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

2020-12-05 人民網海南站

原標題:打造深海研發基地 加快發展深海科技

4月3日,停放在深海所工程實驗室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正在準備下一次科考任務。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南海迴響

——回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習近平

「這一年我們更拼了!」近日,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資深潛航員李保生和三亞中科遙感研究所所長楊天梁都難掩激動。

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深海所時,與李保生和楊天梁等科研人員親切交談,並勉勵海南科研工作者:「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面積十分遼闊。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殷殷囑託催人奮進。由深海所牽頭的規模宏大的中國科學院「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專項,從去年4月12日起醞釀,僅用半年時間完成立項;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西南印度洋熱液科考圓滿完成,科考工作屢摘碩果;海南衛星星座項目加快研製,並將於今年內擇機發射,夯實「一帶一路」商業航天合作基礎……

探秘深海 志向深藍

「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潛水器,被譽為我國挺進深海的「大國重器」之一。作為駕駛它的潛航員之一,李保生與其有著太多的故事。

去年4月12日,站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前,李保生第一次成為鏡頭的焦點。當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深海所工程實驗室,在察看各種深海深潛高技術裝備並聽取匯報情況後,與「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和潛航員們交流。

「總書記對潛航員等一線科研工作者很關心,詢問了我們潛航員的選拔流程、海下作業感受等。」李保生說,自己真切感受到了國家對於海洋科技的重視,更加意識到肩上的責任,只能更拼!

最近一次的西南印度洋熱液科學考察(TS10航次)歷時121天,其中70多天的實際作業時間裡,「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一共下潛62次。

「潛航員平均每次下潛8小時以上,潛器回收甲板充電的4個小時左右,我們就抓緊時間休息,然後再繼續下潛。」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李保生等潛航員們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的一系列新紀錄:兩天三潛、四天六潛……並從印度洋海底3個熱液區,帶回了大量海底熱液活動視像資料及豐富的熱液流體和生物樣品等,為研究現代海底熱液環境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

同樣收穫豐富的,還有歷時54天的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TS09航次)任務。這次任務中,全海深浮力材料、固態鋰電池、鎂海水燃料電池、全海深陶瓷耐壓艙高清攝像系統等國產裝備順利通過馬裡亞納海溝的考驗。「這標誌著我國國產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科研人員可以在深海深淵領域開展全方位的裝備海試和科考,也有能力引領世界深海深淵的技術發展和科學研究。」深海所工程技術部副研究員陳俊說。

據介紹,深海所的科學家們通過對深淵樣品的研究,已在國際地球化學頂級期刊《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和生物學頂級期刊《Nucleic Acids Res》上發表了3篇高水平論文,為世界海洋科研和環保事業貢獻了海南科研人的力量。

「這一年,深海所再次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總書記對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深海科技事業給予的強大支持,非常鼓舞人心,大家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志向深藍。」 深海所辦公室主任發強說。

做精科技 產研結合

拼在一線,成為海南深海科研人這一年來的工作寫照。

擔任深海所深海科學研究部副主任的杜夢然這一年來異常忙碌,她參與立項工作的「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A類先導專項,就是該所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爭當新時代國家深海科技創新排頭兵的具體行動之一。

「為攻克制約我國深海科技發展的瓶頸問題,專項採取陸海統籌、打破界限、開放競爭的組織形式,協調多單位合作,促進參與專項研發任務的院內外高新技術單位進入新時代國家深海科技發展的主戰場。」杜夢然透露,同類項目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才能立項,而該項目僅用時半年。

關鍵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該項目於2018年11月7日啟動後,計劃5年內投入經費10億元,聯合國內58家涉海科研機構、1500名科研人員的力量,預期將產生不少於50項深海科技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推動我國深海高技術裝備和產業發展,在未來佔據競爭優勢。

「我們在深海科技創新的基礎上推進產研結合,將打造深海科技共享開放平臺。」深海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陽寧透露,該所將攜手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城做精深海產業,今年6月有望開展首次科技招商,推動深海著陸器等一批先進設備的產業化應用。而深海所規劃在三亞南山港建設的科考碼頭也將對外開放,作為全國涉海科研機構都能使用的公共碼頭和深海科技產業的孵化基地。

產研結合,也反過來推動科技創新與進步。楊天梁這一年感慨頗多。

「在海南做空間科技,幾乎是從零起步,但總書記『4·13』重要講話中關於空間科技創新的指示,給大家指明了方向,我們在這方面是責無旁貸的踐行主體。」楊天梁說,基於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平臺打造海南空間科技創新戰略高地,並圍繞海南衛星星座項目的建設推動海南商業航天產業發展,這兩項重點工作如今成效初顯。

截至目前,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產業園入園企業73家。海南衛星星座項目建設提速,「海南一號」4顆光學衛星已進入正樣總裝和綜合測試研製階段,預計今年下半年出廠並擇機發射;「三亞一號」兩顆高光譜衛星和「三沙一號」兩顆雷達衛星也已啟動研製,進度比預期提前了一年!

矢志創新 發力海空

「工作節奏一年比一年快,但工作環境一級棒。」夜色已暗,深海所的工程實驗室裡,年過六旬的深海工程技術部高級工程師凱西仍在專心測試一架電視抓斗採礦車。這位來自美國的工程師,每周主動只休半天,拼勁一點不輸年輕人。

落實海南省「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深海所多渠道引進具有國外學習和工作經歷的人才。目前所裡有6名外籍科研人員,還有不少年輕的傑出人才加入科研隊伍。「所裡碩士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佔比超過八成,2019年科技人員隊伍還將大幅度增加。」陽寧說。

這一年來,深海所積極優化科研環境,為人才謀事創業提供施展的舞臺。比如,「深海極端環境模擬」重點實驗室通過籌建驗收,擁有可視高壓反應腔及光譜分析技術平臺、金剛石壓腔技術平臺等,代表了目前國際前沿水平;推進深海技術創新研究院建設,探索與海南共建「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與企業共建深海虛擬實境聯合實驗室等。種種舉措,旨在吸引更多具有高科技研發實力的機構進入深海領域,推進大型深海科技裝備和核心技術向海南聚集。

「海南具備開展海洋和航天科研的獨特優勢,加強創新協作可積蓄髮展力量。」楊天梁近期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在整合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光電研究院三家科研機構力量組建而成的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裡,他是其海南研究院的執行院長。

「三家科研機構的頂尖團隊和科研資源向海南傾斜,有效推動海南衛星星座項目建設提速,空間信息服務和商業航天服務輻射至東南亞的步伐有望加快。」對於未來發展,楊天梁信心滿滿。

踏實拓路科技事業,矢志創新不負重託。海南科技人,正奮進在創新創業的最前沿,在大海之下、蒼穹之間鐫刻屬於瓊島的印記。

(責編:符小葉、蔣成柳)

相關焦點

  • 回訪習總書記考察海南走過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我們將始終牢記總書記的重託與期望,不辜使命、不負期許,將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利用好豐富的海洋資源,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中科院深海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代亮說。  創新協作,建設海洋強國  聲聲重託,催人前行;奮進海南,志向深藍!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原標題: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大門口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4月12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設計師和深潛團隊站在一起合影。
  • 掌握核心技術 探索海鬥深淵——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位於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的深海科技研發機構。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構築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深海作業融合性體系,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深海技術、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為主要任務,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2011年籌建至今,深海所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掌握核心技術,探索海鬥深淵—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下
    位於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的深海科技研發機構。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構築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深海作業融合性體系,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深海技術、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為主要任務,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2011年籌建至今,深海所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回訪記 | 第二站: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
    科技創新助飛「深藍夢想」  第二站: 4月12日下午,三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精彩回放:南海是開展深海研發和試驗的最佳天然場所,一定要把這個優勢資源利用好,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
  • 掌握核心技術,探索海鬥深淵—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上
    位於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是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亞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三方聯合共建的深海科技研發機構。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構築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深海作業融合性體系,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深海技術、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為主要任務,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2011年籌建至今,深海所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深海/深淵智能技術及海底原位科學實驗站...
    相裡斌與專項負責人、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所長丁抗及相關承擔單位法人代表,丁抗與專項核心技術骨幹代表分別籤訂責任書。  會議聽取了丁抗作的《專項實施方案與2018-2019年工作計劃》匯報。專項主要承擔單位負責人、監理組、中科院機關各部門代表對做好專項的組織實施進行了討論發言。
  • 打造千億元養殖產業集群、籌建國家深海基因庫 青島挖掘深海寶藏...
    在深遠海水產養殖領域,青島正在圍繞2020年獲批的全國首個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重點以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為載體,逐步打造陸基苗種繁育基地、飼料產品加工基地、裝備研發製造基地、冷鏈物流運輸基地等配套產業,形成完善的深遠海漁業產業鏈,帶動形成百億元甚至千億元的產業集群,為全國深遠海養殖發展提供青島經驗和青島方案。
  • 探訪三亞中科院深海所:從「洋底」走向「深淵」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三亞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在深海研發基地看到了眾多前沿的深海探測裝備。中科院深海所所長特別助理陽寧介紹,目前,深海所已順利完成了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測線、「深海勇士」號海試任務等多項深海科考任務。
  • 正式編制,具體工資和福利待遇按國家和中科院、研究所崗位人員聘用相關規定執行,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招聘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英文名:Institute of Deep-se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DSSE;以下簡稱「深海所」),位於中國海南省三亞市鹿回頭半島,是2016年5月正式成立的直屬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事業單位。
  • 大連化物所關亞風等研製的三種深海原位螢光傳感器海試成功
    儀器信息網訊 近日,我國三種深海原位螢光傳感器工程樣機在深海勇士號/探索一號TS16南海科考航次中,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先後11次進行水下試驗,最大潛深達3497.6米。
  • 科學網—中科院在海南三亞設立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1月4日,中國科學院與海南省及三亞市政府在三亞舉行科技合作籤約儀式,將在三亞共建中國科學院三亞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提升我國海洋探測能力以及資源開發利用能力
  •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級人才,組建深海科技聯盟
    文 | 海南日報 李豔玫位於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科研園區,是海洋人才聚集之地。截至目前,深海所在編人員213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63人,佔比77%;專業技術崗位中,正高級崗位30人,副高級崗位33人。
  • 中科院深海所再獲1億金融支撐 助「探索一號」闖深海
    記者目前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目前再次獲得浦發銀行方面的金融支撐,隨著不斷深入的科研經費的投入,「探索一號」相關項目將再創佳績。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一號"科考船是我國首艘4500米載人潛水器及萬米深潛作業的工作母船,停靠於三亞母港,自2016年成功首航以來,每一次科考都是對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貢獻,也是對人類科學事業發展的貢獻,為我國進一步開發海洋資源、探索深海奧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中科院深海所多渠道引入各級人才 吹響深海探索的海南集結號
    ■ 本報記者 李豔玫位於三亞市鹿回頭半島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科研園區,是海洋人才聚集之地。截至目前,深海所在編人員213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63人,佔比77%;專業技術崗位中,正高級崗位30人,副高級崗位33人。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首次在深海熱液區發現氣態水
    來源:央視央視網消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學」號科考船,在深海熱液區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該成果今天(28日)在地球科學權威刊物《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上正式發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習近平提出深海「三步曲」 中國深海計劃路線圖曝光
    大公網6月3日 訊 (記者凱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首次提出中國深海戰略「三步曲」,正值中國首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四年後再度重返全球最深海溝勘探之際,本網記者走入「蛟龍號」生產研發基地中船702所與並「蛟龍號」零距離,對話海洋裝備建設的主力軍和國家隊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中國「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戰略的計劃路線圖首次展現在世人面前:中船重工將舉全集團之力開發並形成
  • 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作者:周忠和2020年10月到11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潛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展開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直到今天,隨著深海研究的深入,原核生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評價。深海大洋的研究不僅是地球科學,也是生命科學的突破口。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新近出版《深海淺說》。這本關於深海的科普書籍,滿足了讀者對於海洋知識尤其是深海知識的渴求。
  • 《深海淺說》:品深海之妙 賞科學之美
    「我們研究科學不僅因為科學有用,更因為科學有趣」  2020年10月到11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潛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展開萬米海試,成功完成13次下潛,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奮鬥者號」,以載人深潛為代表的中國海洋研究一步步走進深海。
  • 深海生物資源概述 | 深海生物資源價值、深海生物產業面臨的困難及發展建言……
    21世紀初,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以「追趕者」姿態進入深海生物資源勘探領域,組織國內優勢團隊,積極開展資源獲取和潛力評價工作,大力發展深海生物資源勘探技術,短短15年大幅提升了我國深海生物種質資源的擁有量,建立了相當規模的深海生物資源庫,資源擁有量實現了重大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