深海珊瑚的重要一員,為其他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提供棲息地。它對人類的主要用途就是觀賞,主要負責「美」。

   

    「科學」號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開展水體與生態調查

    「科學」號在西太平洋海山採集到巨型海參和峭壁海葵

相關焦點

  • 【新華網】「科學」號上的深海「稀客」
    這是「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卡羅琳海山北側、水深1200米左右的地方採集到的「深海小飛象」(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 攝  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在西太平洋對此前人類從未探索過的卡羅琳海山進行科學考察。「科學」號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本航次已下潛6次,取得了豐富生物樣品,其中包括一些非常罕見的深海生物。
  • 《深海奇遇》科普互動展走進五角場商圈,為「院士科普進商圈」的...
    不斷噴湧而出的海底熱液造景、採自南海深海的冷水珊瑚標本、國產「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模型、展現海底奇觀的珍貴影像……10月24日中午,「院士科普進商圈」之《深海奇遇》科普互動展在五角場的太平洋森活天地NOYA(North of Yangpu)青年文化地下空間拉開帷幕,引來行人紛紛駐足觀看。
  • 《深海淺說》: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我們研究科學不僅因為科學有用,更因為科學有趣」  2020年10月到11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潛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展開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以載人深潛為代表的中國海洋研究一步步走進深海。
  • 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以載人深潛為代表的中國海洋研究一步步走進深海。深海是地球系統中十分關鍵的部分,深海研究能夠使人類對地球的認知視野在空間和時間上不斷拓展。例如,在深海發現的黑暗食物鏈和深部生物圈,大大擴展了生物圈的概念,也改變了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關係。
  • 科普也能很時尚~院士團隊打造「深海奇遇」,就在五角場!
    深海奇遇——遇見千米之下的「黑暗叢林」》主題科普火熱開展!展示內容為團隊執行的南海科考成果。科考資料「嵌」入潮流沒有枯燥的科學說教,沒有嚴肅的展廳大堂,而是將大量的視頻資料、圖文資料、實體模型、標本等科普「素材」,經過精心設計和藝術加工,使其完美融入時尚的商業文化空間中。
  •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人類如何一步步潛入深海
    今年6月19日,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被正式命名為「奮鬥者」號,它融合了之前兩代深潛裝備的優良血統,不僅採用了安全穩定、動力強勁的能源系統,還擁有更加先進的控制系統和定位系統,以及更加耐壓的載人球艙和浮力材料。「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
  • 【海洋科普】被誤解的「深海巨獸」
    【海洋科普】被誤解的「深海巨獸」 2020-06-16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巖柱般的海綿動物」科普講堂帶孩子下潛深海 探索海洋神秘
    未來網記者 張冰清 攝  據了解,「我是海洋科學演說家」第二季之「認識海洋世界 護衛藍色領土」科普進校園活動是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科院科學傳播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共同主辦,未來網、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承辦。活動旨在面向青少年普及海洋知識、增強青少年對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的認識,促進對瀕危海洋世界的保護意識,擴大海洋科普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 「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聽82歲高齡仍深潛南海的院士「淺說深海」
    1953年奧古斯特提出把氣球的原理移植到深潛技術上,在鋼球之上另加一個裝有汽油的浮體,不靠吊索而是靠浮力上下,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這就是「迪裡亞斯特號」深潛舟。1960年,奧古斯特?皮卡爾教授的兒子、工程師雅克?皮卡爾和美國海軍軍官沃爾什,乘坐「迪裡亞斯特號」下潛到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水深10916m的海底,這是人類第一次下潛到了地球表面的最深處。
  • 我們為何要研究深海?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徵服深海的?
    11月10日,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為什麼這些年我國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海洋科學頂尖專家、「深海勇士」汪院士這樣回答:「因為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汪品先院士在十餘年深海科普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最新資料創作了《深海淺說》一書,為大眾普及深海知識。
  • 深海鯨魚「驚現」泰晤士河(組圖)
    這名「稀客」驚現泰晤士河,引起許多行人駐足觀看,一度導致交通堵塞。  「稀客」光臨  目擊者首次見到這頭鯨魚時,它正在倫敦大笨鐘附近的泰晤士河流域遊動。這名「稀客」當即吸引眾多河畔行人駐足觀看。  目擊者湯姆·霍華德·瓦因說,他看到鯨魚在威斯敏斯特橋下遊過。
  • 威海來了一群「稀客」!
    近日,榮成櫻花湖迎來了天鵝種群裡的「稀客」——五隻疣鼻天鵝,其中四隻為成體,一隻為亞成體(未成年)。於碧波蕩漾的櫻花湖上,疣鼻天鵝與大天鵝以及其他鳥類盡情遊弋飛翔、樂此不疲,給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 國內第一本深海探索譯著《深海探險簡史》問世
    5月20日晚,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中心團隊傾情翻譯的《深海探險簡史》亮相上海科技節。這是國內第一本講述深海探索過程的譯著,它將帶領讀者「重走」深海探索之路。該書的原著為羅伯特·D·巴拉德,他是美國海洋科學家,「鐵達尼號」殘骸發現者,世界上最偉大的海底探險家之一。
  • 「科學」號首次實現深海觀測數據實時回傳
    科技日報青島1月2日電 (記者王建高 通訊員王敏)中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
  • 「科學」號採集到的數千歲深海珊瑚原來長這個樣子......
    本航次科考隊員共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近400個、170多種,專家推測其中一個巨大珊瑚的年齡在數千歲。◎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中的2017年卡羅琳海山航次,9月5日靠泊海南三亞。
  • 雲遊「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活動舉行
    8月24日-26日,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全國活動——「科學」號海洋科學考察活動舉行,通過雲遊「科學」號科考船、與船長和首席科學家面對面、海洋科學考察連線、邀請航次首席科學家作專題報告等形式,讓營員們了解海洋科學考察,探索海洋科學奧秘,感受海洋科技魅力。活動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聯合承辦。
  • 「科學」號採集到的250多種深海生物樣品亮相
    採集到的珊瑚中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已完成西太平洋卡羅琳洋脊上的海山科考任務,正在返航途中。本航次,科考隊員對海山進行了19次精細調查,採集到了250多種深海生物樣品,幾乎是過去「科學」號兩個海山航次才能採集到的物種總數。
  •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由深海所牽頭的規模宏大的中國科學院「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專項,從去年4月12日起醞釀,僅用半年時間完成立項;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西南印度洋熱液科考圓滿完成,科考工作屢摘碩果;海南衛星星座項目加快研製,並將於今年內擇機發射,夯實「一帶一路」商業航天合作基礎…… 探秘深海 志向深藍 「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潛水器,被譽為我國挺進深海的「大國重器」之一
  • 稀客!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廣東
    稀客!世界級瀕危鳥類黑臉琵鷺現身廣東 2020-11-07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蛟龍」號首赴西南印度洋開展深海海底「黑煙囪」精細科學考察
    月25日訊(記者 孫潔) 今日, 我國7000米級載人深潛器「蛟龍」號2014—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三航段從江陰起航,將在我國西南印度洋一萬平方公裡的多金屬硫化物礦區開展20個下潛的精細科學考察,同時我國首批女潛航員待命下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