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入海。
大公網6月3日 訊 (記者凱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首次提出中國深海戰略「三步曲」,正值中國首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四年後再度重返全球最深海溝勘探之際,本網記者走入「蛟龍號」生產研發基地中船702所與並「蛟龍號」零距離,對話海洋裝備建設的主力軍和國家隊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中國「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戰略的計劃路線圖首次展現在世人面前:中船重工將舉全集團之力開發並形成「深海進入」、「深海探測」和「深海開發」裝備譜系,為實現海底油氣能源、可燃冰等資源開採打造利器。
胡問鳴為「蛟龍號」壯行 對話網絡名人
中國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搭乘「向陽紅09」船2日在廈門起航,赴馬裡亞納海溝開展深淵基礎科學調查。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專門飛赴廈門,在1日專門進入「蛟龍號」體驗探察,為「蛟龍號」出海壯行。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組織的「走進央企·創新組歌」系列活動之「蛟龍行」在向陽09船上舉行。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出席活動與網絡名人與中外媒體對話。
胡問鳴說,在剛剛閉幕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總書記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並且第一次明確提出「深海進入」、「深海探測」和「深海開發」。從「深海進入」到「深海探測」,再到「深海開發」,是總書記為我們描繪的深海「三部曲」。走向深海,裝備先行。作為海洋裝備建設的主力軍和國家隊,中船重工必須以服務國家深海戰略為己任,發揚捨我其誰的創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主創新、主動作為,在深海裝備領域不斷突破,研發、設計、製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深海裝備來滿足國家需求。
服務國家深海戰略打造深海裝備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大會上指出:「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胡問鳴說,總書記的深海「三部曲」,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就是「深海進入」。全球大多數海域都是3千米至5千米的水深。目前,中船重工正在研發的4500深潛器,正是兼顧了這個水深、為實現「深海進入」目標而打造的。4500深潛器絕不能定義為一個實驗室產品,而是在研發最終能實現工程化批量生產的產品,將來,中船重工要讓若干個4500米深潛器走向領海、200海裡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現在,我們的深海探索才剛剛開始,先要解決進入的問題,然後通過探索不斷開發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
中船重工702所所長何春榮向中外媒體介紹「蛟龍號」發展歷程 (張真源攝)
胡問鳴表示,中船重工把深海開發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重點發展的領域,將舉全集團之力,匯聚全中國、全世界智慧來服務國家深海戰略,同步開發並形成「深海進入」、「深海探測」和「深海開發」裝備譜系,為實現海底油氣能源、可燃冰等資源開採打造利器。目前,集團每年拿出一百多億資金投入研發,今後還將通過基金等方式募集社會資源,通過自主創新、自主立項一步一步向前走,主動作為,擔起實現國家深海戰略的責任。
走進「蛟龍號」誕生地4500米深潛器正總裝
此前,「對話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訪談在無錫「蛟龍號」的誕生地——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舉辦。中船重工702所研究所所長何春榮、總工程師顏開,4500米載人深潛器總設計師胡震暢談「蛟龍號的自主創新之路」。
據介紹,「蛟龍」號2012年夏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至7062米,標誌著中國已具備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作業的能力。據透露,繼蛟龍號後,中國第二部4500米載人潛水器正在中船重工702所進行總裝,已全面應用國產化技術和裝備。
何春榮與胡震接受訪問時表示,7000米蛟龍號主要進行大洋勘探,而正在研製的4500載人潛水器則是進行深海科考,可以滿足大部分深海科學研究。
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右三)親身進入「蛟龍號」考察,為蛟龍號遠航壯行。(張真源攝)
何春榮所長談到「蛟龍號」的研製艱辛歷程,原來海底深潛器面臨的難題與壓力遠甚「神舟飛船」,何春榮說:「深海開發極度困難,海水的壓力是隨著海的深度線性增加的,這就對潛水器的結構設計、結構材料都形成了巨大的挑戰。」何春榮舉例說,7000米載人潛水器承受的是700個大氣壓,即每一平方釐米的面積上,它的壓力是700公斤,也就是說蛟龍號2.1米直徑的載人艙球殼需要承受的壓力相當於14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
潛水器在海底要經受住各種各樣環境的考驗,海水的阻力、海水溫度的巨大差異等惡劣條件,這些都成為建造研製載人潛水器不同於其他空間資源運載工具的最大困難。「從1993年到2002年對這些基礎性問題的研究,到2002年項目立項,再到2009年開始海試,2012年海試成功,我們創造了7062米作業潛水器的最大潛深紀錄。」
蛟龍號系列未來將衝擊萬米深度
何春榮與胡震介紹,702所正在研製的4500米潛水器,全部採用國內的技術,國內的材料,國內的工藝,國內的裝備,已進入研製最後階段。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相比,新4500米載人潛水器更側重工作性和實用性,用途更為廣泛,可用於深海鑽井平臺維護、海底礦藏開採等多個領域。其研製成功後將批量化生產,形成系列,功能也將不斷得到拓展。
此次「蛟龍號」四年後重返馬裡亞納海溝進行深淵科學調查。目前,全球共有26條6500米深度以下的深淵海溝。馬裡亞納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關島的馬裡亞納群島的東方,長2,550公裡,寬約70公裡,是全球海洋最深處,深度近11公裡,如果能將珠穆朗瑪峰--在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搬到馬裡亞納海溝,那麼其最高處離水面仍將超過1英裡。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的地方被稱為挑戰者海淵。具體水深經準確測算為10911米,美、俄、中、日等國家均採用無人探測儀向此極限衝刺。胡震表示,「蛟龍號」是載人深潛裡程碑,下一步會向兩頭發展,面對大量應用的是3000米左右的,以後的油氣勘探,資源開發,在南海區域是以後的發展重點。另外一端是尖端的科考需要,未來蛟龍系列還將向更深海區域進軍——11000米的深度,包括科學考察、資源開發、救助打撈,或者是探險、觀光旅遊、電影拍攝等這方面會有長足的發展。